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博学多才,精通易学、相学、医学、养生学,是一位哲学家、易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相术大师,在中国道教史和哲学史上,陈抟都占有极为显要的地位,享有崇高威望。本书对陈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量和论述,并对陈抟易学、易龙图和内丹养生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述,突出其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抟老祖(老子庄子之后的道教至尊)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修功军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抟博学多才,精通易学、相学、医学、养生学,是一位哲学家、易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相术大师,在中国道教史和哲学史上,陈抟都占有极为显要的地位,享有崇高威望。本书对陈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量和论述,并对陈抟易学、易龙图和内丹养生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述,突出其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内容推荐 陈抟是我国10世纪著名的易学家、道教学者和诗人,为宋明理学的先驱,被道教界尊奉为“陈抟老祖”。他的自撰楹联“开张高岸马,奇逸人中龙”是其奇伟一生的绝妙写照;他是一位诗人,才华出众,颇以诗名;他是一位“睡仙”,长于睡功,活了118岁,堪称“长寿奇人”;他是一代高隐,终身隐居,以道抑君,影响了五代、宋初几代王朝的政治;他是一代“高道”,高卧武当山、华山60年,创作的易图秘传后世,成为宋明以后图书学派的开山祖师;他是一位学者,精通易学、医学、养生学,在中国道教史、哲学史、人体科学史上都占有显要的地位。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一、大道陈抟 第一章 老、庄之后有“大道”——陈抟生平概要 第一节 涡水文化育贤哲 第二节 隐居修道武当山 第三节 游蜀学道谒高公 第四节 移居华山成大道 第二章 “易图”、“龙图”铸“高贤”——陈抟的易学成就 第一节 “龙图”三变 第二节 河图 第三节 洛书 第四节 先天方圆图 (一) 方图 (二) 圆图 (三) “易图”出国有发明 第五节 太极图 (一) 古太极图 (二) 先天八卦太极图 (三) 后天八卦太极图 第三章 道学文化永传承——陈抟的师承关系 第一节 陈抟师友 第二节 陈抟的主要弟子 第三节 陈抟师徒谱系 附:陈抟师承关系源流表 二、“睡仙”陈抟 第四章 华山高卧成睡仙——陈抟的内丹养生 第一节 求师访友学内丹 第二节 长生路在“无极图” 第三节 高卧华山成睡仙 附:陈希夷二十四式坐功图 第四节 预知仙逝“张超谷” 三、艺术陈抟 第五章 山色满庭供画幛——陈抟的诗、书、画艺术 第一节 陈抟诗词选注 第二节 书画两绝轶一绝 四、传说陈抟 第六章 四辞朝命道抑君——陈抟的隐者之风 (一) 一辞朝命:后唐明宗求贤赐美女 (二) 二辞朝命:后周世宗慕道得隐语 (三) 三辞朝命:宋太祖累诏不至 (四) 四辞朝命:宋太宗三诏方赴阙 第七章 一生命运诗中藏——陈抟的相术传闻 (一) 一生命运诗中藏 (二) “神相”相人验如神 (三) 日后必为贵妇人仃 (四) 遥知帝王立嗣心 (五) 夜半救母令儿归 (六) 解难赠药救清官 (七) 预知明日有客来 (八) 二位公子非奴仆 第八章 十里荷花出陈抟——关于陈抟的民间传说故事 (一) 十里荷花出陈抟 (二) 仙女赐乳点慧根 (三) 听经神授“蛰龙法” (四) 两位皇帝一肩挑 (五)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六) 赢得华山不纳粮 (七) 陈抟长安会二主 (八) 华山归来故乡情 五、浅识陈抟 第九章 学有心得识真谛——陈抟著述学习札记 (一) 《易龙图序》浅述 附:陈抟《易龙图序·浅注》 (二) 《正易心法注》浅析 附:陈抟《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序》 附:陈抟《正易心法·注》 (三) 读《阴真君还丹歌注》后记 附:陈抟《阴真君还丹歌·注》 (四) 《观空篇》浅识 附:陈抟《观空篇》(并注) (五) 陈抟相术专著小札 附:陈抟《人伦风鉴》 附:陈抟《心相篇》 附录 附录一 《宋史·陈抟传》 附录二 历代诗人咏陈抟 附录三 陈抟故里考 附录四 泉声山色可忘世,让与希夷睡万秋——我的华山梦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陈抟在家曾画墨竹一卷,在卷首之上题诗云: 莫贪枝叶已成龙,要悟从头到底空。 已于神仙施笔力,风霜不可戟磨砻。 诗以言志,陈抟的题画诗流露出了他隐居修道的内心世界。