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作者所采取的办法是先设定若干个大的论题,然后以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将一段摘自各个时期的精彩对话,依照内容的逻辑关系重新纺织起来,使之形成内在的系列和章节。这种编辑方法的好处是方便读者阅读,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但其不足则是不得不打乱谈话的具体时间和先后顺序,常常是不同时间的对话被编织在同一个论题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范曾/中国当代艺术家谈艺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刘波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作者所采取的办法是先设定若干个大的论题,然后以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将一段摘自各个时期的精彩对话,依照内容的逻辑关系重新纺织起来,使之形成内在的系列和章节。这种编辑方法的好处是方便读者阅读,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但其不足则是不得不打乱谈话的具体时间和先后顺序,常常是不同时间的对话被编织在同一个论题里。 内容推荐 沉默,不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宿命。容忍沉默,无异于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谋杀。 打破沉默应该是一种主动性的姿态,而不是等待文化列强们来挑挑拣拣。所谓的主动性,不一定等待迟缓的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而应是从一个个精英化的学术交流项目开始,从一个个艺术家个案研究和推出开始。 书中所录,既有艺术家吉光片羽式的思想与感受,又有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艺术创作经验和作品。其中言之凿凿的中的之言发人深醒,而创作方面的经验和形式探索,亦让人觉得中国当代艺术话语体系已触手可及——这当然是乐观的感受。 目录 第一章 张晓凌 范曾访谈记 第二章 范曾 范曾谈艺录 论画家 论画法 论画道 第三章 范曾随笔 《南通范氏十三代诗文集》序 第四章 艺术家评论 郭长虹 史乘别开卷帕新——论范曾先生的简笔泼墨人物画 诸家评范曾先生 寒碧 寒碧评范曾先生 邵盈午 邵盈午评论 第五章 刘波 范曾先生作品浅析 白描 巨障 肖像 泼墨 第六章 范曾年表 试读章节 张晓凌(以下简称张):中国文化的传承有多种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文化家族的传承。文化家族这种景观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才能不绝如缕,绵延至今。作为范氏家族来讲,从范仲淹“忧乐天下”的传统开始,到您这一代,已经第29代了。那么,您是怎样看待文化家族在文化传承当中的作用的? 范曾(以下简称范):文化家族作为一个社会细胞来讲,是中华文明传承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大的文化世家,通过互相联姻通婚等方式,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精英网络,以此相互沟通、联系和互相影响,这对文化传承的意义非常重大。以我们这个家族为例,晚清桐城派的巨儒吴汝纶对范伯子有知遇之恩,并且把姚鼐的后人姚倚云介绍给范伯子为妻,这种关系好像是联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有我们和江西陈家的结缘,陈宝箴极力促成他的孙子陈师曾和范伯子女儿的婚事,就源于陈宝箴对范氏的诗文非常欣赏,他说自己甚至愿意搬到江苏来住,这可以看出一个文化世家是多么有魅力和社会吸引力。实际上范伯子的弟弟范钟还是陈衡恪的老师。从这个角度我们还可以发现圣人是易子而教的,自己教自己的后辈往往不妥,你的儿子我教,我的儿子你教,这种关系同样构成了中国的一种文化景观。 张:易子而教也好,互相联姻也好,可以理解为文化家族之间的一种互动,这种方式给一个家族带来新鲜的具有活力的东西,有利于文化更好地繁衍传承。如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就很麻烦。 范:太封闭的系统就像近亲繁殖一样,生命力会越来越弱。 张:作为您本人来讲,是从您父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家族文化的接纳和承袭。您在文史、诗词方面的修养在当代艺术家里是最好的,以此来看能生在一个文化家族里面是很幸运的。 范:很幸运。陈师曾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天下第一公子,什么叫第一公子?过去讲北京四大公子都出身于官僚财主家族,可文人家族中的公子谁能超过陈师曾?他是陈散原的儿子,范伯子的女婿,所以陈师曾成为一代名师是必然的。再拿我父亲来讲,他是范伯子的孙子,诗词、国学都非常好,《诗》、《书》、《易》、《礼》、《春秋》、《尔雅》等等,他都非常熟悉,因此念错字、别字在我父亲那里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我自己,十几岁时《离骚》就全背下来了,有这个基础和没有这个基础是不一样的。有一次我和文怀沙先生聊天,我说您是楚辞专家,我们两个背《离骚》,你一句我一句,背完以后他抱着我说:现在像你这样对楚辞如此熟悉的人没有了。我开玩笑说:您本人就是楚辞专家,怎么可以说没有了呢。这些都得益于从小的一种熏陶。因为有了家族文化的基础,到了学校,比如说我到了南开大学历史系,我就知道哪些书是我爸爸曾经非常重视的,是我应该认真读的,哪些书是很有意味的。我从17岁上大学就比其他学生有这方面的优势,因此,我当时虽然只有17岁,但是我的成绩最好。 张:我觉得您特别幸运,除了有一个好的家族文化背景之外,在读书期间也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生态。比如说您师从的南开大学的诸位名师,中央美院的蒋兆和先生。另外还有郭沫若先生,当时郭老对您的评价很高,您还和沈从文先生编过《历代服饰》。您当时面对的这些前辈都是学界泰斗,这对您的成长也起到关键的作用。P2-4 序言 2005年5月,因工作的缘故,我曾和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的终身秘书长阿尔诺·杜德里夫有过一次对话。谈到中国文化时,他一脸严肃地对我讲,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精神性,法国人很欣赏中国人的艺术,以及中国人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中国文化不应该向美国文化低头。我的感受是,阿尔诺先生这段谈话是中肯的,没有客套的成分,充满诚意。然而,当我谈及中国当代作家、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时,这位老先生却一脸的茫然。 依我的理解,这种尴尬事实上不是阿尔诺先生的尴尬,而是中国当代作家、艺术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尴尬——对中国传统文化尊重和对中国现代文化漠然所构成的尴尬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这种状况令人难以容忍。 沉默,不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宿命。容忍沉默,无异于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谋杀。 打破沉默应该是一种主动性的姿态,而不是等待文化列强们来挑挑拣拣。所谓的主动性,不一定等待迟缓的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而应是从一个个精英化的学术交流项目开始,从一个个艺术家个案研究和推出开始。 缘于此,我们策划编撰了这套“中国当代艺术家谈艺录”丛书。书中所录,既有艺术家吉光片羽式的思想与感受,又有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艺术创作经验和作品。其中言之凿凿的中的之言发人深醒,而创作方面的经验和形式探索,亦让人觉得中国当代艺术话语体系已触手可及——这当然是乐观的感受。我喜欢这种感受,尽管有一些虚幻,有一点朦胧,但它改变了已习以为常的妄自菲薄的心态。 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不仅仅从所谓的重大文化战略开始,更多的应来自于个体创造与想象。伟大的个体创造能改变历史并构成伟大的时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006年12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