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李安导演的《色,戒》几乎家喻户晓。汤唯和梁朝伟在里面分别饰演的两个主人公王佳芝和易先生一时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人在里面的表现也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那么,你可知道,这部文学作品的人物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是谁?他们之间真的发生了这样的联系吗?如果你对此感兴趣,那本书正可满足你的要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色戒不了 |
分类 | |
作者 | 王一心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7年,李安导演的《色,戒》几乎家喻户晓。汤唯和梁朝伟在里面分别饰演的两个主人公王佳芝和易先生一时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人在里面的表现也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那么,你可知道,这部文学作品的人物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是谁?他们之间真的发生了这样的联系吗?如果你对此感兴趣,那本书正可满足你的要求。 内容推荐 小说《色,戒》取材于抗日战争中,重庆国民政府中统局施美人计行剌汉奸的历史事件,张爱玲对它所下的数十年的增删更改的工夫,小说所产生的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影响,都使它的容量大大扩张,使得单为这么一篇篇幅不大的作品所做的研究得以成书,这在张爱玲研究史上,算是一道别样的景致。 《色,戒》是张爱玲私心十分喜爱的作品。这篇1978年发表于台湾《中国时报》副刊的一万四千字的小说,据作者自称,早在1953年就开始构思了,当初获得这个“小故事”的材料时,她是既“震动”又“惊喜”,以至“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问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目录 序 《色,戒》的故事 易先生的原型丁默邮 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 郑苹如二杀丁默邮 郑苹如的被捕及惨死 身陷牢狱的丁默邮 法庭上的丁默邮 丁默邮被处死 易先生眼里的王佳芝与丁默邮 嘴里的郑苹如 王佳芝VS郑苹如 易先生VS胡兰成 胡兰成与汪伪“76号” 张爱玲VS王佳芝 在炎樱的家店买钻戒 《色,戒》与间谍小说 《羊脂球》与《色,戒》 《第四十一》与《色,戒》 张爱玲与毛姆 《色,戒》是否侵犯名誉权 张爱玲与人辩《色,戒》 动摇,你的名字叫女人? 中统与军统 汪精卫出走重庆与曾仲鸣河内被杀 郑苹如后有英茵 张大伯被军统暗杀了 玩舞女 西伯利亚皮货店 绿屋夫人时装店 郑振铎与郑苹如的一面之缘 易太太赵慧敏 辜鸿铭这个人 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哪里 后记 试读章节 易先生的原型丁默邮 《色,戒》中易先生的貌相是:“穿着灰色西装,生得苍白清秀,前面头发微秃,褪出一只奇长的花尖;鼻子长长的,有点‘鼠相’。” 生活中的丁默邮的确是常着西装的,面目也苍白清秀,秃倒不秃,脑门相当宽阔,发际很高。 丁默邮又名勒生、时政、竹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于湖南常德。1921年小学毕业后,未能考上中学,即前往上海,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机关报《先驱》的编辑施存统的介绍下,加入共青团。不久后却又加入了国民党。1925年,他从上海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秘书,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参议。后到武汉,任汉口特别市政府处长、参事,军事委员会任少将参议,专门从事秘密工作。 