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在柳州治疗期间,蒋介石、白崇禧、杜聿明等人纷纷派要员到医院慰问。前来看望的当地民众更是络绎不绝。经陈副官联络安排,这天,王荷馨和三个孩子从全州来到了柳州野战医院。
午后,看护长手端器皿,准备给戴安澜换药。
那对男女青年从门外进来,女青年手里捧着一束新折的梅花,迎面遇上手端器皿的看护长。看护长一眼就认出他们来。
看护长说:“小姐,您和这位先生又给戴将军送花来了?”
“是的。看护长,请问戴将军的伤情是不是好些了?我们很想看望他。”青年女子轻声地说道。
“戴将军好多了。”看护长说,“我和他说了,有一位小姐和一位先生送来梅花。师长很高兴,说要是你们再来,一定要我带你们进病房去见见他,他要当面感谢你们呢!”
穿西装的男青年喜出望外地说:“那太好了,谢谢您了。”
看护长说:“你们又来给戴将军送花,连我也被你们感动了!”
穿裙装的女青年说:“门口还有好些青年要进来看望戴师长呢,有的来过好几趟,都被医院的人挡住了。”
“你们青年这么崇敬戴师长,真是感人至深啊!”看护长说,“好,你们跟我来,我带你俩去见一见戴将军!”
能和戴将军见面,两位青年很是激动。
正在此刻,一辆吉普车开到了医院门口。陈副官牵着两个大些的孩子,王荷馨抱着小靖东,进了医院大门。
看护长端着器皿正要带两位青年去病房见戴师长,正巧与陈副官、王荷馨及三个孩子在走廊里相遇。
看护长马上喜滋滋地问道:“陈副官,这是……”
陈副官说:“看护长,这就是戴将军的夫人。”
王荷馨面带焦急,向手捧一束梅花的青年女子和她身边的男青年看了一眼,接着向看护长点了点头。
看护长立即向王荷馨说道:“戴夫人,您不要着急,戴师长的伤口已经好多了。我这正准备给他换药呢,您正巧可以亲眼看看他的伤情,您也就放心了。”
王荷馨和戴将军结婚多年,受其影响,除内在的淳朴、善良没有变化之外,她的穿着和发型不再像个乡下女人,而言语、风度,已和一般受过教育的女子毫无二致。
王荷馨心里虽然非常焦急,但还是十分有礼貌地轻声说道:“那好,那好。谢谢医生,谢谢看护长!”
看护长说了声:“戴夫人,请跟我来。”
看护长急匆匆地送王荷馨和几个孩子进了病房。
眼看戴将军的夫人和孩子进了病房,那两位青年当然不便跟着进去。那女青年挺机灵,陈副官最后一个进病房时,她向陈副官点了一下头,微微一笑,将手捧的一束梅花递给了陈副官,示意请他带进去,送给戴将军。
陈副官接过那一束蜡梅,很客气地说了一句:“你们也请进吧!”
那男青年说了一声:“不打搅了。谢谢!”
两位青年没有进去,一直待在走廊里,许久许久……
陈副官手捧梅花走进病房,关门时,回头望了望留在走廊里的两位青年。那一瞬间,陈副官也没能回想起,前天急慌慌送受伤的戴师长到医院门口时,戴师长的那块血染的白手绢遗失在地上,就是这位穿着笔挺西装的男青年捡起的……
这一对男女青年是何许人也? 这一对男女青年,将来会和戴安澜将军演绎出什么荡气回肠的故事吗?
看护长领王荷馨和几个孩子进了病房。覆东和藩篱立即跑到父亲的病床前,喊着:“爸爸,爸爸!”
戴安澜看到日夜思念的妻子和孩子来了,很是兴奋,想抬起身来。看护长放下手中的器皿,过去扶着他。
看护长说:“戴师长,我还是先给您换药,然后您一家人再慢慢叙谈,好吗?”
戴安澜点点头。
王荷馨立即上前帮他脱了上衣。戴安澜慢慢翻过身来,露出了受伤的后背。
看护长立即为其揭开纱布,换药。
戴安澜两手紧紧抓住病床靠背,汗珠不停地从额头上流了下来,但却一声不吭。
尽管伤势已经好转,王荷馨看了,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大儿子覆东12岁了,看护长给戴安澜换药时,他亲眼见到了爸爸背上深深的伤口和换药时咬着牙忍受疼痛的表情,心都揪了起来。他想,妈妈流泪了,爸爸为什么不哭呢?难道他不疼吗?
换好药,看护长收拾好器皿,点点头,走了。
戴安澜舒了一口气,平静地躺在病床上。 ’
覆东走过去,蹲到病床边。他轻声地问道:“爸爸,刚才您换药时疼吗?”
