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当代首屈一指的管理学理论大师及社会思想家,首创目标管理、知识工作者、后资本主义社会等重要概念,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德鲁克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著述财经、管理等相关理论,并在《华尔街日报》和《哈佛商业评论》撰写专栏。迄今为止,30多本著作被译为20多种语言版本,发行遍及全球,被世人推崇为必读经典著作。
本书通过图解方式分析德鲁克管理学理论精华,化繁为简,重新建构企业管理思考模式。导读德鲁克著作,进入大师的世界。将管理学大师理论精华图形以后,搭配简明扼要的解说,帮助读者准确解读大师理论。帮助已经读过德鲁克著作的读者,建立复习理论的架构,印证学习心得,让获得的理论应用得更加灵活。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跨越两个世纪的卓越理论,是全球企业管理人士奉为圭臬的不二选择。然而他的理论就好比一座高峰,要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德鲁克理论并非易事。现在,你无须烦恼如何攀登这座管理学上的高峰,让日本权威的图解专家,为你画出完整的登高坦途吧!
从没看过德鲁克著作的人,可以从本书开始进入德鲁克的世界;而曾经研读过德鲁克著作的人,更可以搭配本书的图解,再次领悟德鲁克理认的应用之道。
◆ 专注在提高成效的事情上
为了提高工作成效,要注意哪些事情呢?过去我在企业上班的时候,公司有着通过管理能力的提高将缺勤率降低2 5%、能够在没有阵痛的情形下裁掉20%的员工,以及在三年以内将顾客满意度提高两倍等各式各样的工作目标。事实上,事业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无非是拥有明确的愿景与目标。
关于愿景与目标,我认为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目的的确定,以及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完成哪些工作。另外,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也非常重要。若是对于未来的愿景不清楚、目标太低、动力不足,工作的成效便极为有限。相对地,如果对未来的愿景非常清楚、拥有高水平的目标、激励动机也相当切实可行,那么工作成效必然大为提升。
当目标确定了之后,便可以决定为了达到目标所要完成的事项,例如,哪些工作应该先做,哪些工作可以晚一点进行,工作的先后次序也就一目了然。以目前拥有的资源,将哪个任务列为优先,均可进行策略的筹划。
如果能像这样将各种任务做最适当的配置,提出综观全局的构想,就等于船只获得了一张航海图一般。
德鲁克初次体会到愿景与目标的重要性,是他在年轻的时候的一次歌剧体验。
当时,德鲁克一边在某公司担任见习职员,一边在大学念书,不但工作没兴趣,学校的课程也感觉无聊,因此他便天天躲在图书馆里,过着无所事事的日子。某天晚上,德鲁克有机会去欣赏作曲家威尔第(Giuseppe Verdi)晚年所作的一出歌剧《法斯塔夫》(Falstaff)。这位18岁的年轻人,因这场歌剧而大受感动,更让德鲁克敬佩的是,威尔第以80岁的高龄,还能写出如此动人的乐章。
“我总是失败,因此必须一再地挑战。”威尔第这番话,显示出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已经80岁了,依旧在心里设定更高难度的标准来作为挑战的目标。
“和大师相比,我既没有经验也没有成就,甚至连自己的专长是什么、未来要做什么都不晓得。”德鲁克痛定思痛,便下定决心:“从今往后小管走哪一条路,都要怀抱着愿景与目标,不断地挑战下去。”
◆——创造出知识的生产循环
如下图所示,怀抱着愿景与目标进行挑战与扩展自己的能力这两个重点,并非具有直线的因果关系,而是具有循环的关系。换言之,进行挑战—获得能力—再次进行挑战—获得更大的能力……如此这般,通过知识生产与能力展的良性循环,让能力以螺旋状的轨迹向上提升。
而此图右边的部分,则是以德鲁克的事例以及其所得到的教训作为构图,分别占了2/3及1/3的版面。怀抱着愿景与目标进行挑战与能力的扩展则通过图像,显示出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里我使用了弯曲的箭头标记,但若以螺旋状的符号来表现,则会更接近德鲁克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永无止境的求知欲
