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海盗》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充满童话色彩的儿童小说,它等于是《火车头大旅行》的续集。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只有四人的卢默尔国小岛,这个国家小得离谱,它的宽度只有两间房子大小,还有一座山,几条环山路和一条弯弯曲曲的铁路,一个小小的火车站,一栋房子,一家店铺和一座城堡。生活在那里的四个不同身份的人:分别是十一点三刻阿尔方斯国王、火车司机卢卡斯、店主瓦斯太太和一个很有学问的埃梅尔先生。一天,他们收到一个来历不明的包裹,里面却是一个活生生的黑皮肤婴儿,卢默尔国的平静生活从此被打破了。
小黑男孩渐渐长大,他们给他取名叫吉姆,外号小纽扣。为了寻求发展和小纽扣的身世之谜,吉姆和卢卡斯贺驶着能上天下海的火车头埃玛,展开了一场奇异的冒险施行,故事惊险刺激又温馨感人……
故事的两个主人公是小纽扣杰姆和卢卡斯,他们性格豪爽,为人处事聪明、快乐,读来使我们感到很亲切,就像他们生活在我们当中似的。可是,他们又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之外,一举一动令我们觉得陌生。他们是我们幻想的朋友,又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
两辆火车头是杰姆和卢卡斯的好伙伴。火车头一大一小,大的叫埃玛,小的叫摩力,像是一对母子。
火车头埃玛的功能在故事里是十分齐全的。她在陆地上行驶,是辆火车;填塞柏油麻絮以后可以在海上航行,是条轮船;装上磁铁结构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空中翱翔,是架飞机;而且,她还可以沉入海底,像潜艇一样。她神奇得简直超过孙悟空,可她却用不着摇摇脑袋,念念有词地说一声“变”,或者“起”。她看上去似乎十分离奇,不可思议,可仔细琢磨,她也是有其科学道理的:这里有着儿童读者对世界的第一认识,是人们最直接的劳动概念。人们只要动脑筋,组合得当,谁说不能制造“永动机”?卢卡斯和杰姆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永动机”的制造。那里只需要磁铁和木棍。可惜大人们思想都不够解放,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世界里就没有“永动机”。
杰姆和卢卡斯的生活天地里也不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安装灯塔,寻找“永恒的水晶”,战胜力大无穷、可是却连十二和十三都分不清楚的海盗,把他们改造成为“十二个不可战胜的人”,等等,真是困难重重。然而,有情人终成眷属,在那个忙碌的世界里还有令世人羡慕的两场婚礼。多么甜蜜,多么幸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译者前言
1 故事扑通一声开始了
2 杰姆发明了一个既大又小的灯塔
3 漫无目的的远航又开始了
4 前往野蛮海的途中经历了一件奇异的事
5 杰姆和卢卡斯听说了“永恒的水晶”
6 两个朋友发现了第一任每洋国王古鲁莫西的秘密
7 关键时刻杰姆摔了一跤,蜡烛熄灭了
8 很多东西都不能动了,两个朋友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9 杰姆寻找了一个不同之处,许多东西飞子起来
10 杰姆和卢卡斯发明了“永动机”
11 胖胖的老埃玛飞上天空,发明者终于用上早餐
