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书中回味了作者石钟山的成长历程和儿女情长,揭示“石光荣”铁骨柔肠的家族渊源。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性强,可读性强,但也富含哲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石钟山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书中回味了作者石钟山的成长历程和儿女情长,揭示“石光荣”铁骨柔肠的家族渊源。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性强,可读性强,但也富含哲理。 内容推荐 我们这一生读了许多书,听了许多话,许许多多没能打动我们的都成了废话,但只要有那么一两本书中的一两句话让我们记住了,让我们受益了,这就是别人留给我们关于生命的智慧,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受益无穷。 其实,人这一生如同做一篇文章一样。一篇好的文章,每个章节里都有应该有好的、鲜活的细节,让这些鲜活的细节打动人。我们一生每个年龄段里,也应该有让我们终生记忆的细节。善良的待人,宽容的看待生活、对事业、对亲人、对朋友多份责任和爱心,人生就丰富了,日日年年,积攒到人生的后半段,再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便会发现自己这一生一世写了一篇满意的文章。 本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书中回味了作者石钟山的成长历程和儿女情长,揭示“石光荣”铁骨柔肠的家族渊源。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性强,可读性强,但也富含哲理。 目录 我的人生笔记(代序)/1 一 话说石光荣 “石光荣”们/3 “石光荣”们的晚年生活/5 “石光荣”一家背后的故事/8 二 军旅生涯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前/19 绿色的怀念/21 电视的诱惑/22 我的军旅/24 热爱,才会宽容/26 三 北京印象 北京是什么/31 走近北京/32 北京平民/34 北京足球/37 北京精神/39 四 感悟生命 生命的智慧/45 两个小八路/48 纪念记忆/50 想念贵州/52 你们准备好了吗/55 再说“超女”/57 五 体验幸福 名与利/63 把幸福拿下/65 某年某月某日/67 人间盛宴/69 一头牛的命运/71 国人的家/74 六 往事并不如烟 爱恨东北人/79 人这一辈子/80 追逐幸福/83 不让女儿哭/85 左冲右突/91 七 世事人情 怯懦的我们/99 大爱情小爱情/10l 爱情不能承受之轻/1 02 诚实做人/104 走不出家门的东北人/106 生命链/109 八 文艺这一圈儿 一剧之“本”/115 北京电视剧何时走出混沌/116 摆正你的位置/119 好大一棵树/120 文学的模样/122 作家·水暖工/126 怀念笔会/127 九 创作谈 偶然与必然/133 平凡英雄/134 好莱坞与快枪手/136 文学的好看的/138 写家及其他/140 说获奖/142 读书与练笔/144 浅谈从小说到影视/145 石钟山创作语录/146 十 书与序 激情犹在/155 军歌依旧/156 万年生长的幸福/157 母亲,活着真好/158 幸福究竟离我们有多远/160 悲壮的英雄/161 关于兄弟的话题/162 战争人性爱情/164 十一 激情对话 激情年代从生活中走来/173 从激情到悲情/178 别给我贴“红色激情”的标签/18l 看石钟山怎样延续红色激情/185 复活英雄时代/197 答《华商晨报》记者/199 栗振宇和石钟山的对话/203 试读章节 孩子们 父亲从小到大应该说是最喜欢我姐了,电视剧里她叫石晶,真实的她也叫石晶。石晶的性格最像父亲了,从小到大都是不怕天不怕地的,像个假小子。 她是我们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头儿,领着一帮男孩子在院里打游击,钻防空洞,玩抓特务等等。她树立了许多假想敌,然后和这些“敌人”进行战斗,经常把一些男孩子打得鬼哭狼嚎,不是鼻子打破了,就是脑袋开了一个口子。那一阵子,经常会有孩子的家长领着孩子来我家告石晶的状。母亲总是好言相慰,有时还要领着被打的孩子去医院上药、缝针。回来后,母亲就满院子追打石晶。这时,父亲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保护石晶,父亲经常说:我家的丫头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母亲听了这话,气得眼泪在眼圈里转。石晶再在外面闯祸了,母亲就索性不再出面,她想让父亲收拾局面。父亲处理这事时,果然和母亲不同。他拉过被打男孩的手说:你是个男人,咋打不过个丫头呢。你长大以后,肯定不是个好兵。他说这话的时候,是瞧不起人家的意思,仿佛自己的丫头把人家打伤了,是天经地义的事。几次之后,母亲又亲自出面了,她怕父亲把院子里的都得罪遍了。 父亲、母亲为了石晶没少吵架。每次母亲总是说:你们俩简直是一个德性。母亲说完,父亲就说:这丫头我喜欢,咋的吧。难道她不是你的孩子?父亲这么一说,母亲就无话可说了。 石晶高中毕业后,她提出要去当兵。那会儿还没有高考一说,通常高中毕业后要么当兵,要么下乡。石晶要去当兵,正合父亲的心意。石晶去了部队后,又来信说要去当骑兵,并威胁父亲说,要是不让她当骑兵,她就跑回来。这可难住了父亲,父亲那个部队是有骑兵的,可骑兵团没有女兵。