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专门编给青少年看的散文丛书。把这套丛书叫做“金散文”,不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贵重,而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量小而质重,还有那份闪烁的光彩。这一套丛书一共十五本,每本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主题,分为童话、音乐、美术、文学、历史、人物、旅游、乡村、校园、亲情几卷,以及根据地域分为的边疆、草原、西北、港澳和海峡各卷。所选择的作家都是这些方面写作突出而为读者所认可的行家里手,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地盘上一展身手。读者自会方便地各取所需,选取自己喜欢的来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如走进繁茂芬芳的树林之中。本书是丛书之一《桥的呼唤》。
这个集子,选编的都是乡村题材的散文。作者的作品,也大多是写乡村的。作者一向认为,乡村出五谷杂粮,果蔬竹木,也出散文。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散文(当然还有散文的亲密姐妹诗歌)本身就是土地的产物,文学史上的那么多名篇,说的几乎都是乡野山林。散文生长在田园,近傍着自然。它的盎然生机,千载之后,仍使人感到青鲜。
乡情
我的家乡,在偏僻的农村。没画山绣水,没茂林修竹。地薄,人也憨。据说五百年前,家乡出产的红高粱曾被征去给皇帝做过御酒,此外,别无稀罕物儿。据说五十年前,出了一个补锅匠,曾以他的技艺誉满乡里,此外,别无能人儿。
家乡用红薯干儿养活我长大成人。前些年当学生,常嫌家乡穷,离家千里不想家。这些年工作了,总觉家乡美,隔一段儿,总想回去看看。去年,燕子归来时候,我把刚满四岁的儿子苗苗送回家乡,让他跟着爷爷奶奶。这样,几乎每月,我总回家一次。每次,都像掉进了酒窖里,老是觉着有一种醇美的香呋甜味扑面而来,心里麻酥酥的。
我还没到家,总要惊动半个村子的乡亲。
“大孙娃子,回来啦!”说话的是一个挑水的矮墩墩的小伙儿。他放下水桶,点头微笑迎着我;那神情,俨然一位爷爷。
“他大侄儿,坐下歇会儿!”说话的是一个正给婴儿喂奶的小媳妇。她抱起孩子,忙站起身。那婴儿,我该叫叔的。
“哎哟哟,娃子啊,累了吧?”说话的是一个老太婆,正背捆柴草,艰难地走着。她比我长五辈;我称呼她,须在“奶”字前边加三个“老”字。
我们全村同姓,都是近族,村北祖坟前的石碑上刻着十六辈的人名用字,从不乱宗。我家辈分低,几乎对村里的任何成人我都要叫“爷”或“奶”;那些长辈们,似乎也特别钟爱我这惟一在外工作的孙子。
我还没进院,几乎全村的孩子都得到了消息,纷纷跑来,边跑边喊:“苗苗他爸回来啦!”“苗苗他爸回来了哟!”
村里的孩子,多数向他们的父亲叫“伯”,或“叔”,娇点儿的,叫“爹”,更娇的,叫“大”。惟独苗苗叫“爸”;孩子们很感新奇,大概只在苗苗回乡后,他们才知道对父亲还有这么个称呼。
我进屋,孩子们堵住了门。都不想离远点儿,又都不敢过门槛儿,只有东邻老二奶奶的孙子小坠儿胆大,从人缝儿里挤进来,凑到我面前,看我的玳瑁边儿眼镜。我拿出糖果,让苗苗分给他们吃。他们的大多数,我叫不出名字,更分不清辈分儿。母亲总在一旁调教苗苗:“给你小五爷一块儿。”“给你二毛爷一块儿。”“给你四姑奶一块儿。”……当然,那些当爷和姑奶的不是光着屁股,就是拖着鼻涕;接到糖块儿,立即塞进嘴里,同时流下长长的口水。分罢糖果,孩子们嘎嘎笑着,领苗苗去林中粘知了,或者去村头捉蚱蜢。
苗苗也是全村的宝贝。东家蒸了碗豆糕,总给他送一块;西家熬了绿豆汤,总给他端一碗。老二奶奶给孙子过生日,苗苗也跟着过;聋子四爷为儿子说媳妇招待媒人,给苗苗送一个鸡大腿。小坠儿在沟里摸了两条泥鳅,总要送苗苗一条,用面糊儿糊着放灶膛烧吃;二毛用狗尾草做了两只毛茸茸的小狗儿,总要把最肥胖的一只送给苗苗。过端阳节,苗苗得到十几个香布袋儿,有菱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腰形的,鸡心形的,还有的做成红毛绿尾巴的小公鸡,扳脚胖娃娃……
我坐院里的石桌旁喝着白桑叶茶。四外很清幽。枝头,蝉在鸣。偶尔,东邻的鸡下了蛋,一阵鸡叫,顿时,全村的鸡都“咯嗒咯嗒”叫,给它助兴;小路上走过陌生人,西邻传来一阵狗吠,顿时,全村的狗都“汪汪汪汪”咬,为它助威。我家中庭,一棵百年古槐。入春,一树新绿,如翠盖,罩半个院子;秋后,飘半空黄叶,翩翩然,似彩蝶儿。
P3-5
这是一套专门编给青少年看的散文丛书。
把这套丛书叫做“金散文”,不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贵重,而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量小而质重,还有那份闪烁的光彩。起码,在我心里的希望是让每本书能够努力做到这样。
