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故事》的作者都是资深外交官,曾经参加国宾访华接待,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或者本人为驻外大使、高级外交官,亲历了驻在国的各项礼仪活动。他们以礼宾为主题,丰富的外交经验为内容,写出了自己多年来心中珍藏着的礼宾故事和礼仪文明理念。
本书分为国宾接待、国事访问、使节礼仪和文明礼仪四章。各章纪事不同,但突出礼宾、礼仪却是大同小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礼宾--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新中国外交亲历)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吴德广//刘一斌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礼宾故事》的作者都是资深外交官,曾经参加国宾访华接待,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或者本人为驻外大使、高级外交官,亲历了驻在国的各项礼仪活动。他们以礼宾为主题,丰富的外交经验为内容,写出了自己多年来心中珍藏着的礼宾故事和礼仪文明理念。 本书分为国宾接待、国事访问、使节礼仪和文明礼仪四章。各章纪事不同,但突出礼宾、礼仪却是大同小异。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都是资深外交官,曾经参加国宾访华接待、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或者作为驻外大使、高级外交官,亲历了驻在国的各项礼仪活动。他们的这些礼宾故事,是外交工作中鲜为人知的重要内容。 我国驻外使节、外交官在驻在国参加的礼仪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诸如递交国书、国家庆典、节庆招待、授勋祝贺、宴请活动、祝寿凭吊等。在各项礼仪活动中,他们的举止仪态体现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形象。热情好客.周到细致的礼宾作风和种种礼宾技巧以及服饰等礼仪文明的表征。在本书中也有生动的描写。 本书分为国宾接待、国事访问、使节礼仪和文明礼仪四章,从礼宾角度展示了新中国外交的丰富内涵,介绍了对外交往的礼仪知识。 目录 总序 前言 国宾接待 一次震撼世界的外交壮举——记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 我接基辛格秘密来华 特殊的安排破例的接待——美国总统里根访华逸闻 英国女王首次访华 接待日本天皇访华 侯赛因国王两次访华的趣事 “粗茶淡饭”宴请阿尔巴尼亚贵宾 真情感动非洲——担任中非论坛礼仪大使 礼仪逸事二则 国事访问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忆邓小平访美片断 邓小平访法实录 周总理穿上缅甸民族服装 邓颖超访缅享受最高礼遇 陪吴学谦外长在秘鲁“历险” 使节礼仪 首任驻外大使王稼祥赴任记 体验日本皇宫庄重的礼宾仪典 鞠躬最多的一天 三递国书各具特色 亲历文莱苏丹寿辰庆典 我与文莱王室人员交往的礼仪 喜庆时刻的惊险——使馆国庆招待会的故事 三次接受授勋 在南美屋脊与总统家庭聚会 宴请总督畅谈中国 外交宴请的妙用 别开生面的豆子宴 礼仪规范多——礼仪故事琐忆 文明礼仪 在周总理教导下当礼宾司长 我为领导人做联络员 礼宾工作无小事 礼宾改革的历程 礼仪大使是“中国的窗口” 百密一疏话礼宾 语言交流趣事 中苏互称“同志”曲折多 五星红旗升起在非洲大陆最南端——记驻开普敦总领馆开馆仪式 既做馆长,又当礼宾官 挪威的礼宾特色 多姿多彩的拉美人过年 在驻利比里亚使馆当礼宾官 服装与礼仪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接基辛格秘密来华 唐龙彬 前驻瑞典大使 1971年7月9日至11日,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最值得回顾的日子——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了中国。这次访问不仅为尼克松访华和两国正式建交打下了基础,也为中断20多年的两国关系打开了交往之门。我当时能参加这次接待工作,感到十分荣幸。 这是一次极其秘密和影响极大的访问。美方多次通过秘密外交渠道向我传达,强调要在绝对严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访问。美方考虑,中美交往中断已20多年,在这期间,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一直是敌视、封锁、制裁的态度;这次为了解脱美国的内外交困,也为了提高尼克松上台后的政治地位和声誉,应在对华政策上有所突破。当时美国对我国了解甚微,尽管我们表示了极大的诚意,愿意就两国改善关系进行对话,但他们仍觉得心里无底,存在疑惑,害怕公开访问若一旦谈崩了,尼克松的声誉和地位会严重受损不好收场。而秘密访问总有个回旋余地。美方通过当时我国的好朋友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的总统传话,强调派基辛格特使进行秘密访华,希望我方予以理解。我方表示同意。 为了保证这次访问的秘密进行,中美双方都采取了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我方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成立了以叶剑英为首,姬鹏飞、黄华、熊向晖、章文晋等为组员的接待班子。对参加这次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翻译、速记、联络、医务、安全、服务、司机等,都严格规定,不许发生任何差错,在执行任务期间不准回家,不能与外界联系,领导布置工作不许记录只能凭脑子记。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选定钓鱼台国宾馆北门内的五号楼为基辛格的下榻处。停止使用五号楼左边的六号楼,把右边的四号楼作为开会和汇报楼,北门只准工作班子的人员进出。