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散文集,语言清新、笔法流畅、叙事说理、深入浅出,内容涵盖留云寺的历史、传说、人物、建筑、造像、景观等方面,综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文学手法,将留云寺的前尘往事、现世风貌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留云十方/上海云翔寺文化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慧禅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散文集,语言清新、笔法流畅、叙事说理、深入浅出,内容涵盖留云寺的历史、传说、人物、建筑、造像、景观等方面,综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文学手法,将留云寺的前尘往事、现世风貌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这本散文集是《千年古刹云翔寺》的姊妹篇。打开本书,我们就能闻到这座千年古寺缕缕香烟中散发出的文化清香。该书不仅是一本集众多大家手笔的散文集,一开卷还会欣赏到大量精彩的佛教图片,读到很多通俗的佛教常识,从而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看性。 目录 序/觉醒 再建心灵圣殿/慧禅 自鹤南翔今留云 不尽长江滚滚流 世界·娑婆世界 名人和佛(一)梁启超“慧观” 一座寺院,一部史诗 禅院古韵 名人和佛(二)高吹万写《金刚经》 1500天,1500年 有特色的佛教文化 怫国巡游 名人和佛(三)欧阳渐信佛之源 今日古寺今R风 近代中国僧人朝圣弘法路线 沙弥 名人和佛(四)虚云和尚悟透禅关 云端梵唱李唐风 五体投地 名人和佛(五)杨仁山中兴佛法 唐风浩荡 留住唐风 名人和佛(六)圆瑛法师剃度明畅 名人和佛(七)韩国钓与宝莲僧一席话 拈花微笑 瞻仰唐式宝相 名人和佛(八)梁羽生借用苏东坡禅话 一座大佛寺 名人和佛(九)孟小冬与张大千画 名人和佛(十)商承祚了遂父愿 玄奘译“印度”国名 名人和佛(十一)朱镕基读伏虎寺楹联 如果 名人和佛(十二)胡适为《西游记》续 我的断想 名人和佛(十三)丁福保和《佛学大辞典》 每一面都是佛 名人和佛(十四)黄佐临自制卡片 名人和佛(十五)施蛰存取专栏名《无相庵笔记》 佛性 佛国秋游悟禅机 名人和佛(十六)许地山为老舍开佛学书目 天高云暖坪梵宫 名人和佛(十七)胡汉民集唐诗 名人和佛(十八)熊十力取自《大智度论》 日本唐招提寺 镇寺之宝 名人和佛(十九)刘叶秋《舟室铭》 龙华会 入门之妙 名人和佛(二十)宗白华的佛头像 下静心灵 名人和佛(二十一)瞿秋白少年抄经 采风半日记 名人和佛(二十二)张恨水说《啼笑因缘》 名人和佛(二十三)范文澜写《中国通史》 禅宗“五山十刹” 终于看见了 名人和佛(二十四)巴佥与张佛千联 名人和佛(二十五)王心运东岳庙题联 怡和养性——留云寺赋并序 名人和佛(二十六)马一浮三友 建寺两功臣 名人和佛(二十七)聂绀弩赠巨赞诗 名人和佛(二十八)来世仍做常书鸿 吠舍怯节(世界佛陀节) 我来此地结佛缘 香花桥的热闹 名人和佛(二十九)广洽法师救鸡 名人和佛(三十)蒋介石在南岳衡山 佛旗飘飘 名人和佛(三十一)盖叫天谈自己前世是个和尚 佛曲 五代砖塔遐想 名人和佛(三十二)鲁迅说阿Q的话 浮图 国宝话塔 佛塔联 名人和佛(三十三)周恩来为南岳僧人题字 名人和佛(三十四)文怀沙法门寺联 气宇轩昂青铜狮 “三教”溯源合一 山门二月风 名人和佛(三十五)毛泽东说大石佛是国宝 难忘金刚力士 韦陀 名人和佛(三十六)梁漱溟自修佛经 名人和佛(三十七)孙中山题赠“自由、平等、博爱” 