他开始离开家乡,寻仙访道,周游四方,游心天地外,不在五行中,追求新的境界。他初游安徽涡阳石弓山、淮北相山、山东泰山、黉山、青州云门山等地,栖息道观之中,爱同道士交往。在山东云门山,适遇高道异人“孙君仿、鹿皮处士,三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相与谈《易》、《老》、《庄》七日不辍”(《仙迹总龟》)。这二位道士,身穿道服,手拿拂尘,年过古稀而鹤发童颜,谈经论道,通达异常,使陈抟产生了超脱凡尘之心,萌发了隐入深山、皈依道门的向往。陈抟也深受二位道士的赏识,他们语抟日:“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你若隐居此山修炼,可得道成仙。”陈抟从之,拜谢说:“二位道长乃高尚之人,抟有幸相遇,多谢点化之恩。” 他回到家乡毫州陈湾,方知父母双亡,长兄陈附沉痛地说:“自你离家出走,杳无音信,母亲到处烧香拜佛,盼你回来,哭瞎了眼睛,忧虑成疾,医治无效,病故了。祸不单行,随之父亲也一病不起,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兄弟俩潸然泪下。 陈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请来僧人为死去的父母做佛事,超度亡魂,亲邻好友闻之前来悼念。事后他把家业与兄长分开,自己那份全部救济本乡贫民,时年63岁的陈抟,拜别乡亲,于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携《周易》、《老》、《庄》,并带一石铛,孤身一人毅然离家,千里跋涉,来到湖广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内)古代道教圣地武当山。此山被誉为“亘古无双圣境,天下第一仙山”,方圆八百里,山峦起伏,层林叠翠,泉水瀑鸣,古木参天;主峰“天柱峰”,鹤立鸡群,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有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登上天柱峰顶,仿佛置身云端。放眼环视周围七十二峰,只见高峰栉比,依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拱月,万山来朝,千姿百态,景色秀丽,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姿的丹青画卷,蔚为天下奇观。 相传真武大帝曾在此山修炼四十余年,后得道飞升;周代仙人王子乔、汉朝阴长生也曾在此山修道。自秦汉以来,武当山一直被誉为“洞天福地”。 陈抟最初隐居于九室岩。《舆地纪》称:“山下有九室,唐置九室宫,山峦重叠,穿云蹑蹬而上,古木苍翠,藤蔓飘垂,为房城幽丽奇境。”九室岩是一天然岩洞,洞前花木丛生,参差掩映,俨然锦屏,实为静憩养生佳处。陈抟在九室岩修道有得,写有《九室指玄篇》,书名标出九室之地,表明对九室岩的依恋。他在九室岩写了一首名诗,《方舆胜览》中记载了陈抟《隐武当山诗》中的佳句:“万事若在手,百年聊称情,他时南面去,记得此岩名”。所谓“南面”,借指帝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陈抟把自己的名字也取为“图南”,显现了他图南王天下的政治抱负。他曾“揽镜自照日:‘非仙而即帝’,其自任如此(也)”(元张辂《太华希夷志》),抒发了他不当皇帝就当神仙的远大志向。有位张邓公把诗中的“南面”二字,改成了“南岳”,并题其后云:“鲜壁题诗志何大,可怜今老华图南”。此位张邓公名士逊,均州光化人,曾读书于武当山,据传后来做了朝廷命官,而陈抟不求荣禄,故以“可怜”惋惜之。然而陈抟虽有图南之志,却无图南之力。他是明智的,最后选择了后者,当了神仙。 陈抟后来移居于“五龙观侧”,在此精演《周易》,剖析微理。这里背负高山,面临深谷,有飞云、瀑布二涧环绕,周围有五龙、松萝、青笋等山,好一处怡静修炼之仙境也。有天晚上,陈抟秉烛夜读《周易》,夜深人静时,山中有五位白发老叟向陈抟居处走来,见陈抟施礼道:“久闻先生对《周易》研究造诣很深,今晚我等五人特慕名而来听先生讲经,请予赐教。”陈抟见五老求学心切,愿意与之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便取《周易》在手,把深奥的易学玄机演绎得深入浅出、层次分明。从此五位老人每天晚上都按时一同前来听经,陈抟同五老切磋易理,甚是相契。时间长了,见这五位老人,龙眉皓发,相貌古怪,不是凡人,陈抟揣想:这五龙观侧之所在,山路崎岖,上下艰险,他们为何身轻如飞,来无影去无踪?他不禁心生疑窦,问道:“请问五位老者,你们都是家住何处,敢问尊姓大名”?五老说:“我等都是五龙观附近日月池中的龙也”(实际上是五位高人隐士)。 陈抟见五位老者,个个须发皆白,面若红玉,动若仙童,便问五龙有何养生健身之术,五龙笑日:“我等修炼的是蛰龙法。” 于是五老便将“蛰龙法”即内丹睡功法传授给了陈抟。刘道明《武当山总真集》载:“陈抟诵易于五龙观侧,感五气龙君授之蛰龙法”。这自然是神话,其实世上并没有什么“龙”,更没有“龙君”。