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曼哈顿的中国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婴子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曼哈顿小城,一下子来了许多中国留学生,中国人聚居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村”。在这部小说中,“曼哈顿”和“中国村”其实是一种文化符号,二者的交融,意味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汇与碰撞。

内容推荐

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曼哈顿小城,一下子来了许多中国留学生,中国人聚居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村”。

不远万里、跨越大洋,落脚于异国的土地,留学生们遭遇着生存境遇的突变、异质文化的冲击,村落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一天天动摇,从而演绎出了“相聚——冲突——离散”的悲情三部曲。

小说着力描写了“中国村”里四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苛月与老熊这一家先从加拿大来到了曼哈顿,随后他们接来了陆一鸣的太太高洋和建法的太太安怡,一段时间后仁奇也回国娶来了太太。四个家庭在一起,相互依靠、相互帮助。可“问题”还是来了:建法因长时间拿不到学位、找不到工作,心灰意懒、相互帮助。竞皈依了宗教,失望中的安怡只好与他分居;一鸣在极为沉重的学业和工作压力下,情感麻木甚至扭曲,以致妻子高洋投入了美国小伙儿萨姆的怀抱;仁奇欢天喜地从国内娶回一个美丽的太太,刚刚度完蜜月,太太就跟有钱人跑了;倒是苛月与老熊恩恩爱爱,可是“中国村”里的同胞们老是来“叨扰”他们,说三道四、评长论短,他们忍受不了这种自私和偏狭,毅然再度迁徙。在小说的尾声,四个家庭全部离开了曼哈顿,“中国村”不复存在。

目录

一颗感恩的心

 《曼哈顿的中国村》再版自序

彼岸文心盛,沧海拾遗珠

 《曼哈顿的中国村》重版感言

引子

小城话风情

美国新来客

学过日子 

陪读太太有心酸

打工交响乐

相约有期

圣诞节

孤独的女人

老熊打官司

陪读大妈

上帝的旨意

乡村音乐会

小城故事多

家有娇妻

亲情暖融融

游子身上衣

快乐旅游团

四面楚歌

别来无恙

好日子难熬

小城迎来家乡客

风云突变

冬天的湿棉袄

守候的星辰

天使的花园 

外面的世界 

飞鸟各投林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跋:真情的产儿——妹妹的小说

 《曼哈顿的中国村》有感

试读章节

已经很久没有给家里去信了,提起笔来她不知道该写什么好。一年以前还在加拿大,那时孩子还没有出生,顶着大雪打工也好,挺着肚子游行也好,家信总是洋洋洒洒地往回飘,听说信还在国内亲戚中循环展出过。孩子出生以后便没了风景儿。到了美国,拼到现在才算折腾出个家的样子,追忆这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的艰辛,那种闲情逸致早已被磨平了。写出来的是给人家茶余饭后看景的,走过来的都不愿回顾泥泞坎坷,只是平平静静地面对现实,月底准时拿回工资,月初别忘了付账单。活了小半辈子,跑到了人家富富裕裕的洋鬼子天下,才领悟出我们贫穷老祖辈的“民以食为天”。仔细品味品味,觉得自己也挺悲惨的。苛月是1988年初离开中国到加拿大的。没出国门的时候风光得很,那种春风得意的年龄,随夫远渡重洋,一场陪读夫人的梦,霞光万道的,思量起出洋的生活来,也如诗如画的美。没想到踏上北美土地的第一脚,滋味就出来了。初来的时候是什么情景JL?迈进人家的洋房里兴高采烈的,以为是到了自己的家。一头扎进去,像跳进了冰窟隆里:空荡荡的屋里,地当了床,野菜没尝心酸到了肠。丈夫把家底抖落出来,二百加元大钞、六百加元欠款,实实在在的“这家就交给你了!”这就是家啊!这就是她夜思梦想的美洲蜜月。从这一天起,生活的日子真真实实上来了。

