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贾章旺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记述了毛泽东同志光辉的一生,深刻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丰富深刻的内涵,是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全书语言通俗,情节丰富,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贾章旺同志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记述了毛泽东同志光辉的一生。深刻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丰富深刻的内涵,是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从韶山到长沙

一韶山冲

二湘乡和长沙

三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第二章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

一初到北京

二再到北京

三上海小住 

四在湖南建立共产党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

六受命之初

七加入国民党

八黄埔军校

九在国民党内工作

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十一蒋介石

十二北伐战争

十三屠杀

十四在武汉

第三章 井冈山

一南昌起义

二“八七会议”

三秋收起义

四文家市和三湾

五井冈山(一)

六贺子珍

七南昌起义失败

八朱德和陈毅

九井冈山(二)

十井冈山(三)

十一彭德怀、“六大”决议

第四章 瑞金

一赣南、闽西

二“九月来信”

三“左”倾盲动主义

四杨开慧烈士

五第一次反“围剿”及富田事变

六王明 

七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

八顾顺章 与向忠发

九九一八

十宁都起义

十一周恩来

十二第四次反“围剿”

十三“罗明路线”

十四第五次反“围剿”

十五孩子与英烈们

第五章 长征

一湘江

二通道与黎平

三突破乌江

四遵义会议

五四渡赤水

六金沙江

七大渡河

八过雪山

九张国焘

十陕北

下册

第六章 延安(上)

一东征

二红军会师

三《红星照耀中国》

四西安事变

五西路军

六“七七事变”

七全国抗日

八新四军

九汪精卫

十陈独秀与张国焘

十一摩擦“““

十二百团大战

十三建设根据地

十四家事

第七章 延安(下)

一皖南事变

二日本、德国的强弩之末

三中国共产党的开放与遗憾

四党内整风与刘少奇

五毛泽东思想与“七大”

六抗日战争的胜利

七重庆谈判

八国共决裂

九转战陕北(一)

十转战陕北(二)

第八章 西柏坡

一西柏坡

二济南战役

三辽沈战役

四淮海战役

五平津战役

六将革命进行到底

七会见米高扬

八接见傅作义

九七届二中全会

第九章 开国

一双清别墅

二谈判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四宜将剩勇追穷寇(一)

五国庆

六宜将剩勇追穷寇(二)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公元14世纪中叶的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省吉水县),有一个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扔掉手中的锄头,拿起长矛,投奔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毛太华以百夫长的下级:军官身份,随同大将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澜沧卫,并被留下治镇。他也像许多战友一样,娶了一位当地“蛮”女为妻,并先后生了8个儿子。后来,毛太华老了,请求告老还乡。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他偕妻子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由于他戍边多年,立有军功,被朝廷分配到湖南省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居住,分得田产几十亩。数年后毛清一和毛清四举家迁移到了湘潭县的七都七甲,开种韶山的铁陂、乌塘、东塘等处,计田400亩。500年过去了,至毛泽东已是第20代了。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生于1870年10月15日(清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是独生子。他上过两年学,认识一些汉字,懂些算术。17岁,他开饴理家。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毛顺生精明能干,肯劳动,会节俭,又善于经营,他把家中节余下来的稻谷加工成白米,挑到附近的银田寺赶集出卖,再用碾碎的米糠喂猪出售。这样,他逐渐积攒了一笔钱,赎回了父亲毛翼臣典当出去的田产。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S67年2月12日(清同治六年正月初八)出生于距韶山冲20余里的湘乡县四都唐家士乇(后改为棠佳阁)的一个小康农民家庭。文家祖坟在韶山,每年清明节要到韶山扫墓,为了有个落脚的地方,文七妹的父亲文芝仪就将自己的女儿许给韶山毛家。文七妹13岁时同毛顺生订婚,18岁成亲。婚后一段时间,嫌毛家冷清,多住在娘家。先生下两个儿子,均天亡,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后,格外疼爱,惟恐再夭折,就多方烧香拜佛,并开始吃“观音斋”。

