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烽是报道肯尼亚帕泰岛郑和船队水手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姆瓦玛卡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本书是李新烽深入18个非洲国家踏寻当年郑和船队足迹的真实记录。书中以大量丰富、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讲述了郑和“舟师”当年在非洲留下的遗迹,特别是肯尼亚东部小岛上郑和船队水手后裔鲜为人知的生活,拉近了郑和下西洋与现今的时空距离,同时向读者展示了非洲大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进一步研究郑和、了解非洲开辟了一个新视野。是献给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记者调查(非洲踏寻郑和路)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新烽 |
出版社 | 晨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新烽是报道肯尼亚帕泰岛郑和船队水手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姆瓦玛卡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本书是李新烽深入18个非洲国家踏寻当年郑和船队足迹的真实记录。书中以大量丰富、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讲述了郑和“舟师”当年在非洲留下的遗迹,特别是肯尼亚东部小岛上郑和船队水手后裔鲜为人知的生活,拉近了郑和下西洋与现今的时空距离,同时向读者展示了非洲大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进一步研究郑和、了解非洲开辟了一个新视野。是献给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驻非洲的常任记者,李新烽于2002年3月只身赴肯尼亚帕泰岛采访,成为报道帕泰岛中国人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姆瓦玛卡·沙里夫的第一位中国记者,也是索马里内战14年来深入该国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自1999年6月获悉肯尼亚帕泰岛居住着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至2005年5月,整整六年。为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作者跑遍了大半个非洲——从印度洋西岸到大西洋东岸,从非洲内陆到四个岛国,纵横数十万里,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之中。 该书是作者深入18个非洲国家踏寻当年郑和船队足迹的真实记录。书中以大量丰富、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讲述了郑和“舟师”当年在非洲留下的遗迹,特别是肯尼亚东部小岛上郑和船队水手后裔鲜为人知的生活,拉近了郑和下西洋与现今的时空距离,同时向读者展示了非洲大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进一步研究郑和、了解非洲开辟了一个新视野。 该书以一位中国记者特有的探险和敬业精神,以一位学者认真、严谨的态度,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读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目录 序A 谁道报人无“郑和” 序B 引人入胜的“踏寻” 序C 独特的研究视角 序D 六百年后有新篇 第一章 北上帕泰岛 第一节 船队后裔居非洲 第二节 “中国路桥”通孤岛 第三节 “郑和纪念碑”之谜 第四节 走访“麒麟”之故乡 第五节 “麒麟”远洋赴中国 第六节 中国“泰坦尼克号” 第七节 船长讲述帕泰岛 第八节 帕泰村长说海难 第二章 发现“中国村” 第一节 星夜借宿西游村 第二节 “你就是我的爷爷” 第三节 中国人建西游村 第四节 “上加”就是“中国村” 第五节 中国按摩在“上加” 第六节 “中国村”有三请求 第三章 再访“中国人” 第一节 海里捞出“双龙坛” 第二节 上加村名探源头 第三节 “中国学生”思故土 第四节 遥想当年织布机 第四章 踏遍帕泰岛 第一节 融人非洲大家庭 第二节 他们人人姓“中国” 第三节 寻觅“龙坛”打捞人 第四节 中华医术有传人 第五节 做客“中国人”家中 第五章 海上觅沉船 第一节 一叶扁舟觅沉船 第二节 拉木岛上“中国风” 第三节 “驴岛”风情醉游客 