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内容仿佛是记忆中片段的拼凑。当然不是拼盘,也不是凑合,而是关于我们这一代人对正在流逝的青春的记载。这里,没有风花雪月的假象,只有暴风骤雨的现实。作者尽可能地用一种并不沉重的语言来描写这些“我”与好多与“我”一样的人都不想回忆但又不能回避的事儿。小说里的人物与地点自然是虚构的。当然,“我”欢迎你把自己按其中的人物对号入座。相信,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而是普遍的缩影。在这里,有你也有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谁把流光辜负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冠 |
出版社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书中的内容仿佛是记忆中片段的拼凑。当然不是拼盘,也不是凑合,而是关于我们这一代人对正在流逝的青春的记载。这里,没有风花雪月的假象,只有暴风骤雨的现实。作者尽可能地用一种并不沉重的语言来描写这些“我”与好多与“我”一样的人都不想回忆但又不能回避的事儿。小说里的人物与地点自然是虚构的。当然,“我”欢迎你把自己按其中的人物对号入座。相信,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而是普遍的缩影。在这里,有你也有我。 内容推荐 这本书主要写的就是高三的事儿,晓石同学代表了大多数人,他能意识到这个制度有问题,可是却身不由己地陷在这个漩涡中难以脱身,他没办法像老七那样超脱,也没办法像被制度成功洗脑的牛强那样以此为人生目标,他想看透却又看不透,所以他没办法快乐。他只能机械地每天重复着昨天的生活,有自己喜欢的女孩也不去追,看着那女孩成为别人的女朋友,因为自己成绩的升升降降而喜怒哀乐,朋友也不去关心,兴趣全部全扔掉,一直到那个该死的日子的结束。即使高考完了,他也快乐不起来,只是觉得空虚,发现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没了,青春年华、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奋斗的目标都没了,只剩下两手空空。十二年,就为了这么四张卷子和几个判卷老师在卷子上写的分数,还有多少流光在被辜负?十二年,可以做多少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试读章节 老七是陈阳的绰号。开学那次摸底考试,陈阳数学考了七分,老七这个称呼从此诞生。 王晓石和老七是同桌。刚入学那天他们素不相识,晓石左右观望,他发现有个人拿着本书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看。他凑了过去,这个人就是老七。 晓石开口问:“你看的是什么书?” 这话仿佛微弱的风吹过水面,泛不起一点儿波澜。晓石也弄不清楚是自己声音太小还是周围声音太吵或是老七太专注。老七根本没反应。 “同学,你看的是什么书?”晓石加大了音量。 老七看了看晓石确定这人是在和自己说话,“这是本武侠小说。” “你喜欢武侠小说?” “不,不太喜欢,只是假期闲得无聊,拿一本看看罢了,这情节还挺有意思的。” “那你平时都看什么书啊?”晓石问完这问题就开始惭愧,他想自己完全可以对武侠小说做番评论或者说自己最近在看什么书之类的,可话已出口,总不能改。 “不一定,随心情,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我也不是很喜欢武侠小说,那只是靠情节来吸引人,有时候一猜就知道结局是什么。” “有道理,反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至于作者想表达什么,我猜不出来,不如钱钟书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那么有感染力。” “对,说得好。看来你也喜欢文学。” “当然了。” 晓石自称是个文学爱好者,听到身边也有个人喜欢这东西顿时有种异乡逢故人的感觉,晓石忙说:“你喜欢钱钟书?” “对,除了他还有鲁迅。我最佩服鲁迅的胆量,我最不能容忍说鲁迅的文章是错别字加病句的人,那些人连不识字的毛孩子都不如。在我眼里,只要让人知道意思的句子就是好的,谁规定的病与不病,错与不错,都在那里放屁!” 2 如果说老七在班里出名是新生入学考试数学得了七分,那他全校出名就是那场“鲁迅全集事件”。 事件发生在高三开学前的假期补课时期。从这次补课开始,学校每隔大约三十天就有月考。说是给同学敲响警钟。老七想学校应该把教学楼上的警语“勤奋图强、求实创新”改为“严于律己,警钟长鸣”。 第一次月考如期来临,老七在语文试卷上《祝福》的出处的横线上写了《鲁迅全集》。P1-2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美其名曰:序。自己写的,就叫自序。其实作者的想法都在正文里,那么写序干吗?不干吗,序就像洗澡时在前面拉上的帘子,而且还是透明的那种。 