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女巫角/古典推理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约翰·狄克森·卡尔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喜欢推理小说那华丽的谜团、缜密的逻辑、巧夺天工的布局、振聋发聩的解谜吗?它的魅力无穷无尽,不啻为一次充满刺激的探险。

古典推理文库旨在译介欧美本格解谜特别是密室和不可能犯罪类型的经典推理小说。

本书为该文库丛书之《女巫角》。阅读本书,将是你莫大的娱乐和享受。

内容推荐

废弃百年的查特罕监狱,笼罩着惊悚的鬼魅传说……

这里是绞杀罪犯的刑场,这里有地狱般恐怖的刑罚,而历代担任典狱长的史塔伯斯家族也是厄运连连,传说家族的继承人都注定在监狱的高塔下断颈身亡。

失魂落魄的家族长子遵照遗嘱,到监狱的废墟里守夜经受试炼,菲尔博士带人在外面监护,避免意外发生……然而,厄运再次降临,邪恶阴谋在谣言背后悄悄展开……

试读章节

老字典编辑的书房有他的小屋那么长。搭了屋椽的书房比起房门的高度要低陷个几尺。下午将尽时分的太阳照着一棵紫杉,树阴则遮蔽了书房背面的格子窗。

那墨绿色茂盛的草地、长青树丛、灰色教堂尖塔和白色蜿蜒的道路,英格兰乡间深沉慵懒的美有一抹诡异的情调。对一个美国人来说,想起自己家乡一条条飞快的水泥高速公路,被一些红色加油站及车流废气填得满满的,这里就格外赏心悦目。这乡间让人感觉人们即使在路当中散步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泰德·蓝坡望着洒进格子窗的阳光,还有紫杉树上暗红色闪闪发亮的小果子,有着惟有大不列颠群岛才能对外地人勾起的一种心情。感觉大地古老迷人,还有“讨喜”这么一个英国味儿字眼引发的所有匆匆掠过的印象所带来的实在感。法国有如时尚一般善变,仿佛整个国家顶多跟前一季流行的帽子式样一般老。在德国,连古老传说都像忙碌的钟表机件似地清新无比,好像纽伦堡出产的玩具上了发条那样。然而英格兰这块土地似乎比那些爬满常春藤的高塔还要不可思议地古老。暮色下的钟像是在塔里悬了几世纪。而鬼魅穿梭其间,连罗宾汉犹摆脱不去的,是偌大的一片静寂。

泰德。蓝坡朝房间那头的主人看了一眼。基甸·菲尔博士庞大的体积塞满一张深深的皮椅。他一边正弹着烟斗把烟草填进去,一边好像愉快地思索着烟斗刚才对他说的什么话似地念念有词。菲尔博士不算太老,但无疑地,他属于这老房间的一分子。他的这位访客认为,这房间就像狄更斯小说里的一幅插画。橡木的梁及梁与梁之间被烟熏黑的石灰泥底下的书房宽敞又阴暗。坟冢般大大的橡木书架上端有些菱形玻璃窗。你会觉得这屋里所有的书都蛮友善的。闻起来是沾了灰尘的皮革和旧报纸的味道,俨然这些堂皇的旧书已将它们的大礼帽一挂,准备长住下来了。

菲尔博士连装烟斗这一点儿活儿也做得微微喘息。他块头很大,走路通常要拄两根拐杖。衬着书房前方窗户透进来的光,他那掺了一撮白毛、满头蓬松的黑发波浪迭起,像一面军旗似的。这霸道而无边无际的乱发一辈子都领在他前头飘舞。他的脸又大又圆又红润,在几层双下巴上头某处扯着一个笑容。然而那张脸上引你注意的,是他眼中闪耀的目光。他眼镜挂在一条宽宽的黑缎带上。当他低下他的大头时,小眼睛从眼镜上方看过来,闪闪发亮。他好像是凶勇好斗,又好像是调皮地在窃笑。不知怎地,他有办法同时结合两者于一身。

