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沉睡的人面狮身/古典推理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约翰·狄克森·卡尔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战争结束后,唐纳·何顿回到熟悉的伦敦,谣传昔日恋人希莉雅·德沃何发失心疯,只因希莉雅不相信姐姐玛歌死于单纯的脑溢血──她认为有个冷血凶手夺走玛歌的性命,那个人就是她的亲姊夫索雷·马许。但当初负责验尸的医师并不认同希莉雅的看法,甚至暗示希莉雅应该求助心理医师。此时,菲尔博士受好友海德雷督察长所托,绕来此地一探究竟……

菲尔博士听取两造说法后宣布:“两边都说谎,但两边都诚实,而且都不是杀害玛歌的凶手。”菲尔博士顾不得解释,连忙赶赴墓地做一项重要的检验。墓室是石造的,入口的门锁当年被贴上盖有人面狮身像的封印──未被破坏的封印显示这座墓室确实被人面狮身守护着,无人能够进出。但一踏进墓室,映入眼帘的竟是让人无法相信的景象:四具各重达八百磅的棺木,像被巨人力士抬起推落般一片混乱,地上一层均匀且不留脚印的细沙,记录着不可能有人踏进墓室一步……这难道是玛歌的怨灵作祟,还是谁别有企图?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内容推荐

年轻姑娘希莉雅相信,有个冷血凶手夺走了她姐姐玛歌的性命,这个人就是她的姐夫索雷·马许。菲尔博士受好友海德雷督察长所托,来此地一探究竟。

密封的玛歌墓室被打开,映入眼帘的竟是让人无法相信的景象:四具沉重的棺木,像被巨人力士抬起推落般一片混乱,地上一层均匀且不留脚印的细沙,记录着不可能有人踏进墓室一步……

这难道是玛歌的怨灵作祟,还是谁别有企图?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试读章节

他原本以为那天下午自己已经全面感受到那消息带来的冲击。他错了。他现在才开始感受到。唐纳·何顿爵士少校——已故的(理论上)葛来郡第四代贵族——打从那天下午以后便像似已经穿越永恒。他现在看到的不是竖立着摄政期圆柱的白屋,里头有可能还在等着他的希莉雅。他看到的是战事处的307号房,渥伦德坐在书桌后头。

“你是说,”何顿听到自己重复道,“大家以为我已经死了一年多?”

渥伦德没有耸肩。这个动作会显得过于夸张。不过他下唇一扯,表达出同样的效果。

“怕是如此,老弟,”渥伦德承认道。

何顿瞪着他。

“可是——希莉雅……!”

“老天在卜,”渥伦德断然说道,“可别说你们结婚吧?”

一阵沉寂里,他们彼此对看,渥伦德拔下钢笔套表示强调,握着笔看似要签写什么。

“你跟我一样清楚,”渥伦德说,“任谁被派到你那种任务,都可以告诉他老婆真相,不过我们得对外人假称他还待在原来组织,而且是因公殉职。另外我们也会通知他的律师。别种版本只有在小说和电影里头才会出现。我们这儿的人怪或许怪,”他覆上卡其布的手臂指指战事处,“不过这点肯定办到。”

“我没结婚,”何顿说。

“那订婚了没?”

“没有。连订婚也没有。我没跟她求过婚。”

“噢!”渥伦德喃喃道。他神态坚定,放心地小呼一口气,又把钢笔套旋上。“那就好。我还担心我犯了大错呢。”

“你没犯大错。我照说是啥时死的?”

“就我记忆所及,你是跟着葛来郡人一起阵亡在敌军那次攻击,地点是……呃,我忘了地名,不过三两下就可以在档案里查到。总之是战争结束前不久的4月。约莫1年3个月以前。凯普曼没跟你讲吗?”

“没有。”

“他妈的有够粗心。照说你是得了个勋章。各家报纸都登出来了。搞得轰轰烈烈。”

“谢了。”

“听好了——”渥伦德突然开启话题,并逐一回想事情经过。渥伦德比何顿年长6岁,骨瘦如柴、满面倦容。他站起身来,双手放在书桌上,支撑着自己的重量。

“当初杰瑞开始招供时,”他补充道,“几条大鱼知道得赶紧开溜找庇荫。冯·史多本逃窜到意大利,我们必须逮捕他,而你是逮捕他的人选。不过他们也有情报单位。所以你就得‘死’,跟其他几个人一样,这样胜算才会比较大。呃,你逮到史多本了。这点老头很满意。听我说:真给你什么勋章,你也不会要对吧?”

“老天爷,不必!”