12 “永动机”在“世界之冠”上差点儿被撞得粉碎
13 两个朋友被误认为海市蜃楼
14 杰姆和卢卡斯从两个妖怪那里救出了两个朋友
15 卢卡斯和杰姆找一个看守古鲁莫西大磁铁的人
16 几万年以来水生物和火生物第一次结成友谊
17 杰姆经历了一场痛苦,卢卡斯作出了大胆的计划
18 旅行者在海底发现了一座奇异的城市
19 一封错信使朋友们发现了摩力的踪迹
20 “智慧金龙”醒了
21 一艘海蓝色的船产生了一,一个未经许可的旅客偷偷地上了船
22 同“野蛮13”展开了大海战
23 挂着血红船帆的大轮船到达了“无法到达国”
24 杰姆在“风暴眼”里发现了一颗星星
25 小纽扣杰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26 乒乓立下了不配的功勋,“智慧金龙”受到了曼达拉皇帝的误解
27 改邪归正
28 海盗们为自己赎罪,并唱出了一首新的歌
29 弥尔星王子找到了他的王国
30 故事伴随着许多惊喜圆满结束
故事扑通一声开始了
卢默尔国大部分时间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当然,有时候也下雨。下雨天很少,不过下起米很厉害,瓢泼一般。可是就在那么一个下雨天,我们的故事开始了。天空下着雨,下着,下着。
小纽扣杰姆坐在小小的厨房间,一旁是瓦斯太太,小公主莉茜也在,她有两个星期的假期。莉茜每回来做客,都会给杰姆带一件漂亮的礼物。有一回是小玻璃球,里面可以看到曼达拉的微小景观,把它摇动一下,其中还会大雪纷飞。另一回她送了一把花纸伞,还送过卷笔刀,火车头似的模样。
今天,她给杰姆带来了一只极其漂亮的曼达拉的颜料盒。于是,两个孩子隔着小小的餐桌,面对面地坐着画画。瓦斯太太坐在旁边。她戴着眼镜,一边读着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一边又在忙碌着为男孩编织围巾。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和紧张的故事。不过杰姆始终有点儿心神不定。他朝窗外望去,窗户上雨水流成了小溪。雨丝像面纱一样厚,几乎让人看不到前面卢卡斯的火车站。火车站的屋檐下停着小火车头摩力,稳稳当当,干干净净,旁边停着结结实实的大火车头老埃玛。
不过,你不要以为这里的天气如我们常见的阴雨绵绵。不是的,完全不是的。在卢默尔国即使坏天气也不会真的很坏,而是喜气洋洋,分外高兴的。下雨简直像在举办一种雨水音乐会。雨点开开心心地噼里啪啦、轰里轰隆地打在玻璃窗的铁皮上,屋檐上发出汩汩的流水声,老祖母似的喋喋不休,小水坑里灌着倾盆大雨的水珠声,真像许多人在拍手欢呼。
杰姆看到卢卡斯从小小的火车站走出来。火车司机抬起头,疑惑地看了看天空,然后上了埃玛,冒雨把她开出去了。摩力则留在站里,她其实已经有埃玛的一半大小。摩力也有一条真正的窄轨小铁路,一个如同杰姆这样的半个臣民能够舒舒服服地坐在它的司机室里。
卢卡斯开车仅仅围着小岛转了几圈,那是为了不让别人以为卢默尔国遇上坏天气就会断了铁路交通。然后,他把埃玛驶回车站,停在屋檐下,跟摩力并排。卢卡斯把衣领拉上,让帽子低低地压在脸上,大步流星地朝瓦斯太太走了过来,杰姆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忙给他的朋友去开门。
“唉,什么天气唷!”卢卡斯哼了一声,一面跨进门,把帽子抖落一下。
“你好,卢卡斯!”杰姆快活地招呼。
“你好,伙计!”卢卡斯回答。
杰姆虽然不知道“伙计”这个字眼是什么意思,可是他明白这是火车司机们相互间常常说的话。他悄悄地朝莉茜瞟了一眼,看她是否也听到了。可是小公主好像对此并没有特别的感觉。
卢卡斯问候了两位女士,然后坐在桌旁的椅子上,问道:“在你们这里也许能喝上一杯稍许加点儿朗姆酒的可口热茶,是吗?”