“你一定要去拜访菲尔一下,”梅尔森教授跟蓝坡说过。“第一,因为他是我最老的朋友;其次,因为他是英国了不起的一个人物。这人在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拥有最多冷僻、毫无用处又极吸引人的情报。他会一直劝你吃东西、喝威士忌,到你晕头转向为止。不管什么样的话题他都说个不停。不过一讲到昔日英格兰的辉煌和各种体育活动的时候,就更要滔滔不绝了。他爱好听乐队表演、看多愁善感的通俗剧、喝啤酒,还有看胡闹的喜剧。他是个很棒的小老头。你会喜欢他的。”

无可否认,这位东道主整个人有一股热忱和单纯,绝不矫揉造作,让蓝坡才见面5分钟就感到宾至如归。这个美国佬得承认,甚至还没见到他的面,已感觉分外窝心了。梅尔森教授在蓝坡起航之前早给基甸·菲尔写了一封信,并收到他几乎没法辨读的回信。信上点缀了一些爆笑的小图画,又拿出几行有关禁酒令的诗作结尾。此外,蓝坡抵达查特罕之前,已和他在火车上不期而遇。林肯郡的查特罕距伦敦大约120多哩,离林肯镇本身只有一小段路。蓝坡傍晚时分上火车时心情颇低落。灰暗的伦敦,加上那些烟雾和迟缓的交通,实在孤寂。信步穿越那脏兮兮的车站,满是沙砾和火车头蛮横的吐气声,视野又被匆匆忙忙的通动人潮搅得支离破碎,很落寞。候车室看起来肮脏阴沉。那些过客赶在火车进站以前,跑去湿气扑鼻的吧台,抢着灌杯饮料。看来,过客们比候车室还要肮脏阴沉些。在跟自己同样乏味、无精打采的灯下,这些人显得疲惫而颓败。

泰德·蓝坡才刚踏出校门,因而极度担心自己世面见得不够。他玩过欧洲不少地方,但全是父母严密看管下,循着那些一般咸认很有意义的行程在走,叫他看哪里他就看哪里。这种旅行简直就在参观活生生的偷窥秀,可是内容却是明信片上见过的,反而还得边听一些长篇大论。独自一人,他又觉得慌乱沮丧,满怀怨气。对着眼前这叫人厌恶的景观,他开始觉得,这儿比起中央车站差远了。由美国水准以上的小说家们笔下看来,拿中央车站这样比较,根本就糟蹋了它。

“唉,管他的!”

他咬牙切齿一番,到书报摊买了本惊悚小说,然后朝他那班火车逛过去。英镑从来都很难缠,五花八门的硬币看得人头昏,非十进位的币值划分又那么不规则。凑个钱数就像玩拼图一样,急不得。既然只要他耽搁一点点时间,就会嫌自己粗鲁笨拙,通常再小额的消费他也会掏钞票来付账,让对方去绞脑汁。到头来,他满载着找回的零钱,以至于每走一步身上都锵啷锵啷地响。

是说,当他碰上那个穿灰色衣服的女孩时。

他真的“碰”上她。都怪他浑身上下听起来太像一个流动收银机,很不自在。他正试图将手捅进两个口袋里,从底下把铜板兜上来,有点像螃蟹那样摇摇摆摆地走。结果太投入了,浑然不觉自己往哪里去,“砰”一声撞上一个人,吓了一大跳。又听到有人倒抽一口气,还有从他手臂膀下方传来“噢”的

口袋里的东西溢出来了。他隐约听见一大堆铜板叮叮当当地掉到月台的木头地板上。尴尬而情急之下,他发现自己握住了两只娇小的手臂膀,同时低头正望着一张脸。假使那一刻他讲得出什么话,肯定也只有“嘎!”这个字。接下来他恢复镇定来端详那张脸。月台旁头等车厢射出来的灯光正好打上去,脸小小的,眉毛高高吊着,充满狐疑。她揶揄地眯起眼瞅着他,好像从远处极目眺望的神情,再善意地嘟着嘴。其实她帽缘根本就拉得很低,衬着那乌黑亮眼的头发,俏皮逗趣。她的蓝眼珠也深得几近黑色。粗线织的灰外套领子竖起,但未遮过她嘴部表情。

她迟疑了一下,然后开口笑着说:“嘿,好有钱喔!呃,请你放开我的手好不好?”