第四节 当年沉舟索马里 第六章 走进难民营 第一节 边城雨夜话郑和 第二节 难民营里问“郑和” 第三节 管理难民费苦心 第四节 何日走出“难民圈” 第七章 深入索马里 第一节 塑料袋里装“公章 ” 第二节 “押运”乘客到首都 第三节 夜半惊魂起枪声 第四节 今日中国大使馆 第五节 绝对自由令人忧 第六节 中国医院重开业 第七节 知识分子谋救国 第八节 当年“关卡”被瓜分 第八章 重访索马里 第一节 总统深情谢中国 第二节 寻觅沉舟再北上 第三节 一波三折话南下 第四节 偶闻路边搓麻声 第九章 探寻“索法拉” 第一节 破解“双龙坛”之谜 第二节 扑面而来“中国风” 第三节 非洲怀念毛主席 第四节 “去中华绝远之地” 第十章 遍访四岛国 第一节 关帝庙前话郑和 第二节 “天堂之岛”有传闻 第三节 活的生物实验室 第四节 造福人类建奇功 第五节 远洋航行重科技 第十一章 绕过好望角 第一节 明朝地图绘非洲 第二节 祖鲁王笑谈王后 第三节 欣闻南非“郑和村” 第四节 谁人首航好望角 第十二章 北寻“郑和碑” 第一节 “十字角”旁“猪”吼声 第二节 石油滚滚钻石闪 第三节 海滨奴隶纪念馆 第四节 民族英雄纪念塔 第五节 刚果河畔“郑和碑” 第十三章 非洲内陆行 第一节 “石头城”里中国瓷 第二节 借鉴中国好经验 第三节 铭记历史大悲剧 第四节 古老王陵守灵人 第十四章 铁路传友谊 第一节 “中非友谊的丰碑” 第二节 “钢铁斑马”跨山川 第三节 烈士长眠铁道边 第四节 运量不足设备旧 第五节 管理不善员工老 第六节 坦赞铁路私有化 第七节 “我们高唱《东方红》” 第八节 “友谊之路”永不朽 第十五章 回老家寻“根” 第一节 回国踏寻郑和路 第二节 “中国学生”喜“回家” 第三节 回击“中国威胁论” 第四节 壮丽的郑和史诗 附录 一、各界评说 二、读者来信 三、采写体会 四、采访路线图 五、拉木群岛图 后记 试读章节 2003年11月16日,一只木船乘风破浪行驶在印度洋上,围绕着帕泰岛附近的上加岩石来回巡视,船内安装的搜寻海底世界的专业仪器——“声呐”随着海底状况的变化不停地变换着数字,船上的六个人各司其职,分头忙碌着。我们一行六人——两名中国人、两名南非白人潜水员和两名当地黑人船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寻找当年郑和船队的一艘沉船,同舟共济,头顶烈日,航行在茫茫大海上。我曾心中暗想,是郑和让我们这几位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走到了一起,来到了海上,这恐怕是他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当年始料难及的。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拉木群岛,第三次乘船来到这个传说中郑和船队的一艘宝船触礁沉没的海域。2002年3月,我第一次来采访。一年后的2003年3月4月,《环球时报》以五个整版的篇幅连续刊登了《寻找郑和船队的后裔》的独家报道。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分四次连载了《踏寻郑和足迹》的报道。这两组报道第一次向读者披露了郑和船队当年的一艘船只在东非沿海一带沉没的史实,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在国内外反响强烈。包括台港地区在内的国内不少媒体转载了这两组报道,特别是《环球时报》的连载。 报道发表后,国内外数家企业、新闻媒体纷纷与记者联系。中央电视台表示出拍摄有关纪录片的意向。南非金巢国际集团、中国南非文化传播公司和杭州楼兰亭科学探险有限公司等均表示愿意寻找和打捞郑和船队当年的那艘沉船。他们认为:李新烽记者为了寻找郑和船队的后裔,花四年时间冒着危险两次跨国采访,探访了帕泰岛上中国人建造的古老西游村,得到了第一手真实材料,有助于深化郑和研究。由于郑和下西洋至今还留有不少难解之谜,特别是现今尚未找到一艘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完整船只,如果能将沉没帕泰岛附近的那艘沉船打捞上来,对沉船先验明正身,再全面研究,必将对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史学、考古、探险、航海、造船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了解中外交流、特别是中非友好交往,重新认识中华民族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具有现实意义。 这三家公司还分别制定了“东非帕泰岛探险考察项目”的总体策划。策划提出了宏大目标:以实地考察、探险打捞为主线,拍摄有关纪录片和电视连续剧,写作出版《整合沉船之谜》长篇纪实文学,举办《踏寻郑和的足迹》大型摄影图片展等等。遗憾的是,由于国内暴发非典,杭州楼兰亭科学探险有限公司的计划只好暂时搁浅。 就在这组系列报道刚刚发表之后的2003年5月,我第二次前往帕泰岛采访,肯尼亚考古专家和拉木博物馆负责人曾急切地表示,希望中国有关方面能够确定那艘沉船的具体位置。