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莫扎特--作品和生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奥)曼弗雷德·瓦格纳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莫扎特是一位早熟的音乐天才,四岁学琴,六岁便在欧洲举行了一次旅行演出,所到之处,都引起了轰动。本书作者在占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文学手法,创作出了一个饱满的艺术形象,具有审美价值。本书应当既是传记又是小说,在总体上它应当是实,但在细部上是虚,在大处是真,小处是诗。

内容推荐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震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都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而又历尽坎坷,英年早逝,博得后人无尽的倾慕和喟叹。

本书在众多关于莫扎特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写出了大师不可思议的神奇和难以想象的才情,还写出了他与常人无异的平凡、天真和个性上的脆弱与缺陷,并以很大篇幅再现了他的成长历程、奋斗精神和家庭、社会、时代对他的影响。

目录

前言

莫扎特效应

一切皆为娱乐而写?

昨日消遣,今朝娱乐

莫扎特的消遣音乐为一切人而存在

呼唤爱心和理解的音乐

莫扎特眼中的古典文艺

莫扎特所经历的危难岁月是历史的必然吗?

童年时期的莫扎特:杰出的天才+优越的社会环境

莫扎特的祖辈

莫扎特的父母双亲

在胚胎状态中感受音乐

音乐学习的自动传承

莫扎特音乐学习的具体内容

第一次维也纳之行

旅行体验与感受

盛大的欧洲巡回演出(1763—1766)

对音乐的理解就是对文化的理解

莫扎特的宗教信仰观点

宗教信仰与共济会主义

莫扎特与当时社会的接触

以欧洲为坐标系

莫扎特——一位欧洲作曲家

莫扎特的欧洲游记

共济会运动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

莫扎特拒绝用德语谱写音乐

土耳其音乐时尚

高贵的欧洲局外人

莫扎特的爱情观

莫扎特主张欧洲的整体性

从萨尔茨堡宫廷乐师到欧洲音乐制作人

浅谈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的风险

萨尔茨堡:天才的伤心地?

特立独行至少意味着自由自在

特立独行也意味着向志同道合者致敬

启蒙运动是对道德的洗礼

启蒙运动无疑是一次文化教育

启蒙运动也意味着恪守和捍卫一种音乐观念

歌剧——莫扎特对人的描述

早期的歌剧

严肃歌剧

诙谐歌剧

未完成的歌剧

舞台配乐

以歌剧形式诉说一切?

伊多梅纽斯

后宫诱逃

莫扎特为三部达·彭特剧本谱写的乐曲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女人心

狄托的仁慈

魔笛(KV620)

歌剧在莫扎特看来就是启蒙运动

从当代视角诠释莫扎特

“听”与“倾听”的区别

音乐存储:益处与风险

何谓“真实可信”?

表演者的真实性才是硬道理

当前几种可行的阐释模式

唯美主义浪潮

生态趋势与自然朴质

日常生活的文明化

精神分析和心理描述

价值追求

价值意义的恒定性

莫扎特对新型音乐戏剧的评价和要求

讲述平常故事

仔细阅读乐谱

创想图景

歌剧中的人物塑造必须始终保持人的形象

过去与现在总是形影随行

歌剧不能是博物馆的翻版

为了真实而自由

作品目录

精选唱片资料目录(略)

重要事件年表(略)

主要参考文献(略)

试读章节

这个问题与莫扎特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札有关:“……对于所谓的流行他们一点都无所谓,因为我的歌剧里的音乐可以为形形色色的人所接受,当然除了那些对音乐一点不感兴趣的人。…”(摘自1780年12月16日信)

