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裘山山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从古到今第一部比丘尼传。它述事详实,行文流畅。主要介绍了被誉为“当代第一代丘尼”的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人生经历和日常生活。语言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隆莲法师(1999-2006),四川乐山中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敏颖悟,精于诗词书画。早岁即矢志向道,1941年披剃,终生学修不懈,为当代著名高僧、佛教教育家。历任教内外重要职务,创办四川尼众佛学院,坚持弘传戒律,显密圆通,备受崇仰,被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誉为“当代第一代丘尼”。本书为其传记文学读本。

目录

引子缘起

序章 初见大法师

约见文殊院

一串头衔,满腹学问

毫无疑问的“当代第一”

奶奶简介

最初的印象

短暂的交谈

走进爱道堂

踏进往事的河流

第一章 生在书香门第

聪明的孃儿

死向何去

外婆的心事

易家不

“一别六年惊面容”

经史名家

德纯、永康、铭燕

读书为乐

“我长大了,也要穿那个黄袍子”

熊太先生

走进《径中径又径》

第二章 乐山女才子

弟妹的老师

在书海中遨游

跟牧师夫人学习英语

不想去美国

父亲的秘书

“我不放人户”

家中最好的3个男人

准备考“清华”

走投无路的剑桥留学生

离开乐山

第三章 扬名省城

在女中任教

初露锋芒

[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

上街游行,宣传抗日

颠沛流离

诗言志

不会做官的父亲

又执教鞭

忧国忧民

再露锋芒

一鸣惊人

省政府第一位女文官

第四章 走向佛门

少城佛学社

心诚意笃拜师父

[金刚姊妹]

宁愿学习不愿挣钱

研习岐黄之术

战火纷飞

一天才高俊

短暂的行医生涯

坚守成都

入住爱道堂

能海法师

立下志愿书

第五章 出家为尼

愿心如莲

姐姐成[师父]

清苦的生活

告别父母

一送纯姐入戒

[有这样一个女人]

入住铁像寺

钻研《入中论》

磨难

众居士联名写信

乡问茅棚

第六章 崭露头角

妇一然迎解放

受命译经书

[没钱我也愿意干]

文史馆馆员

初次进京

唯一的女佛学者

含泪送别

抱病修书

邓大姐接见

与通愿法师结缘

朝礼五台山

重返四川

第七章 历经浩劫

噩耗传来

悲愤的能潜师

批判会

奶奶仗义执言

暑袜街缝纫社

蛰居爱道堂

六十自寿

熬过苦难

自己剃度

[我亦来看雨后天]

第八章 创办尼众佛学院

门外的印象

最初的呼吁

艰难的起步

无私奉献

与法师的学生同行

贫穷的高等学校

不开山门

众人的支持

可敬的老师们

可喜的学生们

第九章 弘法利生

爱道的故事。

净检尼的故事

铁萨罗的故事

追根溯源

夙愿实现

洛阳之行

人问净土

以诗弘法

身体力行

第十章 法师的日常生活

不收弟子

不当菩萨

不吃药

不喜钱财

法师的爱好

法师一断案

法师的幽默

法师出行

法师身边的人们

第十一章与蕯莲法师对话

关于佛教

关于佛教中的女性

关于办学

关于诗词创作

关于人生

附录一:蕯莲法师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蕯莲法师诗词选

附录三:蕯莲法师著述、译著一览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尽管隆莲法师自己一再地说,她“很平常就生下来了”,但我还是想从她的出生地,找出一些她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她,在地域文化及家族上的渊源。

隆莲法师是四川乐山人,其祖父和外祖父祖籍均系四川,可谓地道的川人。这在今天的川人中已较少见到。

四川是一个大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山多水多,山脉连绵水域纵横。应当说长江就是在这里聚集起力量的。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沱江、乌江这几大河流,分别从南北两侧注入长江,使其变得粗壮起来,汹涌澎湃地经三峡冲出盆地。

这其中的岷江,似乎特别地神奇伟大。它源出岷山羊膊岭,据说因为是雪山之水而特别地冰凉。就是它,造就了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工程的都江堰。从河源到都江堰,300公里的长度就有2000米的落差,真可谓水流湍急。

到都江堰出峡谷后,它就变得平缓了。托李冰父子的福,岷江水温柔地灌溉着广袤的川西平原,为世世代代的川西人民带来安宁富足的生活。以后它经眉山到乐山,经乐山到宜宾与金沙江汇合注入长江。就在这段水域旁,曾孕育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文豪,一位是北宋的苏东坡,一位是近代史上的郭沫若。两位文豪虽相隔800余年,却同饮一江水,不能不说是一种美丽的巧合。

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三江交汇之处,有一座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佛像,它由岸边的山壁雕凿而成,始建于唐代。高71米,气势恢宏,面庞却异常地慈善安详。