他急急忙忙朝后退一步,对铜板散了一地在意得很。

“天哪!不好意思!我真是饭桶。我……你掉了什么东西吗?”

“我看看……我的钱包,还有一本书。”

他弯身将它们拣起。即使后来,当火车已没人那飘着香气又还算凉爽的黑夜往前飞驰时,他仍记不起他们是怎么聊上的。黯淡的候车棚煤烟弥漫,还充斥着行李搬运车辘辘的回声,原不是攀谈的好地点。但不知怎地,这里感觉却对极了。没什么精彩对话——事实上场面颇冷。他们只是站在那儿,虚应地搭着腔。忽然蓝坡灵思泉涌。他发现他刚买的书和他从女孩手中打落的是同一个作者写的。由于此作者是艾德嘉·华勒斯先生,这巧合对一个外地人来说本是毫不起眼的,不过蓝坡将它大书特书了一番。每次一担心女孩要落跑,他就拼命抓住这个话题。他已风闻英国女子是何等冷漠而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纳闷女孩与他交谈是否仅仅碍于礼貌。然而礼貌之外,似乎瞅着他的那湛蓝的眼底还有点儿什么。她像男人一样自在地斜倚着车厢边上,手塞在毛茸茸的灰外套口袋里,身材小巧标致,嘴角翘翘的,带着笑意。一时之间他有种感觉——她跟他一样寂寞。

P1-5

序言

现今的侦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困惑我,但卡尔总能。

——阿加莎·克里斯蒂

卡尔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之列。

——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兼评论家

爱德蒙·克里斯宾

若克里斯蒂是推理界天后,那卡尔就是天王。

——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兼评论家

安东尼·布彻

推理之趣

任何一本小说中,都会有一个或者若干个“谜”:那对情侣是不是最后能走到一起,那个青年能不能报了杀父之仇,或者未来究竟发展成怎样一个世界,等等。人类都有好奇心。因此,一个个谜团也就吸引着读者继续读下去,直到翻开最后一页。侦探小说可以说是将谜团最大化的一种类型小说,整本书就是一个大谜团——解开谁是凶手之谜。而在此过程中,又包含着各式各样的小谜团:没有留下凶手脚印的沙滩、不可能进出的密闭空间、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待到最后一章名侦探娓娓道来事件的真相,读者才恍然大悟,感叹世间竟然有如此巧思。

自1841年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发表《莫格街谋杀案》以来,侦探小说经历了160余年的发展。这期间不仅出现了阿瑟·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达谢尔·哈米特、雷蒙德·钱德勒等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还衍生出了许多流派和子类型,比如解谜推理、硬汉侦探、法庭推理等等。其中解谜推理是爱伦·坡时代便诞生的,历经一辈辈大师潜心雕琢,称得上是侦探小说中的正统,也被称作“本格派”(日文说法,即正宗、正统)。

解谜推理在1920年代掀起高潮,成就了侦探小说史上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名探满街走,名作天天有”的时代里,有三个名字最为耀眼,即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和约翰·狄克森·卡尔。他们笔下的作品代表了解谜推理的最高峰,时至今日还广受追捧。这时期作品的特色是崇尚推理和谜团,要给予读者公平的线索,让他们和虚构的侦探拥有同等解开案件真相的机会。诗人W.H.奥登就分析说:“(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最奇妙之处在于它恰好最能吸引那种其他形式的‘白日梦’文学无法影响的人。医生、牧师、科学家或艺术家这些事业上相当成功的职业人士是典型的侦探小说迷;他们喜欢思考,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饱学之士,因此绝对无法忍受《周六晚报》、《真实的告解》、电影画报或连环漫画等读物。”读者靠侦探小说来获得智力游戏的快感。一旦能先侦探一步解开谜团,便像获得了无尚的荣誉般兴奋。

大不可能

那时,解谜成为侦探小说最重要的元素,作为“谜”载体的谜团和诡计更是发展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作家们努力拓展各种可能性,不管是杀人手法、灭迹手段、隐藏方式,还是作家自己的故布迷阵,设置误导的“红鲱鱼”。发生在大家族里的谋杀、相对封闭的环境、有限的嫌疑犯、不同的动机、隐藏的秘密……这些构成了最典型的谋杀背景。诸如暴风雪山庄、密室杀人、不在场证明等诡计在黄金时代大行其道。