1931年,丁默邮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局前身)上海区直属情报组组长,主持该组在上海文化界的特务工作,并与唐惠民等人在公共租界白克路(今凤阳路)同春坊新光书局编辑C.C.系的《社会新闻》,发表了许多攻击共产党的文章。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成立后,丁默邮任第三处(特检处)处长,成为与徐恩曾、戴笠平起平坐的特务首领。 抗战爆发后,李士群先降日。1938年冬天,日本特务机关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委李士群组建特工组织,希望从国民党特务组织中招降纳叛,以此建立起一支较有力的专业特工队伍。李士群深知自己的国民党中统、军统中的地位与号召力有限,于是将目光瞄向在国民党官场中不甚得意的丁默邮。 李士群有与丁默邮相似的人生经历,早年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还曾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在上海被丁默邮所在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上海区逮捕,自首叛变后,做了丁默邮的组员,并协助丁默邮等人在公共租界白克路(今凤阳路)同春坊新光书局编辑C.C.系的《社会新闻》。李士群投蒋后,一度对中共隐瞒,谎称他去《社会新闻》工作是深入虎穴,中共便给他下达了任务,要他利用与丁默邮相处之便,设法处决丁默邮。李士群将此告诉了丁默邮,两人商量对策,另杀了专与中共作对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上海区区长马绍武以交差,两人也由此算是友情非同一般了。 1938年4月,中共发生了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的脱党事件。这是中共党史上的大事件,对党内外震动很大。中共中央当月即作出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并在为此所作的《党内报告大纲》中,叙述了事件的经过: (一)四月二日张国焘以祭中部黄帝陵为名,不经中央允许,自行跑到西安,与当地要人接洽……当他在七日决意逃跑,登上当地要人所备专车时,才用电话找林伯渠同志至车站谈话……中央在接到林同志报告之后……即致电武汉中央同志,寻找他,劝导他…… (二)张到武汉后……在党外人的秘密保护之下,开旅馆居住。当中央同志将他找到与之谈话时,他公开表示自己对革命已经动摇,对党的总路线与党均表示不信任……经中央同志多方劝导之后才勉强搬入八路军办事处。 (三)他住办事处时,曾见蒋介石先生一次,开始即向蒋介石先生说“在外糊涂多时”……在回办事处时,又中途逃脱。经办事处同志多方寻找之后,才找回办事处……最后他自己决定同国民党特务机关某负责人见面,并由该负责人派武装汽车将他接去…… (四)……他于四月十七日见了国民党特务机关某负责人后,即以书面申明自己最后脱党的决心。于是中央乃于十八日最后决定开除其党籍,并公布此决定。 《大纲》随之论述了张国焘脱党的“历史根源”,为什么会在此时脱党,以及党对其态度,最后道:“让张国焘等这类腐化的叛党分子滚出去吧……吸收成千上万的优秀的革命分子到党内来,回答这些东西的叛党吧。”可见中共高层对张国焘行为的震怒。 《大纲》中提到的那位“国民党特务机关某负责人”,到底是谁?有人说是军统局长戴笠,以蒋介石对他的倚重,这当然可能性很大。事实上,不管开始怎样,张国焘后来的确是由戴笠掌握的。 也有人说是陈立夫,这当然也极有可能。因为要与张国焘那样角色的人打交道,非有较高的政治经验的人不能胜任。戴笠虽然不乏政治头脑,但政治经验自然要逊于陈立夫,蒋介石不会不加考虑。而如若陈立夫接手,以他与戴笠的关系,绝不会将张国焘交给他。 据说丁默邮奉陈立夫之命,“招待”张国焘,可是戴笠想抢张国焘这块肥肉,于是向蒋介石参了丁默邮一本,说他贪污招待费。丁默邮的第三处就是这个原因被裁撤的,而丁默邮丢了处长的宝座后,只在军事委员会大本营挂个少将参议的虚衔,从此一直在昆明“养病”。丁默邮向来不甘居人之下,遇此挫折,当然恼怒异常。这时李士群前来拉拢,表示让贤之心,让丁默邮坐76号特工总部第一把交椅,自以副手相辅。丁默邮被他说动,决然改换门庭,投靠汪伪。 