似乎蕴含着某种寓意似的,就在这大佛脚下,20世纪初,诞生了一位女佛学家,她就是中国佛教界著名的大法师,人称“天下第一尼”的隆莲法师。

不知为什么,在我认识隆莲法师并对她有所了解之后,我总有这么一个想像:如果隆莲法师不是从小受佛文化的熏陶,不坚定地走上出家之路的话,以她横溢的才气和深刻的思想,她很可能也会如前面所提到的她的两位同乡一样,成为一个文学家,也会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美丽的诗篇和文学巨著。

但在今天,终于只成为了我的想像。

当然,她还是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她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具有的素养。但最终,她还是将她所有的才华和思想,都贡献给了她所信仰的佛教,贡献给了佛学事业上的后来人。

俯瞰四川,我们很容易就发现,隆莲法师所出生的地方,的确有着浓厚的佛文化氛围:依傍着世界最著名的大佛不说,站在岷江边上举头西望,就能看见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峨眉山金顶的佛光,一直照耀着这个古时候被称作嘉州的城市——乐山。

聪明的姨儿

时光倒退到80多年前。

20世纪初。在乐山城内,有一条易家巷。巷里住着书香门第的易氏人家。主人易曙辉,是嘉定(乐山古名)高等小学的堂长(即校长),亦是乐山佛教会的会长,因深通诗文古词,被人们誉为嘉州宿儒,在当地颇有声望。

这是个既有书香,又有佛香的人家。

一个夏天的傍晚,易家的经堂里照例传出一个老人念经的声音。这位老人便是易家的女主人易老夫人。她已经50多岁了,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家中设有经堂,每天都吃斋奉佛,香火不断。

忽然,老人低沉的声音里,夹进了一个小姑娘稚嫩的声音。这稚嫩的声音非常流利地和着老人一起念着《高王观音经》。一个又一个菩萨的名号由她们苍老与清脆相谐的声音里流出,煞是好听。

顺着声音走进经堂,我们会看见一个5岁的小姑娘跪在老人的身边,和老人一样合掌低眉,口中念念有词。小姑娘念得一字不漏十分流利,令老人感到有些意外。她微微斜目看了她一眼,满是喜悦。她从没教过她,也不知她是怎么学会的。

念罢经,一老一少走出了经堂。老人眼睛不大灵便,小姑娘懂事地搀扶着她。

老人边走边问:姨儿,你怎么也会念了?谁教你的?

小姑娘仰着头说:这还用教?天天听你念,早就听会了!

老人高兴地抚摸着她的头说:你可真是我的聪明婊儿(姨儿,乐

山土话,小姑娘之意)。来,外婆给你讲讲高王观音经的故事。

小姑娘马上说:讲完了我就和你睡。

老人说:好好,和外婆睡。

小姑娘高兴地跳了起来,马上穿过院子,跑进母亲的房间。高声叫道:妈妈,今晚我要和外婆睡!

她的妈妈是老人的二女儿,此刻正在厢房里和她的大姐与三妹聊天,见女儿要和老母亲睡觉,马上就说:去吧,去吧,去陪陪你外婆。

倒是两个姨妈还有些不舍。大姨妈说:怎么,今晚不跟姨妈睡啦?

姨儿开心地说:外婆要给我讲故事呢。一边说,一边将两只手不安分地在母亲的椅背上摇晃着。

小姨妈说: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和外婆在一起呀?

姨儿说:外婆是天下第一好人哪。

听见姨儿如此夸自己的母亲,姊妹三个都笑起来。

母亲说:那就快去吧。我们还有事情要说呢。

姨儿转身就出了门,走两步跳三步,一转眼就没影了。

小姨妈说:这个姨儿,比儿娃子还费(淘气之意),真是个蛮子。

母亲笑着摇头,眼里满是喜爱。

是啊,谁让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呢?谁让她又是个异常聪明的孩子呢?3岁起就开始认字了。唐诗宋词,教上两遍她就念得琅琅上口。现在5岁的她,已经能看《古文观止》一类的书了。在这个书香浓厚佛香也浓厚的人家,人丁却不大旺,她成了唯一的第三代,一家5个大人都围着她转,外公外婆,母亲,还有两个像母亲一样爱她的姨妈。

但作为孩子,她仍是孤独的,没有一个小伙伴儿和她玩耍。没人跟她做游戏,没人跟她跳皮筋,也没人和她玩“石头、剪刀、布”。她只好跟着两个姨妈认字,跟着外婆学念经。

听故事,就是她唯一的娱乐了。

P20-23

序言

1996年8月22日,裘山山女士来医院看我,说她写了一本隆莲法师传记,要我看看。我说:“隆莲法师是当今比丘尼中第一人,将来续高僧传或比丘尼传,应该有她。”没想到拿到裘山山女士的书稿时,看到封面上的标题就是“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传”,我不禁暗暗惊叹,像山山女士这样一个教外人士,对隆莲法师的看法,竟然和我一样,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山山女士要我为她的书写几句话,可她将于26日离京,我便在当天晚上开始阅读她的书。但由于老眼昏花,不得不戴上眼镜再用放大镜,这厚厚一本用电脑打印的20多万蝇头小字,这几天人客特多,不得不屡屡放下书来酬应,总算是在她走之前勉力读完了。