经外交部领导推荐和周总理的批准,指定章文晋(美大司司长)率王海容(礼宾司副司长)、唐龙彬(礼宾司处长)、唐闻生(翻译)秘密前往巴基斯坦,接基辛格一行来京访问。 7月8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四人按预定计划奔赴北京南苑机场乘专机前往巴基斯坦。当时,南苑机场是内部军用机场,很少有其他飞机起降。我们一进机场,就看见了那架漆有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标志的波音707飞机。飞机是用巴总统专机改装成的,经试飞后飞抵南苑机场等候,机组人员也是总统亲自指定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乘坐飞机的人员和身份,在执行任务中也从不露面。考虑到这次任务的特殊性,我们离京时既无护照签证,也无安全检查,一切手续免办。 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当天中午我们顺利地抵达巴首都伊斯兰堡内部军用机场。我驻巴大使张彤早已等候在机场。我们很快乘上使馆的小车,放下车内窗帘,直奔大使馆住下。我们牢记着临行前周总理的再三交代:此行事关重大,涉及两国关系的大事,一定要严守秘密。我们整个下午都不外出,连院内散步也放弃了。因使馆院子较大,附近又有高楼,万一有人偷拍,后果不堪设想。晚上,我们四人和张彤大使前往巴总统官邸参加他的小型宴会,巴方只有副总参谋长和外交部秘书长参加。席间,叶海亚总统十分激动,多次表示,他能在这次促进中美领导人的会晤中作出努力,感到非常荣幸。章文晋代表周总理和中国政府对总统这次所做的重要工作表示衷心谢意。总统说,基辛格一行已到达巴基斯坦;我们已宣称,由于水土不服,加上沿途劳累,基辛格胃病突发,所以原定今晚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推迟举行。并准备安排他去休养所休息两天。借此机会,基辛格将乘坐总统安排的专机去北京秘密访问。这番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由于这次访问带有投石问路的性质,美方不敢有所懈怠,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对这次访问,美方只有极个别人知道,连国务卿罗杰斯、尼克松的好友和前总统老布什、当时任驻联合国的大使也不知道。我们也局限在极个别的人员知其事。当时“四人帮”居高位,气焰很盛,得知此事时,破口大骂。但随后知道此事是毛主席决定的,也就哑口无言。 在基辛格离开美国时,美方公开宣称,基此行先去印度,尔后赴巴基斯坦访问,但到了巴首都后不到一天时间就宣称,基肠胃病突发,临时取消所有活动,拟去北部山区疗养。为了做得逼真,巴方安排了一个贵宾车队经过首都主要街道,浩浩荡荡地朝北部山区开去,主车上还挂着美巴两国国旗。里面坐的当然不是基辛格。之前,为了保证基辛格的安全,有两位特工人员被派去打前站。等到他们发现情况不对头时,就失去了自由,被软禁起来,一直等到基访问结束后才被放出。基辛格到巴基斯坦时的随行人员达100多,分乘两架波音707专机。但离巴赴京时只有六人——三位政治助手和两位特工,并改乘巴总统提供的飞机,瞒过了其他随行人员。后来我在翻阅基辛格自传时,才得知这两位特工是在登机前一个多小时才知道这次秘密访问的。他们当时既摸不着头脑,又紧张,如临大敌,一路上把文件提箱锁在自己手上,紧跟在基辛格后面,寸步不离。 我记得,7月9日凌晨不到4点,我们四人乘车直奔军用机场。门卫见我方牌号立即放行,车直接开到关闭机内所有窗户的专机旁,我们很快登上飞机,和我民航派去的领航员打个招呼后,即透过窗帘缝注视外面动静。不到五分钟,我们发现两辆黑色轿车开到机旁,从前面一辆车先出来的是一个瘦高身材的人,那是巴方外交部秘书长。接着出来的是个矮胖子,身穿深色西装,打着深色领带,头戴黑色大沿边的帽子,架着宽边墨镜,低着头,十分神秘。一般人不一定能认出他就是基辛格,但因事先看过他的录像,所以我们一下就认出来了。他们快步登机后,巴方秘书长很快地介绍中美双方人员后,就告辞了。专机随后发动起飞。我看了一下手表,那正是当地时间凌晨4时30分。基辛格的这一身打扮,是为了防止外界的发现而专门设计的。 在这次访问中,陪同基辛格的一位助手温斯顿·洛德,后来当上了美国驻中国大使,因而以后交往较多,比较熟。在一次他和夫人宴请我和夫人时,他向我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说,在当时如此保密的前提下,他还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他夫人作了暗示。洛德说,他和夫人感情很好,每次出差都告诉他的夫人,唯独这一次因为内部有严格的纪律,不好明讲,但憋在心里很难受,因为他将要去的是妻子的祖国(他夫人是上海人)。在离开华盛顿的前夜,他站在东方的窗子前沉默良久。这是不言而喻的暗示。我只告诉我夫人,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待任务,这几天你不要找我,也不要去打听。我连联系电话也没有留下。 在北京停留的48小时中,与周总理会谈时间竟达十七八个小时。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周总理亲自到基辛格住地谈。他们在宾馆内商量事都在楼前的小院里,边散步边低声细语地交流意见。基辛格本人很少外出,即使外出,车也是通过地下通道进出,还要把车帘放下。难怪基辛格后来说:他首次访华时,中国是什么样,风景如何,他都不知道。他的陪同向我透露,来北京前他们是做了谈不成的思想准备的。 经过艰难、紧张、尖锐交锋的会谈,终于在11日上午达成协议。基辛格一行按原计划当天中午乘巴方专机离京赴巴,继续进行他在巴基斯坦的公开正式访问。按协议规定,中美双方在15日同一时间正式向外界公布上了只有100多字的新闻公告,宣称尼克松在1972年5月前访问中国。 这次能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严格遵守外交纪律和保密工作做得严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周总理多次谆谆教导我们:“保密工作要慎之又慎”。后来在做总结时,周总理表扬我们这次接待工作保密得很好。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时代,保密工作仍然是做好外事工作的重要保障。 