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长从孤独开始--一个高考女生留学县中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颖泉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高考女生“留学”县中的故事。该故事根据某人的亲身经历撰写而成。

小说情感细腻、语言清新、情节自然、立意深刻。不仅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曲折的高考经历,还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不同的城乡文化、教育模式和成长经历的冲突和碰撞,并引起人们对现行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青少年学生、家长和老师等广大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共鸣、感悟和启示。

内容推荐

在茫茫的高考大军中,有一个文弱却又倔强的南京女孩,在高考失利的巨大打击下,毅然离开她舒适而温暖的家,去遥远的苏北县中复读——这是一部根据一个高考女生的亲身经历撰写的小说。

主人公王思耘出身高知家庭,自幼娇生惯养,备受宠爱,平生第一次客居他乡。她在县中孤军奋战,起早贪黑,在异乡清冷的月光下。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情感的孤独伴随着生活困难、文化冲突、语言障碍、人际矛盾和学习艰难这一年中她有过泪水,有过彷徨,甚至也有过绝望,但是她从没有想过退缩和放弃。在最困难的时候她选择了坚强,在最伤心的时候她选择了微笑。当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后,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成熟、坚毅和自强不息,还有那永生难忘的友谊……

小说情感细腻、语言清新、情节自然、立意深刻。不仅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曲折的高考经历,还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不同的城乡文化、教育模式和成长经历的冲突和碰撞,并引起人们对现行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青少年学生、家长和老师等广大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共鸣、感悟和启示。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决策之行

第二章 “一切都很艰难”

第三章 同一屋檐下

第四章 同桌之间

第五章 中秋月

第六章 百年校庆

第七章 日记风波

第八章 斗病

第九章  搬出校园

第十章 南京的亲友

第十一章 做心情的主人

第十二章 为了6月7日

第十三章 冲刺

第十四章 离别

第十五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决策之行

小轿车依旧在路上疾驰,车外大雨倾盆,路旁的灯火似乎多了起来,也出现了一些街道和店铺。路面上没有什么行人,只有大雨激起的无数个箭头。

司机孙师傅回过头来对我们说:“新旅市区到了。马上带你们到新旅中学绕一趟。”

小车继续疾驰,雨势渐小,路两旁的灯火又渐渐稀少,后来几乎只剩下零星的路灯了,周围一片黑暗。突然,眼前的灯光亮成一片,清一色的日光灯十分耀眼。夜幕中,一大片建筑物展现在眼前,很是壮观。孙师傅在新旅中学大门口放缓了车速。许多学生趁着雨水变小,从校门里跑出来,有的背着书包,有的拎着袋子,有的骑着自行车,没什么人打伞,他们说说笑笑,表情似乎很轻松。

“呶,这就是新中,这会儿高一应该放学了。”孙师傅望着窗外说道。

父母亲也侧身向窗外望去,“哦,好像蛮大的嘛。”

“那是。这是新中的新校区,刚建的。”孙师傅颇有些自豪。

“晚上还上学?”妈妈有些惊讶。

“这里晚上都要求上晚自习哟。高三学生礼拜六晚上和礼拜天下午才捞到机会放假。这些孩子也蛮辛苦!”

“不是说双休日只有礼拜六上午上课吗?”望着远去的新旅中学,妈妈又问。

“那是高一。你们以后可以礼拜六下午从南京出发。‘晚上和小孩见个面,礼拜天中午还能一起顿吃饭。”孙师傅说着又加快了车速,“老郑他们在新旅宾馆等你们呢”。老郑是爸爸在新旅的好朋友。

爸爸转过头来看了看我,微笑着说:“你以后就在这儿学习,怎么样?”

“再看看吧。”我回答得很简略,胸中却心潮起伏,难道我真的要在这里呆上整整一年吗?

终于到了新旅宾馆。令我吃惊的是,郑叔叔居然邀请到了新中的庄校长参加晚宴。

记得那天我身体相当不适,也许是因为失败的痛楚已经渗透到我的全身,也许是因为我难以经历如此长途的颠簸。记得那天,我像一个失败者,在座的其他人似乎各个都是胜利者。整个晚宴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庄校长大谈这次新中高考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他一口气报出了一系列的数据,什么本一上线率为52%,本二达80%等等。我暗想,我们原来60个人的班只有12个上本二分数线,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啊!郑叔叔和他的妻子秦阿姨也不无自豪地谈起了他们刚刚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的儿子(也是新中的高才生)。言语之间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我一面强作欢颜,一面暗暗地忍受着身心的疲惫,默不作声地听着他们谈论新中的种种好消息。思绪在缓慢地运转着——也许,我真的应该来这儿读书?

