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凡是想有所改进的员工和经理都应该看的必读书。内赠价值50美元的盖洛普公司优势测试密码。此书在欧美一经上市,便一举登上最权威的《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商业畅销书榜首,并长期占据全美各类管理类图书畅销书冠军位置达一年之久。作为人性管理的经典,本书在出版两年多来几千万册的销售量已经打破了管理类工具书的最高销售记录。本书是由闻名世界的盖洛普公司的管理大师马库斯·白金汉和唐纳德·O·克利夫顿发明的一个革命性的方案,来帮助读者们识别自身才干,并将其发展成优势,继而持续达到几乎完美的工作表现。
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对自身才干和优势不甚了了,更不具备根据优势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相反,在我们的父母、老师、经理和一心关注病态的心理学引导下,我们成为自身弱点的专家,为修补这些欠缺而一生追求,却对我们的优势不闻不问,任其荒废。
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合著者马库斯·白金汉和盖洛普国际研究和教育中心主任唐纳德·克利夫顿发明了一个革命性的方案,来帮助读者们识别自身才干,并将其发展成优势,继而持续达到几乎完美的工作表现。本书的核心是网上进行的优势识别器(StrengthsFinder)测试。这是长达25年,耗资数百万美元的研究成果,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类优势。该测试推出34个主导“主题”及其成千上万的组合,并揭示如何最有效地将它们转化为个人和事业的成功。在开发这一方案过程中,盖洛普对两百多万人进行了心理测试,继而帮助读者学会关注和增强这些主题。
那么,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本书附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测试密码,使你能通过互联网进入优势识别器测试。这一网上访谈分析你的本能反应,并立即向你提供你的五个最强大的主题。你获知自己在34个主题中——例如成就、行动、体谅、前瞻、战略等——的主导主题后,本书就会指导你如何在三个层面上发挥它们,继而产生巨大的效应:你的自身发展,你个人的成功和你所在组织的成功。
前言:工作中的优势革命
革命
“建立一流组织的两大前提是什么?”
两百万访谈
“盖洛普采访什么人来了解人的优势?”
Ⅰ.解剖优势
第一章 辉煌人生
投资家,局长,皮肤病医生和编辑
“辉煌人生什么样?”
泰格·伍兹,比尔·盖茨和科尔·波特
“优势是什么?”
三个革命工具
“你需要什么来建立优势人生?”
第二章 发展优势
他始终那么棒吗?
“科林·鲍威尔在优势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和技能
“你能改变自B的哪些方面?”
才干
“你的哪些方面经久不变?”
Ⅱ.发现你的优势源泉
第三章 优势识别器
才干的蛛丝马迹
“如何识别自身才干?”
优势识别器测试
“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你如何完成测试?”
第四章 优势识别器的34个主题
成就
行动
适应
分析
统筹
信仰
统率
沟通
竞争
关联
回顾
审慎
伯乐
纪律
体谅
公平
专注
前瞻
和谐
理念
包容
个别
搜集
思维
学习
完美
积极
交往
责任
排难
自信
追求
战略
取悦
Ⅲ.发挥优势
第五章 你在问的问题
发展我的优势有什么障碍吗?
我为什么应当关注自身标志主题?
我的标志主题排序有意义吗?
主题描述的语句并不完全适合我,为什么?
我的一些主题与有的人相同,可为什么我与他们不一样?
有没有“相互对立”的主题?
如果我不喜欢现有主题,我能培养新的主题吗?
如果我专注于自身标志主题,会不会发展道路狭窄?
我如何控制弱点?
我的主题能证明我现有的职业选对了吗?
第六章 管理优势
“菲德尔”,萨姆·门德思,菲尔·杰克逊
“他们的成功秘诀何在?”
循序渐进
“如何管理优势识别器的34个主题?”
第七章 建立优势组织
全部故事
“谁在发动工作中的优势革命?”
