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做新闻?做新闻就是对最平常的生活做最不平常的解读。而解读生活则需要你对生活的感悟。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习电视策划,提高电视艺术水平。本丛书助您走向主持艺术殿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电视人侃策划(另类思维做节目)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王阳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什么是做新闻?做新闻就是对最平常的生活做最不平常的解读。而解读生活则需要你对生活的感悟。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习电视策划,提高电视艺术水平。本丛书助您走向主持艺术殿堂。 内容推荐 当我们电视人把视觉置放于最广大的受众的时候,你会感到你从事的电视的眼界是多么地宽阔,你会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你会感悟到电视生活的斑斓多姿。这就给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舞台,让我们电视工作者在这个舞台上跳舞是多么地快乐。但是这快乐必须有节奏和有韵律,让人们感受到美和愉悦。那么,让这纷繁的世界秩序井然起来,我们就要有一种办法或方式把她展示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把活生生的现实条理分明地且理性地和充满真情地映像在观众面前,那就是策划者的策划,而策者的思维又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和它的成功度。 目录 序:用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做新闻节目 第一章 发现新闻——新闻就在你身边 在貌似平常的细节中和司空见惯的事物里慧眼挖新闻 第一招 往大了说。中国十三亿人,创造个世界纪录跟玩似的 第二招 事情越大,就越要往小了想、往细处看 第三招 变枯燥为生动,变平淡无奇为妙趣横生 第四招 给故事加细节,给细节编故事,给故事加人物,给人物添性格 第二章 做新闻——做新闻就是讲故事 发挥想象力,增加悬念 第一招 超常规的渲染。众生平等,人无贵贱,让小角色登堂入室 第二招 求神似,大胆类比。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第三招 刻画细节,制造悬念,强化戏剧冲突 第三章 评新闻——动之以情说道理 或悲或悔,或哭或笑,道理自在其中 第一招 讲故事,说道理。故事就是好老师,其中自有是非曲直 第二招 人之常情,实话实说。貌似随口而出,字字直指人心 第四章 策划新闻——电视为人民服务 定位准确,一切为了观众 第一招 让全民“秀”起来,人民电视威力大 第二招 把新闻人物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中,让他不自觉地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第三招 策划新闻就是策划生活 第四招 记录也是一种策划 第五招 常问“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第五章 新闻素材的积累——百姓 妙语话生活 积累素材,感悟生活 后记 试读章节 春节回趟家,一不留神参加了一回创世界纪录的事,这是把小事往大了说,那遇上大事呢?那当然是往小处想。 举个例子,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是每年的一件大事,表现大事的时候,就得从中找小的角度。2004年,北京开两会的时候,出台了一项措施,一改两会车辆畅通无阻的做法,遇上红灯也得停30秒。对于这件事,好多人都不以为然,当时,我在《本周》栏目里是这样评论这件事的: 以往开两会的时候,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是一路绿灯,后来,人家代表、委员们觉得老让老百姓给自己让路,心里过意不去;今年开两会,代表、委员坐的车再遇上红灯也得等上30秒。一位过马路的大妈就说了:人家开“两会”的工作多重要,我只不过是买趟菜,还让人家给我让路,这多让人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呀!你体谅我,我体谅你,人心和人心之间的沟通就是从这些小事上做起的。(摘自《本周》) 这个例子在我的上一本书《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里提到过,怎样才能把一个干巴巴的措施、条文变得鲜活生动呢?这就需要你去安排一个情节、一个场景,把条文、措施的实施过程给想象出来,你还要给这个场景安排角色,这角色呢还得是有血有肉有性格。在上面说的那条新闻里,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大妈,还给大妈安排了个差事,去买菜,这大妈还得有性格:善良、老替别人着想。这样一来,就描画出这样的一个场景:早春的北京,春寒料峭,可十字路口却出现这样的一幕:甭管是车上的代表委员,还是车下的市民百姓,大家都是好心眼、热心肠,一群善良的人你想着我,我让着你,因为人心暖人,这寒冷的早晨也变得春意暖人了。这就是和谐社会中的一景,一条看似平常的便民措施,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时隔一年,2005年的“两会”这项措施又改了:两会的车等红灯的时间从30秒延长到了40秒。