回南非后,金巢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非中国一非洲工程协会会长王炜表示,作为立足非洲的中国企业,他们愿意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寻找郑和船队的那艘古老沉船,打捞失落的中华文明。如果寻找和打捞顺利,金巢集团愿将那艘沉睡在海底数百年的古老宝船献给我们亲爱的祖国,为2005年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庆典奉献一份特殊的厚礼。接着,该公司紧锣密鼓,在南非咨询有关专业人士,购买海上寻觅仪器,联系高水平的潜水员和潜水用氧气瓶。在为此行做好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后,‘派遣公司办公室主任姚辉与我同行。 根据南非潜水员在本行业内的联系,在拉木岛定居的德国人马丁·舒尔兹接洽了我们。马丁在拉木从事潜水行业的生意,从潜水器械的出售与修理,到潜水员的接待和培训。在马丁面海的豪宅里,我们首先与马丁商谈租用木船和购买潜水用氧气瓶的费用,接着开始在船上安装声呐。木船是马丁的,约15米长,如果船只太小,不利于潜水员上下作业,也因在水中波动太大而难以观测海底情况。声呐主要由观测器和探测器两大部分组成,探测器需要固定在船尾部,淹没在海水里。 次日清晨,我们从拉木城出发,首先穿过一条两岸布满丛林的狭长海峡,接着以20千米的时速向上加岩石前进。根据当地最流行的传说,当年中国船只以上加的灯塔为航标,夜间从茫茫大海向当时最为繁华的上加港口航行,未料在即将驶入帕泰湾时,在上加岩石外围附近触礁沉没。我们手中的《拉木、曼达和帕泰三岛及其附近海域航海图》显示,露出水面的八九个上加岩石与其西南方向的帕扎尔利海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东北一西南走向,构成帕泰湾与大洋之间的一道分水岭。帕泰湾内的水位深度在0.5~12米之间,由分水岭向大洋方向延伸,水位逐渐加深,从2米、5米,到10米、20米,进入巴罗库塔海峡,水位猛然间加深到40米、80米、120米……根据航海图中显示的水位深度,我们采用在上加岩石外围附近进行东北一西南方向的直线巡回搜寻路线。 随着船只航行,两名潜水员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声呐里数字的变化。声呐的显示屏幕上,同时出现所在位置的经纬度、水位深度、海底平面图,以及海底部与海平面之间可能出现的任何东西及其位置。时而,你会看见一条鱼在海平面以下六米处游动;忽而,你会目睹海底的白沙、海草和海带在不停地变换;转而,你会发现海底像一个大盆、一条曲线、一道平梁……11点3刻,海底出现一个“山”字形,水位是4~5米深,潜水员立即记下该位置的经纬度:南纬02度11.938分,东经041度02.438分。这时,我们的船只停了下来,潜水员认为这里可能有情况,需要下水察看。 根据潜水员的分析,那艘大船当年沉没时,很可能触礁断裂成两大半,像“泰坦尼克号”那样,经过沉睡海底数百年,其上面一定黏附了各种海底动植物,其中包括大量珊瑚,因为当地海水温度较高。这样推测,海中的沉船就应该像一个“山”字形,而不是完全像一个船的形状。可是,当他们从水中上来时才知道,除在海底看见礁石和海草外,并未发现什么异常现象。 时值正午,烈日高照,海风渐止,船内温度不断升高,我和姚辉有些晕船,躺在船舱的席子上,尽量保持相对静止不动。在海浪冲击木船和船只破浪前进的声音中,在马达有节奏的嘟嘟声中,在木船的波浪摇摆中,我们进入了梦乡。下午两点多,阳光把我晒得昏昏沉沉的。这时,马达声中止了,船在水中波动,两名潜水员正在忙着穿潜水服,看见我半醒半睡,他们说发现了新情况,准备再次下水观察。我看见姚辉还在睡,仅叮咛潜水员要小心谨慎,接着又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我再次醒来是被跳蚤咬醒的,这时我才发现,两腿和背部被跳蚤种满了大大小小的“牛痘”,痛痒难忍。 P92-95 序言 谁道报人无“郑和” 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篇《游褒禅山记》,其中有一段议论十分精彩,使我终生难忘: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王安石的这番话,是他涉远探险的感悟,也是他为学、为政、为人的心得。他教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百折不挠的志向和毅力,才能达到“无悔”的境界。我最初读到这篇文字时只有十五六岁,对它深邃的内涵还不能完全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越来越体会到它蕴含的深意。它像一支烛光,引导我在人生的隧道里不断地探索、前进。 在后来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困惑,我也常用这段话来勉励和鞭策自己。