在此要再次说明的是,德鲁克以进行挑战一获得能力一再次进行挑战一获得更大的能力……这样的知识生产循环作为基础,毫不放弃、小畏失败地为了追求完美m努力,这便是达到成功最短的路径。
这里所谓的完美,指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朝向更高的目标不懈努力的一种态度。换句话说,我所要强调的是下次要做得更好,这种永无止境的上进心是多么重要。当卓别林被问到:“你最棒的作品是哪一部?”他总是回答:“下一部。”因此,不满足于现状的欲望,可以说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另外,关于追求完美这件事情,德鲁克举了一个古希腊雕刻家菲狄斯(Phidias)的故事来加以说明。菲狄斯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雅典巴特农(Parthenon)神庙屋顶上的雕像便是他的杰作,当雕像完工之后,他向雅典的财务官要钱,但财务官却说:“人们又看不到雕像的背面,而你不仅雕刻了,还来申请这部分的费用。”这时菲狄斯只回了一句:“你错了,众神看得到它们。”
德鲁克不仅因为菲狄斯这句话而感动,同时,也知道了什么是完美的工作、什么是追求完美的态度。
换言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没有人看到、即使没有人要求,依然要以做到尽善尽美为目标,付出全部的精力去完成工作。
如下图图解所示,这里只有一个重点,那就是神看得到=良心。
由于人们比较倾向于依据自己内心当中的伦理观念来做事,因此,在这里用良心来代替众神的眼睛,便比较容易理解了。
图解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就是为了让你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有时也要使用一些浅显的文句。当然啦,曲解文章本来的意思是绝对不可以的,但要是太拘泥于原文的遣词用句,有时反而会造成误解。
P21-26
举世闻名的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为众人所推崇。无论是他最新的论著还是旧作的翻版,一经推出,马上成为最畅销的书籍。
这种情况几十年来始终保持不变,得益于德鲁克广博的知识、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对于个人与组织的透彻观察、高超的数字诠释能力、从细微变化中预测未来的眼光,以及善用言辞总结出的至理名言,这使德鲁克成为了一位名至实归的管理学泰斗。就我个人而言,自从事商务工作开始,便成为德鲁克忠实的支持者。
然而,德鲁克的理论就好比一座巨大深邃的“森林”,而且这座森林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持续地进化。因此,要掌握德鲁克理论的全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几年以前,我在大学研究所的课堂上,就曾经图解了德鲁克的理论,并与学生进行研讨。上课的时候,我要求几位研究生将他们负责的章节逐句研读后一边描绘出图形、一边解说,然后,大家便依据这些资料进行讨论,每次都讨论得非常热烈。
“德鲁克这样说,真的很奇怪啊。”某位学生表示。
“这不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吧。”
“你主张的理由并不十分充分!”另一位学生反驳道。
由于我们制定了“若有不明白之处先暂时搁置不管”的讨论规则,所以并不要求论点绝对正确。但是,如果将文章中的逻辑与理念等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图形撷取出来,应该比阅读文字更容易理解;即便还是不懂,也至少能够“清楚知道不了解的地方在哪里”。因此,学生便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深入讨论。然而如前所述,德鲁克的理论并非那么容易理解。例如,从“第一点”开始的逐条论述的方式,将第二点、第三点也并列在一起说明时,便会产生“顺序倒过来是否也可成立”的疑问。
另外,德鲁克的文章并非是逻辑推理式的(这也是其吸引人之处),而是包含了许多跳跃式的思维,因此在进行图解的时候也会带来一些难度。
这时候,我的解决方法是:“不要仅局限于对德鲁克论点的理解,而应该想象自己就是德鲁克,然后建构自己的思维方式。”
过于拘泥伟人的言论,有时会产生让自身思考停滞的负面效果。因此,将德鲁克的理论图形化,并从各种角度予以思考、甚至批判,这样进行下来,当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和学生均体验到,对于一些管理学上的议题,我们都有了自己的见解。