“当然,卢卡斯,”瓦斯太太热情地说,“在这种天气里喝热茶可以防止感冒。莉茜给我送来了一盒纯正的曼达拉茶,朗姆酒也有一点儿。”
瓦斯太太沏茶的时候,小厨房里透出一股难以描述的诱人香味,卢卡斯利用这段时间称赞杰姆和莉茜画的画儿。接着,他们便一起收拾画画的工具,因为桌子上要铺餐布了。瓦斯太太终于令人惊喜地端出了一个烤得金黄的圆锥形空心大蛋糕,蛋糕厚厚的,上面撒着绵白糖。这个蛋糕无与伦比的美味是用不着多说的,因为人人都知道,瓦斯太太在这方面是大师。 P13-16
沐浴着新的世纪破晓的曙光,德国著名的作家米切尔·恩德(Michael Endel929—1995)的杰作《十三海盗》(原名为《小纽扣杰姆和野蛮13》)的中译本愉快地来到我们青少年读者面前。而且,它还面向更大、更广泛的读者。
米切尔·恩德于1929年11月12日出生在德国的加米施一帕滕基兴。父亲埃德加·恩德(1901—1965)是德国首批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画家之一。在德国纳粹期间,因为遭遇职业禁止,只能秘密从事作画。
米切尔·恩德的母亲露易斯在艰难的时期靠医疗体操和按摩维持了家庭生活。
米切尔·恩德在施瓦本格长大,从小便在那里耳濡目染了一群画家、雕刻家和从事文学作品人的流浪生活。他在那里公立学校的小学毕业。1940年以后,米切尔·恩德进入玛克沁弥利安文科中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德国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要被征兵入伍。他的三个同班同学就在入伍后的第一天倒毙在阵地上。战争结束以后,父亲从美国战俘营释放回家。米切尔从1946年又在施瓦本格读了一年文科中学,后来两年在斯图加特自由瓦尔多夫学校就读。
1943年以后,米切尔·恩德开始写诗和短篇小说。由于经济拮据,他无法就读大学。从1948年到1950年,他在慕尼黑奥托·伐尔肯贝尔克戏曲学校学习,学业结束以后在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州剧院从事戏剧工作,后来再回到慕尼黑。
1951年,米切尔·恩德结识了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女演员英格波克·霍夫曼,并通过她与有关文艺团体建立联系,撰写滑稽短剧、讽刺小调、独唱歌曲等等,在慕尼黑人民剧院担任导演,为巴伐利亚电台撰写电影评论。父母亲的离异使得他的经济情况很困难,有时候挣得的钱还不够支付母亲和他居住的房租。
米切尔·恩德仔细研究过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文献。面临新形势下的文学艺术危机,他几乎想搁笔不写了。又是他的当时已经成了版画艺术家的同学,请他为一本图画书配上三四页的文字。于是,在1958年诞生了近五百页的手稿:《火车头大旅行》(原名为《小纽扣杰姆和火车司机卢卡斯》)。他把书稿寄给德国十多个出版社,可惜均遭退稿。时来运转,洛蒂·魏特布莱希特,当年斯图加特梯纳曼出版社的女主管独具慧眼,接受了他的作品。书稿被改成两卷集,第一卷《火车头大旅行》,出版后不久便获得“德国青年书奖”,第二卷,即本书《十三海盗》于1962年出版,出版后德国电台和电视中相继播出书中的主要情节,并形成了系列,引起轰动。本书被译成世界上多种语言。
1964年,米切尔·恩德和英格波克·霍夫曼在罗马完婚。夫妻感情很好,在康姆帕克那买下一幢别墅,1971年起他们又在离意大利罗马不远的刚察诺居住下来。1972年,童话小说《毛毛》在这里诞生。该书开始时引起多方争议,1974年获“德国青年书奖”。
1979年出版《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该书为米切尔·恩德奠定了国际声誉,获得极有威望的“布格斯泰荷德公牛”文学奖。
1980年,福耳卡黑青少年文学科学院颁奖委员会为他的全部作品颁布了“巨奖”。
后来,他还发表过许多作品。
米切尔·恩德的作品目前被译成世界上三十多种文字,出版总量高达五百多万册。他为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获得了许多德国和国际的文学奖和勋章。
1985年3月,米切尔·恩德的妻子英格波克不幸去世。之后米切尔·恩德迂回德国,生活在慕尼黑,直到1995年8月安然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十三海盗》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充满童话色彩的儿童小说,它等于是《火车头大旅行》的续集。