戴安澜说:“傻儿子,爸爸怎么能不疼呢?”
覆东说:“爸爸,那您怎么不哭呢?”
戴安澜说:“疼就一定哭?儿子,你听说过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吗?关云长伸出一只胳膊让大夫刮骨疗毒的同时,还和人家下棋呢!”
爸爸忍受疼痛的顽强精神,令覆东十分激动。他说:“那是《三国演义》上的故事,我看过。我知道了,爸爸您学的是关云长。我长大了,一定学爸爸!”
戴安澜说:“东儿,不仅要学古代的英雄勇敢不哭,你现在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还要记住,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要挺得住!”
小覆东站起身,举起手来,像宣誓般地说:“爸爸,我记住了!”
P76-79
上世纪80年代,笔者为了写一部讲述戴安澜将军英雄业绩的电影剧本《死战》(发表于《明天》专号1989年第4期),得到戴安澜将军的侄子——芜湖市政协副秘书长、黄埔同学会秘书长戴笠熹先生的支持,他还帮助联系到曾随戴安澜将军赴缅甸作战的几位国民党退伍老兵。我分别与他们多次面谈。他们以十分崇敬戴将军的激动心情,向我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如今,这几位老人均已辞世,无法再与他们晤面了。
去年春夏之交,我动笔写作长篇小说《戴安澜》,戴笠熹先生再次给予支持和帮助,提供多本珍贵资料,并代为联络戴将军的几位子女——戴覆东、戴藩篱、戴澄东等人,他们给我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作者以精神上的鼓励。
去年秋天,我将完成的书稿打印本,拜托戴笠熹先生呈送他们审读。他们不辞劳累,细心审读。年末,戴藩篱、戴澄东二位还给我写了信,由戴笠熹先生面交与我。手接他们的来信,我有不胜荣幸之感。展读来信,更令我无比激动。戴将军子女对父亲的热爱,不仅仅出自亲情,而是一种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
请读一读来信中的几段:
吴先生:
您好!
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7月,根据提名情况确定了候选人,向社会公布并接受投票。群众参与投票总数近1亿。最终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戴安澜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戴安澜自抗战伊始,就发出坚定的誓言:愿以我们的智慧和生命来维护我们祖国的尊严,以铁血来保卫我们的国土,对以往我们所受的损失和耻辱,决与敌人做一次总的清算!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在当年率师远征缅境孤军奋斗时刻,他写信给妻子:“……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中国人民和军队的卓越表现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波茨坦宣言》的起草国之一,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正是无数中国人民和戴安澜等无数爱国将士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胜利成果。戴安澜的丰功伟绩和精神财富,不仅是属于家族小家,更是属于全民族和全世界这个大家,是令全中国人民永远骄傲的历史!戴安澜崇高的榜样力量光辉永照!万古流芳!
戴藩篱、戴澄东二位在来信中,还就我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很善意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切身感受到戴将军子女的真诚和善良!在来信的指导下,我对书稿做了较大的删改,对戴将军生前爱国爱民的言论和作为有所充实,尽力做到来信最后对我所希望的那样:
写出您心中崇敬的爱国爱民的年轻将军——戴安澜,以此奉献给人民!
今年5月26日,我接戴笠熹先生通知。参加了戴安澜将军殉国70周年的祭奠活动,在赭山与戴藩篱、戴澄东及将军的其他诸多亲属会了面。他们待人亲善随和,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
5月28日,我将修改后的电子稿传送给戴藩篱,请她与戴澄东再次审读。他们十分重视。不过十几天,戴笠熹先生转告我,他们审读后,就进一步提高书稿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我立即对相关人物和细节做了调整和润色,可谓是三易其稿。
本书稿的写作,得到了芜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诸位领导同志的重视,他们给予了大力扶持。
笔者写作本书时的参考资料有:《永远的怀念——纪念戴安澜将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壮烈辉煌》,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安澜遗集》,1984年台湾再版。
在此一并致谢!