禅宗都设有祖师殿 晨钟暮鼓,敲击我心 佛教全书(三藏) 名人和佛(三十八)邓拓谈佛语) 名人和佛(三十九)黄炎培读《金刚经》 警世钟声响起 四十二章经 仰观仰观 名人和佛(四十)张謇收藏观世音像 寺里有尊千手观音 名人和佛(四十一)谢希德解南普陀联 名人和佛(四十二)胡景翼画佛 名人和佛(四十三)宋教仁临死听《金刚经》 大慈大悲 与众不同的四大天王 名人和佛(四十四)陈铭枢释真如 招提 瞻仰大势至菩萨 名人和佛(四十五)赵朴初偈语 从文殊殿匾想起 名人和佛(四十六)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 大士 文殊与普贤 名人和佛(四十七)江泽民龙华寺问诗 名人和佛(四十八)田汉缙云寺题诗 佛教古文献编目 大雄宝殿广场 名人和佛(四十九)太虚出访写诗抒意 说大雄宝殿 名人和佛(五十)夏丐尊受刑诵《法华经》 大雄宝殿楹联 佛陀的微笑 如来 名人和佛(五十一)胡耀邦指示给僧人着的确良 十八罗汉 名人和佛(五十二)郁达夫游普陀题联句 气势恢宏的壁画 名人和佛(五十三)金庸谈真善美 大师 圣境乎?真境——观释迎牟尼说法图 名人和佛(五十四)高剑父临摹壁画 名人和佛(五十五)季羡林破解《弥乐会见记》 檀越 长廊漫步 名人和佛(五十六)陈寅恪讲课 万佛堂随想 名人和佛(五十七)吕叔湘题扉页诗 丈六佛像 心灵的殿堂:慈氏图书馆 藏经楼联 贝叶经 名人和佛(五十八)陈石遗南普陀题联 沉思的弥勒 名人和佛(五十九)饶宗颐写香港大屿山《心经》 古代写经和刻经 龙藏 名人和佛(六十)苏渊雷说《五灯会元》 书法,弘扬佛光 名人和佛(六十一)丰子恺为弘一绘像 放生池遐想 名人和佛(六十二)汤用彤的幽默 放生池联 别具一格放生池 名人和佛(六十三)章太炎观佛像文思如潮 金秋的七宝池 名人和佛(六十四)徐悲鸿绘《天女散花图》 八功德水记 名人和佛(六十五)潘光旦说禅 菩提 藏存心中的“禅” 舞动心问的翩翩禅字 南无 水陆道场 名人和佛(六十六)俞曲园灵隐寺联 探寻普同塔 名人和佛(六十七)赵元任敲木鱼 云翔寺外觅旧迹 名人和佛(六十八)唐生智以佛教治军 寻觅“海会堂” 名人和佛(六十九)弘一法师(李叔同)偈语 佛地四季 名人和佛(七十)胡寄尘译《佛学寓言》 灵境绿意 名人和佛(七十一)袁克文喜唱《千史戮》 佛牙 老桂、幼松及其地 名人和佛(七十二)沙孟海为灵隐寺题匾 名人和佛(七十三)马相伯寿联 名人和佛(七十四)巨赞鼓励读《水浒》、《三国》、《红楼梦》 火树银花般若天 浴佛 名人和佛(七十五)邓小平说鉴真 诵经人 名人和佛(七十六)爱新觉罗-溥儒舌血画佛 雨中香客 名人和佛(七十七)梅兰芳画罗汉图 戒疤的起灭 素斋 名人和佛(七十八)蔡元培大佛寺联 名人和佛(七十九)苏曼殊首译雨果《悲惨世界》 龚自珍信佛 褐黄僧衣 名人和佛(八十)钱化佛绘佛闭双目 名人和佛(八十一)老舍赠太虚法师嵌名联 佛经的“圆” 富有回味的腊八粥 名人和佛(八十二)刘文典读佛经挨打 名人和佛(八十三)沈从文谈《百喻经》 古狮舞 除夕听钟祈福 名人和佛(八十四)朱复戡为巨钟刻镌 名人和佛(八十五)吕碧城临终诗 明王 上元灯 名人和佛(八十六)立明命徒击翻俄国大力士 “精神助老”礼赞 名人和佛(八十七)陈垣谈寺与僧 名人和佛(八十八)吴佩孚书联 一元之缘 名人和佛(八十九)陈毅赠兄联 弘法新理念 节险、慈悲、植福、址道 名人和佛(九十) 严北溟弥留时谈 孟兰盆节 登常入室 名人和佛(九十一)王云五自寻基地 名人和佛(九十二)关昌硕赠荀慧生横幅 名人和佛(九十三)李烈钧仙人洞石刻 出世精神、入世功业 名人和佛(九十四)吴铁城求弘一墨迹 大雄宝殿 升光随想 名人和佛(九十五)聂荣臻和五台山 雨夏 - 名人和佛(九十六)李苦禅名字来由 名人和佛(九十七)杨度自称庐山看月大彻大悟 名人和佛(九十八)贞绪和尚送徒参军 春来佛缘在¨ 名人和佛(九十九)郭沫若游天台国清寺 