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收集的作家秦绿枝先生的数篇杂文。本书分写人,记事,写书,写情等几块,内容包括朋友最可珍惜、往事时刻萦怀、读书自有心得、感念纷至沓来、闲情如何排解五部分。具体有:金声伯说书六十年、送别毓刚、耽误了的懊悔、我该给自己打多少分、戏说老恽新书、从“夜光杯”谈副刊编辑、希望不要有才好、慈禧打麻将、饮茶之味不在茶、老人需要自由等共65篇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保持真实的我/远东瞭望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秦绿枝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书中收集的作家秦绿枝先生的数篇杂文。本书分写人,记事,写书,写情等几块,内容包括朋友最可珍惜、往事时刻萦怀、读书自有心得、感念纷至沓来、闲情如何排解五部分。具体有:金声伯说书六十年、送别毓刚、耽误了的懊悔、我该给自己打多少分、戏说老恽新书、从“夜光杯”谈副刊编辑、希望不要有才好、慈禧打麻将、饮茶之味不在茶、老人需要自由等共65篇文章。 内容推荐 本书为著名专栏作家秦绿枝先生数年来所拟定的杂记、杂忆和杂感。书中内容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力主求知要有广泛兴趣,为人要近本色自然的品位追求。 目录 朋友最可珍惜 我看周少麟 金声伯说书六十年 余味在笑声泪痕之间 “老将”为文 红花送别——忆秦瘦鸥先生 情有独钟唐大郎 送别毓刚 之方,走好 想起了绍昌 风义兼师友 往事时刻萦怀 家塾 耽误了的懊悔 练习生生涯 初进银行 我曾相信那是真的 一辦心香 女儿长大了 我该给自己打多少分 男大当婚 白发欺人 维也纳风情 初会琼瑶 陌生的淮海路 国泰情怀 老饭店之忆 老城隍庙畅想曲 寂寞的聚会 我走了 三进门 读书自有心得 程小青和《霍桑探案》 小人物理应有传——《神秘的侦探世界》代序 《歇浦潮》我见 一个执着的人——读《我的探索和追求》 痛苦是人生的收获——读《烽鼓集》 说自己想说的话——读《龙套集》 偏好读《传奇》 戏说老恽新书 试解《花窠诗叶》 消夏读书说马派 书信之妙 中学生听书 从“夜光杯”谈副刊编辑 怎一个“情”字儿了得——“夜光杯”六十年 《艺术世界》在接受考验 生活在中下层的声音 感念纷至沓来 希望不要有才好 老掉牙的新意 想起夏公一句话 可以听好话,不可以听胡说 慈禧打麻将 试说杀鸡吓猴 百分之七十的精力用在哪里 当上司做出错误的决定以后 保持一个真实的我 一见倾心 李若男以后如何 新居一条路 过时的情趣 闲情如何排解 老人需要自由 我养小白 每日饮酒一次 春日尝春蔬 饮茶之味不在茶 天热,不读长文 我过生日 试读章节 早就听说杨华生先生要写一本类似回忆录的书。现在,在李守白、张振国二位先生的协助下,终于写出来了,而且图文并茂,很是精彩。书名叫《上海老滑稽》,我认为有两层含义,既写了滑稽这个剧种的老,也写了演滑稽人的老,二老相互辉映,饱含了因受时势兴替、世事沧桑的影响而情不自禁溢出的笑声泪痕,使人读了,在掩卷长叹的同时,有着咀嚼不尽的醇醇余味。 这本书还有个特点,是杨华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客观地来写自己。或者说,杨华生如今是以看戏人之眼光来写过去杨华生这个演戏人。用哲学的话语来说,实在是他思想境界上的一次“突变”,一次“飞跃”。人生进入了这一步,谈何容易,是用时间、命运、生活的代价换取来的。以他对人生的感悟,对过去的好多事情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些,更深刻些,视野也更广阔些。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里的千丝万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微妙关系,岂止是一言难尽,即使写成了这本书,也只能稍稍多吐了点几十年的积悃。也许将来还可以再写本书,也许就只能烂在肚子里,沉默是金,不说出来比说出来更有探讨的价值。我认识杨华生不敢说有多么早。