2012年7月
1943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激情赋诗《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这位被毛泽东称为“海鸥”将军的人,就是著名的抗日将领、铁血将军戴安澜,他因之成为了唯一获毛泽东诗悼的国民党军将领。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无为。他少年立志,投身国民革命。1924年底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33年3月率145团血战古北口,英勇阻击日军。1938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阻击北面之敌,为会战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夏天,戴安澜投入保卫武汉战斗的外围战,痛击日寇,日本侵略军损失惨重,迫使其补充兵员达9次之多。1939年1月,戴安澜升任第五军第200师师长。当年11月参加昆仑关大战,担当主攻重任,激战半个月,挥师入关,取得抗日战争大西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1942年3月,戴安澜将军率师远征,在缅甸与日军打了数次重大战役。首场同古保卫战与兵力四倍于己的日军苦战12天,消灭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有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城市保卫战而永载史册。
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在撤退回国途中与日军遭遇,身负重伤,因缺乏药物医治,于5月26日在缅北茅邦村壮烈殉国。
一代名将戴安澜是为数不多的获得国共双方高度评价的将领,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对戴安澜的英年早逝给予了沉痛哀悼,对他战死疆场的壮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42年10月6日,国民党政府追晋戴安澜为陆军中将。1956年9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10月3日,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1985年6月15日,国家民政部统一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2009年10月1日,戴安澜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的一位。
长篇小说《戴安澜》以激战昆仑关为开篇,以戴安澜将军叱咤风云的戎马一生为主线,撷取了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远征缅甸的同古保卫战。以及归国途中壮烈殉国的典型事例,回顾了戴安澜将军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讴歌了戴安澜将军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为我们今天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内容鲜活的读本。
书中描写到,在奉命转移回国途中,戴安澜将军率师进入缅甸北部原始森林区。日军飞机在空中盘旋投弹,地面日军尾追阻击。而中国远征军弹尽粮绝,缺医少药。而且,正值缅甸的雨季,第200师官兵在滂沱大雨中行军,更是艰难无比。戴安澜师长拄着树棍和官兵一道冒雨前进。在战斗间隙,在艰难地行军途中,戴将军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亲人、友人,写下一篇篇情感真挚的日记和一封封催人泪下的家书。这是戴安澜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段征程,其艰辛跋涉的情景、胸怀坦荡的人格、正直无邪的个性、深明大义的特质、严于律己的作风、爱憎分明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
小说中还安排了戴将军和众多爱国青年就抗战形势和国家前途进行思想交流的情节,体现了他在政治考量上坚信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建设新中国的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书中还对被公认为当代儒将的戴安澜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有情有义等诸多方面作了生动描绘,从而塑造了一位令广大读者崇敬和喜爱的年青将军的丰满形象。
作品尽管以众多史实资料为依据,有很强的纪实性,但作家并不照搬资料,受其约束,而是着力写人物,写残酷战争环境下人的命运,写跌宕起伏的情节,写惊险曲折的故事,终于铸成了一部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将会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
该书作者吴兰波先生长期从事写作,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出版过多部小说、戏剧作品,是芜湖市知名的旅美作家。二十多年前为撰写反映戴安澜将军英雄业绩的电影文学剧本,他采访了曾随戴将军赴缅甸作战的几位国军退伍老官兵,获得大量生动的第一手素材。全书文字精练,语言流畅,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可谓雅俗共赏。
今年5月26日,应芜湖市黄埔同学会的邀请,吴先生参加了由安徽和江苏两省的黄埔同学会在芜湖市赭山公园举办的“戴安澜将军殉国70周年”大型祭奠活动,本人得以与吴先生晤面,方知其因崇敬戴将军,在古稀之年还充满激情地创作长篇小说《戴安澜》的基本情况。他谦虚真诚,三易其稿,实为钦佩。本人应约为该书作序,甚感荣幸。也给了我一个抒发内心对戴安澜将军无比热爱、无比崇敬的大好机会。
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永垂不朽!
芜湖市黄埔同学会秘书长张圣明
2012年11月28日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无为。他少年立志,投身国民革命。1924年底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33年3月率145团血战古北口,英勇阻击日军。1938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阻击北面之敌,为会战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夏天,戴安澜投入保卫武汉战斗的外围战,痛击日寇,日本侵略军损失惨重,迫使其补充兵员达9次之多。1939年1月,戴安澜升任第五军第200师师长。当年11月参加昆仑关大战,担当主攻重任,激战半个月,挥师入关,取得抗日战争大西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1942年3月,戴安澜将军率师远征,在缅甸与日军打了数次重大战役。首场同古保卫战与兵力四倍于己的日军苦战12天,消灭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有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城市保卫战而永载史册。
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在撤退回国途中与日军遭遇,身负重伤,因缺乏药物医治,于5月26日在缅北茅邦村壮烈殉国。
长篇小说《戴安澜》回顾了戴安澜将军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戴安澜》由吴兰波编写。
吴兰波编写的长篇小说《戴安澜》以激战昆仑关为开篇,以戴安澜将军叱咤风云的戎马一生为主线,撷取了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远征缅甸的同古保卫战,以及归国途中壮烈殉国的典型事例,回顾了戴安澜将军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讴歌了戴安澜将军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为我们今天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内容鲜活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