我认为这本传记写得很好,述事详实,行文流畅。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比丘尼传记,阅读时,流了几次泪。隆莲法师为了寻求真理,不辞牺牲一切世间利乐,不避一切艰难困苦,终于掌握到真理的火炬,而又不辞高龄和病苦,尽一切心力,恳切的悲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我们佛门中堪为师表。隆莲法师是当代第一比丘尼。

这本书也是从古到今第一部比丘尼传。

           公元1996年8月26日赵朴初时年九十

后记

我知道自己是个有着许多尘世欲望的人。人所希望有的快乐我都希望有。我也知道自己是个耐不住寂寞、无法远离红尘的人。我没有佛家所说的“慧根”。但在我认识隆莲法师并与之交往的几年里,我依然受到她的引导和感召。她的学识、她的智慧、她的性情以及历经苦难而不悔的信仰都令我钦佩,令我尊敬。虽然我至今没有成为一个佛教徒,但这一点儿不妨碍我以尊敬的笔触,将我所认识的大法师告诉众人。

在我看来,隆莲法师不仅仅是出家人,她还是学者,是教育家,亦是个优秀的女性。总之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我就是以这样的认识,来贯穿这本书的始终的。

但我不知道我是否体现了这一写作的初衷。

整整一个夏天,我几乎只做了两件事:白天写作,晚上游泳。差不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了,一些曾经令我非常苦恼的事也暂时被这件事所冲淡。当然,每隔三五天,我还得外出采访。有时是法师本人,有时是她的弟弟妹妹。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写这本书,我还是开始得太匆忙了,准备工作尚远远不足。以两三个月的时间来梳理一个人的一生,真不是件易事,何况这个人还处在我非常陌生的领域里,这个领域还有几分神秘。

但既然有约在先,我还是尽力为之,不敢懈怠。

当写完最后一个字时,我得说一句,感谢老天爷,今年夏天还不算特别热,使我得以将书稿按期完成。

当然这是玩笑。

最应当感谢的,首先是法师本人,她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使我得以坚持下来。其次是她的弟弟和妹妹,他们向我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她的大弟,我和众人一样称他为大叔。大叔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就不仅仅是提供资料了。他是一位满腹学问的老人,在他的博学面前我常常感到羞愧。还有我的奶奶以及许许多多法师身边的人们,她们都热情地无私地帮助我,令我感动。

为了写作,我非常实用主义地读了几本有关佛教的书,真正叫做“临时抱佛脚”。我得感谢这些书的作者,他们是我间接的老师。

书稿完成后,我专程去了一趟北京,想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德高望重的赵朴初先生为我这本书撰写序文或题写书名。赵朴老现在已是90岁高龄了,因身体欠佳住在医院里。当我在朋友项小米的引领下见到他老人家时,内心很是为自己的打搅感到不安。但赵朴老非常和蔼,听我说明来意后,连说“应该,应该。”他还指着书名说,“她的确称得上当代第一比丘尼”。

因赵老的听力已很弱,我便在一张纸条上告诉他我离开北京的日期,意思是希望在此之前能拿到他题写的书名。没想到这给赵朴老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他为了在我走之前看完书稿,不顾年迈体弱,夜以继日地阅读。

几天后我再去时,一进病房,就看见赵朴老正伏在书桌前,戴着眼镜,并手拿放大镜,一行行地仔细阅读着。厚厚的一部书稿,只剩下1/5的样子了。我当时真是非常感动。我没想到他会阅读全文。早知如此,我真该在打印时,将文内的字号设定得大一些,好让老人少费些眼神。赵朴老的夫人对我说,这些天赵朴老为了看这本书稿,休息得很少,已让医生责怪了。这更令我感到不安,是我给老人家带来了如此的辛劳。

但内心深处,我仍渴望能得到他老人家的序文和题词。

这就是我的俗处。

当我如愿以偿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激。我只能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得到了赵朴老如此的厚爱和鼓励。在他老人家身上,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佛学家的博爱和慈祥。

最后要说的绝不是客气话,由于时间匆忙,本书中一定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一些知识上的差错和事实上的失误。还希望佛教界的各位法师和所有的读者们在发现后给予我批评指正,我将在有机会的时候将其更正,以免以讹传讹。

谨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善良的人们。

作者1996年8月29日于成都北较场

书评(媒体评论)

隆莲法师为了寻求真理,不辞牺牲一切世间利乐,不避一切困苦,终于掌握到真理的火炬,而又不辞高龄和病苦,尽一切心力,把火炬燃得更光明灿烂,然后交给后一代的人。她的坚强的愿力,恳切的悲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我们佛门中堪为师表。隆莲法师是当代第一比丘尼。

——赵朴初

在我看来,隆莲法师不仅是出家人,她还是学者,是教育家,亦是个优秀的女性,总之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我就是以这样的认识,来贯穿这本书的始终的。

——裘山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