就像鲁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一样,我也不愿以最大的希望来推测某些教育工作者整天在想什么,同样,我也不愿以最美好的心情回忆我在学校课堂上所谓受教育的经历。可能我天生命途多舛,因为自从我从一种理性的思维开始记事的时候算起直到现在,除了睡觉以外,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的课堂里的,这也就决定了除了做梦以外,我头脑中关于记忆的大部分影像都是那些我不愿意回忆的。这些不情愿里以高中第三年为首,有好多人的回忆里会有第四年,第五年,或者更甚。还好我没有这更多的记忆,在这一点上,我的确是幸运的。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也是鲁迅的话。对于我,惨淡谈不上,但孤独是常有的。我的周围竟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把对智慧的渴求寄托在有着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说得眩晕的本领的教育工作者身上。而且在打着哈欠的同时,两眼还不得不直勾勾地盯着前方。 这不单单是一个愿打,一个不愿挨的问题。它还可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不愿打,一个愿挨;一个不愿打,一个不愿挨。教师这个职业自古被捧得很高,它跟教书育人这几个字联系紧密。但被捧得再高的人也得吃饭,教书就成了一种手段,至于育人,那就是后话了,先填饱了再说。学生也一样,他们被捧的程度不如教师,但将来也不能被饿死。文凭这东西可以让绝大多数人饿不死,考试可以让绝大多数人拿到文凭。“好”教师的价值在这时得以体现,他们可以提供让这绝大多数人以一个理想的结果搞定文凭的方法。说来说去,大家都是在混饭吃,这充分地证明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吃饭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普及农业教育。可学校里并没有普及,农业教育的遭遇跟性教育一样可怜。 殊不知教书育人的目的是崇高的。可有些时候崇高的教育会被形式出卖,它后面往往隐含着某些一文不值的真相。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正是远离一文不值的东西,去追求真正的崇高。这听起来似乎矛盾,但这的确是真相。一群群的年轻人在渐渐被沦为机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不停地往机器里浇油,可就算这油的质量再上等,这机器运转得再顺利,也不过是一些机器罢了。 我一直不认为考试有什么错。考试没招谁也没惹谁,它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过程。就像在种地之前要选种子,要一个干瘪的臭子儿在肥沃的土壤里有什么用?考试也是崇高的,可是,它会被考试本身的方法与手段葬送。好比找一个没有鉴别能力的人来选种子,最后这人也许会选中相当一部分看似好种子可却是臭子儿。把臭子儿种到地里,来年没了收成,大家岂不饿死? 高三,对我来说是不快乐的。考了好成绩的时候不能称之为快乐,那只是痛快。痛快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快乐,所以我不快乐的原因之一也许就是我不能经常地痛快。痛快的机会只留给整天埋在题海里的孩子们。没了快乐,就要寻找快乐。到哪儿找?钱钟书在《论快乐》里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意思就是说永久的快乐要到痛苦中寻找。 提到高三,除了吃喝拉撒外的事情,就剩下做题、考试、听老师念经和家长唠叨了。这些本来就枯燥的东西有什么好写的?就算写了,几句话也就写完了,因为每天都在完成着一种重复,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实在是太少了。但我想,这些看似枯燥的背后一定有种扎根于人性里最深刻的东西,是虚荣也好,是自私也罢,通过寻找,这些潜伏于表面后面的东西都会渐渐清晰的。 写这本书用去我一年的时间。书中的内容仿佛是记忆中片段的拼凑。当然不是拼盘,也不是凑合,而是关于我们这一代人对正在流逝的青春的记载。这里,没有风花雪月的假象,只有暴风骤雨的现实。 我尽可能地用一种并不沉重的语言来描写这些我与好多与我一样的人都不想回忆但又不能回避的事儿。小说里的人物与地点自然是虚构的。当然,我欢迎你把自己按其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我相信,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而是普遍的缩影。在这里,有你也有我。 现实里,故事不会结束,可这篇序言该结束了。我想用一个人的一句话来结束以上这些琐碎的文字。这个人上学的时候觉得课堂无聊,几乎整天逃课,躲在宿舍、图书馆或者实验室里,他——爱因斯坦说:“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