实用指南
“如伺建立优势组织?”
附录
关于优势识别器的技术报告
‘优势识别器的研究基础是什么?为完善这个工具还将进行什么研究?”
你7岁生日时,母亲本来和你约定在家庆祝,后来却改变主意,带你去麦当劳快餐店。你为此嚎啕大哭。尽管你小小年纪,却已形成按部就班的“纪律”主题,讨厌突如其来的变故。
这些儿时的激情源自你大脑中的突触联结。较弱的联结对你的影响十分微弱。当出于好意的母亲(或其他可怕的情形)迫使你干某件事时,你觉得不解,甚至会嚎哭。反之,你的最强固的联结势不可挡。它们如同一块强大的磁石,千遍万遍地把你吸引回去。你感受到它们的引力,继而产生渴望。
毋庸赘言,社会或财务的压力有时会淹没这些渴望,阻止你将它们付诸行动。荣获布克奖的小说家佩内洛普·费茨吉拉德由于丈夫酗酒,不得不只身养家,直到五十多岁时才得以释放写作的欲望。而一旦与丈夫永久分居,她的欲望就像孩子一样不可阻挡。在她余生的20年中,她共发表了12部长篇小说。当她最近以80高龄去世时,她被广泛尊为业内的顶级高手。她的一名作家朋友称她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英国小说家”。
就一个强大才干被长久埋没而言,最高纪录保持者当推安娜·玛丽·罗伯森·摩斯。她出生在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农场里,自幼就喜欢画画。为了表现周围景物五彩缤纷的色调,她甚至用浆果和葡萄汁作颜料。但她的绘画激情很快就被繁忙的农活所淹没。整整60年,她竟没动过一次画笔。直到78岁时,她从农田退休在家,终于得以释放她的才干。一如佩内洛普·费茨吉拉德,积聚多年的才干喷涌而山,使她骤然越上创作的高峰。其后23年,直到她去世,她画了数千幅儿时记忆的景物,举行过15次个人画展,成为举世闻名的摩斯奶奶画家。
你的渴望或许不像摩斯奶奶那样势不可挡,但它们同样始终如一地左右你,它们必须这样。你的渴望所反映的是一个生理现实,即你大脑的某些联结比其他联结更强固。因此,无论外部环境多么压抑,这些强固的联结都会不断呼唤你,以求引起你的注意。而如果你想发现自身优势,就应当倾听它们的呼声。
当然,你偶尔也可能被我们不妨称作的“虚假渴望”所误导。例如,受到想象中的鸡尾酒会和招待会的华丽场面的吸引,你会渴望进入公关业。或者,你出于某种控制欲而渴望当经理。(显然,识别虚假渴望的最好方法就是访问一位业内人士,听他谈谈绚丽外表之下的日常琐事。)排除了假信号后,你就值得为建立优势而追求自身渴望的目标。
学得快提供了识别才干的另一条线索。有时一个才干并不通过渴望而示意。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才干就在你身上,你却听不到它的呼唤。相反,在你的后半生,某个事件将它突然点燃。如果你学一种新技能特别快,就充分说明你具有某种强大的才干。
亨利·马蒂斯与毕加索是同时代人。但与自幼就是神童的毕加索不同,马蒂斯并未对绘画产生过任何渴望。事实上,他长到21岁,竟然从未拿过画笔。他是一名律师的文书,而且大部分时间疾病缠身,萎靡不振。一天下午,他在又一次重感冒后躺在床上休养。他的母亲为了给他找些事一任何事——做,以此帮他宽心,递给他一盒颜料。就在这一刻,他的人生旅程发生了巨变。他感到体内涌出一股巨大的能量,就像刚从黑牢中放出,第一次见到阳光一样。马蒂斯如饥似渴地研读一本绘画手册,日复一日地画个不停。4年以后,他纯靠自学而考取巴黎一所最负盛名的美术学院,拜在大师古斯塔夫·莫罗的门下。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需要一个类似的环境来点燃他的才干。一如马蒂斯,他的才干一旦显形,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将他推至业内的顶峰。奧姆斯特德30岁以前朝三暮四,无所事事。然而,1850年,他到英国旅行,却意外地发现了其终身的事业(我们今天称为园林建筑)。据他本人所言,他惊喜地看到“无数的树篱,英国树篱,山楂树篱,花团锦簇,和煦的阳光透过水汽泻下来”。几年后,他回到美国,经过反复斟酌和修改原有创意,赢得了有史以来参与者最广泛的园林设计大赛:纽约的中央公园。而这是他第一次接单子。
你可能有相似的经历。你开始学一门新技能——因为你有了一份新工作,遇到了一次新挑战,或来到了一个新环境——突然间你的大脑一片豁亮,仿佛整排的开关骤然开启。你所学技能的步骤沿着新开启的联结飞驰,以至于很快这些步骤便消失了。你的动作很快就摆脱了新手身上常见的僵直和生硬,而像大师一样行云流水。你把同学们甩在后面,马不停蹄地往前读,不等教员布置就尝试新招。你甚至把教员惹恼了,因为你总在问新问题和提新见解。但是你对此毫不在意,因为新技能对于你真是信手拈来,而你急不可耐地要一显身手。
