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市民社会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社会形态特征,如果说街巷里弄万种风情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审美属性,那么,迄今为止最能代表上海风情的作家是周天籁。本书是三本散文集中的《浪漫浪漫集》,收入了他的多篇散文,描写着上海市民社会生活,代表着文学上的上海风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浪漫浪漫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天籁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果说市民社会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社会形态特征,如果说街巷里弄万种风情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审美属性,那么,迄今为止最能代表上海风情的作家是周天籁。本书是三本散文集中的《浪漫浪漫集》,收入了他的多篇散文,描写着上海市民社会生活,代表着文学上的上海风情。 内容推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天籁写上海市民社会的文学创作,笔墨之纯粹,语言之鲜活,状物之精巧,发掘之深厚,结构之完美,足以与沈从文写湘西苗民生活,老舍写北京市民生活,位列同俦,等量齐观。 他晚年写于台北的这三本散文集,娓娓道来的都是市井百态、家长里短,世态炎凉、奇谈怪论,隔着这层市民社会趣味的玲珑窗纱,是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的况味人生,以及治世男女们重演情爱万端、啼笑姻缘的人间喜剧众生相。其苍劲老辣的笔力,轻松幽默的品质,在当代汉语写作中,属于中国传统文人笔记之精髓真传,最近几代文人中难有望其项背者。 目录 周天籁,最能代表上海风情的作家(代前言) 市井百态 台湾客游香港 快乐小姐魅力 畸恋 小桥流水人家 卖花女 活着就为你 香兰要改嫁 痛苦的周末 圣诞礼物有蹊跷 职业大剌客 歌团落难爆奇迹 按摩奇谈 薄惩色狼 扫荡艳窟 狗也有阴阳 天赋智慧小学生 情爱万端 我爱秋莲 人间奇缘 新婚佳话 夏夜春情 红杏不出墙 关不住春光 危险太太 丈夫的秘密 爱人给我温情 刘碧抱柱 续弦不娶艳妇 治世男女 香兰与淑芬 盲目初恋 终身大事 金山伯征婚 喜临门 郎是春日风 逃难新娘 阳台春光 兰闺久寂寞 喜雨楼艳迹 女门神发威 问你敢不敢风流 漾漾细雨忆当年 报丧是好消息 啼笑姻缘 花香时节蝶飞来 双喜临门 家有娇妻 风流人物 情妇妙计 夕阳恋人 祸从口出 死刑女犯 军中皇后 月老祠神迹 为王老五造福 生财有路 徐家鸭庄致富 靠狗起家 太太巧施翻戏 风流神丹 枕头迷众生 乐琴以消忧 事业家与棺材 返老还童乐园 世态炎凉 冷暖人间 车前泼水 女大不中留 父女奇婚 宴罢哭如死 四海楼与第一楼 宝岛夜曲 沙龙群星大会串 老虎斗败狮子 况味人生 我与神仙 方的做人 无语问苍天 十年挂名夫妻 女儿心理变态 佳人做贼 女特工壮烈成仁 人间悲剧 魂归离恨天 圣诞夜乐极生悲 退休后又一世 活捉与新生 溽暑游黄山 奇谈怪论 夜夜雨漾漾 玉女思春 化妆箱大秘密 财神显灵 财神大发脾气 观音大士神迹 山中遇仙 武松与病虎 讲鬼故事 阴司两无常 四大预言家抵台 糊涂报告员 卖卜者奇人奇事 假盲算命 透过轩窗看炎凉——周天籁散文随笔编选后记 试读章节 香兰要改嫁 香兰长得很美,又很活泼。十指尖尖,雪白粉嫩。身段苗条,酥胸挺秀,蜂腰鼓臀,美人条件具备。 十九岁嫁与刘庭安的当年,香兰知道婚姻失败。