父亲为了石晶绞尽脑汁,后来还是让石晶去了骑兵团,成了骑兵中唯一的女兵。 石晶在练骑马的过程中曾经摔断过腿,她伤好后,用军刺把那匹摔伤她的军马给捅了,这下子石晶就违反了部队的条例,她受了处分,并被调离骑兵团。不久,石晶就复员回来了。这件事让父亲很伤心,父亲的意思是想让石晶在部队里百炼成钢,当个女将军什么的。结果是,她当了三年兵后,就那么灰溜溜地回来了。当时母亲为石晶找了一份工作,她没兴趣,只在工厂里干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回来了。那时,正好高考恢复了,母亲又为石晶找了一堆复习资料,经过摔打过的石晶明白了,她知道这么混下去不会有什么出息。她复习的时候很用功,全不见了假小子的作派。 石晶在填高考志愿时,听从母亲的规劝报考了医学院。没想到,石晶果然考上了。毕业届石晶就出国了,现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开了一家中医诊所,外国人和当地的华人经常排着队去她的诊所看病。 石晶也算是有出息了,父亲经常在人前人后很骄傲地说:咋样,我家丫头行吧,小时候我就看她行。母亲就说:得了吧,要是没有我对她的改造,她能有今天?在石晶出息的问题上,父亲母亲互不相让,经常拾杠,这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中争吵的又一个话题。 父亲喜欢石晶,可石晶在父亲的晚年远走他乡,很是让父亲失落。石晶有时打电话,父亲接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丫头,咋样啊?石晶自然是报喜不报忧,父亲放下电话前的最后一句总是问:丫头,啥时候回来呀?爸想你。父亲说到这时,眼睛就有些潮湿了。 石晶三年两年的总会回来一次,每次她回来都是父亲最高兴的日子。吃饭时父亲总是不停地给石晶夹菜,他说:丫头,多吃点儿,这是咱正宗的中国菜。父亲一直认为吃西餐是件受罪的事情。每次石晶走后,父亲就跟丢了魂似的没着没落,没处发泄就找茬儿和母亲吵架,摔东西砸碗,然后一遍遍地回忆石晶小时候的事,眉宇透着骄傲和慈爱。 晚年的父亲仍然保留着军人的作风,晚上10点准时上床睡觉,早晨5点一过就出去跑步。刚离休那两年,父亲的身体还硬朗,跑步能跑上很久,现在年龄大了跑不动了,但仍端出一副跑的架势,两拳放在腰间,腿上却是走了。年老的父亲仍用跑步的姿势过着属于他的生活。 年老的母亲已经和父亲分室而居,于是母亲就有了许多自己的空间。晚上没什么好看的电视,就躺在床上看书或翻翻年轻时的影集。年老的母亲不再经常流泪了,她靠回忆重温着青春的岁月。有时半夜里,父亲起床去卫生间,见母亲房间的灯仍亮着,就过去敲门。母亲头也不抬地说:你睡你的吧,不用管我。父亲就摇着头走了。 父与子 关于我自己的故事,应该体会更深一些。虽然在家里我不是老大,孩子中我是最小的一个,但情感经历应该更像电视剧中的石林。可以说,在石林的身上能够找到我的影子。 我20世纪80年代初入伍,那一年我刚满16岁。当兵的地点在内蒙古的赤峰,是空军的雷达兵部队,条件比较艰苦。那时父亲还没有退居二线,我一直希望父亲在我的问题上能给予一定的关照,把我调到条件稍好一点的部队去,以便更利于自己的成长。我深知父亲是不会同意的,便只能给母亲写信,诉说自己的想法和苦楚,母亲毕竟是母亲,一封又一封信终于打动了母亲。母亲就拐弯抹角地找好了人,同意把我调走,调动即将办成时让父亲发现了,一个电话使母亲的努力化为泡影。我当时想不通,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于是便很少再和家里来往了,当时的心情很悲壮。那时我就想: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要靠自己了。那时的战士都希望找机会回家看一看,我则不愿意回家,更不愿意面对冷酷的父亲,有几次甚至出差路过家里都没有回去过。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一直对父亲的做法不理解,甚至在心里怨恨过他。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然已不再恨父亲,也算明白了一个父亲对儿女的良苦用心。父亲跟我们几个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13岁参加革命,靠谁了?靠的是自己和组织,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现在想父亲那样做是对的,但当时却不那么想。想得最多的就是和父亲治气,用治气来激励自己,那时我就暗中发誓:你等着,我干出个人样来让你看看。 P11-15 序言 在十几岁的时候,我就有了当作家的梦想。那时“作家”这一称谓,对我来说无疑是耀眼的光环,神秘、崇高,可望而不可及。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成为一个职业作家了,神秘的光环早就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一份责任。现在每创作一部作品时,想的不是出名获利,更多的是如何让读到我作品伯读者满意,多些赞扬,少些责骂。我想,这是每一个作家都应该面对的道德操守。 回想起二十多年所走过的创作道路,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无论在哪个环节,我放弃了,也许就不是今天的我,而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我十七岁入伍,那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红火得很。