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伪国民党六全大会时,丁默邮被任为中央常务委员、社会部部长、中央特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特工总部主任,成为汪伪巨奸之一。 汪精卫组织伪政府时,本来内定丁默邮为警政部部长,李士群为次长,李士群却不乐意,并大力反对。他本来让丁默邮任76号主任,而自甘为副,就是一种权宜之计,也有他自己的小九九,他是想让丁默邮做前台经理,自己做后台老板。待见丁默邮权力与势力日益膨胀,当然一天也不能容忍。争斗的结果,警政部部长一职由周佛海兼任,丁默邮改做社会部部长。丁默邮此后便脱离了汪伪特工组织,实际上是被李士群排挤出了76号。 丁默邮后来又做了伪交通部长。抗战前夕,丁默邮、周佛海均与戴笠暗中联络,以为自己将来预留后路。为策应国民党“大反攻”做前哨站,周佛海让丁默邮出任伪浙江省省长。抗战胜利后丁默部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提起公诉,并处以死刑。 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 因为丁默邮是国民党特务出身,对其机构及其活动规律十分熟悉,因而在指挥特工与军统、中统斗法时,屡占上风,给对方以沉重打击。重庆国民党当局决定尽快除掉丁默邮,将暗杀的任务下达给中统潜伏在上海的特务机构。 中统上海潜伏组织的负责人为陈宝骅,是陈果夫、陈立夫的堂弟。接到指令后,陈宝骅即着手寻找锄丁的合适方法。丁默邮是老牌特务,对暗杀这一套行当太熟悉了。当上汉奸后,更是戒备森严,行动诡秘,手下拥有上千名武装特务和无孔不入的情报网,不要说暗杀他,就是近身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丁默邮好色的名声在外,陈宝骅于是想到采用美人计。鹿物色筛选,选中了年轻貌美的郑苹如来执行这个任务。 郑苹如的父亲叫郑钺,字英伯,浙江兰溪人,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奔走,加入了同盟会,可说是国民党的元老。他在东京时结识了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花子对中国革命颇为同情,对中国人民怀有十分友好的感情,与郑英伯结婚后随丈夫来到中国,还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郑华君。 郑英伯回国后,先后在上海任复旦大学教授、公共租界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首席检察官。上海沦陷后,日本人曾希望他出任汪伪政权的司法部长,被他以病婉拒了。花子并不因自己是日本人就站在日本人的立场,相反,她对日本侵华行径非常不满。 郑英伯作为一名检察官,为人正直、执法严格,在上海沦为孤岛后,日伪曾对他进行威胁,而他不为所动。 郑英伯与花子共育有二子三女,郑苹如是他们的第二个女儿。郑苹如从小就很聪明,性格又活泼开朗,长相又好,又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青少年时,便成为上海名媛,玉照频频出现在著名报刊的封面上。 以郑苹如这样的条件,石榴裙下拜倒者自然无数。张爱玲在《色,戒》里说王佳芝的一句:“她自从十二三岁就有人追求”,未必仅仅是指小说中人物。据说陈宝骅也是追求者之一。郑英伯检察官外的另一个秘密身份是陈宝骅的助手,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陈宝骅选中郑苹如执行任务都很自然,因为显然他是了解她的。郑苹如担当诱杀丁默邮的重责,除了她自身的良好条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即她与丁默邮可以扯上师生之谊,这使得她成为杀丁的不二人选。 曾任上海社会局长、中统首领的吴醒亚,1934年间召集一些“C.C.”成员,在上海成立了一个法西斯特务组织“干社”,自任社长;副社长为国民党上海市执委潘公展,丁默邮任干事长,陈立夫、陈果夫特派陈宝骅任该社事务组主任。“干社”的活动,主要将矛头对准共产党,积极进行逮捕、绑架共产党人的活动,除此之外,他们还大肆抢占文化机构及学校,上海私立民光中学就是其中受害的一个。 “干社”霸占了民光中学之后,即由丁默邮做了校长,当时郑苹如在该校念书,这为郑苹如后来去找丁默邮提供了由头。 郑苹如带着组织上布置的特殊任务设法接近丁默邮,是怎么搭上关系的,有几种说法。 说法一,来自郑苹如的弟弟郑南阳抗战胜利后对法官的答询。