之后,难逢一见笑容,也不活泼,向来爱好化妆,但与胭脂花粉绝缘,服装更见随便,因而足不出户,家中混一天算一天,什么也不感兴趣,日子糊涂过去。又好似等候什么机会。 每天与丈夫见面,但见与不见一样。办公厅迟返,或通夜在外不返,从不与问,更不必要关心,也不当他丈夫。等于说:“他顾他,我顾我。”夫妇名存实亡,同床各梦。内心痛苦,公婆不知,所有亲戚朋友不知,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知,只有我香兰独个人知。 刘庭安虽百般爱护美丽年轻太太,衣料,化妆品,吃的,用的,一样一样买回来。香兰打也不打开,原封不动堆着。不感激,反认多余。总之,想尽方法讨好太太。她就不来接受这番盛意。 婚后第三月。香兰打理家务时,一边有意无意间,哼出两句:“香兰苦命!香兰要改嫁!” 这两句积久成为口头禅。时时挂在嘴上哼出。有时若蚊叫,有时好似唱。听来仿佛她在嗟叹命苦,为什么又要改嫁?婆婆听见不少次数。研究不出媳妇时时哼之理由。年轻人太不懂事,此是不祥的。别样时代歌很多,为何偏哼这两句?因而查问:“不知你时唱这两句用意?庭安待你不错。家庭又无缺少,生活舒服,哪来命苦?什么改不改嫁?下次不准唱。” 香兰力争道:“不准唱,也要唱,不平之气不鸣,肚也要爆裂!婆婆你才不知我内心痛苦。不提也罢!”说着又哼:“我命苦!我命真正苦!为了不当苦,所以要改嫁!哈哈。” 婆婆无可责备。只说:“丈夫待你这样恩爱,还不满足。口口声声命苦,改嫁,给他听到,骂个半死!真是个女孩子,不懂事。” 香兰长长叹息一声道:“我才不是女孩子,我才懂事。改嫁机会,没有来罢了!老实对婆婆说,我决非刘家门内媳妇。” 婚后守满周年,香兰对丈夫早告绝望,至此,绝望经已决定,无可挽回夫妇厄运。决心改嫁,且经刘庭安同意,中间无丝毫勉强。但要求对外只说“意见不合”。香兰未予接受,因夫妇意见并未不合。此理由既不成立,何必隐瞒?公婆知媳妇改嫁定局,颜面攸关,大为惶急,齐向香兰苦苦要求,收回改嫁心意,愿将财产交付她经管,而安其心,香兰什么也不要。改嫁一切准备妥当。把新的对象,公司自备汽车司机阿王,一个体格结实大麻皮,喊来搬行李。同时宣布:“阿王是香兰正式丈夫,我们经已三年恋爱。他长我十岁,人虽丑,但,心善良,有内在美。我爱他。不以丑,不以职低,愿意下嫁。刘庭安患有生理不治之症,挂名夫妻一年,我仍是处女,可向天立誓。改嫁并无不当之处。各位再见。” 阿王搬行李时,左右人家围看,越来越多。都知道内幕,又对阿王羡慕不置,大麻皮得来这位美女太太,艳福,艳福。因今天香兰改嫁,打扮得分外美丽。 痛苦的周末 董哲英与太太柳菲菲,乃一对青年夫妇,新婚半年,生活愉快。董在一家洋行工作,主任职位。收益不错。柳在另一家公共机构工作,美风姿,善交际,上司赏识,不半年,调入公共关系部门,职位独当一面大员。收入较逊于丈夫,但相差不多。小家庭支出,你有你付,我有我付。只要口袋有,阔绰得很,用完无所谓。发薪日期又来。 董哲英好动,在家坐不定,立不定。晚饭后,经常带了太太出去玩。坐咖啡室,看电影,听歌,听国剧。夜深回家,浑身舒服。太太也好动,与丈夫配合,同一性格。两人重视周末半天假期,有似西洋人风格。柳菲菲说:“周末的半天假期,我是一向重视的。可以畅玩到夜深,甚至天亮回家,都没关系,反正第二天星期,不用上班。睡到中午起身不妨碍。不然明天办公厅,精神支持不住,呵欠连连。不成样。” 董哲英道:“所谓快乐的周末,甜蜜的周末,人人重视。又非你一人重视。西洋人家,皆逢周末去旅行,出外度假,外面住一晚,下一天午后回家。” 菲菲讥笑丈夫说:“我知,怎么不知。但你没有条件。说个屁!” “什么条件?” “没有自备车。有车阶级,周末到南,到北,到东,到西,驾驶出去旅行。岂非你没有条件?” 董想了一阵,振奋而起说:“准定买车,分期付款。我有车,也等于你有车。两人平均负担。把晚上出玩的钱节省。解付分期款,绰乎有余。”菲菲高兴说:“赞成,赞成。好极。知你有驾驶执照。我去学车。” 董大笑说:“你很聪明。学四十个钟即够。以后周末,分担驾驶,五万五新车,相当漂亮。第一期先付两万五,吃力些。” “首饰变卖,行了。”菲菲起劲之极,进房打开首饰箱,一枚钻戒,买来四万,卖出三万七八,一定有人要。