凡是读过一些书,能写一些字的人,又对生活有些梦想的年轻人,差不多都做过当作家的梦想。我那时主要以阅读为主,中外名著,凡是能在书店里买到的,我都读到了。喜欢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名著,我一定要读。读不喜欢的书,这一过程是枯燥的和痛苦的,书读了一阵之后,自己也有创作的欲望了。于是就写,只要有时间,有灵感了,不分场合、时间,总会写上几笔。然后是四处投搞,当然这些随风而去的稿件,几乎是泥牛入海。但也学会了等待,一提起那些散布在大江南北各个编辑部的稿件,心里就充满了希望。于是,每天都处于一种无名的兴奋之中。在等待的过程中,又在亢奋地写作,然后又是期待。周而复始。 终于,编辑部有回音了,是退稿。格式相同的退稿签,程式化的安慰信,每次总来,总觉得自己离希望又近了一步。努力了,等待了,不知哪片云彩下雨了,终于有巴掌大的稿子被采用了,欢欣鼓舞自不必说了,在没人的地方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墨香消失,纸页残损。 现在回想起来,能发表作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惶惑的是,在发了一些作品后,写得更多,退稿也更多了,发得仍然很少。为了鼓励自己,在二十风的时候,给自己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那就是希望自己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写的作品十之八发都能发表。于是,为了这个五年,把自己投入到了无怨无悔中。这五年不知自己是如何过来的,亢奋,低落,迷茫,总之什么滋味都有。也就是在二十五岁那年,我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文学系。初到京城,第一次见到那么多搞文学的人,挤在一起,谈的是文学,搞的也是文学。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离文学是那么得近。也就是从二十五岁开始,发表的障碍消失了,几乎是写一篇就能发一篇。第一个五年计划就算完成了。 后来,再写着写着,就发觉不对劲儿了,发了一些作品后,才觉得离作家的梦想反而远了。当初对作家的认识是,凡是能发表作品的人,就可以称为作家了,现在自己终于发表了一些作品,却觉得自己依旧很平凡,并没有把自己弄得伟大起来。不伟大又如何称为作家呢?这时才明白,作家也是分成三六九等,著名和非著名的。于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又出笼了,希望自己三十岁时,可以著名起来,人前人后的一提起来,要让人们脸上露出惊讶之色。于是,又埋下头来,几分悲壮一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觉得自己的的确确算是挤进了文学圈,经常参加一些流行的文学活动,见到了许多著名或非著名的文学人士。作品接着写,也接着发,但似乎一直没有著名起来。参加活动时,主办方介绍时,从寥落的掌声中就能感受到自己非著名的身份,眼见着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不断地从非著名向著名跃进,心里的滋味可想知,嘴上不服,心里却焦灼异常。三十岁左右的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搞文学这块料了,那时甚至想,如果就此罢手,搞点别的,也许还来得及。那会儿为了文学可以说放弃了很多,如果真的收手,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考虑到自己还年轻,也许还来得及。犹豫之中一直写下去,也就是那时才明白,轻言放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放弃,就只能往前走!暂时把著名不著名的事放在一边,伏案苦耕。但也时常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万事俱备,就只差命运了。 接下来,稀里糊涂地又过了十来年,到现在为止,我也没弄清自己是著名还是非著名。总之,感觉离文学越来越近了,她几乎成了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段时间不写作,就会感到很忐忑,直到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了,忐忑和焦灼一扫而空。写作的过程无疑是枯燥和艰辛的,但对我来说,这一过程却是我最幸福、完美的日子。 从十几岁到不惑之年,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把文学当成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她幸而幸,为她狂而歌。二十几年的创作经验告诉我,只有你真心地面对她,她才会向你绽开笑颜。而用心、用生命去呵护,则是我对文学的态度。 这本《我的人生笔记》是我的散文随笔处女集,也是我这二十几年时间里,对生活、人生的点滴感受。她与小说不同,小说面对是一份想象的生活,散文、随笔应该是人生性情的真实写照。不伪饰、不造作,自然抒写真性情。以后这样的散文、随笔我仍会写,不过那是我记录以后的生活了。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些小文章,算是给关心、喜爱我的读者朋友的一份答卷吧。 2006年5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