特别是在走上新闻工作的领导岗位之后,为报道题材的单一、狭窄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王安石的这段警句就在枯涩的脑海里闪出光辉,使我眼睛一亮,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新闻工作的“奇”是和知难而进的“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勇于“深入”,眼界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有写不尽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经常听到读者反映报纸的报道领域不够宽阔时,又反复想到王安石的警句,决定在报纸上开辟一个“在读者想知、记者罕至的地方”的专栏,鼓励和组织记者深入人迹罕至、很少有过报道的地方,写一点“读者想知”的新闻。这一招果然很灵,当开篇的《“赵光腚”的后代》(“赵光腚”是周立波著名小说《暴风骤雨》中的人物)一出台,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后来不少读者纷纷给报社“点题”,要求报社派记者到他们那里去采访。这说明,世界上还没有进入记者视野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不仅中国如此,外国更是如此。在这个广袤的地球上,不知有多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在等待我们的记者。 这就要把话题转到李新烽同志的新著《非洲踏寻郑和路》了。李新烽是《人民日报》驻非洲的常任记者,按照习惯,驻外记者只要不漏报所在国的要闻就算尽职了。可是他并不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而是放宽眼界,不仅到“读者想知、记者罕至”的地方去发现新闻,而且冒着生命危险,到“读者不知、记者不至”的地方去搜索新闻。当他从西方记者笔下了解到肯尼亚帕泰岛上遗留有我国明代探险家郑和的后裔这条新闻线索后,不避艰危,只身深入肯尼亚帕泰岛去采访,整整六年,为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跑遍了大半个非洲,纵横数十万里,成为报道帕泰岛中国人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姆瓦玛卡的第一位中国记者,也是索马里内战14年来深入该国采访的第—位中国记者。他用笔向世界展示了一段悲壮美丽的中国历史0为中国历史续补了一页悲壮美丽的篇章。当我读着“中国‘泰坦尼克号”’、“帕泰村长说海难”、“海里捞出‘双龙坛’”、“融人非洲大家庭”、“他们人人姓‘中国’”、“寻觅‘龙坛’打捞人”、“当年沉舟索马里”等等章节时,真有一种惊心动魄、目迷神眩之感,从内心喊出一声:壮哉郑和!卓矣新烽!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对新闻的“猎奇”一说应该有点新的理解和诠释。长期以来,新闻讳言“猎奇”,甚至把它当做一种贬义词。现在看来,对“猎奇”应该做点具体分析。作为新闻工作者,对于腐朽、低俗、荒诞的“奇”固然应该拒绝、摒弃,而对于足以鼓舞人心、开拓视野、发人深省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奇”,则不但不应该拒绝、摒弃,而且应该提倡、鼓励新闻记者去发现、发掘。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杰出新闻记者轰动世界、影响世界之作,都是不畏险远去猎取的珍贵文献。如最早真实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瞿秋白、邹韬奋的《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如索尔兹伯里、罗开富重走中国长征路写的纪实报告,都是以生命、健康为代价写出的神奇的新闻宝库。今天,新烽同志为寻找郑和船队水手在非洲的后裔而做出的传奇式的采访,不仅是继承“三宝太监”大无畏的冒险精神,也是发扬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传统。感奋之余,成诗一首,以表贺忱: “三宝”沉舟究若何? 茫茫沧海疑云多, 纵横万里寻遗躅, 谁道报人无“郑和”! 本序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日抿》原总编辑。 后记 “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载,率船200多艘,人数超过27800名,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时间之长、人数之众、规模之大、组织之严、技术之高、影响之深、贡献之多,绝无仅有。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是一幅长卷的话,那么非洲仅是其中一部分。