一个月后的一个快乐周末董哲英与柳菲菲,变成一个最痛苦周末!事情大出意料。险把生命送终。不死,乃不幸中大幸。此时两人躺在医院病房,各人一张床。菲菲玉腿,上了夹板,里面石膏襄住,纱布扎成粗粗一捆,腿骨折断。满面愁容,美人之美消逝。 董哲英断臂。同样石膏、夹板、纱布,扎成好似一条腿之粗。靠着,精神毫无。 慰问亲友病房客满。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静静休养二个月,骨生牢毋妨。只怪你们年青人好动。一架新车,撞成肚肠翻身,抛了也算,保险公司赔偿。公司病假二月,不会有问题。 菲菲一句话不说。董哲英略讲几句:“也是注定吃此苦。见太太驾驶很稳。让她驾。P20-24 序言 如果说市民社会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社会形态特征,如果说街巷里弄万种风情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审美属性,那么,迄今为止最能代表上海风情的作家是周天籁。 1843年上海开埠,一个现代城市的历史进入自觉状态。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在上海创刊,以此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推动白话文写作进入现代汉语自觉状态。此后,在现代汉语语境下的上海城市文学创作,真正具备审美品质的有二:其一是代表上海风骨,以鲁迅的后期杂文和巴金的晚年杂文为标志;其二是代表上海风情,以周天籁、张爱玲、王安忆的创作为标志。1927年10月,鲁迅移居上海,以后的九年时间里以其犀利的杂文创作,代表了上海城市的风骨精神。四十年后的1978年,晚年巴金开始写作系列散文《随想录》,赓续了这种城市风骨精神。其间的左翼文学创作、革命文学创作、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以及新感觉派创作,或观念大于形象,或感觉溢于生活,距离革命理想很近,脱离市民生活很远,在文学艺术的审美品质上流于稀疏和贫乏。 1918年,13岁的周天籁从徽州来到上海,在福州路上的店铺里当学徒,业余时间坚持文化课学习。从他1935年独自编纂出版,多次印刷的《文字辨正》字典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现代汉语字词音义细致入微的辨析功夫和敏锐感知。三年学徒,七年店员,他以一颗敏于感受的童心进入市民社会,耳濡目染,感同身受。他在市民社会寻觅着童趣天真,享受着青春爱恋,体察着世故人情。先是业余写作,继而职业写作,他悉心描写着上海现代都市社会的主体——市民生活的本然状态。他的文字是带着体温的,不声张不浮华,不喧嚣不芜杂,字里行间表露着一个生活参与者的惊奇与达观,寄予着一个人道主义者莫大的同情与哀怜。早期的儿童文学创作,在天真童趣中充满着市民社会的酸甜甘苦和底层智慧,赢得丰子恺、穆一龙、华君武等画家的笔墨唱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而创作社会题材小说,其中《亭子间嫂嫂》、《亭子问嫂嫂外传》,以及《海上一妇人》,堪称其代表作,报纸连载,风靡一时,洛阳纸贵,影响所及,当时无出其右。此间他创作的各类所谓言情、艳情、哀情小说,有几十部之多,至今没有确切的数字统计,当然不排除非法书商冒名印刷的可能。 与周天籁始终关注底层市民社会不同的是张爱玲。1943年1月,张爱玲步入文坛,随后三年时间红极文坛。她出身豪门,同样是一颗敏于感受的心,却陪伴着自幼受伤的灵魂。她不自暴自弃,也不怨天尤人,只是苦痛无奈地活着。她的苦痛就是生命本身,她顾影自怜,拒绝任何同情与恻隐,在拒绝中她满足了自己精神的清高与孤傲。心情好的时候,兴之所至,她可以俯瞰生活,张望市井,但她在骨子里是不可能与街巷里弄三教九流为伍的。