渥伦德的语调变得尖酸。

“现在无所谓了,”他说,朝着俯瞰白厅大道(译注:Whitehall,此街英国政府机关云集)的窗口点点头。“战争已经结束1年又3个月。你退伍了,退出情报局,退出一切。难道你就想不通以前的确有段时间,没多久前,要你装死可是他妈有所谓得很吗?”

何顿摇摇头。

“我没在抱怨,”他回答说,眼睛定在他的同伴身上。“我只是……想办法要适应。”

“你会适应的,”渥伦德说。他的话头断掉。“哎,你倒是在看什么啊?”

“你,”何顿说。“你的头发是灰色的。这会儿我才注意到。”

两人一阵无语,外头白厅大道汽车的噪音浮升而上。渥伦德本能般举起骨瘦的手抚摸头发,嘴形看来扭曲。

“我也是在战争结束以后,”渥伦德说,“才注意到的。”

“呃,那就再见了,”何顿不自在地说。他伸出手,对方握住。

“再见,老小子。祝你一切顺利。哪天打个电话过来,我们可以——呃——吃个午饭什么的。”

“谢谢。我会的。”

何顿想起他无须敬礼,因为现在穿的是便服,于是转身向门。他的手搁上门把时,渥伦德犹疑着,陡地换了个声音开口。

“我说啊,小唐。”

“嗯?”

“妈的,”渥伦德爆声道,“我不再是你的顶头上司了。你就不能跟老朋友讲些什么吗?”

“没什么好讲的。”

“见鬼哩没有。回来。坐下。来支烟吧。”

何顿缓缓走回去,暗暗舒了口他不想让渥伦德听到的气。他沉坐在渥伦德书桌旁的一张破烂椅子上。渥伦德一脸不悦,坐下时把一只烟盒向前推;两支香烟冒的烟雾浮升在浊重凝滞的办公室空气中。

“你的头发没灰,”渥伦德指控道,“你的身体好翻天了——也许只有一点神经脆弱。你的脑袋就像……就像……呃,总之我羡慕你就是。而且呐,等等!”渥伦德再次断了话头,眼睛觑眯起来。“老天爷,我脑子里转着好多事——”他的香烟指向档案柜——“我把那事也忘了!两年前!或者差不多那时候!你不是继承了个头衔吗?”

“对。男爵爵位。”

渥伦德吹声口哨。

“附带金钱吗?”

  “蛮大一笔的,我想。但话说回来,”何顿道,吐出烟雾,“照说我应该死了。想来这会儿是在别人手上了。”

“我得跟你讲几次才懂,”渥伦德呻吟道,算是公事公办的痛愤,“你想的那套——说什么情报人员因公假死,但战事处不通报律师——只有舞台剧跟电影里头才会发生啦。你没事。你的律师全知道。”

“喔!”何顿说。

“这事你就不用挂心了,”渥伦德安抚道。他觑眼看向何顿,兴头又上来了。“说来你这会儿可是唐纳爵士哕,嗯?恭喜。感觉如何?”

“噢,不晓得。还好吧。”

渥伦德瞪着他。

“亲爱的小老弟啊,你头壳坏了,”他语带真挚的关心。“意大利最后那次任务搞坏了你的脑子。你怎么没有乐翻天?嗯?怎么——”他停顿下来。“是为了希莉雅吗?”

“对。”P2-5

序言

推理之趣

任何一本小说中,都会有一个或者若干个“谜”:那对情侣是不是最后能走到一起,那个青年能不能报了杀父之仇,或者未来究竟发展成怎样一个世界,等等。人类都有好奇心。因此,一个个谜团也就吸引着读者继续读下去,直到翻开最后一页。侦探小说可以说是将谜团最大化的一种类型小说,整本书就是一个大谜团——解开谁是凶手之谜。而在此过程中,又包含着各式各样的小谜团:没有留下凶手脚印的沙滩、不可能进出的密闭空间、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待到最后一章名侦探娓娓道来事件的真相,读者才恍然大悟,感叹世间竟然有如此巧思。

自1841年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发表《莫格街谋杀案》以来,侦探小说经历了160余年的发展。这期间不仅出现了阿瑟·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达谢尔·哈米特、雷蒙德·钱德勒等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还衍生出了许多流派和子类型,比如解谜推理、硬汉侦探、法庭推理等等。其中解谜推理是爱伦·坡时代便诞生的,历经一辈辈大师潜心雕琢,称得上是侦探小说中的正统,也被称作“本格派”(日文说法,即正宗、正统)。