本书就是聚焦于这幅长卷的“非洲部分”,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近,将历史事实与人物故事融为一体,从非洲内陆走向沿海,再延伸到岛国,美丽风光、风土人情尽在其中,友好交往、中非友谊从古到今,美妙传说、真实故事娓娓道来。 非常感谢著名书法家、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和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韦江凡教授为本书作画。真诚感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教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于宁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陆庭恩教授,著名郑和研究专家、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筹备领导小组顾问、国际郑和文化研究中心(马来西亚)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教授为本书作序。他们六人皆是作者尊敬的前辈,作为博导,工作十分繁忙,当我提出题写书名、作画和作序的请求后,他们欣然应允,拙著因之大为增色,使我深感荣幸,不胜感激。作者再次向各位老师深表谢忱! 本书在完成初稿后,我的两位同事王南和蒋安全博士在百忙中仔细通读了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避免了一些纰漏的出现。作者的感谢之情不言而喻。 我与晨光出版社周文林社长因大型图典《郑和史诗》的出版而相识,彼此心有灵犀,相见恨晚。拙著能够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出版,周社长和两位责任编辑张磊和周碉及本书的装帧设计者赵桂嫒功不可没。在此,作者对他们深表感谢。 本书是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完成的,对于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与纰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5年中秋节 于北京望京“好望园” 书评(媒体评论) 他用笔向世界展示了一段悲壮美丽的中国历史,为中国历史续补了一页悲壮美丽的篇章。当我读着“中国‘泰坦尼克号”’、“帕泰村长说海难”、“海里捞出‘双龙坛’”、“融人中国大家庭”、“他们人人姓‘中国’”……等等章节时,真有一种惊心动魄、目迷神眩之感,从内心喊出一声:壮哉郑和!卓矣新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日报》原总编辑 范敬宜教授 新闻史上的名篇《西行漫记》、《中国的西北角》等,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新烽继承并弘扬了老前辈的光荣传统。他的《非洲踏寻郑和路》一书,就是向老前辈交上的一份出色的答卷。……当读者翻开这部有人有事有情有景有义有趣的大书来,随着作者一路“踏寻”去,会有恨不能一口气读完之感。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于宁教授 根据我的查证,《非洲踏寻郑和路》是我国调查研究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的第一本著作,系统、全面、生动地论述了郑和船队在非洲的行踪及其留下的遗迹和产生的影响,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本书填补了非洲研究,特别是中非关系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陆庭恩教授 李新烽是报道肯尼亚帕泰岛郑和船队水手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姆瓦玛卡的第一位中国记者。……该书的出版,为我们填补了郑和研究中的一项空白。为进一步研究郑和、了解郑和航海与非洲的关系,认识郑和在非洲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是献给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著名郑和研究专家、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筹备领导小组顾问、国际郑和文化研究中心(马来西亚)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一钧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