她的生命本身需要在艺术审美中透口气,她既向往世俗生活又鄙弃世俗人性,她的文字让你惊叹,却不可亲近。她的文学创作一如她的生命世界,玲珑剔透,又脆弱易逝。 1980年代开始,王安忆的文学创作断断续续地关注上海市民社会生活,她有对市井生活的细腻感知,但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似乎更好的作品还在酝酿之中。 只有周天籁一往情深地描写着上海市民社会生活,代表着文学上的上海风情。他晚年写于台北的这些散文作品,仍然散发着浓郁的上海市民社会的精神气息。那种苍劲老辣的笔力,轻松幽默的品质,在当代汉语写作中,属于中国传统文人笔记之精髓真传,最近几代文人中难有望其项背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天籁写上海市民社会的文学创作,笔墨之纯粹,语言之鲜活,状物之精巧,发掘之深厚,结构之完美,足以与沈从文写湘西苗民生活、老舍写北京市民生活,位列同俦,等量齐观。 今天,我们重新整理编辑出版周天籁作品,需要特别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作品中关于投胎转世等鬼魂观念,当视作旧时之市井风俗,姑妄言之姑妄观之。 朱鸿召 2007年10月 沪上 后记 透过轩窗看炎凉——周天籁散文随笔编选后记 读周天籁的散文随笔,如坐临街的咖啡馆里一处清净的座位,细听一位世故老人的诙谐清谈,快乐有之,机智有之,幽默有之,辛酸亦有之。毋须开头,毋须结尾,只要你随便翻开哪一页,哪一篇,纵然是不经意地浏览,不知不觉中就会抓住你的视线,让你静静地看下去,看下去,翻过一页又一页,看了一篇又一篇。感慨嗟叹之余,舌干口燥之际,惟有袅袅清咖可以慰藉愁肠。 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九州震荡,天翻地覆。惟有偏安一隅的香港、台湾社会,由于地理、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在经历过短暂的骚动之后,则很快地或继续或转入其商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周天籁的散文随笔,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中港台市民社会的炎凉世态,况味人生。 这不仅在文学创作题材的社会领域上,弥补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欠缺,而且,周天籁用文人笔记的文学传统,化开了一片现代市民社会的生活空间,以自己辛勤的文学实践,继承传统,深化传统,又拓展了传统,为汉语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经验。 乱离人生与治世男女 周天籁创作这些散文随笔,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年前的战火硝烟,时代更替,对于这一代人来说,不仅是眼前的历史,而且更是切身经历的中年磨难。二十年时光过后,风消雨歇,尘埃可以落定,恩怨却难以忘却。坐在又一个治世的街头,周天籁笔下娓娓道来的都是市井百态,家长里短,世态炎凉,奇谈怪论,但隔着这层市民社会趣味的玲珑窗纱,你总是隐隐约约地可以感觉到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的况味人生,以及隔着玻璃花窗似乎就可以触摸到的治世男女们,重演情爱万端,啼笑姻缘的人间喜剧众生相。这是一副可以举重若轻的笔墨,因为字里行间有意无意地勾勒出了窗纱或花窗背后若隐若现的历史轮廓,所以就具备了独到的匠心和笔力。 一对夫妻结婚六年,妻子始终没怀孕。她朝思暮想,想要孩子几乎想成神经病,又怕丈夫以此为由要娶姨太太。丈夫却并不以此为意,待她恩爱有加,体贴无微不至。见妻子思子心切,他好言相劝:“有无子女,皆命中注定。有也罢,无也拉倒!