解谜推理在1920年代掀起高潮,成就了侦探小说史上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名探满街走,名作天天有”的时代里有三个名字最为耀眼,即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和约翰·狄克森·卡尔。他们笔下的作品代表了解谜推理的最高峰,时至今日还广受追捧。这时期作品的特色是崇尚推理和谜团,要给予读者公平的线索,让他们和虚构的侦探拥有同等解开案件真相的机会。诗人W.H.奥登就分析说:“(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最奇妙之处在于它恰好最能吸引那种其他形式的‘白日梦’文学无法影响的人。医生、牧师、科学家或艺术家这些事业上相当成功的职业人士是典型的侦探小说迷;他们喜欢思考,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饱学之士,因此绝对无法忍受《周六晚报》、《真实的告解》、电影画报或连环漫画等读物。”读者靠侦探小说来获得智力游戏的快感。一旦能先侦探一步解开谜团,便像获得了无尚的荣誉般兴奋。

大不可能

那时,解谜成为侦探小说最重要的元素,作为“谜”载体的谜团和诡计更是发展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作家们努力拓展各种可能性,不管是杀人手法、灭迹手段、隐藏方式,还是作家自己的故布迷阵,设置误导的“红鲱鱼”。发生在大家族里的谋杀、相对封闭的环境、有限的嫌疑犯、不同的动机、隐藏的秘密……这些构成了最典型的谋杀背景。诸如暴风雪山庄、密室杀人、不在场证明等诡计在黄金时代大行其道。

其中,有一种谜团让作家们又爱又恨。它是每一个创作侦探小说的作家都想挑战的选题;甚至有种说法,如果没有在作品中运用它一次,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侦探作家。那就是密室杀人(Locked Room Mystery)。

什么是密室杀人呢?回到侦探小说的原点《莫格街谋杀案》,它就是一篇密室小说。在上锁的屋子里发生了杀人案件,但是凶手不仅顺利得手,还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密闭的房间。密室小说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从表面上看它不合理——一个人不可能在上锁的房间中被杀。但是一旦解开谜团,读者便会发现不合理背后的合理性:或是巧妙的机械手法,或是被忽视的心理盲区。

并不满足在小屋子里折腾的作家们,挖空心思又想出了各式不可能的谜团:躺在沙滩中央的受害者身边只有自己的脚印,却明显被人杀害;奔驰在铁轨上的火车却像空气般消失在两站之间;众目睽睽下发生不可思议的杀人事件……这些描述超常事件的小说形成了侦探文学的一个子类型——不可能犯罪。这类作品有着鲜明的特点:幻想性的谜团、超自然的气氛、巧妙的手法、合理的解答。对于读者来说,这类作品是解谜推理的极致,要想破解谜团,需要更活跃的思维、更缜密的推理以及更敏锐的洞察力。解开这些难题,也能获得超乎寻常的快感。

根据密室和不可能犯罪研究权威罗伯特·艾迪统计,古往今来欧美不可能犯罪长短篇作品大约3000多部(篇)。另外,日本作家创作了1000多部(篇)作品。这个数字相对浩瀚如海的侦探文学简直是九牛一毛。然而,就有那么一小部分作家倾其一生的精力创作不可能犯罪作品,像美国作家约翰·狄克森·卡尔、克莱顿·劳森、约瑟芬·康明斯等等。当然,成就最高的便是卡尔。

密室之王

约翰·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1906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联合镇。他父亲伍德·尼古拉斯·卡尔曾当选众议院议员。卡尔青少年时期就展露写作的天分,11岁便撰写法庭审判和谋杀案一类的新闻报道,后来还在本地一家报纸做过拳击专栏主笔。

1925年卡尔进入哈维佛学院。第二年他的小说和诗歌就刊登在学校的文学杂志《哈维佛人》上,此后还当上了杂志编辑。1928年从哈维佛学院毕业后,他去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学习。但是留学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为《哈维佛人》杂志撰写连载小说,这部作品经过修改扩充后出版,成为他的长篇处女作《夜行》(1930)。小说的主角是先前曾在短篇作品中出现的法国警探亨利·贝克林。

1932年,卡尔娶英国女子克拉丽斯·克里夫斯为妻,两人婚后便在英国定居。卡尔变得很英国化,以至于许多读者认为他是英国作家。1933年,卡尔出版基甸·菲尔博士系列首部作品《女巫角》。第二年他以笔名卡特·狄克森创作的《布拉格宅邸谋杀案》中,亨利·梅尔维尔爵士登场。此后,卡尔交替撰写菲尔系列和梅尔维尔系列,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很具特色,情节布局复杂,谋杀手法奇特,充满喜剧和超自然气氛。更重要的是,他专注于密室和不可能犯罪。可惜由于吸烟,他晚年健康情况恶化,于1977年2月27目因肺癌去世。