如从1950年他们七块头牌(意为七位很有名的艺人)演《活菩萨》,我去跑新闻,常去天宫剧场的后台“串门”的时候开始,以迄于今,也算得上是半个多世纪的老交情了。我做记者从来就抱定一个宗旨,希望能与被采访的对象成为朋友,做到相互体谅、相互理解,不要只顾自己“捞新闻”、“抢新闻”而不顾人家的名声和信誉。我这人又天生的怕难为情,到了后台,多半是用好奇的眼光看着那些演员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心中也常泛起疑问,却不大好意思问出口。正是这一副“生嫩”的样子,使人家感到还不讨厌。不相信你去问杨华生,他可能还记得我当时常常露出的“窘态”吧。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杨华生和他的搭档另组大公滑稽剧团,演出于嵩山大戏院,离我家只有两站路,我去“串门”的机会更多了,自以为和他们也越混越熟了。记得有一晚,电影女明星孙景路女士忽然光临寒舍,她那时正在闵行上海汽轮机厂体验生活,厂党委想请个专业剧团去厂里演出,以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厂党委把这个任务交给孙景路,孙景路就来找我。我想来想去,只有去求杨华生了,随即拉了孙景路一道去“嵩山”后台。杨华生竟一口答应,约定日子,戏院停演,全团坐厂里派来的卡车一早前往闵行。我也随团前往。在演出前的下午,剧团还同厂里的职工举行了一场足球赛。那晚演出的剧目是《活捉》,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俘虏敌军的,直到深夜,尽欢而散。 转眼到了60年代初,我刚从“反右”的风暴中翻滚过来,因情况特殊,又恢复做记者,属控制使用。我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戏曲界的朋友能不接触就不接触。但去找杨华生似乎没有什么思想顾虑,他好像也没有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交谈起来还是很亲切的。有一晚还约我到他武进路家中去谈,谈兴正浓时,就端出两盆小菜、一瓶黄酒,边吃边谈。 再后来便是大家都知道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史无前例的劫难。听说杨华生受的罪很骇人,甚至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这本书里杨华生有所提及,但没有太多的宣泄。为什么,我猜测杨华生的想法是那段日子再怎么痛苦难熬,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值得庆幸、值得珍视的是劫后余生的现在。在舞台上又重塑了一段辉煌之后,杨华生退休了,这是合乎自然规律的退休,但依然盛名不衰。尤其是与宋小琴女士“第二次握手”,重组家庭,相濡以沫,达到了一种近于完美的和谐境界。作为朋友,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在现实中你说有没有?我说有的。好人难免受折磨,但好人最终还会有出头之日,古往今来,例不胜举,杨华生就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一例。(P18-20) 序言 这是一本小书。书中收集的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小文。现在有了出版得见天日的机会,稍微说几句来龙去脉的写作经过,也是允许的吧。 我是个报纸编辑。从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起,编了十几年的副刊“夜光杯”。编辑是为人作嫁的,但出于一种内心的冲动,有时为了版面的需要,自己也试着写一些东西。各种各样的,连补白也写。这还是一种老传统,当年我的前辈如张恨水、张慧剑、唐云旌、姚苏凤诸位先生编副刊时,就常常自己动笔,不写就手痒,意不能平。有人认为这是利用职权,霸占地盘。我觉得话不能这样说。报纸副刊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乃至与时事相呼应,在来稿中找不到一篇能符合这种要求的文章,只好自己“操觚”了。 