唐家士乇的后山,有个龙潭坳,坳内有清泉水流出,四季不竭。坳口处矗立一块大石头,高2,8丈,宽2丈,石上建有小庙,人称观音庙,远近闻名。毛泽东出生不久,外婆和母亲就把他抱到石观音庙叩拜神灵,并寄名为石头。因毛泽东排行第三。人家就叫他“石三”。文七妹又让毛泽东认七舅母为干娘,认为七舅母儿女多,意在托福,容易成活。

后来,文七妹又生了四子毛泽民(又名毛泽铭,字咏莲、润莲,1896年4月3日出生)、五子毛泽覃(又名毛泽琳,字咏菊、润菊,1905年9月25日出生)。文七妹还生了两个女儿,但都早殇,就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建(乳名菊妹子,1905年10月出生,5岁时过继给毛顺生)。

文七妹是文盲,但自小勤奋、聪慧、性情温厚。她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养鸡喂猪,锄园种菜样样都干,也是家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事事都安排得有条有理。毛顺生家业发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亦得益于这位贤内助。

毛泽东,有他父亲那样健壮的身体,但那圆圆的脸庞、宽宽的前额、和善而充满智慧的眼睛都像母亲。有一年的新春佳节,刚满4岁的毛泽东穿上一身新衣服,戴着一顶红色的棉风帽到外婆家去做客,村里有一位白胡子阿公,喜欢和小孩子逗乐。这天,他看见许多小孩在禾坪上玩耍,老阿公装着很严厉的样子,板着脸,翘起胡子,对这群小孩子说:“你们为什么要在这里玩耍?不准乱跑,要不我就割你们的耳朵。”小朋友们吓跑了,只有毛泽东未动。老阿公奇怪了,忙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割耳朵很疼的呀!”毛泽东反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老阿公还是不笑:“我喜欢呀!”毛泽东学着妈妈的口气说:“一个人要讲道理。老阿公你有道理,我的耳朵就让你割,你要没有道理,我就要割掉你的胡子。”说着,他笑眯眯地望着老阿公,并且主动解开风帽的扣子,把耳朵露在外面。老阿公亲热地把这个逗人喜欢的孩子搂在怀里,连声称赞。  毛顺生成了一个富农后,就用大部分时间做生意。家中雇了一个长工,并让妻子和孩子都下地。毛泽东从(,岁起就开始学习田间劳动:插秧时,他提着小畚箕送秧苗;中耕时,他学习拔掉田里的杂草;割禾时,他跟在后面拾稻穗。还有一件主要的劳动,就是放牛。

在韶山冲,留传着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儿则故事。

上屋场附近有十几个小伙伴,每人放一条牛,有时大家一贪玩,不是让牛跑到田里吃了禾苗和蔬菜,就是把牛拴起来让牛饿肚子。7岁的放牛娃毛泽东就将小朋友分成三组:一组放牛;一组到近边坡上割草(带回去让牛夜里吃);一组到稍远的山里采野果。完后,毛泽东把大家采回来的野果和割的茅草公平地分给每一个小朋友。这样,大家玩得既快活,又放好了牛。

一年秋天,晒谷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毛顺生一家也在晒谷坪上抢收稻谷,花了很大的工夫,才把稻谷收了起来,但有一些稻谷被水冲走了。雨停了,毛泽东水淋淋地从别处跑来,父亲问他哪里去了,毛泽东回答说,帮邻居收谷去了。父亲听后十分生气:“自己的谷子流到沟里去了,你倒好,帮人家去收!”说着扬手就要打他。毛泽东站住不动,理直气壮地说:“人家是佃了别人的田,冲走一点也了不得。我们是自己的,比人家的又多,冲走一点也不要紧。”父亲冒火了:“你说不要紧,你还吃饭不吃饭?’毛泽东说:“好,我一顿少吃一口,总可以了吧!”父亲还在生气,母亲出来劝解,父亲才不做声了。