毫无疑问,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种人生为之改变的顿悟时刻,但是无论什么技能,无论是销售、演示、建筑制图、对一名员工进行职业发展反馈、准备法律文书、起草商业计划,还是清扫酒店客房、编辑报纸文章或安排嘉宾参加早间电视节目,如果你学得特别快,就应当深入考察。如此,你就能识别背后起作用的才干。
满足是揭示才干的最后一条线索。如前所述,你最强固的联结有一个结构性的特点,就是你使用它们时,会感觉良好。既然如此,如果你从事一项活动感觉良好,你就很可能在使用一个才干。
这似乎简单到家了,就像俗话说的:“如果感觉好,就行动。”然而很显然,一切并不那么简单。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人部分与我们的心理历史有关——大自然对我们玩了一个把戏,在我们心中根植了一些反社会的冲动。例如,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在别人失误时幸灾乐祸过?你有没有过一种冲动,要别人当众出丑,甚至推卸责任,把自己的过错嫁祸他人?尽管这有失体面,但许多人都这么做。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就在于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它们属于不良行为,应予以避免。如上所述,喜欢用自身才干对别人幸灾乐祸的人或许应当反思他们的价值观。
如果你把你的天线对准那些可能为你带来心理动力和满足的积极的活动,你定会受益良多。当我们在开展研究中采访明星人物时,最使我们惊讶的是,能为人们带来快乐的活动或结果竟然如此之多。开始时,当我们问被访者他们最喜欢其所做工作的哪些方面时,我们听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回答:他们几乎都喜欢在工作中迎接并战胜挑战。然而,我们稍加追问,回答就开始多样化了(他们说的“挑战”究竟指什么)。
有的人看到别人取得我们大部分人会忽视的点滴进步时,就会感到满足。有的人喜欢变乱为治。有的人热衷于在大场合当主人。有的人爱干净,每次打扫完一间屋子都会喜形于色。有的人喜欢概念;有的人不相信概念,而酷爱通过分析来发现“真理”的挑战,有的人需要达到他们自己的标准;有的人无论是否达到自身标准,只要未能超过他们的同伴,就会感到一事无成。有的人认为,惟有学习才有意义;有的人则认为惟有帮助他人才有意义,有的人甚至被人拒绝时都会兴奋——显然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就有机会施展自己说服的本事。(P80-83)
我读研究生时,上过一门课,叫“现代散文”。其中读到一篇法国现代作家保罗·萨特的文章《存在主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上帝不在了,人们就陷入了焦虑。”当时,为弄懂萨特的意思,着实费了一番脑筋。萨特并不是讨论神学,而在阐述一种人生哲学,其主旨是人在完全自由的前提下选择和行动。萨特的“上帝”,就是一切左右人们行动的外力的统称。他解释道,如果上帝不在,那么一切都成为可能。结果,人们就陷入焦虑,因为他们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再有章可循,继而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行动负全责——“我们被抛弃了,没有任何借口。”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在二战后曾风靡欧洲,后来被人淡忘。然而,我记得,“存在主义”的信条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学校园中颇为流行。改革初期的大学生们渴望自由,渴望“自我设计”。“存在主义”为他们的渴望提供了哲学依据。
如今,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然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从就学,到择业,以至于出国,计划经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想不到的成功。中国的社会翻了个。
