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画未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振夏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多年前,刘振夏因水墨人物肖像《渔婆》而蜚声中国画坛,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刘振夏却宣布,他的画不展、不卖、不送。随后,刘振夏全身而退,隐居在苏州小巷潜心作画。本书记录的就是这位奇人艺术家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这是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名誉主席、画家刘振夏的作品,全书共30多万字,共有160多张图画,其中大部分是刘振夏的水墨人物画。2月8日下午,苏州市图书馆多功能厅举办《情画未了》新书座谈会,各位人士一致认为《情画未了》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书中描写的事情均是作者亲历的小事,作为画家的刘振夏以一个画家眼光细腻地描绘着多彩的世界,笔触真挚,语言细腻。

目录

序 一

序 二

自 序

壹·童年记忆

 静静的山村

 湖滨幼儿园 

 谁是“莫须有

 水也无情   

 泛黄的老照片

贰·老宅旧事

 迂腐的外祖父

 小脚外婆   

 姨妈和姨父

 半条司前街

 古城十亩田

 胥门万年桥

 老宅井中井

 伯乐中学遇

叁·恋爱之旅

 懵懂初恋  

 洞庭之约  

 早春玉兰 

 小巷丁香 

 乡野渔趣 

 天平皓月 

 洞庭之约            

 古刹悲歌            

 名园绝唱            

 凄怆余音            

 垂钓之缘             

肆·风雨博雅堂

 朔风初起     

 人生如戏             

 劫数难逃             

 惊吓也是特效药      

 被擒兔崽也咬人       

 那年闰八月          

伍·彼岸骨肉

 “表弟”的海外来信    

 国门内外             

 乍暖还寒温哥华       

 母亲在都匀           

 父亲的遗嘱           

陆·丹青之路

 寒窗求艺             

 写生纪事             

 艺海知遇            

 回首路迢迢放眼又青山

 后 记

试读章节

            静静的山村

现在的婴儿还未出世,就已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据说“胎教”可以促进胎儿智力发育。我在母腹中享受的“胎教”,可不足优美的小夜曲,而是隆降的炮火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第三战区长官部设在汀西上饶附近,堂伯顾祝同是该战区的司令长官。父亲顾贯云(祝川)也是军官,母亲随军住在周边。那时的儿童节是4月4日,那天司令部子弟小学正在举办欢庆大会,上午10时许,24架日军飞机突然飞临上空狂轰滥炸,顿时血肉横飞,军民死伤三百多人。当时母亲刘光瑜正怀着我,所幸逃过了这一劫。不久我出世了,因为生在汀西,小名就叫“赣生”。在我不满周岁时,母亲带着比我大两岁的哥哥随父亲的部队去了四川,把我留在外祖父身边。外祖父刘剑宾,足长官部秘书,带着外婆、大姨妈、舅舅和我仍留在上饶。

我的记忆,是从上饶附近一个叫铅山的山村开始的,不知为什么当地人把铅山读成“沿山”。童年的记忆大多已经模糊,但有些片段、有些印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一任时间的潮汐冲刷,也不能湮没。

每天黎明,山岚尚未散去,报晓的坞鸣已是此起彼伏。不久,对面传来老婆婆舀水的声响。接着,门“吱呀”一下开了,脚步声出去又进来,跟着是往缸里倒水的“哗”——“哗”两声。再过会儿,从我和姨妈的卧室窗口,就可以看见一缕缕白烟,带着好问的松树枝的清吞,从老婆婆家烟囱里飘散开来,静静的山村就此醒来。

走出我们件的院子,向右拐个弯,小远处有座小庙,大概是供奉土地老爷的。遇剑村里有什么大事,比如久旱无雨,村民们就会把“老爷”从庙里抬出来,一路上将铜锣打得“哐哐”作响。队伍游经小街的中心,香火就愈加旺盛。小庙那边,就是乡野r,可我从没有机会去看过。

山门向左转,是一条贯穿村子的小街,仅百米长,却足山村最热闹繁华的地方。石板铺成的路两旁,依次排列着一家家店铺,对面的店铺靠得很近,说话不用大声就听得清清楚楚。我的印象里,整条街都在阴影里,暗暗的。店铺中有卖刷锅帚、竹椅等毛竹制品的,有卖山货之类的,当然少不了卖烧饼、烟酒的小店,还有一家卖纸伞、布伞以及木桶、竹箩筐的店里,总是散发出浓郁的桐油香味,混合在山村清新的空气中,飘荡出一阵阵汀南山村特有的气息。