故事的两个主人公是小纽扣杰姆和卢卡斯,他们性格豪爽,为人处事聪明、快乐,读来使我们感到很亲切,就像他们生活在我们当中似的。可是,他们又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之外,一举一动令我们觉得陌生。他们是我们幻想的朋友,又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
两辆火车头是杰姆和卢卡斯的好伙伴。火车头一大一小,大的叫埃玛,小的叫摩力,像是一对母子。
火车头埃玛的功能在故事里是十分齐全的。她在陆地上行驶,是辆火车;填塞柏油麻絮以后可以在海上航行,是条轮船;装上磁铁结构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空中翱翔,是架飞机;而且,她还可以沉入海底,像潜艇一样。她神奇得简直超过孙悟空,可她却用不着摇摇脑袋,念念有词地说一声“变”,或者“起”。她看上去似乎十分离奇,不可思议,可仔细琢磨,她也是有其科学道理的:这里有着儿童读者对世界的第一认识,是人们最直接的劳动概念。人们只要动脑筋,组合得当,谁说不能制造“永动机”?卢卡斯和杰姆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永动机”的制造。那里只需要磁铁和木棍。可惜大人们思想都不够解放,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世界里就没有“永动机”。
杰姆和卢卡斯的生活天地里也不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安装灯塔,寻找“永恒的水晶”,战胜力大无穷、可是却连十二和十三都分不清楚的海盗,把他们改造成为“十二个不可战胜的人”,等等,真是困难重重。然而,有情人终成眷属,在那个忙碌的世界里还有令世人羡慕的两场婚礼。多么甜蜜,多么幸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当然,应该指出,《十三海盗》故事中的题材不仅是读者熟悉的,也是欧洲传统的。它使我们想起了《小红帽》和《睡美人》,想起了《豪夫童话》和《一千零一夜》,想起了圣诞节和圣诞后的《三圣王节》。作者在诸多欧洲童话传统题材中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发展起一个又一个完整的思想,一点儿都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多么壮观。
必须看到,米切尔·恩德的作品从投稿时全面被拒绝到后来被偶尔发现,进而被电台、电视台反复介绍,还被翻译成世界上30多种语言,这里除了反映作家个人命运外,还显示了作品所经历的曲折的时代特点。
人类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里值得赞许的事情是不多的。那时候的世界分成两大阵营,阵营之间的斗争空前激烈,而且阵营内部也常常后院失火,硝烟弥漫。这是一个为了战斗口号连饭都忘了吃、忍受饥饿没有饭吃或者不准吃饭的年代。许多儿童作品常常杀气腾腾,充满了刀光剑影。在西方世界里逐渐风行外星人的故事或者激烈的星球大战。故事情节超离奇、超紧张,生生死死,林林总总。这些难道真的是儿童们幻想的世界和追求的理想吗?人们在眼前似乎浮起了一幅图画:追求百米10秒短跑运动员的成年人强行拉着少年儿童的手迅驰疾奔,他们努力地要为世界儿童文学寻找新的方向和归宿,寻找新的突破。
难怪乎,连素以保守著称的德国也一连十来个出版社先后拒绝了米切尔·恩德这部后来得过那么多奖、营养了世界上那么多儿童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们完全没有精力顾及自然的、传统的、儿童自身特点的题材了。激进的时代大潮完全吞没了人类善良的文学传统。
这是世人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即使进入了2l世纪,这也不能算是多余的话。儿童文学应该站在儿童自身的层面为儿童服务,不能向他们索取,更不能榨取。
当然,中国的青少年读者今天在接触这部作品时一定也会产生许多的亲切感。其实,作者米切尔·恩德起草这本书的时候,他虽然坐在西方的凳椅上,可是身体的重心却不时地倾斜到了东方。于是,乒乓、台风、龙和龙问仙一般的对话,以及红五星等等题材纷至沓来,把一部西方童话般的儿童文学作品装点得无限美好。
《十三海盗》是有理由迈过世纪的门槛走向未来的。祝贺它跟中国广大的青少年读者,不,还有更大、更广泛的读者们在二十一世纪像书中的杰姆和卢卡斯一样相亲相爱,沐浴阳光雨露,迎接更加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