其中,有一种谜团让作家们又爱又恨。它是每一个创作侦探小说的作家都想挑战的选题;甚至有种说法,如果没有在作品中运用它一次,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侦探作家。那就是密室杀人(Lcked Room Mystery)。

什么是密室杀人呢?回到侦探小说的原点《莫格街谋杀案》,它就是一篇密室小说。在上锁的屋子里发生了杀人案件,但是凶手不仅顺利得手,还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密闭的房间。密室小说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从表面上看它不合理——一个人不可能在上锁的房间中被杀。但是一旦解开谜团,读者便会发现不合理背后的合理性:或是巧妙的机械手法,或是被忽视的心理盲区。

并不满足在小屋子里折腾的作家们,挖空心思又想出了各式不可能的谜团:躺在沙滩中央的受害者身边只有自己的脚印,却明显被人杀害;奔驰在铁轨上的火车却像空气般消失在两站之间;众目睽睽下发生不可思议的杀人事件……这些描述超常事件的小说形成了侦探文学的一个子类型——不可能犯罪。这类作品有着鲜明的特点:幻想性的谜团、超自然的气氛、巧妙的手法、合理的解答。对于读者来说,这类作品是解谜推理的极致,要想破解谜团,需要更活跃的思维、更缜密的推理以及更敏锐的洞察力。解开这些难题,也能获得超乎寻常的快感。

根据密室和不可能犯罪研究权威罗伯特·艾迪统计,古往今来欧美不可能犯罪长短篇作品大约3000多部(篇)。另外,日本作家创作了1000多部(篇)作品。这个数字相对浩瀚如海的侦探文学简直是九牛一毛。然而,就有那么一小部分作家倾其一生的精力创作不可能犯罪作品,像美国作家约翰·狄克森·卡尔、克莱顿·劳森、约瑟芬·康明斯等等。当然,成就最高的便是卡尔。

密室之王

约翰·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1906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联合镇。他父亲伍德·尼古拉斯·卡尔曾当选众议院议员。卡尔青少年时期就展露写作的天分,11岁便撰写法庭审判和谋杀案一类的新闻报道,后来还在本地一家报纸做过拳击专栏主笔。

1925年卡尔进入哈维佛学院。第二年他的小说和诗歌就刊登在学校的文学杂志《哈维佛人》上,此后还当上了杂志编辑。1928年从哈维佛学院毕业后,他去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学习。但是留学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为《哈维佛人》杂志撰写连载小说,这部作品经过修改扩充后出版,成为他的长篇处女作《夜行》(1930)。小说的主角是先前曾在短篇作品中出现的法国警探亨利·贝克林。

1932年,卡尔娶英国女子克拉丽斯·克里夫斯为妻,两人婚后便在英国定居。卡尔变得很英国化,以至于许多读者认为他是英国作家。1933年,卡尔出版基甸·菲尔博士系列首部作品《女巫角》。第二年他以笔名卡特·狄克森创作的《布拉格宅邸谋杀案》中,亨利·梅尔维尔爵士登场。此后,卡尔交替撰写菲尔系列和梅尔维尔系列,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很具特色,情节布局复杂,谋杀手法奇特,充满喜剧和超自然气氛。更重要的是,他专注于密室和不可能犯罪。可惜由于吸烟,他晚年健康情况恶化,于1977年2月27日因肺癌去世。

卡尔笔下的密室第一神探基甸·菲尔博士是根据他所崇拜的英国侦探作家G.K.切斯特顿塑造的。菲尔是一个胖胖的字典编纂家,装扮很滑稽,穿着披风,抽着海泡石烟斗,留着强盗式的胡子。但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分析罪犯的心理,破的案子也相当复杂;卡尔创作的菲尔博士探案作品,是创造力、气氛、意外性和叙事技巧几近完美的结合。包含两桩不可能犯罪以及著名的“密室讲义”的《三口棺材》(1935)在历次密室票选中都名列第一。其他名作还有《阿拉伯之夜谋杀案》(1936)、《歪曲的枢纽》(1938)、《绿胶囊之谜》(1939)、《连续自杀事件》(1941)等。