正想着呢,只听得略有醉意的庄校长提高嗓门说道:“但是,在这里学习是很艰苦的。比南京的中学苦得多。不是我吹。以前从上海、北京、南京这些大城市,也来过一些孩子到这里借读,但能够坚持到底的有几个?——寥寥无几!嗨,你们还记得,那个北京来的小孩,一个月后就回家了,还有的一个礼拜都坚持不下去。最离奇的就是你们南京的一个小女孩,只过了一夜就打背包撤退回家了,说是太苦了!这小孩她爸爸还在新旅工作过呢,哈哈……所以小姑娘,”他严肃地对着我说,“到这儿来可不是玩的,是要拼命学习的呀!那天夜里宿舍灯都熄了,我看见有个小孩还在厕所门口背书。这就是我们新中的学生!”说完他有力地一拍桌子。在座的老师都频频点头,说这是真的,还列举了一些类似的事例给我听。我也直点头,心里却是一惊一惊的。

那天晚上,我还是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但整夜都睡得不踏实。我知道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会独自睡在异乡陌生的床铺上。

第二天清晨,风雨停息了,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明媚。我们在这样的天气里参观了新中。

新旅中学绝非我想象中的县中,它的建筑称得上气势宏大,远远超过南京城区的所有中学。进入校门,正对面是一座高达20米多的“哈佛红”办公大楼,西边是图书楼,东边是艺术楼。每幢大楼除了体量与我原来的南京七中不在一个级别上外,其造型也是别具匠心。艺术楼的外形如同一架硕大的钢琴,勾勒出钢琴的曲线美,顶部还有一个如同钢琴翻盖的银亮的屋顶。这个建筑就是移到南京闹市区,也是能吸引眼球的,办公楼的正中央有一个两层楼高的通道,联结着校门口的广场与教学区域。通道上方的墙面上镶着一圈蓝色的玻璃。与整幢大楼的“哈佛红”基调形成了和谐的色彩对比。办公楼的顶部有一个矮矮的圆柱形建筑,上面悬着一个银白色的圆环,犹如戴在新中头顶上的光环。

我们拾级而上。随着一步步登上台阶,一座气势非凡的教学楼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楼顶上还有一个天文观测室般的银亮小圆包。穿过这个通道,我感觉就像是走过天安门城楼下的那个拱形通道,见到了气势恢弘的故宫。办公楼的后面是两排长长的教学楼。这三排大楼之间有许多条长廊和天桥相连,很是气派!每排教学楼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边是实验室,西边是教室。前排教学楼的教室部分又分1号和2号楼,后排是3号、4号楼。这时,高一和高二的学生正在上课。教室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我想,这里面可能有我今后一年的同学。

教学区后面是住宿区与生活区。两排宿舍楼、一个食堂楼和两个小卖部,看上去还不错。

庄校长在领我们参观时,用浑厚有力的声音对我说:“在这儿读书,只要你肯吃苦,就一定能成功!”

参观完新旅中学后,虽然知道以后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但我几乎已经决定,就在新中复读!

回到南京,我就开始收拾东西。将那些原本已放到地下室准备卖掉的教科书,亲手写的一本本笔记,一本本付出了辛勤汗水的练习集,又重新搬到楼上。抚摸着翻开过无数次的教科书,看到习题集上一行行自己写上去的熟悉的笔迹,想到自己曾经的付出、曾经的希望、曾经的幻想,以及现在的失落,还有;未来又要和这一切再度相伴!不禁悲从心起。

两周后,公元二零零五年七月十日,我在父母亲的陪同下,乘车离开南京,前往新旅。

P3-7

序言

当我开始撰写这部以我的复读经历为原型的小说时,正是2006年6月12日清晨——我高考结束后的第两天,也是我离开县中回到南京的第九天。窗外隐约传来繁华都市的喧闹声,眼前高楼林立,远处的立交桥尽情地舒展开变化多端的优美造型。昨晚我刚刚去新街口看过一场气势恢弘的文艺演出,又去麦当劳狠狠撮了一顿。我意识到,我的生活再次变得“奢靡而慵懒”。正如一年前一样。

但是,我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在县中的日日夜夜,这一点似乎出乎我当初的预料。那是一个远在千里之外县级市,是一个宁静得只有读书声的地方,9天前我还在那里埋头苦读。在那段日子里,尤其是在最痛苦的时候,我总想,什么时候我要是能离开这个鬼地方就好了。然而当我真正踏上归程,回到故乡时,我发现自己居然如此想念那个小城,如此想念……想念什么呢?想念那痛苦时的欢笑,那欢笑时的感动;想念我孤独时给予我快乐的朋友们:想念放学时和同伴一起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的场景:想念我和房东女儿的那些有趣的玩笑……

这一年是刻骨铭心的。我从小到大一直在父母的怀抱里备受呵护。此前,我及少在外过夜,甚至没有一夜不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即使去外地游玩,也没有超过7天,而且都有父母全程陪同。“新旅市”,若不是我第一次高考失利,我根本不会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世界上居然有这么一个地方,更谈不上有任何朋友。而这一年,我,一个大城市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突然离开自己生活了18年的故乡,孤零零一个人跑到自己从不知晓的苏北小城——不是趾高气扬地跨入自己报考的理想大学去深造,而是背负起所有的悔恨和希望去那里复读,去念“高四”!