◎昨日消遣,今朝娱乐

如果你24小不问断地关注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反映器,即以私人电台节目为主体而又直接穿插着公共节目的电视频道,那么你就会有一个这样的印象,那就是整个世界好比一个舞会。好象只有在遇到轰动的灾难报道(尽量图片资料少之又少地循环重复着)时,“舞会”才会稍有中断。大众把这种被反射出的生活意义称为“fun”,即欢乐,兴趣,游戏,金钱,消费以及性爱。最糟糕的是居然音乐也涉列其中了,里面或多或少都会有来自英美的流行音调,这些所谓的流行因素被频频传入西方国家。它的节奏基本上都是4/4拍,还经常有年轻的、活力四射的、爱好舞蹈运动的青年男女领舞,他们穿着引人注目的奇装异服,异常兴奋地舞动身体,大胆地将最突出的性征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趋势主要是在90年代成为娱乐的先锋并达到高潮的。后来趋势逐渐下降,原因是不稳定的劳动市场状况,波动的资本主义,性消费,家庭的破裂和鱼目混杂的花花世界再也无法保证这种无忧无虑的畅快了。同时人们还觉得,社会问题、全球经历的战争和自然灾害更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逃避。“Rap”也许是年轻一代最后的反抗了。他们已经厌倦了常规的音乐形式,因此把注意力投向了诸如手机、游戏机和电脑等玩物上,在那里看来同样思想贫瘠的声音震撼也完全可以满足音乐的需求。

仿佛最时髦的是这样的身体造型:裸露的肚脐、紧绷的皮肤、苗条的细腰和健硕的上身。但是这些都是外表上的。青年男女们对于歌曲总是有所偏爱的,国内的抑或是国外的。他们的喜好反映出的却是一种兴趣的贫乏。

电子媒体的长期广泛应用当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年纪稍长的人们,比如30岁以上的人并不中意这种流行音乐,他们更怀念他们年轻时的歌曲和旋律,对于60岁的人来说更是没有其他的音乐形式了,因此一种介于披头士和乌多·优根斯(Udo Jtirgens)乐队风格之间的音乐盛行起来。老的摇滚歌星像麦克.亚格(Mick Jagger)、嘻哈派团体“狂奔-DMC”(Run DMC)、豪斯(House)乐队主唱埃里克·马里洛(Eric Murillo)、电子摇滚乐(Techno Freaks)代表斯文·外特(Sven Vath)、南亚摇滚派掌门人沃尔夫冈·阿姆布鲁斯(Wolfgang Ambros)、赖因哈德·凡德里希(Reinhard Fendrich)、乔治·丹泽(Georg Danzer),以及其他一些名震一时的巨星,在德国那些巨星起初都是在一些地方电视台露脸哼唱的新秀,后来才成名的。

大调一小调的简单化现在很受大众的喜爱,这样的曲子除了终止段之外,都是一拍,它运用了一套构思巧妙的、能满足所有技术创新的背景音乐。除了社会学家以外,再没有人去研究这种音乐了,因为研究结果并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利益。即使是有人再写那些正规的音乐,也很少有听众乐意去聆听那段落复杂、辛苦谱成的乐章了,再说即使能够得到大众的接受但又褒贬不一。30多岁的人经常把流行音乐曲解为民俗音乐,这些音乐同青年人的流行乐一样,也是被简单地编结成的,只是其中窃用了一些其它的节拍如3/4拍,詈拍或詈拍,反而使乐谱变得更笨重,那些拙劣的作品被大肆地宣传出版,描写的尽是些心灵的创伤,以性为导向的秽言以及对老一辈的叛逆的损贬和挖苦。

流行音乐也是一种实用的音乐,从大众的理解来说,在今天被称做大调——小调体系,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拍式、重复和精心设计的“热闹的伴奏”,在北莱茵威斯法伦州是这样叫的,我们或许可以把它叫做“激昂伴奏”。

◎莫扎特的消遣音乐为一切人而存在

“流行”是莫扎特为自己创作所有音乐提出的前提要求,不管是他的教堂音乐、歌剧音乐、弦乐四重奏,还是乐器独奏,抑或是交响曲、清唱剧,以及包括所有那些他完全按照逻辑、以实用为导向创作出的作品都是以这一前提为出发点。流行应该是为形形色色的人出于基本意愿所能接受的,还要贯穿于所有的文学艺术种类之中,因此自主性是无从谈起的,作为音乐家他尽管在独立于求乐者中达到了一种自主的境界,但内容上的自由在今天仅仅被看作是在头脑中一闪而过的自我游走。P1-3

序言

莫扎特这个名字作为一种概念也许为整个全球化世界所熟知。但是人们将这个概念与什么联系在一起呢?萨尔茨堡、莫扎特巧克力球、小夜曲、戴白色假发的男人、冷笑的侏儒抑或一种陈词滥调?