“西伯利亚的北风吹来”,从前课本上学的句子,一点概念也没有。这一脚迈进了加拿大,铺天盖地的雪,白花花的一片,找不到大地的模样。就连几日不开的车也变成了雪包。漫步不了两百米,鼻子、眼睛就挂上了水晶。奔命似的往家跑,眼睛灰蒙蒙的似乎中了雪盲症,找不到回家的路。半膝深的大雪,风吹得鬼哭狼嚎,刮在脸上刀子划似的疼。摸黑顶出去,擦黑了爬回来,进屋黑洞洞的没口热水,里外冰冰凉凉。钱赚回来了,捏在手里能滴出血来。敢传回家让娘揪心的,那是属王八的。想起头年来,她那刚上门的女婿一趟“贵夫还乡”,光耀万里,小指一甩就是几大件,娘家、岳父家甩了个精神,临走还留下话,“慢慢来”!他老先生这会儿摇身回到加拿大,只转眼的工夫,那种精神劲儿怎么就全没了?老兄是怎么撑起这个“大头”的?戳在那儿的八尺汉子,度量不起自己过的是什么熊日子。她这里转达起爹他老人家的话了:三小子要娶媳妇,二大姐分家单住,大舅爷来年就过六十大寿……三姑大姨的排队等着。你熊家可算放出了青烟!自个儿身上柴骨鸡肠的,量出人家胃口有多大?知点趣!别管先初开了多大的头,现在都趁早给我打住,想要这个家,女人做主了。

熬过来了!姐妹中不单她一个,新识的,旧往的,谈起往事都跟《智取威虎山》里常宝她爹似的,“嗨!别提它了!”就这群太太来讲,别管你在国内是什么影星,还是什么歌星,亮出相的是枝花还是棵松,通通地赤脚落实地,叫做“告别高跟鞋时代”。从那时起,如若是谁能再重新捡起那两个“跟”的,该算是熬出头了。有什么对人家洋人的眼色愤愤不平的?想想咱们自己国门内,大城市的人怎么看小城市的人,小城市的人又怎么看乡下人,乡下人又怎么看山里人,一回事!面临的这一仗,不仅仅是文化仗啊!

去年的今天不像今年这么炎热,那时侨侨刚满月,他们从加拿大刚到美国。找了几处公寓,房租贵得要死不说,还要签一年的房约。之后他们又去跑私人住宅,人家见是拖儿带家的都不敢出租。话是不能明说的,租房的合同上可以写“禁止动物”,但不能写“禁止孩子”。房东也是客客气气讲一些你不喜欢的条件让你放弃。事实是,学校临近区多是租给学生们,一栋三两层的私人住宅,往往有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合租,一个月子大的娃娃要哭起来,祖宗磕头也止不住,不好合作的学生完全有理由中断合同搬出去,房东就赔了。惨的是他们一家三口,学校的家庭住房要排队申请,队排成了羊肠子。外面住店便宜的一天也要二三十块,而且一日三餐还没有着落。初来乍到举目无亲的,碰见的同胞也没一点表情。她抱着个刚出月的孩子,急得险些没了奶水。还好天无绝人之路,偶然碰到一个中国妈妈,祖籍四川,台湾人士,一见他们大人孩子,心疼得不行,临时租给了他们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免得让孩子受罪。千说万说开学前一定搬出来,有人已定下了。没想日久生情,侨侨又天性温和喜人,不哭不闹的,一语投机,房东把那多年不用,成了杂货店的地下室百十来块钱租给了他们。他俩足足干了一个月,算是能住人家了。以后每月房租的一部分,房东太太都拿出来用作装修这个屋子费用。房东不赔,除了地毯给他们配了新的,其他全都是旧货店里配的。房东一不用雇劳动力,二不用额外花工钱,重新装修出了一个地下室,名义上帮了人,却作了个两全其美的好事。  

那时,在出来的学生里,他们算是老户了。在北美呆了两年,有辆车,还有一点钱,安起家来都这么困难,若是刚从国内自费出来的,人生地不熟的该怎么个办?想到这儿,苛月和老熊商量了一下,就给国际学生中心打了个电话,告诉他们,如果有从中国来的新生,他们可以接待。

没想到,自己家还没收拾利索,那边电话就追来了,急需接人。于是他们接来了一个来自浙江的小伙子仁奇。更没想到的是,这仁奇小伙子,还真出了奇事。他自费出来,从上海登机,刚出了国门就突然发起了高烧,烧得死去活来,几乎不省人事。一到美国,就立即被中国民航人员送进了医院。他在医院里折腾了一天多,随身带的一千多美金全砸了进去,不得不匆匆跑了出来。好歹飞到了这里,人还一脸铁青没缓过精神呢!老熊和苛月知道了这一切,能放手不帮吗?小伙子身上已没几个钱了,系里每月只发三百多元改作业费,还要等到月底才能拿到。进校时还有注册费,房租最少也在一百二以上,一时还很难找到合租的人。钱是大问题。老熊打听了好多处,终于有便宜的地方收他了。

他们一家带着他去看房。这是一个私人住宅的地下室,有三间卧室,最大的一间住着一对学生夫妇;另一间住着一个访问学者——北京大学的副教授;还有一间住着一个南京医院的主治医师,也是一个访问学者。在这灰暗的地下室的楼梯下,有一张闲放着的单人床,本不是特意住人的,但他们说愿意租出去,每月收六十元的租金,水电费五人平摊。老熊看着这种环境,实在为难。没想到仁奇一口答应了下来:“行!只要能睡觉,租!”

