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各布·海因生在东德,目睹过柏林墙的倒塌,他明白人类社会瞬息万变,“天经地义”已经失去意义,这使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哲理性。本书揭示了舆论宣传与生活现实之间永恒的矛盾,并讨论了人类所受异化以及如何抵抗异化。它虽非煌煌巨著,却是一本小小的大作。
延森先生是邮局的非正式职工,十几年来他每天认真地投递邮件,并对此深感满足。但有一天,他被解雇了。最初的不平和不适过去后,他开始充分利用闲暇思考这个世界:摄像机与足球比赛,毁灭信息的复印件,基因和分子,空气和植物,还有人们叫嚷了很久的经济危机。最后,他抛弃了电视机、报纸等一切现代媒介,甚至信箱和门牌号,过上了隐遁的生活。
为了研究出解决他这个问题的方案,延森先生采取了几项行动。他阅读了一大堆关于这一题材的书籍,最肤浅的爱情影片也不再被看成是毫无意义的消遣,相反他希望从所有这些影片中体会到一些有关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运作方式。尽管如此,问题还是悬而未决。为什么女人要和男人结成伴侣?为何每个人都强调外表不起作用,而外表恰恰是唯一可以信赖的选择标准?为何人们所说的总是与他们所想的背道而驰?每当与别人交谈,延森先生总试图尽可能随意地抛出一两个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令他满意的答案。
最关键的问题是,一段时间之后他这样得出结论——他没有碰到过女人。而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书籍或电影能够帮他。因为那里无一例外涉及的都是这样一个问题:碰到女人后,将会发生什么。对这种情况延森先生此间已经准备充分。他清楚地知道,哪些是他必须做的,哪些是允许做的。问题是他没有遇到女人。当然每天他碰见几十个女人,但是从来就没有一个达到必须结识的程度。
而且延森先生也不明白,别人是如何挑选女人的。根据他的判断,极具魅力的女人是多而又多,不可胜数,这样他就可能不知道怎样从中给自己挑选。有眼睛深湛、胸脯硕大的极其漂亮的黑发女子,有同样漂亮的长腿纤手的金发女人。谁能告诉他,哪一种女人更合适?再说他也不可能冒失地随意向其中一位走过去,直接问她。他从来就没有深入地结识过其中的某位。再说到最后他的选择也许会落在一位不合适的女人身上,他压根儿就不想在一个不合适的女人身上浪费光阴。此间为了得到一个女人,他已经等了这么久。但是每当晚上他独自一人在屋子里耗着的时候,哪怕随便有个女人来给他作作伴,他也会感到欣喜备至的。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