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最具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尽在季羡林散文!这些散文情感真挚,清新流动,隽永耐读,在平淡中显出诗意,基本展现了作者50余年散文创作的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Ⅳ辑修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最具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尽在季羡林散文!这些散文情感真挚,清新流动,隽永耐读,在平淡中显出诗意,基本展现了作者50余年散文创作的风貌。 内容推荐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散文第4辑。季羡林先生以北人治南(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羡林的散文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的人情物事连接了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时往日连接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散文。钟敬文如此评介:“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再恰当不过。 目录 序钟敬文 谈中国的“学统” 缘分与命运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虎年抒怀 芝兰之室 悼念邓广铭先生 文得学养 梦萦红楼 我的期待 自传 绍兴人的骄傲 喜雨 一寸光阴不可轻 漫谈散文 获奖有感 空谷足音 论新体旧诗 我父我母 巍巍上痒百年星辰 论压力 民族性 中国的民族性 世纪清华 我眼中的清华园 不完满才是人生 我的中学时代 漫谈皇帝 老年 祝贺与希望 论博士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共和国与我 论教授 谦虚与虚伪 百年回眸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人间温暖是母亲 走运与倒霉 漫谈出国 做人与处世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关于名牌意识 哲学的用处 关于水的断想 丢书 记张岱年先生 精华与糟粕 兔年万福 清官更要兼听 治学四法 我和《大公报》 谈中国书法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几件小事 一个盛刮胡子刀架的塑料盒 零修 文字之国 荷之韵 我看中国文化书院 台游随笔 楔子 初抵台北 台北街头小景 血浓于水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扫傅斯年先生墓 法鼓山 义工 后记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谈孝 大觉寺 温馨的回忆 世纪回眸 风雨同舟五十年——我和民盟的关系 学问中没有捷径 我爱北京 谈老年 光彩的文明 坏人 不可超越的一座丰碑——记汤用彤先生 我害怕“天才” 两个小孩子 附: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谈《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 珍爱大自然 我与夜光杯 可贵的贡献 新世纪,新千年 成语和典故 忆念郑毅生先生 澳门回忆 梦游世纪 论朋友 千禧感言 希望世纪家庭更美好 谈文学交流 豪情半怀迎新纪 千年反思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迎新怀旧——-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成功 佛山心影 一石景宜博士 二暨南大学 三到了佛山 四佛山街头小景 五佛山陶瓷厂 六西樵山 七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 八南国桃园 九石景宜艺术馆 十尾声 谈西学东传 谈飞天艺术(节录) 意匠惨淡经营中——漫谈卞毓方的散文 谈礼貌 论说假话 曼淡词典 老年十忌 追求一个境界——漫谈梁衡的散文 我和东坡词 谈东方民间故事 目中无人 六放光明 谈敦煌学 谈《五卷书》(节录) 学习大师的风范-一谈赵元任先生 槛外人语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长生不老 世纪的中国散文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的家 悼念赵朴老 清华梦忆 一点希望 谈董秋芳先生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为唐老鸭大唱颂歌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我与刘国龙先生 我们的楷模——于道泉先生 九十述怀 新世纪开始时我想做些什么 悼念马石江同志 文化漫谈 清新俊逸的清华园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隔膜 《千禧文存》自序 记者的职责 论恐惧 剧杂谈 我最喜爱的书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人生小品 一条老狗 漫谈伦理道德 周作人论—一兼及汪精卫 忆念张天麟 时间 石榴花 老年四“得”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追忆哈隆教授 忆念宁朝秀大叔 九三述怀 痛悼克家 悼巴老 病房杂忆 一小姐姐 二大宴群雌 立足东方笑对当世(代后记) 刘梦溪 试读章节 了解北大情况的人都会知道,郝平同志是北大教职员中最忙碌的人物之一。北大在中国以及世界上享有特殊的地位与威望,许多国家的著名学府和科研机构,都同北大建立了名目不同的合作和交流关系。外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各种不同学科的权威学者,都以能够到北大来参观访问,特别是发表演讲为毕生光荣,大有“不到北大非好汉”之概。至于其他形形色色的访问者更是络绎不绝。在党委和校办领导之下,承担种种接待任务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北大外事处,而郝平正是外事处的负责人。据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外事处的日历同其他各处都不一样,他们没有双休日、节假日以及什么寒假暑假,终日忙忙叨叨,送往迎来,宛如燕园的一盏走马灯,旋转不停。