写着写着,我的眼睛有点模糊了,朦胧中眼前又出现了那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晚……

后记

高考以后,我并没有甩开膀子狂玩,而是在家埋头撰写这部“复读回忆录”。爸爸妈妈起初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吃了一点苦,就大发感慨,恰好暴露了‘小布尔乔亚’的脆弱性!”他们以为我发泄几天就完事了,但没想到我竞洋洋洒洒地写出了近20万字的小说(出版时压缩成13万余字)。父母亲——小说的第一批读者,阅读后大为吃惊,他们深深地感到女儿长大了,这一年的辛苦算是没有白吃!

这一年的体验对我个人而言是空前的。城市里娇生惯养的女孩独自来到县中复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与县中的艰苦条件的冲突,城乡文化的冲突,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之间的冲突,复读的自卑感和压力,语言上的障碍,学习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孤独感,人际交往中的幼稚……这些导致了我这一年的复读生活是十分艰难的,是刻骨铭心的!我在学校宿舍里和全班最勤奋的人住过,又在校园外和当地最普通的百姓一起生活过:我遭遇到了种种摩擦与碰撞,却也亲身体会到了人间最淳朴的真情与温馨: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痛苦,却叉因此品尝到了从未享有的快乐与充实。当泪水尚未擦干,我又不得不面对那一张张刚发下来的试卷:当自己忧心忡忡时,却又去安慰他人,并从中感受到快乐……种种非常的情感与非常的体验。在我离开“新旅”之后,仍然久久地在我心中激荡,让我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感到自己对于这段时光充满了怀念,我知道这样的生活将一去不复返。于是,我决定用我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这段难忘的时光,以及一个个可爱、优秀和个性鲜明的苏北娃子。

记录快乐是幸福的,然而直面痛苦是需要勇气的。但没有痛苦的快乐是虚幻的,真正的快乐之所以值得回忆是因为经历过了痛苦。随着岁月的流逝,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正如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到的,“那过去的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无论它曾经多么痛苦!

这一年的体验对我个人而言是很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成熟、坚毅和自强不息,还有那永生难忘的友谊……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人生中十分宝贵的财富!现在,我在大学的宿舍里、课堂上和校园里,和我的大学同学相处得非常愉快,我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我想,这一年的“大学预科”对我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帮助很大。而且,对我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也将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我并不推崇复读,正如许多专家指出的,高考不理想的考生尽可能不要选择复读。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复读不成功的例子,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选择,但不管走哪条路,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具有相通之处。因此,我想到出版这本书,好让更多的学生、家长、老师,以及教育管理者,能够分享我们高考学子的真切故事和成长心路。也许,读者能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感悟。

我不知道读者对这部小说有没有兴趣。我的这些文字里,没有缠绵的爱情,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火暴的打斗,更没有血腥的杀戮。但是,我的小说不是虚拟的,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大人眼里的高考生,也不是老作家笔下的年轻人,这里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高四”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心灵感受到的、皮肉经受到的,艰辛而充满希望、痛苦而催人奋进、伤感而不乏壮美的——现实世界。我亲眼目击了在当今高考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少年们,他们用花儿一般的青春,去经受严酷现实的摔打。许多人失去了生活的情趣、失去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失去了纯真的友谊、失去了多彩的文体活动、失去了青春年华的光泽……甚至以降低情商的代价,去弥补智商的不足,以至于一些人以高分考进了名牌大学,却要以人格的缺憾去面对未来复杂的人生旅程:而另一些人格健全、发展全面的优秀学子却可能与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无缘,他们将面对这个文凭至上的社会的严峻考验。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在这种环境中,我的爸爸妈妈为教育我、培养我,可谓煞费苦心。不管我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我身上有多少缺点,他们都给予我最大的宽容和支持,始终没有对我失去信心,也从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表现出一种伟大的耐心和慈爱。复读期间,爸爸以一种十分独特的方式教育我,为我写了很多格言,使我受益匪浅,,高考以后,爸爸和我开玩笑说,“你要是再不回来,我都快成心理专家和哲学家了!”于是,我想到在这部小说正文的旁边,配上相关的“爸爸的格言”。我的父亲张智光先生除了这一年为我量身打造了一些格言外,过去在报刊、著作中也发表过一些格言式的文字,也曾为大学生写过一些毕业赠言什么的,、爸爸很支持我的想法,把所有这些原创性的思想精华都贡献出来了。这些格言我读起来像一首首诗,虽然没有诗的格式和诗的韵律。但却有诗的内涵、诗的语言、诗的美妙、诗的朦胧、诗的意境和诗的深刻。我从中选撷了一些相关的格言,放在小说相关文字的边上,以飨读者。

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人和事在小说中还没有详细描写,例如“黎素珊”、“刘燕”等人,以及南京亲戚来县中看望我等事。而且由于创作的需要,许多地方进行了艺术加工,已经不是原来的人与事了。人名、地名、校名等都作了更换,“新旅”的寓意是“新的旅程”。借用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中的话,就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因此,如果我书中的原型有机会阅读到拙作的话,请不要“对号入座”,只要能“解其中味”就好。

在写这部小说期间,我又去了一趟“新旅”,很高兴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我甚至再次走访了“新旅中学”,看了看我的“故居”,再次走上了那条昔日上学、放学走过的小路。

我的新的旅程将从这里开始……

张颖泉

2006年11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