小街的尽头是一座石桥,桥那边有条小路,通往山间,那是我们躲避日本飞机空袭的必绎之地。几道清泉从山里蜿蜒而下,在石桥的上方汇合成一条清澈湍急的小溪。潺潺的溪水穿过桥洞,转眼就形成了几个漩涡,欢快的水流你追我赶地急急向前奔玄,水下的石子都被这山泉冲磨得似鹅卵一般,没了棱角,安安静静地躺在水中。一尾尾筷子长的小鱼,逆水向上,企望游向不远处青山的顶峰。俗语说,人往高处走,鱼儿人概也有这个意思吧,但是高处不胜寒呀,半高处就有渔民等着。就在这桥上我第一次看到钓鱼,当地的山民挥舞着细细长长的竹竿,不时一尾尾白亮的鱼儿,跟随着竹竿上的鱼丝,在空中闪过一道道银光,落到桥上,进入渔人早就准备好的鱼篓,而后或煎或蒸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我的户外活动范围,在大人的监护下,也就到此为止了。

我们住的院子,房尔就足那位老婆婆。我们一家租住了她住屋对而一排的平房,我和人姨妈住在其中一间。

山村月夜,一片清凉的月光油窗外洒向床前的地上。姨妈搂荇我,望着天空的皓月,轻声讲那月亮的故事。我觉得那山村的月亮特别明亮,我也知道月亮里有一只小小的白兔。

屋后有个大院子,是我自由活动的天地。院里有棵很粗很粗的大树,老态龙钟,满是沧桑的皱纹。院子最里面是猪舍,那是不允许我去的地方。只是那几头小猪对我挺友好,常常主动跑来和我玩,用鼻子朝我一嗅一嗅,发出哼哼呀呀的声音,让我觉得无比的亲近。它们常把身子靠存粗糙的树干上,上下左右来回地蹭,发出“噌噌”的声音,两只下垂的耳朵随之也“吧嗒吧嗒”地响,那是它们在抓痒,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有时我背上痒痒,手够不到,采用猪儿的方法倒足十分有效。这个动作成为我童年最得意的模仿“秀”。点晴之处在于脑袋的摇晃,虽无两只扇动的大耳朵,但鼻腔里发出的“哼哼”声倒足十分传神的。家人见了,一片笑声,指着我说:“瞧这个二呆子!”

我学到的第一首童谣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久而久之,有时会想,我这不是一直在外婆家吗?我的船从哪里摇来,怎么不摇回去呢?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世卜想不透的事情可太多了,像这样神奇的问题抓不住他们活泼的心思,他们的好奇心总是在追逐着身边层出不穷的新鲜。

房东老婆婆很喜欢我,经常拿一些自家做的米糖给我吃,但我最喜欢吃她送来的成鸭蛋。那可不是一般的成鸭蛋,它带有一种特殊的臭味。这种东西喜不喜欢,因人而异。比如宁波人吃的臭冬瓜和南方人爱吃的号称“水果之王”的榴莲,令我“闻”而牛畏。但这成鸭蛋却很对我的口味,用它就饭,饭也能多吃一碗。这蛋是怎么变臭的呢?怎么会臭得这么好吃呢?我很想知道。后来,当老婆婆再送蛋过来时,我就特别注意她的行踪。

婆婆的房间我从未进去过,只是偶尔站在房门口朝里而张望过几次。房不大,中间靠墙是她睡的大床,上面支了一顶夏布做的蚊帐,挡住了视线。按铅山当地的习惯,蚊帐后面必是放红漆马桶的地方。那一次,隐约感觉婆婆在蚊帐后面弯腰取什么东西,转身出来,她于里已绎有了两个成鸭蛋,这成鸭蛋敢情是放在马桶盖上熏臭的!我自以为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好不得意,随即告诉了外婆和人姨。这件所谓的“重大发现”,在我长大以后,还常被她们抖搂出来,取笑一番。

“少年不识愁滋味”,在烽火连灭的年失坐,我在这静静的山村里倒还是过得无忧无虑的。

孩童叫得最多的就是妈妈,但从我有记忆起,就从来没有叫过。5岁前,甚至连爸爸也没叫过。外祖父、外婆、人姨妈顶替了家长的角色,对我呵护有加,甚至超过了父母之爱。房东婆婆好像也是孤身一人,周边人家又桐隔较远,不甚往来,我竟然从没听过孩子叫爸爸妈妈的,所以,当时一点儿也不觉得我的童年缺少了什么。当年我的周罔都是大人、老人,在没有儿童玩伴的环境里,我的童年是寂寞而孤独的。我性格的内向可能多半与此有关。