莫扎特这个名字也可能让人联想起一种轻快的音乐(有关数据统计也说明了这一点),这种音乐令人悠闲超然,愉悦自得。如果中欧有50%的成年人声称喜欢莫扎特的音乐,而其中仅有15%的人认为莫扎特的音乐一般说来即是古典音乐,那么这肯定是一种的的确确存在的现象,只是其复杂性很难被阐明清楚。有一点可以肯定,莫扎特这一概念总是与积极和博人好感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它没有通常时髦世界的那种随意,不是受人欢迎的民歌,更不是流行音乐的噪音,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莫扎特的音乐也不被看作是厚重的古典音乐。

人们必须承认,莫扎特的音乐可谓广为流传,无处不在:纪念会、教堂、儿童音乐会、歌剧片断、节日音乐会演转播、奥地利国歌、广告节目和商标品牌。但是所有这些足以证明莫扎特这一概念的普及性和大众化吗?就像那些被普遍国际化的名称如耶稣、穆罕默德、美国总统的名字,或者历史传奇人物如毛泽东、希特勒和斯大林?

令人惊奇的是,莫扎特的知名度随着岁月的流逝仍然有增无减。就连少年儿童都已听说过他的名字。提到莫扎特青年人会联想起一种特定的音乐风格,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和许多具有其他异域文化背景的人们都知道莫扎特其人。诸如萨尔茨堡和莫扎特巧克力球之类的商标品牌有可能极大地促成了莫扎特的人格魅力,但是它不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吗?

由此看来,莫扎特的音乐中一定蕴含了某些令全世界的人们,而不仅仅是工业国家的人们感兴趣的东西,这些工业国家所具有的共性不仅集中了财富,而且还统一了西方文化的基础。

莫扎特在其他文化中是一种概念,这些文化培育的是完全不同的音乐体系,其文化代表人物的名字就连我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都不曾知道。

外国演奏家的名单之冗长读起来就像一部全球文学或天文年鉴,例如印度指挥家祖宾·梅塔(Zubin Meta)、中国钢琴家郎朗(Lang Lang)、日本女钢琴家内田光子(Uchida)、澳大利亚女指挥西蒙·杨(Simone Young)、美国黑人交响乐指挥家狄克森(Dean Dixon)以及南美暨以色列钢琴家和指挥家巴伦波因(Daniel Barenboim)等等……。

人们对莫扎特的生平了解得并不多。2006莫扎特年能否彻底改变这一点,对此我还是持怀疑态度。人们对莫扎特的了解也许仅限于他辞世时的年龄并不是很大、他当时生活在奥地利(这种说法至少对当时的萨尔茨堡而言欠缺妥当)、他生活贫寒(事实并非如此)、他被埋葬在一个万人墓里。

即便莫扎特与里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一样属于被研究得最多的欧洲音乐家,即便学界对莫扎特生平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部剧本谱曲都进行了研究,在他的名字后面依然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他的神秘性以及他在音乐界和作曲界的杰出贡献足以与文坛巨匠莎士比亚相媲美。

这个人物有何奇特之处?他的创作后面到底隐藏了些什么,以至于人们自19世纪以来每逢莫扎特周年庆典或纪念活动便为之几近神魂颠倒?出现这种狂热的玄机何在?上述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是无法解答的。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新闻学都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一来留给人们的就只有猜测了。莫扎特这一人物形象浑身上下皆充斥着神秘色彩:因为他游遍了欧洲?因为他是共济会成员?因为他英年早逝?因为所有的乐团和钢琴师都喜欢演奏他的曲目?对此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但是我们从神经生物学领域确切地知道,只有莫扎特的音乐使听者的两个脑半球同时处于活跃状态,这种活跃的程度人们通常还不甚了解。

我们知道,旋律和节奏正好会对那些脑区产生影响,它们负责的是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如渴望、喜悦和悲伤。我们还知道,如果长期从事音乐工作或致力于音乐研究,人的大脑就会发生变化。例如,专职音乐家的胼胝体比外行人的要厚15%。胼胝体是联结两个脑半球的纤维束。相比外行人,音乐家的听觉皮层内所包含的脑浆容量要多出130%。对那些具有绝对听觉(即不凭比较便能辨别音高的能力)的人来说,他们左侧颞瓣的大脑弯曲幅度要更大一些。

