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公所是一处有机融合了徽派建筑与北方建筑风格和做法的古建筑群,为我国北方地区所少有,其形成与演变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条件,真实记录着淮军盛衰的历史,反映了晚清所遭受的列强凌辱与国势的衰败。全面系统揭示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和多方面价值,发挥其作用,要加强对其研究和探讨。保定市文物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的这本《保定淮军公所》是首部关于这组建筑群的专门著作,收录大量实物照片和比较全面的测绘图纸,对整个淮军公所建筑形制、结构特点进行了系统描述,通过实物记录和史料研究,为关心和爱护它的人们提供一块更加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引玉之砖。我们期待着本书的出版能对发掘和利用保定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带来有益推动。《保定淮军公所》的作者是王胜利。
王胜利主编的《保定淮军公所》内容介绍:保定是一个文物大市,境内文物历史跨度久长、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重要,燕下都遗址、北岳庙、清西陵以及定州塔、直隶总督署、莲池书院等。为了众多的文化瑰宝,保定的几代文物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淮军会所,历经战乱动荡、文革破坏,一度变为居民拥挤的大杂院,如今已开始走上还原历史面貌的保护之路。我们欣喜的看到,公所院内的二百多户居民已经搬迁,违章建筑大部分拆除,修缮工程已经启动,科学的保护利用规划已经制定,又一个稀有的文物建筑品种不再继续受到损害。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有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关心与帮助,有文物工作者各方面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享这一保护成果的愿望一定会实现!一起来翻阅《保定淮军公所》吧!
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封建皇帝为了拢络文臣武将及至一方百姓的中心,往往会为忠烈士臣、节孝烈女们树碑建祠,但在清朝以前,大多是以“某公祠、贤良祠……”等命名。昭忠祠这种祠堂形式却是形成于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王朝。为追悼阵亡将士修建昭忠祠,开创昭忠祠祭祀制度的是满清人人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皇帝。并且这一制度并非淮军特有。满清人在统一中国的艰苦创业中,上至太祖努尔哈赤和皇亲国戚,下至无数将官士兵战死沙场尽忠报国,正是由于这些台身创国的义勇之士,才为满人打下了一个巨大的帝国王朝——大清王朝。自努尔哈赤到雍正,经过五代人的拼博,大清帝国的政权已经稳定,追悼祭典为国捐躯的忠勇将士亡灵,自然是雍正皇帝用来安抚和拢络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雍正皇帝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在京城首建昭忠祠,用于追悼祭祀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官员将领及八旗兵丁。雍正皇帝在雍正二年修建京城昭忠祠的上谕中指出:“朕惟《周礼》有司勋之官,凡有功者书名太常,祭于大烝,祭法日:以死勤事则祀之,凡以崇德报功,风励忠节也。自太祖以来,特别是圣祖在征讨三藩之乱、平定西藏、统一台湾等战争中,虽天戈所指,如疾风振槁,而师旅之臣,捐躯马革,及守土之官,见危授命者,所在多有。……将士奋勇前驱,亦有殁于行阵者,此皆尽忠报国之臣,朕甚佳之。亦甚悯之。当于京城建立祠庙,春秋妥侑。其偏裨士卒。力战敌忾,舍生取义者,亦附列左右,用以褒崇大节,扬表芳徽,俾远近观听勃然生忠义之心,于治道亦有裨益”。京城昭忠祠亦称敕建昭忠祠,建祠地址在北京崇文门内的台基厂附近(原称“东交民巷”),自雍正三年(1725年)开始修建,雍正六年(1728年)竣工,建成后悬挂雍正帝的御书匾额“表奖忠勋”,雍正帝钦定祠名为“昭忠”。同时规定了“将文武诸臣之位,安设正祠,偏将士卒之位,安设两庑”的祭祀规制,其祭祀行礼仪节等,“均与祭贤良祠同”。但该祠已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毁,随后原址被改建成澳国使馆。直到1903年张之洞等人向朝廷请求重建昭忠祠,地点选在因义和团设坛而被德军炮轰炸毁的报国寺原址,可是由于当时战乱赔款,朝廷无银,只得由大臣们捐款修建。如今,在报国寺里仍可看到仅存的昭忠祠山门和两座记述重建昭忠祠的石碑。根据清代礼制,昭忠祠祭祀制度属“群祀”,被祭祀的人员分为正祀、拊祀。正祀一般祭祀官吏将领。柑祀(附祀)一般祭祀兵丁。其后,嘉庆七年(1802年),在镇压剿办川楚白莲教起义中,阵亡将领兵丁越来越多,京城昭忠祠难以放置众多牌位,为此,嘉庆帝又下诏,令各直省府城都建昭忠祠(也称直省昭忠祠),并作了具体规定如下:“直省府城各建昭忠祠一所,凡阵亡之文武大小官员及兵丁乡勇,各按本籍入祀致祭”,“其春秋祭品仪节,与直省祭贤良祠同”。但直到湘军、淮军的创建和壮大,特别是湘军、淮军为大清帝国立下了显赫的战功,这才出现了特殊地区或特殊军事组织的昭忠祠(如湘军昭忠祠、淮军昭忠祠等)。众多的昭忠祠自然要有一个规范管理制度,为此自京城首建昭忠祠始,清政府就对昭忠祠的建筑规制、人祀人员神牌的制作、生前的官职品级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P3-4
“淮军昭忠祠暨公所”地处保定古城西南隅,习惯称作淮军公所。1870年,47岁的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任达25年,为历任总督中任期最长的一位。期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军事、内政、外交、经济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重臣,其领导的淮系集团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光绪十四年至十七年(1888—1891)经奏准,奉诏于保定修建“淮军昭忠祠”及“公所”,形成了集祭祀与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1901年,李鸿章死后,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奉诏将主体建筑改做“李文忠公祠”。一百多年来,这组建筑群作为古城保定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考验。目前,总体格局和主要建筑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有形态。
淮军公所是一处有机融合了徽派建筑与北方建筑风格和做法的古建筑群,为我国北方地区所少有,其形成与演变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条件,真实记录着淮军盛衰的历史,反映了晚清所遭受的列强凌辱与国势的衰败。全面系统揭示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和多方面价值,发挥其作用,要加强对其研究和探讨。保定市文物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的这本《保定淮军公所》是首部关于这组建筑群的专门著作,收录大量实物照片和比较全面的测绘图纸,对整个淮军公所建筑形制、结构特点进行了系统描述,通过实物记录和史料研究,为关心和爱护它的人们提供一块更加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引玉之砖。我们期待着本书的出版能对发掘和利用保定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带来有益推动。
保定是一个文物大市,境内文物历史跨度久长、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重要,燕下都遗址、北岳庙、清西陵以及定州塔、直隶总督署、莲池书院等。为了众多的文化瑰宝,保定的几代文物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淮军会所,历经战乱动荡、文革破坏,一度变为居民拥挤的大杂院,如今已开始走上还原历史面貌的保护之路。我们欣喜的看到,公所院内的二百多户居民已经搬迁,违章建筑大部分拆除,修缮工程已经启动,科学的保护利用规划已经制定,又一个稀有的文物建筑品种不再继续受到损害。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有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关心与帮助,有文物工作者各方面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享这一保护成果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201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