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过知青经历的女记者,在80年代末到德国留学,亲身经历了两德统一、柏林墙倒塌等重大历史事件。本书深刻描述了德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生存的真实状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女知青在德国/海外华人生存实录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英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位有过知青经历的女记者,在80年代末到德国留学,亲身经历了两德统一、柏林墙倒塌等重大历史事件。本书深刻描述了德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生存的真实状态。 内容推荐 作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来到德国,恰逢“德国处于历史大变革的前夜,两德统一的大幕徐徐拉开。”作者亲眼目睹了柏林墙怎样倒塌,两个德国怎样走向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又面临怎样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旅德中国人在此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作者以一个留学生的视角和历史见证人的笔触,真实记录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政治、经济、社会、文比各个层面及民众精神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各种人物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同心态和行为。这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和价值所在。 作者还以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记录了德国社会的市井百态,民族特性;记录在异国奋斗拼搏、苦乐参半的中国留学。生群像。 目录 第一章、七天西行路/1 蒙古士兵走进了车厢/2 标准轨和宽轨/5 10卢布换1美元/7 迷失俄罗斯/9 中转签票/10 姐姐/12 第二章、世界上最著名的墙/13 一夜之间柏林被分成两半儿/13 平淡无奇的水泥墙/20 一个十字架就是一个冤屈的灵魂/23 柏林墙出现了裂缝/29 “圣灵降临,就像天使张开了翅膀”/32 被拍卖的柏林墙/35 一位中国女教师眼中的东德/39 告别柏林/57 第三章、东佬和西佬/59 “到东柏林吃肉去”/5 9 中国人穿越东德不用交过路费/66 瓦砾中的妇女/69 我认识的东德人/72 心中的那道墙/82 昨日高官今安在/88 第四章、德国的大学没有围墙/95 永远的瓦格纳/97 拜罗伊特大学/100 大学生的天堂/104 教授和教授夫人/108 民以食为天/111 宿舍/114 第五章、朋友/117 “小联合国”/117 三个姓氏组成的家庭/123 黄昏恋/135 进孩子卧室之前先敲门的妈妈/138 晚风中的红玫瑰/142 别忘了找我来玩/146 一群“活雷锋”/148 五人接力赛/149 第六章、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爱情变奏/152 朋友的女朋友/152 在国内,我爱我妻子;在这里,我只爱你/156 三任女友都嫁给了德国人/166 男“祥林嫂”/170 第七章、都说出国好,谁解其中味/176 工业区敲门人/176 卖饭/180 麦当劳员工的圣诞之夜/182 加薪,10分钟办妥/186 中国餐馆/188 第八章、市井德国/195 “头上有屋顶”/195 搭便车:一觉醒来,维也纳就在眼前/201 “罢工啦!”/203 保险和“未婚夫”/206 遭遇广告旅游/209 与宗教亲密接触/212 “性”“情”中人/216 第九章、十个人/221 客座教授/221 女知青的德国博士梦/228 甄爽的另类生活/242 继宁体验德国的法律/248 发财梦/256 文化经纪人/260 老田:背着环保资料回国/265 安迎:因失恋而出国/267 家宝:凄凉冰冷的异国月亮/270 昌子的难民生活/274 第十章、亲历新纳粹/281 假如所有外国人离开德国/281 “你什么时候回国”/283 “我是便衣,在这儿监视新纳粹”/286 霍耶斯韦达事件/288 波恩不是魏玛,/289 第十一章、又见德国/293 忙碌的汉莎/293 德国变了/296 中国的分量/300 教育改革/303 走到尽头的高福利/308 新一代中国留学生/311 德国陪同/321 试读章节 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遥远的欧洲有只鹰,它的名字叫德国, 中国德国万里远,一座桥将彼此连, 龙的子孙跨桥过,寻梦寻到鹰家园…… 我用自己的经历为这首曾经很流行的歌曲重新填了词。 那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了,关键字眼儿:“桥”。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东起太平洋西岸的中国连云港,西至大西洋东岸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贯通两大洲,连接了中国、蒙古、苏联(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国家。它巨大的身躯是两条又粗又长的钢轨,就像沉睡的巨蟒,绵延数万里,横卧在广袤的亚欧大地上。它的名字气势宏大:亚欧第一大陆桥。 我的留学生活就从这座“桥”开始。 自古以来,中国和欧洲交往,多走海路,唐宋有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有郑和下西洋,清末有五大臣欧洲考察,20世纪2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热血志士去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是在海上漂泊了许多天,才踏上欧洲的土地。