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与社会》最看重的是市民,“市民”关心什么,“市民”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最愿意听到哪方面的内容?所思所想都可以畅所欲言,参与利益表达;听听别人的意见,在讨论中平等理性地进行协商;自然而然它就成为影响社会进程的一种声音,或是某种思想的代言。而媒体所承担的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之职责,也可以在市民的讨论声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每个受众的思想中去了。
本书是以主持人秦畅策划、筹备节目、邀请嘉宾的“手记”为索引,告诉读者节目组是怎样寻找那些令人关注又让人有话想说的话题的,相信这样的“创意”会给节目的听众、书籍的读者另外一种了解广播媒体的视角。
1992年10月26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节目开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广播史上将热线电话接进直播新闻的谈话节目的先河,普通市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评头论足。
《市民与社会》平均每年在节目中探讨250多个话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中央部委、上海历届市领导、兄弟省市自治区的50余位领导都曾应邀来到直播室担任嘉宾,与听众直接对话。1998年,节目更因邀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上海市民对话而被海外20余家媒体报道。
如何对帮助表达谢意?
嘉宾:社会学者/陆震
传统文化需要“保卫”吗?
嘉宾: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
要把星巴克赶出故宫吗?
嘉宾:无
如何看陈凯歌与胡戈之争?
嘉宾: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
从“三公里杀狗令”看政府如何面对公共卫生危机
嘉宾: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所长/刘 平
您支持马捷为《新华字典》挑错吗?
嘉宾:新闻当事人/马 捷
女性如何维护成功的婚姻角色?
嘉宾: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心理系主任/贺岭峰
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面对面
嘉宾:“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
“神奇的哥”有无群体示范效应?
嘉宾: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章友德
现代殡葬观念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怎么办?
嘉宾: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
你赞成建设“无摊城市”吗?
嘉宾: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孙继伟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 霞
用假者应该受罚吗?
嘉宾:国浩律师事务所律师/斯伟江
该不该和孩子谈死亡?
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周念丽
如何看待大学生放走小偷后的自责?
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国瑞
为筹集医疗费假称被窃,你同情他吗?
嘉宾:社会学者/陆震
关于价格,政府该做什么?
嘉宾:上海社科院外国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李晓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 霞
上海恒信律师事务所主任/鲍培伦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余南平
少女意外怀孕,为何绝大多数父母不知情?
嘉宾:少女意外怀孕求助热线原负责人/张 明
解放军411医院妇科诊疗中心副主任/张峥嵘
少女怀孕热线何去何从?
嘉宾:解放军411医院妇科诊疗中心副主任/张峥嵘
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黄欣
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是否需动用刑法来约束?
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吴瑞君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沈 亮
在连体女婴分离手术中,医生的心灵经历了什么?
嘉宾: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教授/郑 珊
社会学者/陆震
如何看待“蒋多多事件”?
嘉宾:无
神童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嘉宾:新闻当事人/张■炀 张会祥
与梁晓声探讨情感教育
嘉宾:作家/梁晓声
门诊挂号中的黄牛现象杜绝得了吗?
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 霞
九州丰泽律师事务所律师/蔡为人
群租现象该不该管?怎么管?
嘉宾: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
市政协委员、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 刚
汉语是不是真的被弱化了?
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主任/潘文国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赵若辰
志愿者让被救助的女孩父亲写借条,你怎么看?
嘉宾:上海团市委志愿者服务处处长/虞彪
社科院博士/韩 均
全职妈妈、当事人/胡女士
如何不让无理取闹的“跳楼”事件成为现象?
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余玉花
为4元钱争执4小时,值得吗?
嘉宾:复旦大学副教授/杨宏雨
今天的中学生如何表达爱国情感?
嘉宾:语文特级教师/过传忠
如何看待导游向游客下跪事件?
嘉宾:上海乾洋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薛文翔
质疑上海二期课改
嘉宾: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瞿钧
如何解决现有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大规模流动之间的冲突?
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奔
新闻当事人/李正义
如何看待芦潮港镇的“离婚潮”?
嘉宾: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所长/刘 平
如何解决小区“停车难”?
嘉宾: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
焦虑的妈妈
嘉宾:社会学者/陆震
当事人:楠楠的妈妈
为收养流浪猫,多姿融和家人倾其所有,您如何看待?
嘉宾:新闻当事人/多姿融、刘军洛
社科院博士/王泠一
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江 宪
如何看没有传统家庭生活的新家庭模式?
嘉宾: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嘉宾:无
购销实名制能遏制自行车被盗现象吗?
嘉宾: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郑伟
九州丰泽律师事务所律师/邵建波
如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嘉宾: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章友德
国家劳动保障部《中国劳动保障报》华东站站长/戴律国
从重庆“钉子户”案谈如何鉴别公共利益?
嘉宾:社会学者/陆震
如何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封闭融入社会?
嘉宾:上海星雨儿童康健院院长/蒋俐敏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曾凡林
你是“股民”吗?
嘉宾:无
与三位著名配音演员对话
嘉宾:配音演员/苏秀、赵慎之、曹 雷
如何看两代人不同的婚恋观
嘉宾:无
后记
如何对帮助表达谢意?