一天,父亲让毛泽东和弟弟去地里拾豆。弟弟调皮,选豆子长得稀的地方拾,豆稀拾起来容易些,面积也宽些。毛泽东却选了一块豆子长得很密实的地方,老老实实地一颗一颗地拾。这样,时间用得多些,而拾的面积却较小。父亲来了,随便一看,竞称赞弟弟而责备哥哥。毛泽东拿篮子里的豆子数量给父亲看,父亲不说话了。

从1902年春天起,毛泽东开始在韶山南岸私塾读书,塾师是邹春培。毛泽东先读《三字经》,继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诗经》等。1904年秋天,毛泽东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塾师是毛咏生(1871年生,1937年卒)。自1905年春天,他又到韶山桥头湾、钟家湾读书,塾师是周少希。读私塾时,由于离家较远,毛泽东和许多同学一样常带午饭。一天,细心的毛泽东发现一位同学在大家吃午饭时独自跑到外面去拾柴,好像是有意避开同学们。原来这位同学因家里穷,无饭可带,饿着肚子上学。毛泽东就把自己带来的饭菜分给这位同学,放学后,他放下书包就到厨房里弄饭再填饱肚子。母亲以为午饭带的太少,第二天就换个大碗给他带饭,可是儿子放学后,还是到厨房狼吞虎咽地弄饭吃。母亲很奇怪,就问他:“怎么你去读书了,反倒吃下这么多饭?”毛泽东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很高兴地说:“孩子,你这样做是对的。”从此,母亲让毛泽东每天带两碗米饭。

1906年秋天,毛泽东转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是毛泽东的族兄毛泽启(毛宇居,1881年生,1964年卒)。阅读了《春秋公羊传》、《左传》等经史书籍。开始研习书法,初习唐朝书法家欧阳询。毛泽东不满私塾的陈规陋习和死板的教学方法。一次,先生要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不准出去。老师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给每个同学一份,同时也孝敬先生一份。先生回来,不领情,责道:“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说:“闷在屋里头昏脑胀,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放肆!”先生脸涨得通红。毛泽东说:“那你叫我背书好了。”先生知道背书是难不倒这个学生的,便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说:“我要你赞井。”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赞了出来:“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同学们听了都拍手叫好。先生很尴尬,但学生的才思敏捷,也使他钦佩。

先生态度粗暴,常打学生。因此,毛泽东在10岁时曾逃过学,但又不敢回家,于是就朝县城方向跑,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这样,乱跑了3天,只是兜了几个圈子,离家才8里路,后来被家里人找到。回来后,先生的态度温和了一些。他的抗议收到了效果,给了他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虽熟读经书,但不喜欢它们。他最爱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尽管老师严加防范,毛泽东还是看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他常在课堂上读这些书,先生走过来时就用一本经书遮住,他的大多数同学也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他们都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多次。他们喜欢这故事,常常互相讲述,关于这些故事,他们甚至比村里的老人知道的还要多些。这些书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因而,对少年毛泽东的影响是很大的。

毛泽东刚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记账。毛顺生就像一个严格的监工,不让孩子们闲着,且性情暴躁,常打他们。在生活上对他们也很吝啬,不让吃蛋和肉。

用毛泽东的话说,他们家分为两“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毛泽东、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雇工也包括在内。不过,母亲主张用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明显的感情流露或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反对,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P3-7

后记

我出生时,我们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不到5周年,那是一个美好的时光。我家住在村子南面那条街的东头,守着村口,很开阔,太阳一出地平线就可以看到她。刚记事的时候,对出生的这个世界非常新奇,每天喜欢早早地爬起来看太阳升起。在我朦胧的记忆中,太阳像暖暖的大火球慢慢地跃出,透过大地上蒸腾着的雾霭,给原野披上浅黄色的淡装。庄稼长得绿油油的,又粗又壮,在阳光照耀下的晨风中轻轻地摇曳着,透着勃勃生机。