P14-17 序言 本套书是已离退下来的我国驻外大使和其他外交官回忆过去在外交场合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真情实录。相信读者通过这些故事能够了解一些我国外交官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 由于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和机密性,长期以来有关外交工作和外交官工作、生活的回忆文章发表很少,众多读者对外交工作缺乏了解,甚至感到很神秘。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与合作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当然,为了维护我们国家的民族利益,反对强权主义,保卫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工作中有时斗争激烈,气氛紧张,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也有时矛盾很多,问题复杂,协商困难,僵局难解。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而更多的另一个方面是,发展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各方面的往来和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加强平等互利的合作。在意见不同或有分歧时,要互通情况,平等协商,通情达理,消除分歧;而在利害有不一致时,也要耐心谈判,弄清是非,互谅互让,实现共赢。所以,我们驻外外交官的主要工作是寻求合作,加强来往,发展合作,增进友谊。为此,在工作中就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观察局势变化。 近些年来,我们外交官撰写的有关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回忆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对读者了解外交工作的情况有不少帮助,但仍然数量太少,而且不够系统和全面,有分量的作品不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有关外交工作的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除了一些纪录片外,也没有一部电视、电影片。鉴于此,这些年来离退的外交官逐年增加,很多富有工作经验并且对写作有兴趣的同志组成了外交部离退休干部笔会,借以推动和鼓励回忆文章的写作和发表,以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外交工作和外交官工作、生活的情况。这些文章发表和出版以后,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使作者得到了很大的鼓励。当然,这个工作还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并且希望得到出版界和读者的大力支持帮助。 由于篇幅有限,本套书只是挑选了近年来笔会同仁撰写的各方面回忆文章中极少的一部分。作者本人曾经历过不少外交的大场面,身边也发生过许多亲身经历难以忘怀的故事。有些是他们在同国外领导人交谈和接触时的深切感受,有些是同当地各界人士和人民交往中的真诚友情;有些是他们在外交折冲中的所想所感,有些是他们在外交场合中的所见所闻,也有些是在访问旅途中看到的秀丽山川、民风习俗。挑选的范围力求广泛,角度也有不同,主要是想从各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一些我们外交官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从而增进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外交工作的了解。至于这个想法能否实现,有待读者的批评指教,以便今后在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改进。 后记 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仪式心态和礼节行为正日益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在体现人的社会属性的领域内,文明礼仪是表现一个人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人格品行的综合指数。外交是国家的人格行为,礼仪则是外交的敏感表情。礼宾就是把外交礼仪格式化,服务于外交,服从于外交,规范着外交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世界各国大小不同,体制有别,外交部都有专事礼宾工作的机构设置,尽管名称不一,但职能一样。我国外交部建立初期设有交际处,后正式更名为礼宾司。有的国家除外交部的礼宾司之外,还设有国家典礼局,或王室典礼局。可见礼宾工作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有外交工作阅历的人,都曾亲历过礼宾的成疏之事,因而深知礼宾工作的严谨与重要。几年来,许多从外交战线退下来的资深外交官,在记述他们丰富的外交实践活动中,多有涉及礼宾情节。我们收集了部分由礼宾引发的故事,或外交活动中的礼宾环节,选编成册,以飨读者,期冀予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人们以启迪。 征集文稿启事一发,立即得到广泛响应。赐稿者之众,实出意料。无奈于书的篇幅所限,许多文章不得不割爱。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出版社领导的重视和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刘一斌 2007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