就这样,他们接的第一个新生,也是他们到美国认识的第一个中国朋友,安顿下来了。仁奇也就成了他家的第一个至爱亲朋。

P2-5

序言

堪萨斯位于美国的中部。这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中部大平原,曾经生活着她的主人一一黄皮肤、黑头发的印第安人。他们骑着奔驰的骏马,背着古老的弓箭,毅然保护着她身后一片属于她们自己的家园。一个个部落,在部落长老的监管下,自然平和地过着人类繁衍生息的日子。然而,岁月蹉跎,印第安人的行迹渐渐在这里消失了,人们似乎看不到她的陈迹,只有这风声述说着她美丽动人的从前……

堪萨斯是印第安语,意思是东边刮来的风。曼哈顿,堪萨斯州内的一个小城,如今这里活跃着一个“中国村”。竟如部落飘零下的奇花异草,在这茫茫的风城中涌起了一股东方的气息,犹如华夏大地上一群质朴的乡民,裸露着双肩,带着几分无奈、几分忧思、几分悲壮,低头吟唱着古老的歌谣:我低头,向前走,走过远去的从前。风沙茫茫吹不断,什么都没改变……

“中国村”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后记

妹妹婴子的处女作——《曼哈顿的中国村》十年前(1996年6A)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首版。记得,当时友谊出版公司在拿到妹妹书稿后是以很快的速度编辑印行的,首版印数为10000。那时,我也还在一所大学任教。当我拿到在当时看来也算典雅精美的这册图书,凝望着淡蓝色封面上覆盖着皑皑白雪、闪烁着万家灯火的美国中部的小镇景致时,心里竟充满了难言的感动。

知道妹妹写小说是在1995年。消息传来,真以为妹妹是在开玩笑,因为我深知,这舞文弄墨的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妹妹一非文学系科班出身,此前又无丰饶的创作实绩;再者,妹妹当时正怀着六七个月的身孕,身边还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女儿,还要操持一家人的起居饮食,……这,行吗?

然而,妹妹的小说却已像鸿羽般飞来,不容置疑。那时,我们与妹妹家的资讯联系,除了偶尔的越洋电话更多还是书信往来,远达不到如今这么便捷,E-mail什么的,尚不知何物。妹妹的来信还是装在那种细长的白牛皮纸信封里,只是添了分量——一页页的小说文稿。那段日子,全家人不得已被妹妹的小说牵带着一篇篇读来,是好奇、是欣赏、是怀疑、甚至也不排斥挑剔……然而,不知不觉中,妹妹小说中的人物开始“纠缠”住了大家。不由自主地,我们开始关注起苛月、老熊这一对欢喜冤家,开始关注起高洋、一鸣的恩恩怨怨和安怡、建法的苦乐悲欢。我们为老熊面对实力雄厚、仗势欺人的美方汽车保险公司毫不怯懦,凭着中国男儿的正义气度,凭着中华学子、数学奇才的聪慧底蕴,也凭着对挚爱妻儿的一腔亲情,在异国的土地上打赢了一场中国人的交通官司而击掌称快;我们为安怡终于战胜了犹疑,让一个小生命继续伴随着母爱生长而深感欣慰;……我们为林妈妈的儒雅、明达而感佩;我们被高洋、萨姆的异国之恋所牵动;我们也因一鸣父母的探亲闹剧而蓦然问陷入尴尬、陷入一种超越事件本身的涉及文化层面的深深思索……是的,从妹妹的小说中,慢慢地,我们品出了辛酸,品出了沉重,品出了海外学子在异国土地上奋争、拼搏的坎坷艰难,品出了泅游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撞击的漩涡中无所适从、无可适从的大陆留学生的几多困惑,几多迷惘……也触摸到了那漫溢于字里行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游子情、思乡结。