我很小的时候,养父生了一场大病,花去了家中所有能变卖的东西,家中剩下唯有四壁,后来发大水,连四壁也泡塌了,生活非常困难。但是我少年不知愁滋味,我的童年、少年,包括青年,尽管物质生活很贫乏,但是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在新中国的美好和幸福,基本上是无忧无虑的。每天的日程是上学、吃饭、玩耍和下地干些力所能及的庄稼活儿。

尽管家贫,但家里很注重我上学读书。就农村来说,我开始念书的时候很早。父亲当时在本村教小学,我虽送人了,但他生怕耽误了我,他把我带到他的讲台上,在他教完他的学生后的闲暇里,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启蒙,“大、小、多、少、上、下、来、去”这些字,就是这样认识的,那时我最多5岁。我真正入学是在1960年的秋天。学校的地址是一个关公庙,雕梁画柱,墙上是壁画,非常生动。因为是复式班,刚入校的坐在前面。第一册我怎么学的,已经记不得了。但我有一个特点,会背书,小学第一册语文我能一气将课文从头背到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学期的开学,时间可能是1961年春节之后,入校后发了新书,记得新书的油墨很好闻,接过新书,先贪婪地嗅闻着书内散发的扑鼻的芳香。语文第一节课是“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真好啊!毛主席的像挂在正面墙上。我们一进教室,就看见毛主席的像”。文内还有一课(第23课)是,“吃水不忘开井人,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这些内容终身难忘。小的时候,学校活动很多,经常上街去游行,那时的游行不像“文化大革命”那样野蛮,主要是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的。如唱歌是:“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男女对唱是:“(男)姑娘们,今年的麦子怎么样?(女)小伙子,一个麦穗半尺长!(合)怎么样?怎么样?一个麦穗半尺长”。回想起来,少年赶上新中国的春天是很美好的。

我清楚地记得,12岁那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我高小毕业失学在家,我娘却为我去县城读书准备好了行装。她坚定地相信,我早晚会用得上。果真如此,不到4年,我终于背着我娘亲手为我纺织的粗布被褥踏上了县第一中学的求学之路。

我的一生是很幸运的,尽管家里很穷,我却一直读书到了大学毕业,并被分配到了国家机关,党把我培养成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这些全托毛主席的福,托共产党的福,托人民养育的福。我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没有交纳过学费,大学里的助学金基本上能满足生活需要。

小的时候,我和整个社会一样,以对待神的感情对待毛主席。我和对门儿的老兄从小学一直同学到高中毕业,我们俩曾经很认真地讨论过:毛主席能活140岁,那时候我们是否还活着?1976年9月,那个时期我正处在生活的最基层——在公社砖窑场拉土,周围村庄的高音大喇叭每天震耳欲聋。9月9日下午三四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语调格外凝重,播出了一条令人无法相信的消息:毛主席去世了!整个窑场被震动了,大家都互相传告。那天收工稍早了一点,我顾不上疲劳,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步朝家走,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十几里路大约走了两个小时。一遍一遍地听着全公社每个村庄的大喇叭播放着的这则讣告。回到家里躺下来,还是一遍一遍地听着,一直到很晚。心想,毛主席怎么这么早就走了?  1976年10月25日,中央正式公布逮捕了“四人帮”。也就是这一天,公社书记通知我到公社放电影(1975年底公社曾派我去县城学习放映技术)。1977年底参加了刚恢复了的高考,于1978年3月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考上大学,自己认为一个农民能考入高等学府读书,是终生的幸运。我从内心里非常感谢党和国家能给自己这样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大学4年,我废寝忘食,刻苦读书,决心多学知识,报效祖国和人民。