他说,丁默邮逮捕了时为游击队队长的熊剑东,郑苹如“代熊剑东设法营救,遂与丁逆假意联络因而认识”。 说法二,素来行踪诡秘的丁默邮在1939年春季的某日,乔装打扮成一个小商贩,先是在上海外白渡桥走着,突然又跳上一辆电车。不一会儿,看见一位面善的年轻女子正朝车门这边挤过来,他一掉头,与那女子打了个照面,不由一愣,认出对方曾是民光的学生。 虽然以这种偶然相遇安排接近目标,是军统中统特工的惯用手法,但丁默邮既然是条老狐狸,中统又如何能事先得知他的行踪?公共汽车上的这场邂逅也太戏剧化了,明显的小说家言。 P4-11 序言 小说《色,戒》取材于抗日战争中,重庆国民政府中统局施美人计行刺汉奸的历史事件,张爱玲对它所下的数十年的增删更改的工夫,小说所产生的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影响,都使它的容量大大扩张,使得单为这么一篇篇幅不大的作品所做的研究得以成书,这在张爱玲研究史上,算是一道别样的景致。 《色,戒》是张爱玲私心十分喜爱的作品。这篇1978年发表于台湾《中国时报·副刊》的一万四千字的小说,据作者自称,早在1953年就开始构思了,当初获得这个“小故事”的材料时,她是既“震动”又“惊喜”,以至“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的确是张爱玲的作风。她还曾用类似的话说自己不惜花费十年的时间来考据《红楼梦》:“我这人……只要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这两句一样意思的话,当然也不免使人联想到她与胡兰成的婚恋。 《色,戒》既来源于史实,由历史演为小说,显见张爱玲作为小说大家的慧眼与巧手,同时却又因过于偏爱,以至给相关人物原型造成伤害而不觉、而无视、而不顾。这也是这篇小说广遭非议的原因之一。 《色,戒》在张爱玲的所有小说中,情色成分不是最浓重的作品,却是由软性刺激走向露骨的开始,走得最远的是《同学少年都不贱》。李安将《色,戒》拍摄成限制级影片,除了导演对于吸引观众的招数与个人生活趣味级别的选择等因素外,一个大缘由,可以说是他在这方面,对张爱玲有着过人的理解与体会,并且将它发扬光大了。 作者 丁亥年秋于南京小仓山 后记 这本书,成稿与初衷不完全一致。写作期间,不止一次改变思路。往往先欲作发散性的开掘,随后却又因担心离《色,戒》文本太远、影响读者阅读的兴趣而放弃。好像一只上天的风筝,原以为只要线不断就行,其实不然,线拉得太长也是不行的。 定稿之后,才终于看到了影片《色,戒》,当然是大陆“洁版”。我在想,如果将那未成年人不宜的镜头删得再多些,完全删干净,观众对于影片,还会不会如现在这般趋之若鹜,在影院里还是否能坐得住?当然这问题没有答案,也无意义。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向来是需要一点情色来抓人的,这是大多数作者们的乐走之道,也是大多数读者与观众乐于接受的。至于像电视剧《士兵突击》,没有女人戏而被喝彩,那是特例,是如鲁迅所谓放一只粗瓷碗于博物馆的古董中的效果,多了是不行的。 如果有哪位导演,另拍《色,戒》,完全不设床戏、单以人物心理为表现,而一样能抓住观众的心,这是一件特别显现能耐的事。本来性与心理,同是小说《色,戒》的两个重点,李安是两者都想抓的,但因过于注重前者,不免使后者相对黯然——这也正为后来者提供了空间。提供的不止是空间,还有极度发育的市场。不管怎么说,再拍《色,戒》,至少要比重拍《小城之春》有意义。 汤唯与小说里的王佳芝有不小的差异,与郑苹如当然相距更远。郑苹如是上海名媛,是社交名花;王佳芝虽然被张爱玲的笔打枝去叶,也还是从小就是在被男人的追求下长大的,在学校是“当家花旦”——这一称号在张爱玲笔下是实至名归,而在影片中,则不过是饭桌上祝酒同学的一句调侃。 汤唯是苏杭女子,老是那么怯怯的、讪讪的,使人想起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写张爱玲的:“她却又非常顺从,顺从在她是心甘情愿的喜悦。且她对世人有不胜其多的抱歉,时时觉得做错了似的。” 已经丢笔了,可是还常常有言犹未尽之感,这固然是由小说寓意的丰富性即作家思想的丰富性造成的。单说题名“色,戒”,就可作多种譬解。孔子是从生理学的视角叫少年戒色,因为那时的他们“血气未定”;张爱玲却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叫成年人戒色,而且不仅叫男人戒色,还叫女人戒色,这就有意思多了。 作 者 2007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