当我读完妹妹小说的最后一页文稿,当我合上这部洋洋二十余万字的作品,我的眼睛噙满泪水,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部充满真情的小说,这是一部诉说着感怀,思索着人生,兼具写实、抒情与文化思辨意味的小说。虽然不无稚嫩,羽翼欠丰,但却生动鲜活,清丽可人。小说的结构是合理的,呈复线式,它以四个留美学生家庭为横切面,较为真切、直观地展示了海外学子的生存境况。视角灵活、人物鲜明、场景丰富、细节生动,其中不乏典型情境的再现。画面开阔、意境优美、格调浪漫的场景展现与细腻感人的心理摹写。如:阿基饭店内的苦乐辛酸;美丽、抒情如田园诗般的乡村音乐会;高洋对不幸夭折的小女儿安琪儿凄婉动人的泣念以及“中国村”的生相百态,留学生们背负沉重的生存选择……而高洋、萨姆之间幽婉、清纯的异国之恋,则如一曲低回轻啭的竹箫勾起人无尽的联想与回味。作者叙述的笔调清新,于不饰雕琢中透出聪慧与情味……

我欣喜地看到,脚踏在异邦的土地上,经历了生存考验与文化夹击的妹妹变了,变得深沉、成熟了。远渡重洋的经历,开阔了她的视野,激活了她跳跃、开放的潜质,奔涌的文思与表述的激情,催生了这一朵含孕于心底、真情可鉴的文学花蕾。

丙子之春(1996年2月)当我遥望东方,深深沉浸在对妹妹小说的感慨中时,从遥远的堪萨斯州曼哈顿(妹妹居住的美国中部小镇)传来了初生婴儿清亮的啼哭。是啊,当妹妹在强撑着几乎挺不住的身子寄出了她最后一页文稿,就被妹夫送进了医院。我听见妹妹对着新出世的小儿子迈克深情地低语:“谢谢你,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东风’!”(小说原名为《东边刮来的风》)是的,妹妹的小说正是与她的小迈克一起孕育成熟的又一个生命的产儿!正如妹妹在忆起小说的产生时所说:当她不得不放弃一些向往,静下心来用爱来孕育一个小生命时,不知不觉“回忆起梦似的昨天,如诗、如画、如绿野、如泥滩、如溪流、如巨浪……”堪萨斯的东风吹来,(“堪萨斯”:印第安语,东边刮来的风)妹妹感到一股故乡的芬芳,因为“这片绿野茫茫、牛羊遍地的美国中部大草原,真的很像我的故乡,我出生的地方——宁夏。”不知不觉,那份心酸,那份甘甜,竟如泉般从笔下奔流而出……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这期间,妹妹又出版了她的另一部小说《男人的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版),同时,一部长篇已脱稿,还不时地听从灵感的驭使,写下了不少东方色彩浓郁、音韵婉约、含蕴深厚的歌词诗句,竟然也引起了在海外的华裔作曲家的欣喜关注。

但,妹妹终是一个散淡的人。正如她常常自嘲,自己是妈妈最“没出息”的女儿。因为,她没能同家里的其他姐妹兄弟一样,考上正规或名牌大学(妹妹是宁夏广播电视大学1985届半脱产档案专业毕业生),有一份稳定而骄傲的工作或事业。她至今对外坚称,自己是职业家庭主妇,写写什么的,完全是不务正业的消遣,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或许,正是创作上的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状态,极大地释放出妹妹自主自由的创作活力和艺术想象,使她能游刃有余地用自己的笔描摹出海外游子的苦乐辛酸、奋争拼搏……当然,以我对妹妹的了解,她的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宽容乐己的处世原则,以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才更是她创作收获的重要根基。

时光荏苒,上世纪90年代的海外中国移民,许多人已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在异国他乡拥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生活,但是对那段最初日子的记忆,将永远伴随他们,成为与他们生命血脉相连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唯愿这一份关于坚忍、关于奋斗、关于尊严、关于理想的记忆,能够作为一种生命的延续,植根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十年过去了,我也从大学教育工作者变换了角色,成为了一名出版人。妹妹的这本《曼哈顿的中国村》由我所在的出版社再版印行,除了有不少读者的企望外,我也希望出生于塞上的妹妹的书能回归故里,为生她养她的故乡做一份文化、文学的贡献。

我希望她能。

2006年7月22日于

银川唐徕沁心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