我读大学期间,正值思想理论界特别活跃的时期,自己有过很苦闷的时候。我认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国家的今天,也没有我们个人的今天;老百姓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不要忘本;否定毛泽东是一种政治上的短视;不能站在个人恩怨上随意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绝不能随意否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981年4月10日,《解放军报》发表了大将黄克诚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精神为之一震。黄克诚说:“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这个最危险的历史转折关头,毛主席为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很明显,没有他的艰苦卓绝和富有远见的奋斗,没有他所领导树立的井冈山这面旗帜,很难设想中国革命将会是什么样子。毛主席在这个时期的历史功绩谁能比得了呢?哪个有这样大的贡献呢?如果有人硬要说任何其他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全国解放初期,搞土改、抗美援朝、实现三大改造、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毛主席领导我们党所作出的决策,都是英明、正确的。”“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大家知道,在毛主席晚年,我也吃了些苦头。但我觉得,对于这样关系重大的问题,绝不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我们只有从整个党和国家的根本利害、从十亿人民的根本利害出发、从怎样做才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出发来考虑问题。”黄克诚说:“我完全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我们要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比如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等,但是在社会科学方面,我们就绝不能搬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不可能为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是比我们高,但资本主义已经搞了几百年了,而我们国家才搞了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如果我们少犯些错误,情况还会好得多。”“今天,我们要团结人民、战胜困难、聚精会神、同心同德地搞四化,还要靠毛泽东思想,比如,要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就要靠毛主席长期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等一系列优良传统作风。不能因为我们今天执政,当了‘官’,就丢掉这个宝贵的传统,贪图享受,吃喝玩乐……这不是生活小事。这样的歪风邪气不制止,我们就会脱离群众,就会腐败下去。”“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中树立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并以此团结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我们不能毁掉自己的信仰。当然,我不是说毛主席的每一句话都正确,他的某些话是讲错了或是过时了,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原则却将永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精神武器,指导我们不断将革命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我们不应苛求前人,只能通过我们后人的斗争实践弥补前人的不足,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这面光辉的旗帜上写下新的篇章。”

1959年黄克诚曾在彭德怀事件中被牵连,与彭德怀、张闻天、周小舟一起受到过错误的批判,粉碎了“四人帮”才予以平反。他出于公心,抛弃个人恩怨,站出来说实话,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站在全局的高度维护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他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

1989年秋天,我开始动手撰写《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这本书。从资料中看出,毛泽东生前曾有两个愿望没有实现:沿着黄河走一遭;将自己的一生写下来。因忙于国事,毛泽东的愿望没有实现。我下决心把毛泽东的一生用自己的表述写下来,使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记着他,以他的精神、奉献、毅力和决心做事,以他的智慧和英明做事。自小我读过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和历史著作,最喜欢司马迁的《史记》,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我没有全读,几个人物传记读下来就已经叹为观止了。我喜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曾经很认真地读过,还摘抄了不少情节,还写过感想,此书不是正史,我崇拜的主要是罗贯中的语言艺术,真是言简意赅、栩栩如生。