德鲁克的著作几乎每一本都有翻译版本。要学习德鲁克的理论,就应该阅读他的全部作品,好在2000年美国推出了德鲁克理论的精华三部曲:《德鲁克精选:个人篇》(The Essential Drucker on Individuals)、《德鲁克精选:管理篇》(The Essential Drucker on Management)以及《德鲁克精选:社会篇》(The Essential Drucker on Society),该套书可以说是学习德鲁克全部理论的指南。因此,本书即以这三本书为中心加以分析,而读者如有需要,可以对照原著认真阅读。另外,关于德鲁克最新的理论,我则是参考2002年出版的《未来社会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一书。
本书包含多幅展现德鲁克管理学精髓的图解,并且均配有说明文字,融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与全新的德鲁克管理学理论精华。
虽然本书的结构与德鲁克的原著并没有绝对的关联性,图形也是依据我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编排的,但是当全书完成的那一刻,不只是我,还有一起参与图解德鲁克管理精华的同事们,都觉得对管理学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本介绍德鲁克管理学说的书,还是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管理学理论。如此的成就感,让我们深深感到兴奋与满足。
假如只是研读文章,将不免陷入说文解字的窠臼。在研究德鲁克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了图解的无穷魅力,而这样的经验,也正是我编撰此书的动机。
事实上,要全面搞懂德鲁克所要表达的理念,是相当不容易的,或许也就是因为没有人能完全了解德鲁克的理论,所以他的书才会每本都卖得那么好。于是,我便尝试从一个鸟瞰的角度,来掌握德鲁克理论的整体架构。
地上爬行的昆虫,其视野必有局限,看不见事物的整体;但若眼光拉得太高,又看不见事物的细微之处。所以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有飞鸟般广阔的眼界,做事才能成功。从鸟瞰的角度观察,能够知道自己在整体当中处于何种位置,而一旦掌握了自己的位置之后,便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来解决问题。
本书即是运用所谓鸟瞰的技巧,来解读德鲁克管理学理论的博大精深。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图解的思考与技巧,来钻研德鲁克管理学理论的精髓。究竟德鲁克的理论可以让我们学到什么?我们不仅能向德鲁克学管理,还能学到身为一个企业人的经营之道,以及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尤其是在探索这座巨大“森林”的过程里,我们可以发觉,德鲁克将焦点集中在身处于组织与社会中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人身上。
举个例子,德鲁克表示:管理是一门人文科学。所谓知识分子,指的是能够时时反省自我的人。而这里的“反省”,即是扪心自问:是否认清当今的时代?是否思考过组织的定位?在这样的时代与组织当中,我该做些什么?而我的使命又是什么?本书特别归纳出31个这样的问题,来帮助读者进行思考。
“创新均伴随着风险,但是不创新的风险更大,创新者将风险找出来,并将其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所以说创新者才是保守的人。”德鲁克的魅力之所在,就是读者在阅读其著作时,可以发现类似上文这些真知灼见的名言,在字里行间不时地出现。但也因为德鲁克语言的精妙,所以真正能够完全理解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有句话说:读论语而不知论语。我想喜欢德鲁克,却不清楚德鲁克理论精髓的也大有人在吧。
话说回来,我尝试将德鲁克理论用图解的方式来进行剖析,相信是有意义的。本书的内容都是我自身对德鲁克理论的理解,是以鸟瞰为视角,以“图解”作为工具,精心绘制出的德鲁克理论。
因此,从没读过德鲁克著作的人,请以本书为契机,去阅读德鲁克文集与著作以及《未来社会的管理》,而曾经在研读当中遇到困难而放弃的人,也请拿起书再尝试一下。若你亲自去挑战德鲁克,一定会觉得其乐无穷。
久恒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