我坚持每本书只选八万字,是针对那些砖头一样厚的书。不是说书厚了就一定不好,但毕竟买书不等于买肉,书重要的在于质量而不在于重量。篇幅的短小精悍,是我和出版社的首要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不仅在形式上做得精致些、新颖些,而且希望能够做得更加适合青少年阅读特点,希望你们拿到手里就会感到,哦,手感不一样,便立刻能够喜欢,像拿到你们喜爱的一件生日或圣诞节、情人节的礼物。如果真的能这样,便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因为这确实就是一套送给你们的礼物,有我们的一份真诚的祝福。当然,我们更希望这一套丛书能够为你们打开一扇扇新的窗,有云飘有鸟鸣有树摇有花香有八面来风拂面而过。探出窗口,有为你们展开的开阔平台,使你们的视野能更开阔,呼吸便容易更清新,心情便也容易更丰富而富有弹性。
这一套丛书一共十五本,每本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主题,分为童话、音乐、美术、文学、历史、人物、旅游、乡村、校园、亲情几卷,以及根据地域分为的边疆、草原、西北、港澳和海峡各卷。所选择的作家都是这些方面写作突出而为读者所认可的行家里手,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地盘上一展身手。应该说,这也是这套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而尽量去避免了眼下一般散文书系剜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零乱和芜杂。读者自会方便地各取所需,选取自己喜欢的来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如走进繁茂芬芳的树林之中,不敢说一定能采撷得果实盈筐,鲜花满怀,却肯定不会空手而归。
社会越来越浮躁,心地和精神也就越来越容易变得粗糙和枯燥。网络时代媒体的多样化,使得农业时代传统的纸质阅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传统的纸质阅读毕竟有着自己所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它的古典式的宁静和在白纸黑字之间充满着的想像力和慰藉感,是任何其他阅读方式不可比拟的。阅读便成了现代生活选择一种美好的方式,它起码可以让我们的心湿润一些,不至于那么轻易衰老地龟裂开沟壑般的皱纹。它让我们的情感和心绪以及心灵有了一个与之呼应而充满着悠扬回声的空间,呵护着并陪伴着我们从过去的岁月走到未来的日子里。
青春时节的阅读便更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定格于青春的坐标系上,成为一生影子般的习惯和伙伴。因此,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那么功利,只是为了你们的写作补充资料,或为你们的写作提供蓝本,虽然这些书中的文章都是那样的制式短小、语言精致,非常适合这样的要求,但我们还是希望这套丛书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更是沟通我们和你们的心,在你们的阅读中使得你们的青春仪态更加楚楚动人,使得你们的心境在这乱花迷眼的时代有一泓宁静而清凉的深潭,并能为你们洒下一匝遮蔽炎热的绿荫。同时,当你们再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介入生活、拓展生活的时候,多了一种参照物,多了一种可能性。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泯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应该感谢加盟这套“金散文”丛书的作家,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作家艾芜、郭风、余光中,李若冰;也有正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中年作家陶然、王充闾、梁衡、赵丽宏、许淇、周同宾;同时更有充满活力的青年一代作家杜丽、鲍尔吉·原野、徐鲁、李皖诸位。他们组成的老中青三代的方阵,展示着他们不同的绰约姿态和纷披心情,表达着他们对于你们共同的期待和祝福。
2001年6月1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