卡尔笔下的密室第一神探基甸·菲尔博士是根据他所崇拜的英国侦探作家G.K.切斯特顿塑造的。菲尔是一个胖胖的字典编纂家,装扮很滑稽,穿着披风,抽着海泡石烟斗,留着强盗式的胡子。但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分析罪犯的心理,破的案子也相当复杂;卡尔创作的菲尔博士探案作品,是创造力、气氛、意外性和叙事技巧几近完美的结合。包含两桩不可能犯罪以及著名的“密室讲义”的《三口棺材》(1935)在历次密室票选中都名列第一。其他名作还有《阿拉伯之夜谋杀案》(1936)、《歪曲的枢纽》(1938)、《绿胶囊之谜》(1939)、《连续自杀事件》(1941)等。

亨利·梅尔维尔爵士有些像温斯顿·丘吉尔。他甚至比菲尔还要古怪——大大的秃脑袋,奇怪的表达加上不修边幅的外表。梅尔维尔的职业是律师兼医生,但最有兴趣的还是那些不可能案件。登场作品《布拉格宅邸谋杀案》发生在伦敦的一所盛传有鬼的老房子里,案子从一场降灵会开始,一位巫师在会上被枪杀于密室之中。这个系列的名著包括《独角兽谋杀案》(1935)、《犹大之窗》(1938)、《女郎她死了》(1943)等等。他破解的密室案件一点也不逊色于菲尔,只因没有发表密室讲义显得稍逊一筹。

卡尔的作品集欧美浪漫本格之大成,侦探小说家埃德蒙·克里斯宾总结他的成就说道:“论手法之精妙高微和气氛营造的技巧,他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之列。”不可能的谜团需要同样不可能的气氛来烘托,营造出一种亦幻亦真的效果。卡尔借助于古老传说、哥特化的场景,自然地烘托出超自然的恐怖感觉。在《女巫角》中,传说身为女巫绞刑场查特罕监狱典狱长并拥有此处大批地产的史塔伯斯家族继承人注定要断颈而亡,果然在众人的监视之下,史塔伯斯家长子坠楼身亡。梅尔维尔系列的《红寡妇谋杀案》(1935)则是多人监视着的上锁的房间,被害人不仅被毒死,而且有人还扮成被害者回应屋外的喊声。  卡尔也是黄金时代最早提出公平竞争的作家之一。他完全利用公平的线索、合理的解答,让小说最终走上逻辑的道路。英国评论家朱利安·西蒙斯说:“今日的小说在诡计上没有哪个能与克里斯蒂和卡尔的相媲美。”在他超过80本长短篇侦探小说里,几乎将所有能想到和想不到的不可能犯罪谜团写了个遍,设计了超过50种的密室,构思之巧就连克里斯蒂也自叹弗如。读者更无需怀疑小说中的手法是否能实现,因为卡尔都亲手加以实验,确保诡计的可行性。如果有这样的疑问,只能归咎于自己的脑袋太笨。

《沉睡的人面狮身》是卡尔1947年的作品。虽然创作时间算是中后期,作品水准依然很高。作品具有中前期一贯的特色,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神秘莫测,转折惊人,当然还有卡尔特有的不可能犯罪。但同时,卡尔在作品中开始关注犯罪的心理、动机等特殊因素,关注战争对人的影响,关注爱情。这些要素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卡尔战后魄力十足的作品之一,细腻而不乏刚健,复杂却不失真实。

战争结束后,唐纳·何顿回到熟悉的伦敦,谣传昔日恋人希莉雅因不相信姐姐玛歌死于单纯的脑溢血而发疯。但当初负责验尸的医师并不认同希莉雅的看法,甚至暗示希莉雅应该求助心理医师。此时,菲尔博士受好友海德雷督察长所托,前来此地一探究竟……

菲尔博士听取两造说法后宣布:“两边都说谎,但两边都诚实,而且都不是杀害玛歌的凶手。”菲尔博士顾不得解释,连忙赶赴墓地做一项重要的检验。墓室是石造的,入口的门锁当年被贴上盖有人面狮身像的封印——未被破坏的封印显示这座墓室确实无人能够进出。但一踏进墓室,映入眼帘的竟是让人无法相信的景象:四具各重达八百磅的棺木,像被巨人力士抬起推落般一片混乱,地上一层均匀且不留脚印的细沙,记录着不可能有人踏进墓室一步……这难道是玛歌的怨灵作祟,还是谁别有企图?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爱情

卡尔的作品,特别是菲尔博士系列的作品中,常会出现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或者是欢喜冤家,或者是情投意合的初识者,仿佛大森林里飞进来一双欢快的百灵乌,给阴森、恐怖、诡异而黑暗的大森林带来快乐、自由的光彩。