嘉宾:社会学者 陆 震
主持人手记:
春节前的一个寒冷的冬日,来上海打工的黄师傅意外地捡到了3万元钱。为了寻找失主,他在捡到钱的地方等了整整三天,之后只得送往派出所。失主唐先生根本没有想到这钱会失而复得。双方相见,唐先生当即拿出5000元作为答谢。听过这条新闻,我的第一感觉:绝对可以讨论。拾金不昧,主动交还失主,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干嘛要拿报酬呢?知恩图报,受他人点滴恩泽要懂得给人回报。单纯以传统文化的角度就可以让两种视角出现。更何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付出需要回报是基本规则之一,因为付出即产生成本,只有回报才能平衡或者公平,才有可能可持续。于是,设计了“无所谓”、“挺好”、“干嘛要拿钱”三种态度静候听众朋友的智慧。
果然,节目一开始打进的三个电话便是三种角度,而且每个视角都论证有力,表达坚定。
而且,在讨论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宋女士还找到了一个更有价值的视角,她说,“通过这件事,我们在反思,在当代社会,我们还要学会感谢!”
是啊,刚才我们挣扎在拿5000元钱究竞算什么的道德论里,而宋女士告诉我们,学会感谢,懂得感谢,才能让每个人在社会上活得舒坦。一连串的新闻画面涌进我的脑海。在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一游客不慎坠入谷底,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救了出来,然而,这个人始终连个谢字都没说,反而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在《市民与社会》讨论一档关于“让座”的节目,也有很多听众说不让座的理由是:那些“年纪大的”“抱小孩的”认为你是应该让的,他们理直气壮坐下,连眼睛都不朝你瞥一下。郁闷啊,下次不让了。哪怕就是应该的,你也得让“已经付出了”的我得到认同,那么下回我还会去做。宋女士的观点很朴素。“今天的媒体报道了黄老伯,而且是表扬的。有些人捡到钱哪怕想占为己有,都会不安,而且没准还会得到物质奖励,干嘛不做好人做坏人呢?”
是啊,谁不想做“好人”!
短信平台上的观点也渐渐地统一了起来:“还钱品德高尚,收钱理直气壮”,“不取酬金固然可贵,拿了酬金也无可非议”,“‘不昧’是不侵占拾得物,给报酬和接受很正常”,“拾金不昧和慷慨奖励都应提倡”,“建议立法收取一定比例报酬,教全国人民学会感谢”。有一条短信还很幽默,“无功不受禄,也是古话嘛,他有功就该受禄。我们大概太习惯写一封感谢信、送一面锦旗的方法了。至少我会发短信参与节目讨论,是得先花钱买个手机的。”哈哈!
对话:
金先生:“拾金不昧”就是把失物归还原主,不拿人家报酬或者礼物。如果拿了失主东西,这个就谈不上“拾金不昧”了。因为人家遗失东西,确实是心急,你拾到人家东西,归还,这是你的风格。古人都讲,人要站得正,立得稳。做事光明磊落,这才不愧为大写的人。可是现在是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好像不是这么来做事的。
秦畅:经济社会用钱说话?
金先生:所以我觉得这件事很荒唐。我记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我大概10岁左右,拿了1块钱去买砂糖。营业员找给我钱时,我一看,就讲你找错了。她当时口气非常凶,朝我喊道:“什么找错啦,你看看仔细。”我让她声音放轻一点,并对她讲,“你多找我9块钱。”
秦畅:哦,多找了。
金先生:对。
秦畅:她什么反应?
金先生:她满脸通红,哑口无言。后来我心想,9块钱在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月的生活费。我们又是小孩,小孩谁不要钱啊。我们那个时候的压岁钱只有1毛钱。你想在那个年代,我们都尚且做得很光明磊落,现在竟然什么东西都要拿钱来交换!那请一个人办事,都要拿钱开道、送礼吗?
秦畅:谢谢金先生,观点非常明确。他是很不赞成黄老伯收下这5 000元的酬劳。来听听2号线蒋女士的观点。你好,蒋女士!
蒋女士:主持人好!
秦畅:欢迎你!
蒋女士:我赞同这种行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我前面听到这位拾了钱的人在寒风中等了很久,好像等了三天吧,然后把钱交到派出所。如果他占为己有的话,他的这个行为是要受到道德方面的谴责的,而且他自己心里也会不安嘛。但是,如果他拿报酬,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他也算付出劳动了嘛,我觉得这个报酬是他应该得的。
秦畅:就是他的劳动所得?