在开始动笔之前,我曾反复考虑了3个月的时间。我了解写这本书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我害怕是否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不如不做。但是,我不怀疑我的能力。1988年3月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专著《晋察冀边区银行》,这本书是我的本职工作,编写这本书用了6年时间,对我的能力和耐力是一个检验,我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这本书出版后,深受有关部门和研究者欢迎,后来的很多著作和文章都把这本书作为参考书。1988年6月《晋察冀边区银行》一书的姊妹篇《回忆晋察冀边区银行》出版,这本书是上本书没有收进去的资料,有我多次访问健在老同志的访问记录和老同志的来信,总行一名老顾问欣闻要出版此书,特送来了他一篇保存了40年的关于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手稿。后一本书的印刷是在我的紧紧叮嘱下进行的,印刷质量比第一本要好,印了3000册,很快销售一空,曾记得广州市的一家信用社一下买去了30本。1987年我参与了《河北省志·金融志》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我为全书起草了篇目,还曾到沈阳、大连、成都、重庆、北京等地搜集资料。编志开始,我曾写过示范初稿。本书中的革命根据地的内容是我写的。这部110多万字的志书于1997年出版,我又为全书做了后期的审定工作。此书获199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第六届优秀成果图书类三等奖。1988年底我所在的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决定编写出版《冀南银行》,领导委派我为此书的编辑。在工作上,我的领导张以临给了我极大的信任,她是1954年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她的工龄等于我的年龄。她使我放开手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锻炼了我的能力,我非常感谢她。《冀南银行》这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邓小平给题写了书名,薄一波、宋任穷等老革命家为此书题词,河北省人大和政协的领导出席了为本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据考证,中国现存各类志书占中国现存各种图书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中国的志书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种写作体例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有闻必录(一方面说明这种体例容纳的信息量大,只要发生的事情都要记载;另一方面是写作记述要尊重历史事实,只要是发生过的事情,做史者都要凭着高尚的史德如实记载,不能写成曲史,更不能写成歪史,换而言之就是要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只记载,不评论)、惜字如金(字约而事丰,以较少的精练文字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信息)。鉴于中国志书的这种特点,中国的志书在海内外特别受推崇。这种写作体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40年时间里没有得到使用。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倡各地编史修志,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写作体例才得到挖掘和开发。我有幸参与了本部门新中国第一次修志的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多年实践,四处求学,积累了较多的编史修志经验。

有了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不怀疑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组织大部头著作结构的能力,搜集资料对我来说也是驾轻就熟。我主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是否能够坚持到底?时间是否充足?意志能否顶下来?3个月的时间,我酝酿好了情绪,决定开始干!开弓没有回头箭,从此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每天晚上要写到凌晨4时。我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快速休息,躺倒能够立即睡着。3个小时之后,我便精神抖擞地上班去了。在写作当中,我没有了星期天和节假日。经常跑图书馆和大学、社会科学院去搜集资料。好的参考书也买了不少。为了弄清一个事件,要参考多篇文章和图书,有时要反复修改。机关两个会打字的同事给予了无私的帮助。这样,一气干到了1993年的春天,基本上用了4年的时间,独自撰写完成了这部书稿。抱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愿望,自1993年至2003年,我一直在对书稿不断地做完善工作。全书没有一句议论,采用了中国史家传统的老书体例,这一点在全国还不多见。“文革”结束后的年代,中国的社会科学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包括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国共关系史、外交史、军事史、经济史等研究领域出现了灿若星辰的专家和学者。我庆幸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我尽力以做学问的严肃和严谨,认真地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将这些大量的材料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经过了10年思索与积累素材,10年撰稿与完善,历时20年,独自一人完成了这部专著。

初稿刚脱稿,毛泽东的儿媳邵华闻悉曾将书稿要到北京,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予以审读。他们很赞赏我严谨、扎实的文风,对书稿的内容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毛新宇说:“被书稿深深地吸引了,连读三遍,关于我们家的事完全准确。”

我们夫妻两地分居直到1987年初才得到解决,老母亲(养母)也随着我的妻子来到了石家庄。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我母亲的身体很硬朗,家务活她做了许多,减少了我不少后顾之忧;我妻子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刚来石家庄的那几年,她身体不好,基本上都是她自己到各处看病,我几乎没有陪伴过她;我的两个孩子也没有给我带来麻烦,有时节假日我把她们带到机关,大的照顾小的,甚至给我把饭菜打来;我的领导非常理解我,给予我不少便利;我的同事给了很多鼓励,并对我的所做给了很高的评价,给了我坚持到底的力量;我的亲属、同学均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为我这项工作而高兴,为不能及时面世而遗憾。每想到他们,我觉得我只有加倍努力。他们是我走向成功的动力,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