德国音乐学家埃卡德·阿尔滕米勒(Eckart Altenmiiller)将其研究归纳为一句话,即音乐能够刺激体内的自我奖励机制。精神病科医生曼弗雷德·施皮策尔(Manfred Spitzer)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用音乐来解释男女两性相吸,而且还通过音乐阐释人脑变大的成因。

迄今为止我们知道,在一起共同演奏音乐这一娱乐形式可以降低男性荷尔蒙睾固酮,使男女两性分泌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以及使女性分泌催乳荷尔蒙,后者能够增进社会关系,加强母子感情。

尽管在以个体和以集体为核心的研究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立分歧,且这些对立分歧远未彻底消除,但是人们必须承认这一事实,即音乐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音乐很可能与人的情感世界和认知世界关系密切。

一本有关莫扎特的新版图书能够带给读者些什么呢?目前已经出版了大约12000本这方面的图书,而且每逢莫扎特周年庆典又会有一、二百本新书问世。除了偶然的新发现之外,人们很难指望这些新版图书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同类出版物能有较大的差别。毫无疑问,人们在对莫扎特的作品进行语文学诠注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市面上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莫扎特作品全集,它向从事音乐实践的人们介绍了几乎所有的莫扎特作品。过去几十年里人们还演奏了大量的莫扎特作品,克服了不同乐系之间的信仰之争,使得演奏者有机会一方面相对可信和忠实于原作地进行音乐阐述,另一方面又能使莫扎特的创作与演奏者自身的音乐实践细腻地融为一体。

无论要研究探讨什么,即使是出再多的图书,人们也须正视怎样从当代视角阐释历史过去这一问题。出于对自身的考虑,每一代人都须重新深入分析和研究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与事件,特别是因为人们无法逃避和放弃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个中缘由自是不言自明。现实性与历史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始终是动态的,也只有通过这种动态关系,人们才能不断地从同一个历史事物身上发现不同的可研究之处。

莫扎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此也不例外,他像任何其他永恒的艺术一样对世人构成了一种挑战,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是非常值得的事情。当然人们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忽略那些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传记细节,而只需以表格或提纲形式使自己多少能回忆起这些细节。这样一来莫扎特的个别生活历程就会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比如本书所要探讨的莫扎特的童年时代、欧洲的社会化问题、莫扎特对于歌剧中人物形象的描述或者反映时代精神的阐释。当然人们也必须更加深入探讨莫扎特带给当今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无疑表现为莫扎特的歌剧、声乐以及任何阐释都无法抹煞的莫扎特现象。

我们所处的西方世界充满了各种危机,朝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型维度过渡的新型社会模式尚待创立,许多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然流失,中欧国家教育体制的弊端和欠缺尤其令人触目惊心。可以肯定的是,在排除民族界限建立更为广泛的洲际联盟方面,西方世界表现得过于迟疑,而且到处为奢侈和垃圾所充斥,它们恰恰是毫无必要的心理过度反应的产物。在上述背景下,从宫廷乐师发展成为欧洲自由职业者的莫扎特及其辉煌成就必须被当作西方精神世界的另一种存在模式加以看待。

以上阐述就是沃尔夫冈·阿玛多斯‘莫扎特在这本《作品与生平》中带给我们的重要信息。问题在于,是否我们能够正确理解这一信息。诚如是,我们又将从中得出哪些经验教训。本书的相关论述将成为促使人们深思的主线。’ 当然我们知道,莫扎特的音乐能够带给人们轻松与和谐的感觉,人们听到的是一种轻快的乐章,而且这种音乐很难被抹煞遗忘。时下种种不堪入耳的声响垃圾不断向人们袭来,就连意志坚定者也很难摆脱它的纠缠,而这时莫扎特音乐如同来自另一星球的希望之光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现代文明承受了太多的负荷,以至于种种生理和心理病态反应不断产生,在此莫扎特音乐无疑是解决这一顽疾的灵丹妙药。这也许不仅与轻快的乐章或者莫扎特本人的意念(所有的音乐作品皆为娱乐而写)有关,还与莫扎特音乐富有创见的构建模式有关,这一模式仿佛与人形成了内在的共鸣:音乐表达出人性的完美,听众能够直接感受和理解音乐,能够联想自我进行剖析,并认识到自身蕴含的潜能。

各种医学、生理和心理研究试验告诉我们,莫扎特音乐确实比所有其他因素更能刺激和启迪人的大脑(即所谓的莫扎特效应),这不但会对人的智力和社会风纪产生影响,而且还可能成为大脑分泌快乐荷尔蒙的基础。