亨利·梅尔维尔爵士有些像温斯顿·丘吉尔。他甚至比菲尔还要古怪——大大的秃脑袋,奇怪的表达加上不修边幅的外表。梅尔维尔的职业是律师兼医生,但最有兴趣的还是那些不可能案件。登场作品《布拉格宅邸谋杀案》发生在伦敦的一所盛传有鬼的老房子里,案子从一场降灵会开始,一位巫师在会上被枪杀于密室之中。这个系列的名著包括《独角兽谋杀案》(1935)、《犹大之窗》(1938)、《女郎她死了》(1943)等等。他破解的密室案件一点也不逊色于菲尔,只因没有发表密室讲义显得稍逊一筹。

卡尔的作品集欧美浪漫本格之大成,侦探小说家埃德蒙·克里斯宾总结他的成就说道:“论手法之精妙高微和气氛营造的技巧,他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之列。”不可能的谜团需要同样不可能的气氛来烘托,营造出一种亦幻亦真的效果。卡尔借助于古老传说、哥特化的场景,自然地烘托出超自然的恐怖感觉。在《女巫角》中,传说身为女巫绞刑场查特罕监狱典狱长并拥有此处大批地产的史塔伯斯家族继承人注定要断颈而亡,果然在众人的监视之下,史塔伯斯家长子坠楼身亡。梅尔维尔系列的《红寡妇谋杀案》(1935)则是多人监视着的上锁的房间,被害人不仅被毒死,而且有人还扮成被害者回应屋外的喊声。

卡尔也是黄金时代最早提出公平竞争的作家之一。他完全利用公平的线索、合理的解答,让小说最终走上逻辑的道路。英国评论家朱利安·西蒙斯说:“今日的小说在诡计上没有哪个能与克里斯蒂和卡尔的相媲美。”在他超过80本长短篇侦探小说里,几乎将所有能想到和想不到的不可能犯罪谜团写了个遍,设计了超过50种的密室,构思之巧就连克里斯蒂也自叹弗如。读者更无需怀疑小说中的手法是否能实现,因为卡尔都亲手加以实验,确保诡计的可行性。如果有这样的疑问,只能归咎于自己的脑袋太笨。

《耳语之人》出版于1946年,是菲尔博士系列第十六作。1940年到1950年,卡尔共发表的8部长篇,以本作最为出色。

故事开始于二战前夕的1939年。布鲁克一家是居住在法国乡下小镇的幸福家庭。父亲霍华德是一家皮革公司的经理,颇有些钱财,儿子哈里则喜好运动,更喜爱艺术,他的理想是前往巴黎学习油画。平静的生活因为新秘书费伊的到来而被打破。哈里爱上了费伊,就在两人准备结婚之际,小镇上出现了费伊与人有染的传言。得知消息后,父亲霍华德决定约会费伊,出大钱请求她取消婚约。约会地点在与小镇隔河相望的古老高塔顶上。

这座高塔只有一个入口,通过螺旋的台阶通向顶部围着栏杆的平台。约会当天下午,霍华德被人发现死在了塔顶,背部有致命的剑伤。所有的证据显示,这段时间内不可能有任何活人靠近他。莫非是传说中的吸血鬼所为?

这一切仅仅是诡异事件的开始。六年之后,二战结束,迈尔斯·汉蒙德雇了一位图书管理员,来整理他去世的叔叔的藏书,他忽然发现……

全书始终在紧绷、压抑、低沉的步调中缓缓前进,直到最后,读者也无法用揭开真相的意外感来中和那份低回不已的伤感。

作为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柳暗花明的故事叙述手法是卡尔的招牌之一。传统的侦探小说常常以案件发生——线索调查——侦探推理——最后真相大白为固定流程。这一点在埃勒里·奎恩早期的推理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我们如此热爱那一段段公式化的数字推理,因此乐得原谅公式化的推理故事。可以说侦探推理部分是奎恩的强项。与此同时,拥有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之傲人成绩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之所以被人喜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他们说过的蕴藏机锋的对话,可以说,侦探女皇的王座不仅缘于各种独创性的设定,也是以字字珠玑的对话和鲜活的人物塑造作为基石的。线索调查可以说是克里斯蒂的强项。而对于卡尔来说,由于不可能犯罪本身充满了非逻辑性与不可推理性,因此卡尔把精力投注在案件本身,如何写出一个精彩的案件成为卡尔首要解决的问题——即谜团的构思。