一群男女青年就是这一盏走马灯上的人物,居其中而众星拱之的就是郝平。 我可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忙碌的郝平同志忽然有一天送给我了一大摞稿子,内容是讲北大开创时期的校史的。写校史,不是写小说、写诗歌,只要有灵感就行,这里需要的不是灵感,而是勤奋,需要辛辛苦苦,爬罗剔抉,用竭泽而渔的精神,搜集资料。郝平告诉我,他在国外留学时就开始了资料的搜集。回国以后,成为走马灯的主要人物以后,又锲而不舍,继续搜罗,常常用别人午休的时间来从事此项工作。夜里则利用睡眠的时间,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一直到累得病倒,进医院动了手术,而其志弥坚,终于写成了此书的初稿。 谁听了这样的故事,能不肃然起敬呢? 说句老实话,我真正受到了感动。现在北大的青年教员中,能拼命向学的,确有人在。但是,身为教员而不读书者或者读书劲头不够,心有旁骛者,也决不乏人。现在有了郝平这一面镜子,摆在自己眼前,何去何从,每个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抉择,也必须作出自己的抉择的。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希望。 这话说得远了一点,还是回头来,谈一谈郝平的“校史”。因为讲的是北大创办时期的历史,我为此书定名为《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得到了他的首肯。根据郝平自己对本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本书的主要论点。为了叙述准确起见,我还是先做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郝平自己的话:“(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不仅仅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其根本原因应当追溯到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清王朝的失败引起仁人志士如林则徐、魏源和龚自珍等人的思考,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维新思潮和洋务运动。同文馆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北洋海军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激起了康梁等进步力量要求政治改革的强烈呼声。京师大学堂既是这场改革的产物,又是自鸦片战争五十年来,人们不断探求救亡之路的最高要求。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郝平这个简短扼要的论述,其基础和根据就是大量的确凿可靠的原始档案资料。这些资料都写在本书中,用不着我来重复叙述。 郝平对资料的搜集付出了极大的劳动,他搜集得颇为齐全,分析得又极为细致。分析中时有新意,真令人想浮一大白。这些资料都是别人不甚注意的,更谈不到使用。郝平这样做的目的是追溯北京大学创办的起源问题,是研究北京大学校史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他发前人未发之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他能自圆其说,他的这个看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这只能是北京大学创办起源的说法之一,不是唯一的一个。而且我们还不要忘记,不是先裁撤了同文馆然后创办京师大学堂,而是在京师大学堂创办以后才裁撤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中的。同文馆是清政府为了办理洋务必须同洋人打交道,而打交道首先必须有懂外文的翻译人才,而建立的一所培养翻译的一种特殊的学堂,以后才逐渐增设了一些洋文之外的课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见其作用之所在。要勉强找一个来源的话,明代的四夷馆庶几近之。解放后原隶属外交部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颇有类似之处。P1-2 序言 “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这是古人的说法,我们无缘看见。但世界上第一流人物的生命形态,都不是只有一种存在方式,应无问题。王国维年轻时候,哲学思辨的天赋甚高;中年以后,古文字、古器物、古史研究成就卓著;同时又擅长写诗填词,是大学者,也是大诗人。马一浮、陈寅恪也是学问好,诗也写得好。马的学问,很多都在诗里。陈写诗,为的是生命情绪的寄托。王的诗词写作,也有生命情绪自我调适的作用。季先生以北人治南学(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毋宁说也是他学问生命的一种形态。 季先生的散文写作开始于30年代,那时他二十多岁,就已经初有文名了。他游学在外,总是思乡怀国,尤其想念自己的母亲。这份眷恋家国的不解之情,使他感到莫名的孤独。排遣这种孤独的方法,就是写下自己的所思所念所感所怀,用奇妙的文字搭积情感的望乡台。年龄大了、老了,他还在思念、怀恋,包括无法忘记的岁月以及令人不能忘怀的人和事。情感的纽带把季先生和环绕着他的人情物事连接了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时往日连接了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可是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却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的散文。也许这就是诗评家所谓“诗缘情而绮靡”的缘故,而非刻意追求。刘彦和曾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词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季先生自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我想用四句话来概括季先生散文的特点:“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至少,这是我读季先生散文的感受,对与不对,还要请季先生和季先生的读者多多指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