你一定喜爱,到孤儿院领一个来……”一副大丈夫情怀,宽宏大度,通情达理,直让妻子感恩戴德,感激涕零。不料,丈夫在外偶尔悄悄地对知己朋友透漏:他曾经结过婚,因为子女过多而做过节育手术,现在前妻及子女都在大陆,一水之隔,茫然无知,所以装只能装下去,骗也只能骗下去,盼也只能盼下去。 这是《浪漫浪漫集·丈夫的秘密》一文的内容。干余字的文章里,你可以听到床第之私,你可以看到同床异梦,你还可以读出已经融入一代人生命中的杂沓的历史跫音。正如一棵畸形的树,周天籁向你讲述的是已经畸形的千姿百态,稀奇古怪,隐隐淡去的是将树扭曲成畸形的历史背景。宏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退场,走上前台的是市井人生,幽默故事。 《惬意惬意集·为子堕落》一篇,则在表面调侃诙谐的文字里,讲述着一个荒唐的人生故事,包含着一种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 朱友棠、任天赐两位半老文人,都有一个不良习惯:爱好女色。一个周末的下晚,两人相约来到某酒店。朱建议:“年轻小娘鱼,很少懂事。吩咐侍者,今天喊个半老徐娘,人情味也丰富。”任附和照办。朱瞧来到自己身边的“半老徐娘”姿色颇佳,衣衫大方,满心欢喜。美中不足的是,她面带一些戚容。闩上房门,出于调侃和同情,朱试探着问其原由。不防对方却是热泪夺眶。朱骇然大惊,连忙劝说:“不用伤心,可以帮忙,一定帮忙。”对方敛泪,半真半假地陈言:“看老先生,是位正人君子,知为逢场作戏……(自己今年)25岁。亲生父与母离婚,至今无消息:当年我5岁,母也故去。20岁出嫁,23岁被丈夫抛弃,生活无依。子2岁,为了养大他,被迫出来抛头露面。今天第一次,刚才进酒店门口,万箭穿心。” 听这么一说,朱也是半真半假地大加褒奖,称许她“所谓卖肉养孤儿,此是母爱伟大,(他)极表同情,无人敢对你批评”云云。又问她丈夫及其他情况,她越说越真,他也越来越动了恻隐之心。 她宽衣解带,熄大灯,只留床头灯,惨笑着请求:“能够让我早些回去最好,免得孩子哭母,下次多多报答。”如此这般,朱已是玩兴冲淡,如果沾其身,自问也太不忍,只入浴,由她半裸其上体,代劳擦背。 尔后,他对她说:“你穿衣回家,现钞2000元,给令郎买奶粉。这是我的名片,有困难,打电话来,一定帮忙。” 对方看到名片,再加质询,原来眼前之人竟然就是自己寻找多年的亲生父亲! 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市井故事,但是,如果加上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就成了一个非常不一般的隐喻文本。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其实就是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历史变故。对于他和她这两代人生,普通民众来说,社会动荡,历史变故,意味着的只能是生离死别,以及比生离死别更其难堪的荒唐生活,荒诞故事。她5岁以后的二十余年人生,遭遇的正是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历史变故。家国之变,乱离岁月,她失去了母亲,又失散了父亲。漂泊到偏安一隅的港台商业社会,花花世界,她更遭受了被丈夫抛弃,沦落红尘的不幸妇女命运。无论是社会治乱,还是历史盛衰,作为最底层民众,他们永远是历史最直接的承担者——用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身体作承担。但当政的红地毯上没有他们倾吐肺腑之言的话筒,历史的典章宏论里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生死歌哭在市民社会的滚滚红尘之中,有着自己的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