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学者——10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一书,采访了万钢、陈竺、刘晓程等10位中国科教文卫领域的海归精英。此书以大量鲜活事例证明,海归具有国际化视角的项目选择能力,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研发决策能力,参与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能力,他们是推动中国国际学术交往的辐射源,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魅力学者(10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海归推动中国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神州学人编辑部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魅力学者——10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一书,采访了万钢、陈竺、刘晓程等10位中国科教文卫领域的海归精英。此书以大量鲜活事例证明,海归具有国际化视角的项目选择能力,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研发决策能力,参与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能力,他们是推动中国国际学术交往的辐射源,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主编的“海归推动中国”系列八本图书中有关海归在科教文卫领域发展的一本,采访了万钢、陈竺、刘晓程等10位科教文卫领域的部分海归优秀人士,而科教文卫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数最多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域。 目录 万钢:从教授到部长 与汽车的“初恋” 在德国学会自信 “奥迪车有我的贡献” 想回家当教授 “哪怕一路黑也要走到底” 宝贝“超越号” “新能源汽车就是他的人生追求” “万校长”的教育理念 “他就是国家需要的人” 万部长的“亮相” 王韧:CGOAR首位来自中国的秘书长 竞聘在美国 一定要有农业科研管理话语权 山西人生旅程中垫底的那碗酒 填补国内杂草生物防治空白 天上掉下个副所长 回天无力 在国际水稻所的日子 性情王韧 冯长根:梦想连缀而成的生命轨迹 夭折的“求知梦” 再续“求知梦” “博士梦”圆在英伦 “科学梦”圆在祖国 科学梦的延续 “解读”冯长根 刘晓程:向传统医疗体制宣战 面对一个个乞求的生命, 他不知该把这张生死牌发给谁? 宁可再被毁灭一次,也要学习! 你是人,我也是人,我凭什么不如你? “我那乡土哟,我恨你,我不能不爱你 !” 父亲,永远的太阳 “风萧萧兮塞外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厂 多少生命因他而改变了命运, 因他而改变了生存质量。 “晓程啊晓程, 你是晓得事业能够成功啊!” 高官厚禄,为什么留不住他 金光闪闪的“琉璃塔”, 却包裹着一颗痛苦的灵魂 可以丢掉一切。唯独丢不下病人 “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够苦了” 我们还是为老百姓造点福吧!” 张立同:一位女科学家的创新历程 为国家赢得尊严 创新的快乐 从普通教师成长为 航空航天领域的材料专家 瞄准国际材料科学研究前沿 艰难的二次创业 补记:辉煌背后的影响力 陈竺:新部长任重道远 走近卫生部 插队山香村 求学法兰西 重返上海滩 就职中科院 媒体说陈竺 林金桐:当代中国大学魅力校长 告别泰晤士 当系主任的日子 走上校长的岗位 “没有学生,哪来校长?” 大学想办好,教授要负责 当一名好教授 创办国际学院 国际影响力 善良、理性、从容 魅力四射的演讲 人生空间的第三维 尾 声 郑荃:琴语人生 引 子 化工家庭里的“音乐种子” 偶然机遇转行制琴 从“穷学生”到“好学生” 从学生到“大师” 离别的日子 为中国琴争一席之地 创造中国琴的“才”富 有生命的琴 长河中的滴水 饶子和:“掌”握人生 收获牛津 选择清华 蛋白平台 出掌南开 彭实戈:中国金融数学的开创者 美丽的数学魅力无穷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诞生 中国金融数学第一推动人 高尚的学者品格 试读章节 “博士梦”圆在英伦 1978年是中国教育变化最激烈的一年:恢复了研究生制度,恢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又正好是冯长根大学毕业,这三件事他全“赶”上了。经过激烈的竞争,冯长根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由于英语没有成为“阻力”,所以顺利地通过了留学的外语考试。他得以继续圆自己的“求知梦”。 坐了10天的火车,穿越亚欧大陆之后,冯长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还带着一点晕眩的感觉,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虽然当时冯长根已经26岁,但是在国内学校里,受到的训练很有限,他不会与人交往,加之害怕与陌生,刚一到伦敦,如果不是大使馆的老师接站,他们还真不知道如何找到住的地方;到了以后的第一天,大家都不敢出门,老老实实地待在房间内,而且不知道该干什么。第二天敢出门了,却又不敢与任何人交流,更不敢进人家的商店。到了第三天,敢进人家的商店了,又不敢与售货员打照面。人家很热情地迎上来,问“需要帮忙吗?”他们却赶紧出来了……岂止头三天,大约一个多礼拜就是这么过的。 从到北京不知道上完大学本科还有研究生一说,到突然又出了国,冯长根开始做起了“博士梦”。 半年的语言训练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冯长根来到利兹大学。他去报到的是燃料和能源系,按理说这个系是相当不错的,是产业界的热门专业,但是冯长根另有想法。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但遭受火药之苦也最惨烈。一个火药问题,是一页辉煌又耻辱的历史,说不尽中国人的骄傲和辛酸。中国要富强,工业要发展,离不开这类材料。当然,冯长根的研究不限于火药,他想研究的领域是放热的化学反应理论。这里面包括煤、石油、谷堆的自热和自燃现象及化学过程。也包括爆炸、燃烧等瞬间展开破坏力的强烈的化学反应,就其理论的实际用途来讲,还可用于防火、防爆、控制燃烧等一系列生产和生活领域。于是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冯长根和教授见了好几次面,每次都用不太熟练的英语反复向教授表述他的要求:“我们中国地广物博,农业和工业生产中需要用到炸药的地方很多,国家需要这方面的知识,我应该学习国家急需的。我原来学什么,现在还研究什么,对自己和国家都有利。经过认真了解,我认为物理化学系更符合我……”。