“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蛇”的变异,所谓“五气龙君”,不过是隐居深山修炼的五位隐士而已,他们仿效小龙(即蛇)、地龙(即蚯蚓)之类的动物,每到入冬、天气转冷季节,有蛰而不食、休眠的习性。析其原理,都是服气辟谷所致,五位老者从中得到启发,探得其中奥妙,引入人身,反复练习,能够延年益寿。陈抟向五老虚心求教,认真修炼,终于掌握了“蛰龙法”。P9-11 序言 我一口气读完了修功军先生撰著的《陈抟老祖》书稿,深为他的博古通今、见地独到的治学精神所感动。 修先生原是中共安徽省亳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在新闻事业上多有建树,写过许多反映生活实际和人民群众愿望、呼声的重要新闻作品。他在本职工作之余,又广泛涉猎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对老子、孔子、庄子和唐宋之际的大易学家陈抟都进行了长期锲而不舍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创见。特别是在他离休之后,为撰著《陈抟老祖》这部书,他经常远赴湖北武当山、山西华山、四川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考察,搜寻陈抟的遗踪圣迹,收集流传在民间的关于陈抟的故事、传说;他又不辞劳苦,奔走北京、南京、上海、合肥等各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查阅、核对资料,广泛搜求,旁征博引,其研讨撰述历程之艰辛万状,难能可贵,令人钦敬! 捧读《陈抟老祖》书稿,感到修功军先生对《周易》的研究造诣很深,对陈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有全面系统的考量和论述。该书内容新颖,文笔朴实流畅,雅俗共赏;关于陈抟易学、易龙图和内丹养生的内容,修先生不仅进行了重点论述,而且突出其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成为该书的鲜明特点。书中历述陈抟“四辞朝命”,独善其身,致力于创绘易龙图,传承河图、洛书的易学数理精髓,成为华山学派的开山祖师;陈抟注重人体的内修内养,吐纳真气,天人合一,在我国养生性命学领域自成一家,成就卓然;他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博采众长,奠定了宋初以后道学和理学的基础,在我国传统学术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成为自老、庄之后道教的尊师。修功军先生的这部书稿不愧为当代陈抟研究和道家学说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 易经及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思维成果,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哲理思维的整体性、辨证性、科学性和广泛久远的实践价值。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着巨大的学术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修功军先生从研究他的古代同乡陈抟入手,掀开了当代易学和道学研究的重要一页。从这里伸发开去,我想,修先生自己会进一步深入下去,对当代和后辈学者,亦将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是为序。 宣奉华 2007年6月15日于北京 后记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陈抟老祖》一书的出版,承蒙以下单位和友人的帮助与支持。 原新华社驻安徽分社社长、中国新闻学院副院长宣奉华女士,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地审阅、考证、修改并撰写序言,废寝忘食,付出了很多心血。 国务院离休干部,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邸振兴,不顾酷暑为本书作序。 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华山道教协会会长邹通玄特为本书题词。 东方出版社所属的音像电子出版社许剑秋社长、吴玉萍副总编、叶芝蕙编辑都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付出了大量劳动。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安徽省亳州市旅游局的关怀,特别是得到了陈抟的家乡——亳州市谯城区委宣传部、希夷故里所在地——谯城区十八里镇党委、政府,古井镇党委、政府等单位的鼎力相助。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修功军于亳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