我在“夜光杯”的版面上开辟了一个专栏,先叫“休息时断想”,后改“不拘小记”,笔名叫“秦绿枝”,有点“娘娘腔”。本书中有一篇《生活在中下层的声音》,可以看作是我为什么要写这个专栏,为什么要用“秦绿枝”这个笔名的“招供”,这里不再饶舌。 除了这个专栏,我也写别的文章。其他报刊也时来约稿。有一年,《监察与廉政》(后改名《清风月刊》)还特地为我辟了一个“廉政断想”的专栏,真不好意思,勉力应命。如此曰积月累,长长短短,发表在本报的,借光于他报他刊的,究竟有多少,我也没有认真统计过。但报人为文,常有应时应景的“速朽”之作。现在我选编的是自认为还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读来还有些余味可供咀嚼的,至少还有一些想法可以引起别人共鸣的部分“敝帚自珍”的“藏品”,是否真有可读性,只有请读者鉴别了。 我想,读者还不难看出,这本小书还有个掩饰不了的个人意图,就是我的还不成气候的“杂”。新闻出版界的一些前辈老先生都提倡过编辑应该成为“杂家”,我自己也信奉这一点。但“杂”也要“杂”得有水平,这决定于学问的深浅。但做学问是要一辈子倾力以赴的事情,成绩如何,最好还是让别人来评估。自己一年一年地过下去,只要不是太荒疏,回首一看,毕竟多多少少总有长进吧。本书收的一篇《怎一个“情”字儿了得》,是我为纪念晚报“夜光杯”创刊60周年写的,觉得可以测量我的“杂”的水平,相信还不会使人过于失望。 因为“杂”,这本书分了几个门类,写人的,写事的,写书的,写情的,等等。比如写人的,既写了健在的,也写了逝去的。我用了一个分类标题:“朋友最可珍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越到老越觉得朋友的可贵,而且不管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书中收录的一篇《我看周少麟》,可以看作是新朋友中的一位知交。周少麟是京剧大师周信芳先生的长子,读过大学,再学京剧。前几年他从海外回国定居,我们时有来往。少麟对周信芳的艺术(麒派)有他自己的见解,与时下一般学麒派谈论麒派的人不大合拍,尤其在一些会议上发表的言论往往令人惊诧,因而招致了不少误解。我写的这篇小文是根据我自己对麒派的认识,从而为周少麟作了一些辩解。我认为周少麟即使不是周信芳的儿子而是一个普通的麒艺爱好者,也有权说他想说的话,对于艺术,容许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应强求一致,云云。少麟看了此文,颇受感动,我们的感情也更加接近了。 另一个分类标题:“往事时刻萦怀”,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我这人一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过去,回忆录之类,以前不会写,以后也不会写。但有时触景生情,在逝去的岁月中有些零星片段的故事,也还有点思念的价值,碰到有必要,就写下来发表了。其中的那篇《白发欺人》原来是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期《美化生活》上的,写我从少年白头到满头霜雪的经过和心情,自觉写了苦涩的达观。我已经忘了那位女编辑的名字,只记得她姓汤,后来她对我说“写白头发写到这个地步,也算是会写的了”。 写感情的那些东西,是坦陈我老来生活的其他侧面,也暴露了我的思想品味。那篇《我养小白》,曾发表在《文化生活》杂志上。女作家茹志鹃那时还在,看了此文,说:“有趣就有趣在你与狗的对话。”她要我再写一个续篇,我觉得应适可而止。以后只要有机会碰到茹志鹃,她总要问:“小狗好哇?”她的为人慈祥,可见一斑。 很久以来就提倡说真话。真话是不是都可以说,还要看情况而定。但做人应尽量真实一些,是可以时时自我勉励的。其中有篇小文叫《保持一个真实的我》,我很喜爱。忽然触机,就用来做书名,《保持真实的我》,似也能概括这本小书的全貌。 如今出书不容易,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能接受此书。还有小友林玲帮我整理打印,出了不少力,这意味着老年和青年之间的思想差异,得到沟通了。 2006年12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