然而,焦虑仍然存在。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还记得“牧马人”吗?“牧马人”是痛苦的: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然而,“牧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现在不同了。既然浩劫结束了,“上帝”退休了,别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牧马人”一度渴望而未能如愿的“自由人”,却没能实现辉煌人生,那你连怨天尤人的选择都没有了,有的只是自责。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的“牧马人”。无怪萨特又说:“人陷入了自由的厄运。”
市场经济是可爱的,因为它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市场经济又是一场挑战,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心理平衡。过去,我们被要求“干一行,爱一行”,干得痛苦,爱得艰难。现在,我们高呼“爱一行,干一行”,兴奋之余,却忘了扪心自问:“我到底爱哪行?”我们义无反顾地去爱名誉、地位、金钱。我们仰慕功成名就的幸运儿。我们悉心研究他们的成功之路,努力上演模仿秀。我们遭到“东施”般的奚落,继而埋怨世道不公。
世道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不公的。要不然,为什么只有一个盖茨和一个乔丹?然而,盖茨和乔丹们未必垄断辉煌人生。即便没有盖茨的财富,乔丹的名望,我和你,以及千千万万的凡夫俗子们,依然能够获得我们自己的成功。
既然如此,你会问,成功之道何在?
如今,成功学正火。不信,到书店走走,从哲理高论到名人自述,哪里不是满满一书架?尽管如此,我们不甘寂寞,再添一把火。继《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之后,我们把美国盖洛普公司的第二本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介绍给中国读者,希望借此帮助各位建立辉煌人生。
盖洛普研究成功和成功之道,由来已久。自从乔治。盖洛普博士1935年在美国创立盖洛普公司以来,我们近70年科学、系统地研究选民、消费者和员工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并据此为客户组织提供咨询。在研究过程中,盖洛普运用成功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刻意寻找成功的案例,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成功心理学有别于传统心理学。传统心理学着力研究人的心理病态,并寻找医治的对策。成功心理学则关注入的心理健康,并致力于剖析成功的奥秘。《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就是用成功心理学的方法,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为大家奉献的一本个人和组织的成功指南。
何谓成功?见仁见智。盖洛普的定义是,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你的潜能。实现潜能有诸多变量。例如,不能忽视外部环境。所谓“生不逢时”,就是没赶上好时候。故有“牧马人”的遗憾。但是,盖洛普说,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识别并全力发挥你的天生优势。
何谓优势?用大白话说,就是你天生能做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如果说得理念些,就是盖洛普所谓“做一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如此说来,成功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仍有这么多人在焦虑和痛苦中挣扎?