然而静静的山村,也有沸腾的时候。那大夜晚的情景令我一生难忘。

那是1945年立秋过后几天,暑气尚未散尽,田野里已有几只秋虫开始为溪水伴唱了。

突然,长长的喊声震彻厂山谷:

“胜利了,胜一一利——了——”

人们一遍一遍地喊着这企盼已久的喜讯。

抗战终于胜利了!

立时松明火把照亮了喧嚣的山村。欢呼声、笑声、咒骂声、哭喊声以及锣声、鼓声,在山谷间回荡,细成了胜利的交响乐。山民们也下来了,他们举着土制的猎枪——“铳”,点火朝天射击,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人们疯狂地宣泄着压抑了八年的悲愤。所有的人都拥到街上,连庙里的菩萨也被抬了出来,到处都是涌动的人群、兄动的火把,这该是小山村自有人居住以来,从未有过的狂欢之夜吧!

那天夜里,我跟着山米看热闹,紧紧地捂着耳朵,不知所以地跟着大人们又叫又笑,被很多不相识的人抱来抱去。

几天前,外祖父表露的高兴就不太寻常,外婆和大姨妈一遍遍对我说,你爸爸妈妈快来看你了,仿佛我这条船要从外婆家摇回去了。

然而,和胜利一起来临的并不都是喜悦,妈妈和哥哥并没回来。

日本宣布投降前夕,妈妈带着哥哥和两岁的妹妹,便急切地从四川乘着军车赶来,要看望久别的父母和我。不料,途经贵州,在大山深处遇到了车祸,妈妈和哥哥永远留在了贵州的深山里,而被妈妈抱在怀里的妹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辗转回到铅山。

大人们怕我伤心,从此几乎不在我的面前谈论有关妈妈的一切,多少次我分明听到他们在谈论妈妈的事情,长吁短叹,甚至泪流满面,但只要我一走近,他们便什么都不说了。外婆爱抚地摸着我的头,大姨妈赶紧抱着我,比平常抱得更紧,我能感觉到她贴在我后背上强忍的抽泣。悲剧催我早熟,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藏着太多对妈妈的思念和疑问,这些无尽的牵挂,刻骨铭心地纠缠着我整个童年、少年和青年。直到四十多年后,我已迈入中年,才得以从旅居国外的父亲口述中了解到详情,这是何其漫长的情感折磨。

P4-9

序言

我爱手中的画笔,但这支笔很难描绘我记忆深处那些时时跃上心头、又挥之不去的小故事,于是不擅文笔的我提起了这支不同于画笔之笔,追忆那故月流云。

在时代的风雨中,我是个幸运儿。五岁到了杭州,九岁又来到苏州,这两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特别是古老的苏州,既抚育了我,又庇护了我,才有了今天的我。

往事如歌,随风而去,人间的真情在我的心灵里留下了余韵,但愿通过我的拙笔引出世间更美的乐章。

我的绘画供人欣赏,见仁见智,希望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前行,因为这块土地仍需垦拓!

感谢救过我性命的同学、渔妇,甚至那位盲人的在天之灵;感谢被我爱过和爱过我的人,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2006年4月于默存斋

后记

写下这篇后记缘于台湾、香港的读者感动了我。

《情画未了》的繁体字版于2006年6月下旬在台湾、香港出版,我应邀参加了台北和香港的新书发表会。以前对新书发表会参加得很少,也无多大的兴趣,以为那不过是个出书的广告活动而已。而恰恰这两次不以为然的活动感动了我。

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台北,我久慕其名的诚品、金石堂等大书店,已把我这本《情画未了》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奇了,这本书怎会有这样的待遇,读这本书的人群估计会有以下几个特点:有点经历;要有点文化,还要有点雅兴,有时间在茶余饭后,耐得住性子来读这本书。我想我的这本书被抬举了。

台北的新书发表会在101高楼旁的君悦大酒店凯悦厅里,我也下榻在这家酒店。提前一天我见到一家德国公司正在这个厅里搞一个发表会,门口有几个花篮,探头朝里一看,三四百个座位中,差不多二分之一是空位,我想明日《情画未了》的发表会大概至多如此了。

奈何,此行还有点不得“天时”,室外酷暑难当,又热又湿的气温在36度以上,而这几天台湾的“倒扁”政治热涛似乎更热。为了一本小小的新书,会有人来参加发表会吗?

