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明的共和(本体与现象上下)/全球视域中华文化与文明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漫博//马学禄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总序融合与创新

引论

 一、人类历史的主题

 二、和平的文化进程

 三、战争的文化进程

 四、广义的战争

 五、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战争与和平

导论

 一、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文化演变

 二、人与人关系的文化演变

 三、人与自我文化关系的演变

 四、文化内涵的四个基本层次

 五、人类的三大文化系统

 六、文化的核心是本体与现象的认知

 七、全球一体化与文化的交汇

上卷

第一篇 人类文化的起源、演变及文明的性质

第一章 人类的失衡与文化的产生

 一、人类的同一起源与原初平衡态

 二、种群的多点起源与种群的原初平衡态

 三、种群的失衡与文化的多点起源

 四、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汇

第二章 论文化四态与文明三态

 一、采集与狩猎文化形成的丛林文明——印度文明的典型形态

 二、农牧文化形成的乡村文明——中华文明的典型形态

 三、游牧文化与城市文明——欧洲文明的典型形态

 四、工业化城市文明——欧洲城市文明的展开形式

 五、信息化城市文明——虚拟文明

第三章 文化的展开与文明的演变

 一、文明的类型反映了人类总文明中的差别性,先进与落后是意识形态的幻觉

 二、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是丛林文明的必需品

 三、工业文化是乡村文明的必需品

 四、采集文化与农耕文化是工业化城市文明的奢侈品

第四章 论文明的性质

 一、文明的本质

 二、人类本能乃人类秉承的元能之别性相

 三、智能乃本能中自知之能

 四、智能使本能得以延伸,也使本能复归于元能

第二篇 元能论

第一章 人类对本体的认知历程

 一、印度人的梵天说与真如圆觉说

 二、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说与原子说

 三、中华文化中的易说与道德说

 四、内证体系、外证体系与内外合一的体系

第二章 元能为现象之本体

 一、文化现象的能性

 二、物理现象的能性

 三、精神现象的能性

 四、交流的能性

第三章 元能体性论

 一、元能之体

 二、元能之性

 三、元能之能所

 四、元能之自现性——所知之自展开性

 五、元能之自明性

第四章 元能自现论

 一、元能场唯一据点,分位为无量的能量据点

 二、净能据点以净能波的方式收放净能,净能波为能的总频

 三、见分单势的收聚与相分净色根形成色能势

 四、色能势叠加,生物能质合势

 五、力能动与现象世界

 六、多重世界与众生据点的参与

 七、余能影与虚拟世界

第五章 元能境界论

 一、元能展开的总性、别性与总相、别相

 二、诸级世界的心、身、器三种相

 三、界、境、域的总相与别相

第六章 宇宙图景的比喻

 一、元能场与电视的荧光屏

 二、据点与发光点

 三、元能分频的多重世界与电视机的多频道

 四、据点隐显生成世界,发光点隐显生成图像

 五、宇宙展开的能性与能相,恰如电视机的能与相

 六、能级之界与频道

 七、不同之处

 八、人间觉者乃是掌握遥控器的人

第三篇 心维论

第一章 心维之识维度与相

 一、识的分类

 二、识的分位

 三、识的衍生关系

 四、八识、五识与七识、六识见相二分的缘虑关系

 五、七识与六识的净与染及执性或所知障的产生

 六、八种识自证分及其关系

第二章 心维之识与现象认知

 一、俱生法执与我执的产生

 二、分别法执与我执的产生

 三、我法二执与境界

 四、知识的发生

 五、名言相与知识

第三章 助伴心维与觉受——(上)

 一、助伴心维的遍行

 二、助伴心维的别境

第四章 助伴心维与觉受——(中)

 一、根本绝对的善心

 二、相对的善心维别性

第五章 助伴心维与觉受——(下)

 一、烦恼心维

 二、不定心维别相

第六章 心维的智维度与能性

 一、三大文化系统中都有智慧观

 二、元能智或法界体性智与第九识

 三、净能智或大圆镜智与第八识

 四、色能智或平等性智与第七识

 五、物能智或妙观察智与第六识

 六、力能智或成所作智与前五动识

 七、五种智的总体关系与九种识四分态之关系

第七章 心维之智识转变及性相双显

 一、智识性相的结构

 二、觉悟即转识成智

 三、性相双显

 四、总别双显

第八章 理性心维模式与城市文明

 一、理性心维模式的特质

 二、理性心维模式生成城市文明

第九章 玄性心维模式与丛林文明

 一、玄性心维模式的特质

 二、玄性心维模式生成丛林文明

第十章 道性心维模式与乡村文明

 一、道性心维模式的特质

 二、道性心维模式生成乡村文明

 三、三种心维模式的比较

第十一章 智识平衡与宇宙人生

 一、人生即是阅历

 二、人生即是净化

 三、人生即是救赎

 四、人类的历史

 五、人生的安排

下卷

第四篇 众生共和论

第一章 众生精神的同源性与共和性

第二章 众生身体的共和性

第三章 器界的共和性

第四章 众生中人类的定位与作用

第五篇 人类共和论——世界和谐论

第一章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人类共和时代的来临

第二章 文化变革中的价值与行为

第三章 文明的性质与共和

第四章 三大文明的奠基与特质

第五章 三大文明的共和

第六章 各种主义对共和文明的蔽障

第七章 人类共和历史观

第八章 弱力时代

第九章 再创共和文明是中国人的世界责任

内容推荐

李漫博、马学禄编著的《文明的共和(本体与现象上下)》介绍了,中华文化的根本特质是:易学认知方式、和谐价值诉求、礼乐行为模式与通学学术范式的结合,最终形成儒学道性文化体系;因其素有“一经贯九学,九学互比象”的开放范式,故可吸收、包纳印度佛学,西方科学。此乃其巨大生命力之所在。中华文明奠基于炎黄二帝的釜山合符会盟,其根本特质是共和;五千年来,建立了部族、贵族及君臣三大共和,最终有了人民共和国;渐次形成了姓氏共和的家庭结构,百姓共和的社会结构,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和权力运行结构;四大结构融汇成中华文明的整体,具有开放性、融通性、平衡性和稳定性,故而五千年连绵不断,共和国乃是其继承和发扬。相较于西方民主(钱主)文明、印度宗教种姓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合理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恢复文化与文明的自信,重建民族的文化人格与国格,从而走向自新,自强之路。

编辑推荐

李漫博、马学禄编著的《文明的共和(本体与现象上下)》主要介绍了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人类必须反省其文化与文明的过去与现在,才能预见和构建未来的共同愿景。到目前为止,人类产生了三大文化,即:西方的科学理性文化,印度的禅学玄性文化,以及中国的儒学道性文化。与此相应,产生了三大文明,即:西方的城市文明,印度的丛林文明,以及中国的乡村文明。本书以此入手,全面解析、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及其未来的走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