蒋女士:对。我曾经去过德国,如果德国人拾到了钱,会千方百计找到失主,而失主都会拿出一定的报酬,尽管可能比例小一点,而拾到的一方也会接受这个报酬并很客气地表示感谢。P1-3
1992年10月26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节目开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广播史上将热线电话接进直播新闻的谈话节目的先河,普通市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评头论足。当时我担任广电局局长,编播人员曾经向我表示他们的担心,没有听众打电话怎么办?而15年后的今天,这个节目每天的讨论热线爆满,现在,如何回复那些没机会被接进电话的听众,却成了编播人员的难题。
《市民与社会》平均每年在节目中探讨250多个话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中央部委、上海历届市领导、兄弟省市自治区的50余位领导都曾应邀来到直播室担任嘉宾,与听众直接对话。1998年,节目更因邀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上海市民对话而被海外20余家媒体报道。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这个节目的成长与发展,也时常听到它的好消息。1999年它获得了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2005年获得上海首批优秀媒体品牌,2007年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现任主持人秦畅先后获得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奖),2007年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市民与社会》也被业界喻为“官民对话的桥梁,公众意见的论坛”。上海的很多市民更是多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午间收听广播节目。
2006年《市民与社会》节目将精彩讨论结集出版成书,我曾仔细阅读。而2007年的这本新书,是以主持人秦畅策划、筹备节目、邀请嘉宾的“手记”为索引,告诉读者节目组是怎样寻找那些令人关注又让人有话想说的话题的,相信这样的“创意”会给节目的听众、书籍的读者另外一种了解广播媒体的视角。
《市民与社会》最看重的是市民,“市民”关心什么,“市民”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最愿意听到哪方面的内容?所思所想都可以畅所欲言,参与利益表达;听听别人的意见,在讨论中平等理性地进行协商;自然而然它就成为影响社会进程的一种声音,或是某种思想的代言。而媒体所承担的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之职责,也可以在市民的讨论声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每个受众的思想中去了。
在这里,借《民声·市民与社会》一书的出版,我诚挚祝贺节目15年来取得的成就;并希望,在15年的起点上,《市民与社会》在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中,能积极承担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15年前的10月26日,上海的午间广播由于《市民与社会》的诞生让人们第一次知道:除了“洗耳恭听”之外,“我的声音”也可以在“神圣”的广播电台里出现。虽然这样的参与在今天看来很简单,很平常,但如果大家想想这15年的变化,单是我们个人的变化,就会知道,15年前开播一档有听众热线参与讨论的新闻类直播节目,那是一次多么了不起的创新。
记得《市民与社会》10周年庆典的时候,一位前辈曾感慨“当年《市民与社会》开播,很多人认为也只不过热闹一阵子,有3年生命力就不错了,可你看,十年了,原班人马已经一个不剩,今天它依然这么受欢迎!”站在今天,再向前看,15年了,《市民与社会》不仅没有步履蹒跚,反而越发硬朗了起来。2005年,13岁的《市民与社会》被评为上海首批优秀媒体品牌,2007年,即将15岁的《市民与社会》迎来了又一次中国新闻一等奖,作为主持人的我更是被赋予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奖),2007年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这是因为,《市民与社会》这块牌子持续15年的影响力!
每天坐在话筒前,我都在思考:什么是《市民与社会》影响力的源泉?是什么让许多人15年来日日相随,把收听《市民与社会》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答案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而答案的唯一性也是站在15周年门槛上出版这部集子的初衷——民众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给我们启发、给我们思考、给我们激奋、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欣慰、给我们力量的声音,总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那个声音的背后是怎样一个人,那个观点的背后有着怎样平凡而精彩的人生……也正是因为这些无法策划的,不可复制的声音,让每一天的讨论都有着丰富而多元的视角,甚至会让我这个“做了大量案头工作的策划者”都时时被惊喜和新奇牵引着,打开另一片广袤的天地……
所以,想用文字把那些声音更恒久地记录下来。
此外,很多朋友常会问,《市民与社会》的那些话题是怎样被确定下来的?的确,很多话题的背后还真有故事可讲呢。特别是那些普通听众成为直播室嘉宾的讨论,有的甚至很有戏剧性,而往往也是这样的话题,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执着得让人不可理解的多姿融,虽然近阶段的几个新闻事件把她扔人争议的漩涡,我也从未就什么去向她求证过,但曾握过她那双硬得像树枝、粗得像磨砂的手,我相信她;还是第一次请来了只愿告诉大家网名的一对年轻夫妇,“6K”的称呼我也是好一阵儿才适应了的;还有为救护流浪儿四处奔走的年轻妈妈胡小姐,含辛茹苦十多年还清几十万元债务的章铸夫妇,为一年级女儿的陪读极度焦虑的妈妈谢女士,为《新华字典》矢志不渝挑错的马捷……而也正是在这些个性人物的探讨中,电话那端的听众的智慧更加别具一格……
15年了,这本书不是总结,所以在体例上也只浓缩了它成长的近两年光阴。然而,这本书是15年成长中一段重要的记录:有多少人如此努力地、认真地经营着每一段岁月。
感谢的话,再有篇幅限制,也一定要说。80多篇对话从声音演变为文字,再精选其中50余篇,把所有的文字加以修正整理,感谢华师大的同学们,特别是实习生周文芳和王海雯,还有节目组的同事朱愉、朱应。
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资深责任编辑屠玮涓老师在过程中给予的专业指导。
感谢让《市民与社会》尽情表现的各级领导。
感谢收音机前宽容而热情的听众朋友!
秦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