后来,教授终于理解了,被说服了,亲自带着冯长根到物理化学系,并把他介绍给这个系。冯长根顿时成了两个系共同的研究生,这位老教授还成为他的导师之一。 愿望实现了,他欣喜若狂,面对繁重的研究生课程,他没有丝毫怯懦更没有不安,而是很迅速地进入了一种高度亢奋、投入的状态。 利兹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利兹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它位于艾尔河畔。漫步在利兹城,没有沙尘的微风轻轻拂面,碧空如洗,郁郁葱葱的大树以它广阔的绿荫遮盖着路面,如天鹅绒般的草坪上鸽子悠闲而自在……艾尔河畔的古典建筑和园林花树倒映在河水之中相映成趣,一切色调都那么柔美、优雅。校园附近的名胜古迹很多,全市最大的音乐厅与利兹大学比邻,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四年里,这一切与冯长根仿佛无缘。他每天步履匆匆,往返于实验室、宿舍之间。 他在实验室和计算机中心经常干到深夜,有时则是到凌晨二三点钟。回到寝室又困又累,感觉饿了就喝一杯冷水上床睡觉,第二天爬起来照样研究。如果躺下睡不着觉,他就在床上直接开始了对第二天工作的思考。周末是休息的时间,却正是他学习的好机会,因为教授们不来了,同学们也都出去了,寝室里很安静,实验室和计算机中心里的人更少,正是他可以自由利用仪器和设备的时候。有一次,清洁工看见他在用实验室的水烧开水喝,很吃惊地说:这是循环水,不能喝,卫生间的水才能喝。但这时他已经喝了半年多的循环水。 这4年是他生命升华的4年,也是他拼命吸足养分充实自己的4年,更是他创造奇迹实现心中梦想的4年。 冯长根的导师之一就是物理化学系主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彼得·格雷教授,他十分喜欢这个中国学生,每次找他谈话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因为他发觉冯长根刻苦好学。1980年圣诞节前夜,格雷教授偕夫人开车经过实验室,见到实验室射出的灯光,他自豪地对自己的夫人说:“看,这就是我的中国学生Mr.冯,他的勤奋精神使我感到惭愧。” 格雷教授还说过:“冯已经把整个身心献给科学了。看到他这个样子,我想,中国的强大是不成问题的。” 格雷教授后来是剑桥大学岗维尔信克茨学院的院长,1983年格雷教授访问中国时曾给北京理工大学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这样写道:“我们和贵校的合作可以追溯到冯长根作为研究生来到利兹的那一天。在他开始研究训练不久,他就是一位勤奋的工作者,一个真正的学生。” 冯长根在国外的第一篇论文是1982年和导师联名发表的。这篇论文的刊出,结束了当时这个领域内有关热自燃判断数据的一个重要参数的学术争论。导师们很看重冯长根,都愿意同他谈一谈,既是对他辅导,又可以从他那活跃的思想中得到启发。正因为此,留英期间冯长根与导师们联名发表了不少论文。 冯长根是个有追求的人,也是一个有心人,时间长了,发现格雷教授还有一位博士生,是英国人,比自己高一年,在学术刊物上经常可以看到他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想自己也应该多发表些论文。于是他在搞研究、做实验、上机房的同时,随时收集资料、总结,随时归纳出文字材料,与导师合作撰写学术论文。毕竟不是用自己的母语,首先遇到了英语表达上的困难,一篇论文完成后总要修改五六遍,甚至更多遍,很不轻松。难哪!俗话说,“天道酬勤”。在他进入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那年即1983年,是他发表论文较多的一年。格雷教授对他的学习和研究十分关心,与他共同讨论问题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学生的一般期望,几乎天天见面。有时5分钟、10分钟,有时半小时、一小时。只要从格雷教授那儿得到一个启示,冯长根当天晚上就干,第二天就把初步的结果告诉导师。有些学术论文,就是这样干出来的。就这样,在导师的指导下,他较多地参与了深层次、前沿的学术工作,不断完成新的学术论文。1982年、1983年两年,他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 在英国的4年是扎扎实实的4年,如果说国家付给留学生的费用是寸金等于寸光阴,那么冯长根4年的收获比那付出的金子更加贵重。因为经过这几年研究,冯长根关于热爆炸理论的四五个前沿课题都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所以,当4年的研究生活行将结束时,他去向导师请教如何完成自己毕业论文的课题时,导师竞感到有些惊异:“把你写过的论文合编起来,不就是很好的毕业沦文吗?”P62-66 序言 本书是我主编的“海归推动中国”系列八本图书中有关海归在科教文卫领域发展的一本,主要涉及科教文卫领域的部分海归优秀人士,而科教文卫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数最多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员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领域一线主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留学回国人员在校长中占78%,博士生导师占63%,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占72%。2007年2月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36.58%是海归,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66.67%是海归,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40%以上是海归,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30%以上是海归。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情况与科教领域相类似,卫生部对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的回国人员进行统计,有1/3的人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和享有政府特殊津贴,并在国内外学术团体中任职。 这里能采访的只是中国科教文卫优秀人物中的一部分,他们是(按姓氏笔画排列): 科技部部长万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秘书长王韧,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天津泰达医院院长刘晓程,西北大学教授张立同,卫生部部长陈竺,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郑荃,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等10位在科教文卫领域做出较大贡献的海归人士。