对于卡尔来说,怪异的案发现场(BizaITe Scene)和诡谲的气氛并不是一个好的案件的全部,在卡尔看来,一个好的案件不是已经发生的,而是正在发生的。因此,我们总能在卡尔的小说中读到各种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进展,当我们以为故事该告一段落时,总有奇峰突起。

在卡尔前期的小说中,故事和案件虽然也是共同进行,但却给人一种二者并行不悖的感觉。1940年以后,尤其是战争刚刚结束后,百废待兴;进入创作生涯后半期的卡尔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是否还有突破旧我、更上层楼的空间。《耳语之人》就是对于这种反思的一份答卷。

坦白说,本书的第一个广义密室诡计对于老牌的密室爱好者而言,并不陌生。而第二个诡计,虽然充满了天外奇想,但并非卡尔的招牌:不可能犯罪。那么,卡尔在本作中的心血究竟体现在哪里?答案便是:故事与谜的结合。为了写作更加丰满生动的谜团,卡尔将谜的元素糅合到了故事里面(这一点也是短篇推理之王Hoch奉行的教条与创作的秘诀)。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卡尔首先将整个案件的时间幅度设置为6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增加了叙事的难度,但却很自然地为整个故事设定了两个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的案件。卡尔开宗明义地借犯罪俱乐部成员之口娓娓道来发生在6年前的不可思议案件,接下来此案件中的重要人物突然出现,新的案件在一连串的故事中发生了。整个小说一共可分为四部分:6年前的故事,6年前的案件,6年后的故事,6年后的案件。卡尔将案件作为故事产生的源泉,将线索作为故事发展的血肉,再将故事作为解决案件的钥匙,整本书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畅快感受。

虽然1940年以前,卡尔也有类似的作品,例如被一些西方评论家誉为卡尔三大杰作之一的《歪曲的枢纽》(The CrookedHinge,1938)是针对发生在过去的案件追本溯源,进而得以一并解决今天的案件,但归根结底,那只是简单地为了叙述动机而描写的一段过往;又或者更早期的《红寡妇谋杀案》(TheRed Widow Murders,1935)或《女巫角》(Hag's Nook,1933),则只是为了烘托和制造恐怖气氛。

卡尔是一位天才的作家,更是一位有责任心的作家,为了不断超越自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新的尝试。在1940年代后半期,他甚至有时候陷入无法在故事中公平布置线索的痛苦(早期的卡尔作品不全是公正的)。在1946年8月给艾勒里·奎恩之一的弗雷德里克·丹奈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

我发现随着年华老去以及不断求新的缘故,自己从细节设置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是痛苦,而非享受。我有时候甚至觉得每句话都该有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才对得起读者。

卡尔在1940年代的十年间,以秉持公正对待读者,明确提供线索为创作要旨,进行了不少的努力,但这对于依靠想象力的作家和依靠华丽谜团的作品来说,真的太难了。

我衷心希望并相信着很多人会因为某个石破天惊的诡计而认识并且记住卡尔。当我们的心像菲尔博士一样急切地踏上通往伦敦的火车,你一定会爱上卡尔,因为这才是一个真正棒的侦探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现今的侦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困惑我,但卡尔总能。

——阿加莎·克里斯蒂

卡尔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之列。

——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兼评论家

爱德蒙·克里斯宾

若克里斯蒂是推理界天后,那卡尔就是天王。

——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兼评论家

安东尼·布彻

“菲尔博士系列的开山之作——此一形象足堪媲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侦探波洛和塞耶斯笔卜的彼得·温姆西爵爷”

——美国亚马逊图书网评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