“海天连接,四岸无际,轮船航行在茫茫大洋之上……”难怪过去人们都把出国称作“出洋”、“留洋”。 随着科学的发展,修了铁路,有了火车,方便快捷多了,中国人赴欧从此不用再走海路,亚欧大陆桥上车轮滚动,送走又迎回一批一批旅欧学子。 当飞机成为出行工具后,地球变得更小。记得1992年,我去巴黎旅游,登上了蜚声世界的埃菲尔铁塔,看见在塔顶环形厅的墙壁上,画着各国国旗,每面旗帜都朝着所在国的方向。我找到了中国的五星红旗,旁边有文字注明:Peking 8241 KM(北京8241公里)。而这遥遥824l公里,乘飞机只需八九个小时。 有了飞机以后,火车似乎被忽视了,很少再听人提起亚欧大陆桥,直到有一天,它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既是赴欧,为什么不来它个坐火车旅游?亚欧大陆桥上潇洒走一遭,那才新奇刺激带劲儿。这一路,你可以看到蒙古草原雄浑辽阔,西伯利亚广博神秘,俄罗斯大地森林无边,原野壮美,还可以看到波兰田园诗般的农庄,听到德意志动人的民谣…… 亚欧大陆桥突然变成了香饽饽,北京一莫斯科国际列车身价倍增,车票炙手可热,竟然要提前两个月预定。对于我这样的自费留学生来说,还有一个更实惠的意义,那就是坐火车便宜,比乘飞机至少要省三分之二的路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这条线路曾变成中俄国际倒爷们发财的黄金线,也成了犯罪集团杀人越货的血腥之路。这都是后话。) 1989年8月30日,我终于登上了北京开往欧洲的国际列车。 蒙古士兵走进了车厢 火车欢叫着跑出了北京站,把过去的一切都远远地甩下,我的前面只有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前途的茫然。 这国际列车的二等包厢和国内列车的软卧差不多,四个人两个上下铺。我在上铺,下铺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德国洪堡学者。一听“洪堡学者”,我肃然起敬,早就知道,洪堡基金会是德国名气最大的基金会,只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申请它的奖学金。谁一旦成为洪堡学者,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 对面上铺的姑娘来自北京外语学院,大学还没毕业,她大概从未离开过父母,车开的时候,数她哭得凶。姑娘姓商,我们都叫她小商,她学的是英语,现在要去丹麦留学。我问她为什么不去个英语国家,可省去语言障碍,她说不要紧,会说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 小商下铺的那个男子让人难以猜测,他有一张沧桑的脸,不苟言笑,短短的交谈中却有一句话让我吃惊,他说他是第二次坐这趟车了,于是我和小商就开玩笑地称他为“第二次”,他并不生气。 相邻车厢的四个人是国家某部委因公出国考察团,那个年轻的翻译老来找小商,两人呱啦呱啦练英语。四人中有个初现富态的中年人姓金,他们叫他“团长”,估计是个头儿,金团长斯斯文文没架子,对所有的人都彬彬有礼很客气。 周围有这么多旅伴,我不再感觉孤单。 在车厢里坐了一会儿,我便无目标地到别的车厢走走看看,没想到刚走了两节车厢就碰到了佳佳。几天前,在蒙古使馆办过境签证时,我初识佳佳,一见如故,此时此处重逢,倍感亲切。佳佳青春亮丽,活力四射,她的留学地是英国。她告诉我,为了能在那里生存,她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学按摩、学针灸、学气功,还搞了个气功协会会员证书。“听说英国人认这个,我有个朋友就靠教老外气功,挣了不少钱。” 我突然想起那天在蒙古使馆遇见佳佳时,有个高大帅气的青年寸步不离地陪伴着她,便问:“你的那个他呢?”P1-3 序言 我的两次人生拐点都是从火车站开始的,又都与一个特殊的词汇——“插队”连在一起。 一个普通的星期三。 清晨,当上班上学的人群正在急匆匆地起床、吃早饭、出门、挤公交车的时候,我早已来到了北京火车站。 一号站台,旅客纷乱嘈杂,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正等待发出。我上车安顿好行李后马上又回到站台,一手揽住妈妈瘦弱的双肩,一手挽起爸爸结实的手臂,早已准备好的告别词宽心话什么的全都忘光了,大脑里一片空白,只知道把这两位最疼爱我、也是我最疼爱的亲人拥得紧紧的,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旁边,也有一家人在告别,即将远行的女孩哭得跟泪人似的,一位中年男子——大概是女孩的父亲吧——劝慰道:别哭别哭,又不是去插队。 插队!听到这两个字,我的心突然咯噔一下,随之情绪也变得复杂而奇特。好久没听到这两个字了,仿佛那已是很遥远的事情,可为什么,眼前的一切,又与那个遥远的故事似曾相识。 20年前,我初中毕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洪流滚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当时最流行最时髦的口号,我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中的一个,毫无选择地卷入了“插队”大军。 同样是一个夏末秋初的日子,同样是在这个火车站,同样是父母充满关切与忧伤的眼神,同样是怀抱梦想义无反顾,同样是沉重的行李,好像再也不回来了…… 20年后,火车站送行的一幕再现,当年是“土插队”,今天是“洋插队”,难道人生真有轮回?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并没有“洋插队”这个词,“出国留学”才是最准确最规范的说法。那时候出国留学也不像现在这样容易,只有极少数命运的宠儿或是不顾一切死缠烂打又赶上机会垂青的人(我就属于后者),才有可能戴上这项光环。 无从考证,究竟是谁第一个把出国留学调侃为“洋插队”。当我听到这个新名词并细细咀嚼品味之后,不能不佩服发明者的幽默感和联想力。 有道理,地球就是个“村儿”嘛,到哪儿不是“插队”? 火车把我带走了,带到离中国八千多公里远的德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