名人和佛(一00)简照南床头常置《金刚经》 名人和佛(一0一)周学熙晚年日诵佛号二千声 最怜初来地,沪上第一家 名人和佛(一0二)周绍良主编《中国汉传佛教文献综录》 明人和佛(一O三)叶楚伧禅诗 名人和佛(一0四)金克木印度读经 海明携云翔,两岸耀怫光 名人和佛(一0五)梁实秋集杜诗 有情,无情 纸上烟云——谈《千年古刹云翔寺》 名人和佛(一0六)徐海东与罢花 名人和佛(一0七)林海音名自《海潮音》 弘法利生,打造和谐社会 名人和佛(一0八)朱德赠昆明昙华寺碑记 后记/王其兴 试读章节 雨中香客 时下已为深秋,天下着霏霏小雨,街上的行人少了许多。我来到云翔寺,跨入山门,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人声鼎沸,香客特别多,很是热闹。哦,今天是阳历初一,来庙里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 观音殿前的空旷地,摆着香炉和烛台,不少善男信女们抛开雨伞,在小雨中,双手捧香,虔诚地朝拜。烛台上的烛火红红旺旺;香炉里的浓烟和着蒙蒙细雨升腾到半空中。 我随着人流跨入观音殿,殿堂宽敞高大,金色的千手观音端坐在莲花台上,殿堂两边站着威武的四大天王。云翔寺里原千手观音是由四尊千手观音背靠背地坐在一起。冈此四面都能朝拜。朝拜的人很多,得排队。我排在一个香客的后而,看到莲花台上是香客们呈上的梨、节果、鲜花等供品。我前面的香客与我年龄相仿,她突然回过头问我:“你是求……”我轻声地问答:“求保平安,你……”又反问着她。她压低声音对我说:“我丈夫得了重病,一面在求医,我又每月到庙里求菩萨保佑,已好多了。”我默默地点头。每一个香客都有自己的苦痛和祈求,千手观音的千手就是遍护众生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会给每个朝拜的人以慰藉。 拜完千手观音,我看见又有许多香客涌进殿来,有白发的老人,有年轻的姑娘,还有中年妇女。此时,我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带着一个六七岁的男孩,给四大天王跪拜,那孩子跪拜得很认真,一切学着奶奶的模样。顿时我心里想,孩子,你求拜的是什么?是求佛保佑你有健康的身体,有好的学习成绩,还是有一个好前途,我不必打听,因为来这里的人,都有自己的心愿。 进入大雄宝殿,这里更是气势玄伟,二尊佛像金光闪闪高坐在殿堂内,供桌上摆满供品,烛光在不停地跳跃。殿右侧的拜垫上坐着二十来位妇久,她们的长相有些像郊县人,我问其中的·人从何处来。她笑着说:“我们是从奉贤过来,到这里念经的。” “你们也念经?我奇怪,她们并不是庙里的人呀。 她点头说:“我们已不是一般的香客了,我们有组织,经常参加一些佛事活动,已升为居士,才有资格来这里念经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信佛者中还有香客、居士之分。 我撑着雨伞,在庙宇的庭院中漫步,院中栽种的桂花、枫叶在雨中更显苍绿;那灰瓦白墙更为洁净。在小竹林旁,我看到了餐厅,云翔寺为远道来的香客和居士备有素食和留宿服务。 在普贤殿旁,我遇见一个年轻的和尚,我对他说:“今天庙里的香客真不少。” 他说:“是啊,是啊,每逢初一、十五来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 我继续问道:“来云翔寺烧香的人,多从哪里来?” “这……”他一时语塞,但很快兴合起来,“各个地方的都有呀!普陀、宝山、闵行,全上海市、郊区都有人来这里烧香。还有浙江、广东、台湾、新疆、西藏。更远的还有美国、英国、俄罗斯的华人……” 年轻和尚越说越有劲,越说越自豪。是的云翔寺的名声已随着祥云飘向四面八方。 (黄修纪) 素 斋 “这个什么字?”儿子扯扯我的衣们,“zhai,斋字。”我回答。很有趣,好像是时光倒转,小时候,我也是在这种场合认得这个字的。 