……
其实,就是在中国,知识经济也悄然来到了。不是吗?不仅服务业突飞猛进,制造业也在服务化。凡是市场导向的公司,其组织结构都日趋扁平。套用一句足球术语,越来越多的组织在采取全攻全守的“荷兰打法”,把尽可能多的资源压向市场第一线。
如果跟人打交道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从事的越来越有价值的工作,我们不禁会问,什么专业最有用呢?我想起前年读到的一期美国《商务周刊》专刊,题为《2l世纪的企业》。其中有一篇文章谈到未来的企业领导人该学什么专业。作者建议,本科主修经济学,兼学哲学、心理学和外语;而研究生学什么都行,关键在于学会思维和分析。这话说得固然有些极端,但我想,作者的本意未必是提供就学辅导,而在于强调一个跟斯图尔特不谋而合的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狭义的专业技能已不如产业经济时代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就是多少有点说不清的人际能力。例如,许多企业领导者可能会同意,企业的分工及其所需要的专长成百上千,但他们最看重的本事之一就是“搞定”客户。
根据盖洛普的定义,从根本上说,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是一种可以传授和培训的技能和知识,而是一种内在的才干。你可以加强诸如“体谅”、“包容”、“沟通”、“交往”、“个别”等能力,却不能在本来没有的情况下获得它们。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生涯往往是个性和才干密集的。“能干”的定义扩大了。仅有狭义的专长,却缺乏待人处事或识人用人的才干,恐怕走不远。
回到萨特。只要有选择,就会有焦虑。但是我们当中恐怕没有人会为了保留怨天尤人的后路,而愿意回到“牧马人”年代。当然,我们当中仍会有不少人希望,一旦自己选择失误,还能够怨天尤人。按照萨特的存在主义原则,不敢为自我负全责的人是“不真诚的人”,因而不是英雄。我们未必要成为存在主义者。但是面对市场经济令人眼花缭乱的机会,我们必须既保持清醒的头脑,又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大胆地选择。相比“牧马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真正的火红的年代。“上帝”不在了是好事。我们终于能够把握自我。而只要我们真正把握了自我,我们就不会陷入焦虑。
我们确信,《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将帮助你把握自我,把握人生。
盖洛普中国公司副董事长 方晓光
2002年7月,北京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中文版的翻译和出版得到了美国盖洛普公司高层领导的热忱支持和指导。原书作者、盖洛普公司前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博士于2002年5月来华,拜访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参与策划中文版的出版事宜。原书另一名作者马库斯·白金汉对部分翻译难点提供指导。盖洛普公司总裁吉姆·克利夫顿和副总裁拉里。埃蒙德在商务和技术上给以大力协助。
盖洛普(中国)公司总经理郭昕参与出版的策划和协调工作。分析师廖芳怡承担部分技术章节的译校。盖洛普在华专家伊萨贝尔·克劳斯对部分翻译难点提供协助。
中国青年出版社易小强、刘炜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推动和及时指导。
特致诚挚的谢意。
方晓光
2002年7月,北京
“管理的密码已被破译,成功的秘诀就在书中,我们的亲身体验就是证明——盖洛普‘优势’培训!班为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己超过2000,并在继续增加,我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已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我们的潜力,这是个人和组织所能进行的最重要的投资!”
——迈克·莫里森,丰田大学枝长
“成就和幸福的核心在于发挥你的优势,而不是纠正你的弱点。第一步是识别你的优势。这本杰作向你提供了准确发现优势的捷径。”
——马丁·E·P·塞利格曼,宾夕法尼亚大学福克斯座席心理学教授;成功心理学网络主任;《学会乐观》作者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以盖洛普长年的研究为基础,用全新的视点,提供了一个明智而简易的方法,来评估你的心理资产,并据此建立成功而愉快的人生。”
——米哈里·西克曾特米哈里,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彼德·德鲁克管理学院C·s和D·J·戴维森座席心理学教授;《流动》作者
在一次特别行动中,盖洛普的优势识别系统帮助了我们,我们选拔了最合适的指挥官和士兵,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鲍威尔将军
选择合适人员并在其岗位做得精彩,是企业保持强势竞争力南吴键。盖洛普的个人优势测量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数。
——杰克·威尔,通用汽车人力资源总经理
当我们聘用新员工时,当我们决定提升员工职位时,我们会建议他或她提交盖洛普的优势测量报告。
——保罗·K,纽约人寿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