有人觉得,不就增加了10秒钟吗?有啥可说的。那好,您再看看我们《本周》是怎么说的: 去年开“两会”的时候,代表、委员乘坐的车,遇上红灯得等上30秒,今年呢,延长到40秒。您别小看这10秒钟!我们知道,北京的马路宽,要是有位腿脚不好的大妈正好赶上要过一条宽点儿的马路,那还不得连跑带颠的,可因为多了这10秒钟,大妈过马路就不用跑了,从从容容就过去了,要说人冢代表、委员,想得也够细的了。(摘自《本周》) 做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想起了电影《大话西游》里的唐僧,电影里有个情节,妖怪兴云布雨、大敌当前,可身处险境的唐僧,竟大喊提醒百姓众生:“打雷啦,下雨收衣服!”这句台词日后竟然成了人人传颂的流行语。大家喜欢这句台词,就是因为觉得唐僧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人物怎么会这么细致人微地关心人呢?同样道理,堂堂中央电视台,要是能细致入微地关心小人物的小事情,也会让人意想不到。 《大话西游》里孙悟空将月光宝盒随手一抛,正好砸在唐僧头上,唐僧是这样训诫猴子的:“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大话西游》的表现手法应该给我们一个启发,于细微处关爱观众,观众一定会领你的情。我给您举个例子,一天,有个记者采回一条有关书画展的新闻,想发在我主编的《文化报道》上,这写书作画的也不是什么名家,是一帮退休老人。像这样的题材,可以说是毫无新闻性,可我把它改造了一下,这条新闻便显得别具一格: 这两天,在北京的T-事博物馆举行了个老年人书画展,凭老年证免费(参观).爱好书画的大爷大妈们,没事您可以到那儿去看看,看画展的有好多都是爱好书画的老同志,在那儿您肯定能结交不少爱好相投的朋友。画展前台有饮水机,还有一次性纸杯,过道有软椅,走累了能歇歇脚。(摘自《文化报道》) 我们经常要做这样的新闻,某歌星在体育场搞演唱会。一般歌星会提前到现场彩排,记者能先睹为快,到现场“探班”。有一次,台湾歌手蔡琴要在北京开演唱会,您认为记者该为咱观众探听点什么消息呢?记者要是夸蔡琴唱得怎么怎么好,那全是废话;要是报道蔡琴演唱会的曲目也没什么新意;记者要是想借着演唱会显摆自己,那更是愚蠢:“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工人体育场,明天,蔡琴演唱会就要在这里举行了。”这绝对是为出镜而出镜,华丽舞台、大腕蔡琴都成了您的背景了,您多美呀!观众要看了您这德行,准得生气:“光顾着臭显摆了,您先睹为快了,可什么都不告诉我们,您不是成心气我们吗?”您的采访是不是成功,关键看观众满不满意!您要是想着这是给我爸我妈我媳妇儿打听消息呢,这样的定位就对了,您要是想着明天花钱买演唱会票的是您自己,您采访的角度肯定能与众不同了。当时我是央视《文化报道》的主编,我给去工体采访蔡琴彩排的记者提了这样的要求:你去出镜做现场报道,你要站在不同票价的区域分别出镜: 观众朋友,这里是场地票的贵宾席,票价是1800元。蔡琴和我的距离也就有十几米。我在这儿看蔡琴,我都能看到她眼角的鱼尾纹,旁边给她伴舞的小伙子,他背带裤上少了扣子我都注意到了。十几个大小伙子在台上一蹦。都起了尘土了,我都能闻见土腥味。P8-11 序言 “你想再长高两公分吗?你想让腰再细两寸吗?”一位老师走进课堂,面对交头接耳、嬉戏吵闹的学生,突然冒出了这样两句话。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全都竖起了耳朵。老师接着说:“今天,我将告诉你一个神奇的办法,它能让你在一秒钟内长高两公分,腰围减少两寸!”同学们一下子瞪大了眼睛,期待着老师施“魔法”。“其实,方法很简单,挺胸、抬头、收腹,用不了一秒钟,你就长高了,变瘦了!”同学们哄堂大笑。笑过之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老师身上了。这是一堂礼仪课的开场,台下是一家大机关的领导干部,年轻的老师用一段精彩的开场白把这帮不好对付的学生统统拿下。 用句时下流行的话,这叫“忽悠”。这就跟咱们做电视节目一样,要让一件普普通通的事,引起观众的注意,“忽悠”真是个好办法。那天我上网,看到一个图片的标题特别吸引人:“中国第一猛男和他的女人”。不怕您说我俗,强烈的好奇心让我点开了图片,看罢图片,我笑了。 估计您也笑了吧。“中国第一猛男和他的女人”这个标题忽悠得好,它就像电视新闻里的导语,足可以吸引人。 下面,我再给您讲个关于“忽悠”的故事。这是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一条报道。 这一天的夜里,天黑极了,忽然,黑暗中投来一束手电光,光柱下是一双小白鞋,小白鞋嘎嘎作响,这时候,恐怖的音乐轰然而起,手电的光柱上移,是一个长发飘飘女子的背影;接下来,又是一道手电光柱,光柱下面出现了一双红色高跟鞋,在死寂的夜里,只听得一声声清脆的脚步声,原本紧张的气氛更加恐怖了。这制造出一个特大的悬念:黑灯瞎火的,姑娘们到底要干嘛?姑娘走进一个居民小区,突然大喊一声,观众此时又被吓了一跳。仔细一听,姑娘喊的是:“我回来了!”随着这一声叫喊,对面小区的楼上出现了奇异的现象:所有家的窗户都开了,向外散射出无数的手电光,这时候,温馨抒情的音乐轰然响起,温情在夜空中飘荡。手电光束越来越多,漆黑的夜空也变得美丽起来,此情此景和刚才制造的恐怖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谜底这才揭开,原来是小区常年没有安路灯。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又出了新的悬念:为什么摸黑回家的人自己不拿着手电?居民又解开了这个谜团:自己打手电后面有人偷袭怎么办?喊一嗓子主要的是给自己壮胆。悬念刚解开,新的悬念又出来了:一片漆黑之中,突然传来了一片吱吱呀呀的声响,还有人的剧烈的喘息声,引起了人们很多的联想。