小时候,一次哥哥和我跟阿娘去参加一个亲属的佛事,佛事要做一天,中午便在寺庙里得一餐,就在灭哦于里的素斋馆里,阿娘告诉我们这个字念“斋”,就是不吃肉的意思。记得是一碗红红的酱油汤挂面,面上是青荣、胡萝卜和几颗小豌豆的素浇头,颜色煞是好看,特别是物资匮乏的时代,更是诱人。阿娘问下而条的小和尚要了一只空碗,将大碗而分成了两个小碗,哥哥和我各得一份,哥哥三下五除二,“呼噜呼噜”就把而吃得精光,丁是在耳旁说尽好话,我又分一半于他。现在偶尔说起这件事情,虽然他有点不好意思,但记忆犹新。 把云翔寺里一个一个大殿小庙都走过后,便到了素斋房,这里的素斋房面积很大,木色长条板凳贴着八仙大桌,一排排,一行行,非常整齐。天花板上有数只绿色的吊扇,可以为吃面的人带去徐徐凉风,体现了寺里的佛心与仁爱。如果有大型的佛教活动或是菩萨的生日,这里一定是人声鼎沸,冒着热腾腾的素面香味, 一定会诱你深呼吸,那“呼噜呼噜”的吃面声,一定会小绝于耳。大堂布置非常简单,唯一助能就是方便香客或游客饱食素餐。当然,斋房也颇具匠心,有数个小包房提供,方便来此的朋友小聚,亦可招待贵客、外宾等。存我们吃素斋的包房对面,就有一个是日本式布置的包房。无论是大堂还是包房,总体部不花哨,主题就是简约,如同素斋,素面朝天。面浇头有香菇、笋片、蘑菇、胡萝卜、鸡毛菜等等不下十余种,素的热菜和冷菜更是五花八门,有许多仿荤菜的做法和叫法,让食客大快朵颐后,云里雾里难辨真假,赞不绝口。儿子是第一次吃素斋,从而也就借机认识了这个“斋”字,并且明白了它的意思。当然他意义上的“斋”字,要比我小时候丰富得多。 我们不可能天天住庙里吃斋,因为偶尔,所以素斋于我们是弥足珍贵的一餐。大凡来过这里的人,都是带着存齿的素香和虔诚的心,归之于喧闹的城市。于繁华中留一片宁静,于琐碎中找一种简单,云翔寺的素斋如是。 (盛仰红) 褐黄僧衣 云翔寺里无论是上殿的僧人还足下殿的僧人,他们都穿着褐黄的憎衣,僧衣就像他们的光头一样,是一种标志,一种身为佛门的显眼标志。 观音殿也罢,大雄宝殿也罢,替烧香拜佛之人化缘的僧人,捋起大袖管写着毛笔字;正在做佛事的僧人;双手合十,手腕下的袖管叠在一起,一层层,好像浮云片片;存电脑前为来客登记佛事的僧人,更是僧衣笔挺,特别是胸前那条平整的斜襟,显出了僧衣的悠远历史。查阅资料据南朝梁慧皎《高憎传》卷四“竺憎度答杨苔华书”记载:临摹王蒙春山读书图(现代.王震“且披憎衣,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苔,虽公工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晔晔之色,不与易也。”其间可知,原来僧衣是以多块零碎布缝缀而成,直领敞袖,穿着时覆住左膊,掩于右腋;还在右肩上拖一圆环,用来扣搭农服。其实僧衣一词是梵文Kasdya的译音,意译竟是“坏的颜色”。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要这般解释,原来不能光看卞面意思,“坏的颜色”就像“红的颜色、绿的颜色”一样普通。因为佛教规定:僧衣是不许用卜色或纯色的,特别是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须点上一块其他的颜色,故称为“坏色”。可是,在云翔寺里,我却没有看见点上其他颜色的僧衣,就是那种自然的褐黄色,是在阳光下很明快的颜色。僧人们身着僧衣穿梭在大殿与小殿之间,坐在殿内和殿外,或行或坐,僧农就是他们的标签,很远的一点黄,就知道有个僧人在,尤其在寺庙,这样的黄在眼眸中随时随地的出现,让我感到寺庙的香火旺盛,佛事兴盛,离不开这蝗忽明忽暗的褐黄色涌动。止巧,我看到了放生河的假山菩提树旁有一点褐黄,走过去正是一个小僧人在念念有词,宽松的僧衣掩盖了他的盘腿,宽松的僧衣同样没有束缚他的身体,他旁若无人,悠然自得地默念着经文。