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专家指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变化。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
本书根据二十四节气共分二十四个部分,针对每个节气的时令特点,深人分析了每个节气与养生的关系,分别从饮食、运动、精神、防病保健等方面具体阐述了顺应四季二十四个节气的养生方案。本书贴近生活,实用性强,无论你是谁,都能从中受益。
人的一生中什么最重要?健康。打开本书,让健康伴随你每一年的每一个季节的每一个节气的每一天!
《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地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防御外邪的侵袭。
本书从中国古代经典著述中荟萃精妙要论,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养生观念有机融合,为人们在不同季节、不同节气合理安排饮食起居、药膳食谱以及调养生息提供了全新的保健养生理论。
立春宜吃“升发”物,民俗“咬春”好处多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温暖的春天已经到来。中医认为,春季应该特别注意对肝脏进行保养,以顺应天时。所以,在饮食调养时要考虑到春季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宜多吃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
传统饮食养生学认为,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蔬菜有:油菜、香菜、韭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辣椒、生姜、葱、大蒜、茼蒿、大头菜、茴香、白菜、洋白菜、芹菜、菠菜、荠菜、茴香、黄花菜、蕹菜、蕨菜、莴苣、茭白、竹笋、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茄子等。具有酸收性质的蔬果有:西红柿、柑、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榄、柠檬、石榴、乌梅等。
《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日‘咬春’。”至今在我国仍有所谓“咬春”的习俗,所不同的是北方吃萝卜,南方吃生菜。
萝卜古时叫莱菔,有理气助消化的功能。李时珍对萝卜赞誉有加,认为它“根叶皆可生,可熟,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益者”。而且,萝卜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可祛痰、通气、止咳,甚至解酒、解毒、补脾胃、御风寒。由此可见,表面看来,吃萝卜仅是一种风俗,实际上它是古人关于营养、健身、祛病的经验之谈。
南方吃生菜与北方吃萝卜有同样的意义。生菜极富营养,含有抗氧化物、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1、B2、B6和维生素C、维生素E,它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常吃生菜能改善胃肠血液循环,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还能保护肝脏,促进胆汁形成,防止胆汁淤积,有效预防胆石症和胆囊炎。另外,生菜可清除血液中的垃圾,具有血液消毒和利尿作用,还能清除肠内毒素,防止便秘。生菜中的某些物质对舌癌、胃癌、肝癌、大肠癌、膀胱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现在研究认为,生菜对胰腺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在立春时节,还有吃春卷(又称春盘)和春饼的习俗。春卷有专用萝卜做的,也有用五种辛辣蔬菜做的五辛卷。“五辛”的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实际上,食“五辛”不仅可以驱寒,还呵以杀菌,也是古人的养生健身之道。
春饼用小麦面制作,烙制而成。单吃面饼不够味,如今人们又用火腿肉、鸡肉、菜心,甚至辅以柿饼、黑枣、胡桃仁、糖、豆沙做成馅,油炸而成。这种春卷味美可口,大大超出洋人的比萨饼了。
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日‘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这一习俗,可追溯到晋,而兴于唐。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春饼是用稀面烙成的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吃春饼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必须有酒,这就是春酒。喝酒能烘托喜庆气氛。有时人们吃得十分尽兴,往往相互拜访、宴请,一下就吃到元宵节了。P7-8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自春秋时代起,经以后历代不断改进与完善,于秦汉时期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其在天文学上的地位。
二十四节气把太阳沿黄经(自零度起)每运行15度,所用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太阳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
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传统含义和顺序是: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需种麦类等有芒作物;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白露: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往往凝成露水;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霜降:开始降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反映着物候特征,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与节气变化密切相关。人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存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的机能活动无不受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影响。所以,养生学家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而且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受春湿、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古典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养生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的影响而不断地调整和适应。大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引起了四时寒暑冷凉的变化,并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规律。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只有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反之,养生保健若不能顺应四时节气的变化,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会因感外邪而致病,也会因内脏功能的失调而发生病变。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明确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清楚地说明了人在养生中要顺应四时阴阳这个根本。《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里还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也就是说,一旦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人体难免会因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发生意外。
可见,节气的变化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体,使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因此,进行养生与保健,万万不可忽略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只有顺应时节,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否则,事倍功半不说,还会损害健康。
节气交换之际,气温变化大,是人体致病的主要因素。如果能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各自气候特点,采取有效的养生方案,有重点地进行身体保养和锻炼,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节气与养生》一书,根据二十四节气共分二十四个部分,针对每个节气的时令特点,深人分析了每个节气与养生的关系,分别从饮食、运动、精神、防病保健等方面具体阐述了顺应四季二十四个节气的养生方案。本书贴近生活,实用性强,无论你是谁,都能从中受益。
人的一生中什么最重要?健康。打开本书,让健康伴随你每一年的每一个季节的每一个节气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