卡尔在前往欧洲求学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女孩。他自身的浪漫和冒险精神,使得他将这种经历一而再再而三地搬上自己的作品。一对年轻男女,快乐而俏皮的对话,夸张性的经历,彼此的关怀和鼓起勇气的表白,都为作品增色不少。而菲尔博士这个巨象般身躯的老字典编纂家,却时常变成和蔼可亲的月老。

爱情故事中的主角们也同样可爱。《连续自杀事件》中的欢喜冤家两个坎贝尔,从头到尾闹出了不少笑话;而《女巫角》中年轻的男主角,也是傻傻的天真却勇敢善良的男孩,被菲尔博士吓得神色大变,令人忍俊不禁。

卡尔的作品风格非常多变。但不管是诙谐幽默的风格还是魄力十足的风格,阴森诡谲的风格还是恐怖悬疑的风格,只要出现这样的爱情,出现这样的两个人,我们便不会寂寞。

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战争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一种伤痛,一种灾难。战争迫使人们躲避,迫使人们崇拜英雄,忘记闲情逸志的茶会游戏,迫使人们变得坚强。1943年左右,由于战争的影响,许多作品都出现了战争的内容和画面,许多作家的风格也随着改变,形成了一场推理小说的剧变,并最终导致黄金时代的终结。

卡尔在许多作品中都表现了战争的影响。1940年的《九因谋杀成十》生动再现了当时大西洋航运的灯火管制状况。1946年的《耳语之人》也同样将战后的疮痍展现出来。

战争是永恒的主题,推理小说当然也不例外。作家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希望注入作品,把游戏般的设计、想象力,与具有责任感的思考相结合,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日本同样有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作家,最典型的当属岛田庄司。他在《异想天开》中认真思考和阐述了自己对于二战和强征劳工的理解和态度,甚至还专门撰写了自己对于战争理解的著作。

推理小说不是世外桃源,推理小说根源于生活,也必将反映生活。战争是人类的浩劫,战争之后,人类需要团结,也需要反思。传统的解谜推理虽然是浪漫的,但依然因为作家心灵的影响,而变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影响力,具有催人感动、共鸣和震撼的力量。

动机

20世纪40年代是黄金时代的终点。之前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忽然间变了一副模样。美国侦探小说大师埃勒里·奎因,由1942年《凶镇》进入哲人侦探时代;赛耶斯、布彻、劳森最后的黄金时代风格作品,都写在这个时间段附近:1944年黑克·塔博特发表谜一样的经典《地狱之缘》后,就惨遭退稿,从此不再创作不可能犯罪类型的小说。

身在不可逆转的巨大浪潮中,卡尔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卡尔前期的作品黄金时代味道十足,讲究诡计的原创性、推理的精妙以及整体情节的构造和逆转。作品很少去关注心理层面,很少在意动机,很少深入内心、理解人的感情,包括喜爱、痛苦、焦虑等等。

如果说卡尔1946年的菲尔博士作品《耳语之人》依然算是正统的黄金时代解谜风格,那么一年之后的这部《沉睡的人面狮身》,可以算得上是卡尔的分水岭。

这一次小说的焦点不在命案发生的方式,而在于围绕命案的各种事件上:几名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神秘毒药的时隐时现,以及圣诞聚会上十分值得玩味的“面具扮演杀人游戏”,和这一切背后凶手的动机。

从这些动机出发,作者更深层次讨论的,则是造成这些动机的原因——人的心理、欲望以及人性本身。作者的目的,已经从单纯写一部精彩的黄金时代游戏性小说,变成写一部关怀人性的小说。

小说的最后一个片段,就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想法:

菲尔博士拔开酒罐的盖子,往玻璃杯倒入猛烈的威士

 忌,加上微量的水。

那声包容的讽刺、他眼里遥远的闪光,在他举杯时全

 从他身上发散出来。

“我敬人性,”他说。

密室、推理、恐怖气氛、情节逆转、红鲱鱼,这些都是卡尔在黄金时代所拥有的要素;而同时,又加入了战争、爱情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使得这部作品宛如暖玉般,既光滑无比,又反射着柔和的光。这就是这部作品——矛盾而又充满魅力。

书评(媒体评论)

“卡尔的巅峰作品”

——《纽约时报》

现今的侦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困惑我,但卡尔总能。

——阿加莎·克里斯蒂

卡尔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之列。

——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兼评论家

爱德蒙·克里斯宾

若克里斯蒂是推理界天后,那卡尔就是天王。

——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兼评论家 安东尼·布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