一拨又一拨的游客、香客过往,他确实做到了左如钟。我恍然大悟,憎衣的宽松,才能成就僧人的练功与佛事,才能做到行如风,站如松;这也是佛心向往,难道不也是一种解脱吗?正如憎人的心境多闻高远,看小破便打不开。 身边又走过一个僧人,一脸的写意,轻裘缓带步履中,很轻盈且飘逸地从眼前滑过,留下一抹褐黄。我相信有些事情会随着时间改变,可是僧人不会,僧衣也不会。 (盛仰红) 富有回味的腊八粥 降冬的一个早晨,与记者小王同赴嘉定城区采访。完成任务返叫时,路过南翔镇,我拉他前往云翔寺。 小王望着地上的薄冰,把头颈往大衣领里缩了缩,有点不解地问:“大冷的天,绕到云翔寺干啥?”我回答:“快中午了,去吃让你浑身暖和的好东西。”“哦,是品尝素斋吗?”小王边说边加快了步子,“听说云翔寺的素斋挺棒,色香味惧佳!”我笑道:“反正到那儿就知道了!” 步入云翔寺,找来一位曾进行过交谈的法师。那法师热忱地将我们引领到素斋供应处,说:“今天是腊月初八,寺院循例煮腊八粥,两位施主可以品尝。” 在等待腊八粥上桌之际,小土闻着满堂飘逸的清香,连连咽口水。我抓住时机,向那法师请教:“据考,在占代‘腊’是冬末的一种驱邪避灾、祈福求祥的祭祀仪式,囚此农历十二月就被称作‘腊月’;从先秦开始,‘腊月’已成为节日,但具体几期每年不一定相同,直到南北朝才把它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八日。那么,腊八节是如何与佛教产生联系的呢?” 那位法师想了想,娓娓道来:“中华佛教传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外出修行,在途中因饥饿劳累昏倒于印度的尼连河畔,经牧女用杂粮、野菜和泉水煮成稀粥一口一口地喂食,才得以恢复;嗣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为此,寺院僧人在该日诵过经文,都要效仿牧女,以大锅熬粥,称‘腊八粥’或‘佛粥’,首先供佛,其余由僧人食用及施舍。时间一久,腊八熬粥也流行于民间。” 正谈论着,热腾腾的腊八粥端来了。我和小王喝了一口,都觉得富有回味,不禁竖起拇指大加称赞。我经过辨别,说:“粥里有人米、黄豆、芸豆、花生。”小王则补充道:“粥里还有赤豆、玉米、芋艿、荸荠。”那法师笑起来:“两位施主都晓得对,但没提到其中具有嘉定特色的东西——白蚕豆、罗汉菜。有了它们,这粥自然就与众不同喽!” 喝下腊八粥,我和小王都感到热乎乎的,而且齿颊留香。谢过那法师,走出云翔寺,正巧一阵寒风袭来,但我们已不再觉得冷…… (朱少伟) P181-194 序言 千载南翔古道场,层楼杰阁冠诸方。千年占刹留云寺,始建于公元505年,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水,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在上海市、嘉定区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留云寺于2000年着手重建。受上海市佛教协会委派,慧禅法师到留云寺主持工作。在慧禅法师带领下,留云寺两序大众,紧紧依托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积极凝聚广大佛教徒的心血,短短数年间,将一座庄严整齐、美观典雅的寺院呈献出来,成为嘉定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华丽庄重的外表为载体,留云寺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寺院的道风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有口皆碑,展现了新时期佛教寺院繁荣勃兴的气象和旺盛的生命力。 