打开手电一照,原来是一群大妈在健身乐园健身,大妈一语惊人:“我们这纯粹是瞎玩!”一句话让大家都乐了,刚才是悬念层出,现在又是笑声一片,报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报道到这儿并没有结束,报道的结尾更是让人叫绝,一位戴眼镜的知识女性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小区的夜:“每当手电筒都亮起来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一首歌《星星点灯》。”这位女士唱起了这首歌,歌声在夜空中回荡,那充满温情的点点亮光真像是一颗颗闪亮的星星。这首歌让人感慨万千,百姓苦中作乐的无奈表现得充分极了。最后主持人的结束语更是让人回味:“谁能了解小区居民=年没有路灯的苦日子,看来只有星星知我心!”“星星知我心”又是一首歌名,一语双关。整个报道没有一句居民的抱怨声,却让人在一片温情中感到隐隐的酸楚,三年了,我们这么可爱的百姓一直忍受着黑暗的苦痛,而他们却用达观与宽容面对这一切,再不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于心何忍!新闻的题材再普通不过了,但通过记者别具匠心的讲述,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悬念,再加上音乐和歌曲的烘托,一条小新闻就变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想当年冯巩和郭冬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了个相声叫《旧曲新唱》,用京东大鼓播“体育新闻”,用流行歌曲报“天气预报”,用天津快板来做“焦点访谈”; 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今天的焦点访谈咱要播点嘛?咱要播点嘛?哎,说一说,中国“入世”发展经济富强国家,这WTO,它规模还挺大,它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它不能是包子!中美谈判,难度特别大,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拿下,这关方代表,她还是个女的,谈判成功刚下台,她直接说了:“今晚聚会,我不想吃别的,来上天津狗不理,我一口能吃仨。”这美国女代表,文静又潇洒,可一见包子端上来她直接用手抓,那嘴还直吧嗒:“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用我们美国话叫very good。”这期访谈,是由我播报的,我叫郭东临哪,我不像一朵花,我肥头大耳没有褶,我确实像包子。(摘自相声《旧曲新编》) 听完相声,大家哈哈一笑,当时谁也没把这节目当真。可今天,您再看看咱们的新闻屏幕:用方言说新闻,用小品来演新闻,听新闻就跟听评书似的,什么电影、音乐、漫画、电脑动画都用在新闻里头了,看新闻就跟看综艺晚会一样热闹。这么折腾新闻,不管对还是不对,反正新闻娱乐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严肃客观地报道新闻人们需要,而加了佐料的新闻也合乎不少人的口味。 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中央电视台《本周》栏目的主编和制片人。从名字您就看出来了,《本周》节目是个周刊,就是在周末的时候,给观众办个故事会,我们是把一周的好新闻、好故事重新讲给大家听。按我的理解,生活是米,新闻就是新蒸出来的,暄腾腾、热乎乎的白米饭。我所用的新闯素材就像是在冰箱里放了一宿的隔夜饭,我要做的就是加点葱花加点蛋,把隔夜新闻做成蛋炒饭。常规的新闻就像新蒸的米饭,可以天天吃,我们做的蛋炒饭,观众可以偶尔来一顿,不求饱肚,只图解馋。蛋炒饭的过程就是新闻娱乐化后的过程。 歌手庾澄庆有首歌名叫《蛋炒饭》,我觉得这首歌所写的做蛋炒饭的过程,有点像我们做节目。歌词里说,蛋炒饭是满汉楼里的一道招牌饭,想学这道菜得先挑水劈柴三年半,再把刀工练精湛,三两肉能铺满一大盘,为练手劲儿要用铁锅甩十斤石子在锅里翻。蛋炒饭最简单也最困难,饭要粒粒分开还要沾着蛋,中国五千年火的艺术就在这一盘。当个好厨子不容易,当个好编导更难。新闻的娱乐化需要的是绝顶的聪明和智慧,需要的是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训练。 后记 什么是做新闻?做新闻就是对最平常的生活做最不平常的解读。而解读生活则需要你对生活的感悟。 书到这儿就算是写完了,写书的时候觉得挺苦,可写完了又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细想想,我写书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和一帮朋友聊天,书写完了,就等于该向朋友们说再见了,于是还真有点舍不得。以前老觉得写书是件特神秘的事,写完这第二本书才觉得这也没啥。其实做新闻和写书一样,放平心态,捧出真心,实话实说,就能写出好书,做好新闻。看到我这本书的朋友,特别是那些花钱买书的朋友,我谢谢您了。如果书中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那将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书中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若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王 阳 2006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