感谢他们能接受《神州学人》的采访。 当代海归在科教文卫方面的作用,我初步总结归纳了几点。 首先,他们在科教文卫领域重要的贡献之一,体现在国家科技战略的确立、创新与有效执行上。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海归开始走上各级科研院所乃至国家部委的领导岗位。2007年,中国政坛上比较引人注目的官员履新,莫过于两位海归博士万钢、陈竺被分别任命为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万钢说,科学研究就像统兵打仗,要有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虽然也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真正的“魅力”往往在于了解社会需求、感知他人感受,善于让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理解自己的理念,从而调动社会资源集聚于科技发展。陈竺强调,中国的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每个人都要建立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最好不要有病,有了病早期诊断,早期阻断,小病不要变成大病。” 第二,当代海归在科教文卫领域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依靠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海外工作经验,搭建起一大批不同于国内传统体制的新型科研平台。 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留学归来后,曾任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他在生物物理所任期内最为兴奋、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搭建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饶子和认为,包括他在清华从无到有建立实验室做出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做的也只是“小科学”而不是“大科学”。所谓“小科学”,也就是说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只是特定小目标,只是一个短期计划,要求的总费用低但单位费用高。它以科学假设为驱动力,只需要简单的管理机制,并主要依赖个别科学家的作用,由单个科学家负责便可完成。“而‘大科学’正好相反,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是整个领域的大目标,执行的是一个长期战略,它所要求的总费用也许稍高一些,但单位费用却很低。它以科学问题为驱动力,必须要有复杂的管理机制,并主要依赖团队的力量,而且是多学科交叉才能完成。” 第三,当代海归在科教文卫领域最为突出的贡献还包括,缩短中国与国际学术差距,填补部分国内空白,而且在跟踪移植的基础上不断创立新的细分学科。 中国科学院前几年曾对90个研究所进行过统计,1990年以来,有184个新学科是以回国留学人员为主开辟的,有530名优秀留学人员成为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有219人担任研究所所级领导,占所级领导人数的53%。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原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冯长根在北理工任教期间,不仅将中国的热爆炸理论研究大大推进并成功应用于兵工生产实际,而且带领教研室其他老师开创并讲授多门新课程。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工程学院彭实戈教授作为中国金融数学的开创者,他的“金融数学”理论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郑荃从意大利带回小提琴制作的秘密,将本已被教委从专业目录中删除的提琴制作专业救活,让中国迅速跻身世界小提琴制作先进大国行列。天津泰达医院院长刘晓程在心血管治疗,西北大学教授张立同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发上,分别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四,当代海归在教科文卫领域另一个突出贡献是,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留学归国人员成为单位同国际交往的辐射源,尤其成为中国与国际学术界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与纽带。据调查,有77.3%的留学归国人员认为,自己的留学经历对单位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程度很大。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光电子学博士林金桐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后,联络了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的四所大校校长,共同倡议发起《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信息通信技术教育》(IFUP:ICT Education),邀请来了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国五十来个著名的信息通信技术强势的大学校长,加上国内的清华、上海交大等大学的校长,百名大学校长聚首北京,共商信息通信技术高等教育大计,盛况空前。 时势造英雄。 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每一个重要关头,留学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海归群体依然作用不减当年。 留学回国人员具有国际化视角的项目选择能力,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研发决策能力,参与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能力,他们已经成为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国成就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海归需要中国的时代。 王辉耀 2007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