莫扎特效应◎

当1993年弗朗西斯·劳施尔(Francis Rauscher)和戈登.绍尔(Gordon Shaw)在全球最负盛名的科学杂志《自然》里报道一项有关莫扎特音乐的实验时,整个音乐界都在屏息侧耳倾听。劳施尔和绍尔将36名大学生分成三组,他们在10分钟的规定时间内必须经历不同的情境。第一组学生听一首莫扎特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第二组学生听一曲放松音乐,而第三组学生则保持绝对安静。之后学生们须按照斯坦福大学二级智力测试标准回答思考题:他们必须从折好的纸形中剪出一幅图案,并预测图案的模样。实验结果表明,听过莫扎特音乐的第一组学生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另两组学生。上述两位论文作者还在一项反向测试中将莫扎特音乐与斯蒂夫‘莱希(Steve Reich)的简约音乐和流行乐坛的技术音乐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与第一次实验的结果大致相等,即后两者无法与莫扎特音乐带给人们的成就相提并论。除劳施尔和绍尔之外,其他科学家也进行了相同的实验(特别是在英国),但是他们却得出了另外的结论。此后不仅在音乐界,而且在自然学界也形成了各执己见、不可调和的两派。在另一位作家多坎佩尔(Don Campell)将“莫扎特效应”作为商标申请了专利保护之后(可以想象他借此大捞了一笔),“莫扎特效应’’这一概念逐渐变得举世闻名。现在许多作家都在研究这一效应,他们当中有些人也许来自德语区,即直接受莫扎特影响的区域,他们实施了一系列其他实验,进行了长期的观测,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音乐学的角度都得出了在今天看来总能引起争议的结论。相反,多纳塔·埃尔申布罗依希(Donata Elschenbroich)于2001年不容争辩地确定:“不懂音乐的人是能够学会音乐的。”她所提出的“对世界的认识”明显包含歌唱、对一种乐器的了解以及把音乐的强度感受为节奏和音色等因素。

当然人们可以提出异议,认为上述观点只是老生常谈而已。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已指出了音乐的重要性,并就音乐对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了如下表述:“……由此看来,音乐不愧是最恰当的教育形式,因为节奏及和声能够到达内心灵魂的最深处,从而赋予灵魂优雅妩媚和知书达理的气质……”。

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习惯了通常仅把物质凭据(即经过自然科学检验的东西)看作是正确和得体的,这样的时代需要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其他以人为研究中心的自然科学学科的经验认识,以证实古老格言诫训的历史智慧。在精确的数据面前我们今天知道,经常弹奏乐器会提高人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语言辨别能力,言语智商测试的成绩也会更好。

“家庭中的音乐氛围越浓厚,孩子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语言辨别能力以及在言语智商测试中的成绩也就越好。

参加合奏或合唱会提高人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语言辨别能力。

对孩子实施音乐早期教育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将音乐听觉能力与言语表达技能联系在一起。

父母的外语语言知识越丰富,孩子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语言辨别能力以及言语表达技能也就越强。”(霍斯特·赫尔曼·黑塞/Horst Herman Hesse)

莫扎特音乐对所有往往只是专家才能意识到的深层次问题而言成了一种理想化的信号,一种对真正或近乎于健康的世界的愿望和想象,这不应该单纯与“好玩或有趣”这样的字眼混为一谈。因为相比多米尼哥·西马罗萨(Domenico Cimarosa)的诙谐幽默或者吉奥阿西诺·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的滑稽可笑,莫扎特音乐中那种欢快与悲伤、纵情与忧郁、美好团圆与悲惨结局的交替变换恰恰能够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

当今时代已经从我们的意识中排挤掉了大多数幻想(宗教、阶级胜利、富裕、和平……),恰恰在这样的时代里,莫扎特音乐中那种乌托邦式的愿望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了一种潜能,它几乎涵盖了人用以生存和达到幸福所需要的一切。一个身高仅有1.50米、年龄未满35岁的人物却已使整个欧洲记住了他,他为了自身的独立而奋争不息,用自己的生命和作品诠释了人性之爱的意义。他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这种榜样效应今天不断散发着魅力的光环,将来也会永远熠熠生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