6月28日的下午,使我非常惊喜的是,凯悦厅外面摆满了送来的鲜花,一直延伸到厅里。我的六幅画(印刷品)在射灯下非常显眼,陆续到来的人坐满了会场。主持人简短的讲话后,我第一次看到有关我的十五分钟的一段记录片。记录片结尾画面上有:

“他真的是一位大师,一位绘画的大师,也是一位文字的大师。”

随后我被邀上台,我说:

“首先,我感谢总编拍摄了一段非常有品位的介绍苏州文化的片子。但是,我有个建议,在这个片子的最后三句话中,请拿掉两个字——大师。”

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掌声。

会场中有我的一些老朋友,更多的是我还不认识的新朋友,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作家、画家和社会名流。更使我感叹的是,台下坐有几位我近六十年未曾谋面的堂兄弟,还有书中写到的十多年前拿着一张老照片找到我的堂叔和堂婶;另外大洋彼岸纽约、旧金山的两位朋友和一位巴黎的老外不远万里专程赶来。当然还有不少记者。暗暗的台下,企盼的眼神感动着我。

和我对话的是台湾著名作家陈若曦女士,在对谈中,一次次的掌声鼓励着我们。

突然听得主持人宣布说时间差不多时,会场里传来一片惊奇声,台下有许多“为什么结束了?”的责问。

真的,台下的读者感动了我。

据说,香港这座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对待文化远不如台湾。但是,当我提前一个小时,进入香港大会堂八楼演奏厅时,已有人在座了。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没赶上台湾的新书发表会,特别赶来香港。

为了这本新书的发表,书中“那年闰八月”中的张暹、兔华,“寒窗求艺”中现居香港的“资产阶级小姐”以及我的妻瑞宝都来到了会场。

在香港和我对谈的是著名文化人士江素惠女士。

随着有人先后诵读两小段《情画未了》中的文字时,会场的氛围使我忘却了身在繁华大都市的中心,仿佛和读者一起回到了书中叙述的那段时光。

这一次新书发表会原定三刻钟,实际竟延长了一倍多。会后,江素惠女士在7月9日的香港《东方日报》上“两岸三地情”的专栏中,发表了以《情义世界》为题的文章:  这场会谈座无虚席,与会者宁静地细听刘振夏娓娓道来人生道路是这样走过来,没有刻骨铭心的痛苦历练,他的作品不会如此细腻生动,更不会写出《情画未了》这本令人落泪又感叹的书籍。当天会场也不断爆出笑声,但在黑暗处也有几许感叹的泪光……在他的书中找到情义人性之美,乃现今社会可贵的一面。

台湾、香港发表会前后,有几位成功人士觉得这是一本可读蜷书,其中有两位特意写了两封信给周围的朋友,其中一封信写道:

亲爱的朋友:

向您推荐这本亲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

六十多个飘摇动荡年头,并跨越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等

领域的传奇人物,

他用充满感情的文字,

刻画出值得细细品阅的画与人生。

一本书,几则小小的故事在两场新书发表会上得到这样的反映,我被读者的真情感动了。

谁为我提供了发表会的条件?《情画未了》又是怎么会先在台湾、香港出版的呢?一个偶然的机会,台湾成功企业家林孝信董事长夫妇看到了我的初稿,他们认为这是一本可读的书。也因为这个机缘,我遇到了一位台湾、香港出版界的女士,她执着地提出要出版这本书,于是事情就办成了。

最值得庆幸的是,《情画未了》简体字版将要在我少年时期就很仰慕的三联书店出版。这将使我的这本书拥有更多的知音,拥有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天地、同一块土地上的读者和知音,虽然我们各有相同或不同的经历,虽然我们可能对许多往事都有相同或不同的认识,但我们对人间真情的感激之心都是一致的。往事虽已烟消云散,但点滴情义却会永驻人间!

在三年多时间写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其中有我的挚友章娓华先生夫妇,还有我的女儿刘耘。初稿时,还得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海平教授的启发以及我的同事廖群的帮助。在后记中只能用“感谢”这最通俗、而又不能不用的词汇来表达这种种未了之情。

2006年8月7日于默存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