寺院重建落成后,慧禅法师适时提出了“以文化传播佛法,以佛法净化人心”的治寺理念,留云寺的主要精力开始转向佛教文化建设事业。作为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工程,也是为了向礼会平实介绍留云寺的历史概况和现实风貌,该寺于2006年1月编辑出版了《千年古刹云翔寺》,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社会反响较好。此后,留云寺进一步发挥文字般若的弘化功能,召集学者、作家及佛教界法师、居士,入寺采风、体验生活,撰写出数十篇有关留云寺的散文佳作。 前不久,慧禅法师送来书稿,提出想出《留云十方》散文集的想法,并邀我为散文集作序。接过书稿,尽管事务繁忙,我还是挑灯夜读了所有文章。读后掩卷,颇有感慨。 该散文集,语言清新、笔法流畅、叙事说理、深入浅出,内容涵盖留云寺的历史、传说、人物、建筑、造像、景观等方面,综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文学手法,将留云寺的前尘往事、现世风貌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散文集的编辑出版,无疑为上海佛教文化建设事业再添成果。我们期盼上海佛教界能够有更多宣传佛教文化的作品问世,从而为广大信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白鹤栖息,有仙禽佛地之兆;古刹重光,承前辈禅门道风。希望留云寺能够以历代高僧大德为楷模,精进开拓、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新时期寺院发展的新模式,在寺院文化建设事业方面,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是为序! 丁亥初夏于玉佛寺般若丈室 后记 《留云十方》(散文集)是《千年古刹云翔寺》的姊妹篇,两书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因为是姊妹篇,所以两者在版式设计和编辑风格上都保持了形式上的一致性。 打开《千年古刹云翔寺》,我们触摸到了一座江南名刹1500多年的岁月年轮,赏读《留云十方》,我们则闻到了这座千年古寺缕缕香烟中散发出的文化清香。 云翔寺住持慧禅法师是一位极注重寺院文化建没的人。他把寺院的建筑和管理都和文化紧密糅合。了解云翔寺的文化是解读云翔寺的一把钥匙。 《留云十方》散文稿的征集前后进行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许多同志为该书的编辑出版都付出了辛勤汗水,特别是本书的特约编审盛巽昌先生,不但亲自写稿、编稿、审稿,还为我们约了不少稿子,尤其在编辑过程中为我们出了许多非常好的点子。所以,放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一本集众多大家手笔的散文集,一开卷还会欣赏到大量精彩的佛教图片,读到很多通俗的佛教常识,从而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看性。与常见的散文书刊相比,这本书的知识含金量独高一筹,达也正是《留云十方》有别于其他散文集的精彩之处。 慧禅法师有个设想,云翔寺每年将编一册书,以此来弘扬寺院的文化,也惠馈云翔寺众多的信众,感谢和支持关心云翔寺的社会各界朋友。 嘉定教育书画院的关伟聪老师到云翔寺创作了多幅素描,作为本书的插图,住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其兴 二00七年六月六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