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贺兰山及其他地方岩画的解读,透过岩画的表象,分析读出了岩画中包含的文字信息,通过解读证明,中华民族有过时间漫长的大同时代,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本著作的问世,今后若再谈到古文字、古音韵,要回避贺兰山岩画,恐怕已不可能;而今后再谈到贺兰山岩画,要回避“文字”、“音韵”二词,同样也不可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高嵩//高原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贺兰山及其他地方岩画的解读,透过岩画的表象,分析读出了岩画中包含的文字信息,通过解读证明,中华民族有过时间漫长的大同时代,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本著作的问世,今后若再谈到古文字、古音韵,要回避贺兰山岩画,恐怕已不可能;而今后再谈到贺兰山岩画,要回避“文字”、“音韵”二词,同样也不可能。 内容推荐 在那个时代中期,即大约从7000年前算起,也就是从帝颛顼进行“绝地天通”、建立人自身历代族群领袖崇拜(即古帝崇拜)的宗教体系算起,华族儿女就本着帝尧“协和万方”的伟大精神与全人类通好。他们带着先进的农业文明、手工业文明和最早的文字文明等等,向世界各地播散,在那以后3000多年中,共工崛起之地的不周山(今贺兰山),具有华族祭祀文明中心、文字文明中心和各种先进文化中心的圣山的崇高地位。 本书通过对贺兰山及其他地方岩画的解读,透过岩画的表象,分析读出了岩画中包含的文字信息,通过解读证明,中华民族有过时间漫长的大同时代,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目录 序篇 序 自序 说“巫变” 绪论 关于岩画研究的认识论、方法和体系 内篇 华不注时代和华族古帝谱系 华不注族徽和华不注释名 “三皇”:“华”层级始帝:轩辕轩辕妣-呙(华) “不”层级始帝:庖牺 “注”层级先帝:炎帝 “五帝”:炎帝子柱,通注,即■■ 注子尧,名方勋(放勋),即太昊 尧子勋(舜),即少昊 共工 禹 贺兰山岩画文字中的几对父子与母子 女娲与轩辕——炎与注——尧与舜(太昊与少昊)——舜女与邰 甲——邰甲、尧獾氏女与共工——共工、犬姬与犬夏、犬戎。 帝共工 不周山即贺兰山 《山海经》经文中的不周山。 不注山=不周山。 “飞鸟山”=不注山=不周山。 “飞鸟蚕”=不注山=不周山。 不周山的山旗与山徽。 后稷“西周之国”在宁夏 《山海经》经文之证 岩画文字资料之证: 1.“西周之国”袷祀图 2.单体岩画文字中“西周”之证 3.“祀后稷”的祭文 4.“祀姜■生轩辕子后稷”组字画 5.不■出逃图 6.邰、戎服周图 不周山八卦 不周山四言诗 不周山算兽 夏十八位帝后名单 外篇 远古华不注字迹拾零 用不周山(贺兰山)岩文范式叩开古埃及“圣书”之门 金字塔——尧的祭坛 1.从圣书中提取出来的古尼罗河中下游华人族群结构,以“共工、夏、戎、邰”为标志。 2.古埃及祭祀内容主要是“华不注,方勋(尧)”。 3.以“注”为至上神(太阳神)。 4.90%以上圣书文字是对“方勋(尧)/太昊”的呼名赞颂。 5.以不注山(不周山)为崇奉的圣山,圣山又名“邰山”(即“泰山”)。 6.金字塔是“方勋(尧)”的祭坛。 蜣螂崇拜的秘密(高原专文) 秘鲁纳斯卡远古地画解读 跋 试读章节 2003年春末,一场SARS让父亲高嵩教授闷在家里无所事事。他坐在沙发上翻阅贺兰山岩画资料,像小孩儿读连环画一样目不转睛。一天,他忽然对我喊:“在岩画研究上,我有一个大进步!”他兴奋得像发现恒星一样。我等他对我宣布他的发现。谁知他说:“我发现,我以前12年的研究,从认识到方法,统统错了!” “您发现自己错了?”我给他倒了一杯茶。 “是的!” “然后当节日来庆祝?” “是的!” “那您就讲讲,您错在哪里呢?”我在他身边坐下来。 “我现在只讲对的,错的留给以后再讲。我有证据认为,贺兰山岩画有文字,既有没变成画的文字,我已经认出二十多个,也有变成画的文字,你等着,那些变成画的文字,我也会有办法把它们念出来。”他端着茶杯站起来,意气风发地对我宣布:“我,我要把我的文字学知识,音韵学知识,古文献知识统统从窝里轰出来,组成尖刀班,对变成画的文字进行搜剿!” 家父一生,大行不顾细谨。2002年4月底,他的长篇小说《马嵬驿》得了“《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5月上旬领奖回来,我问他:“老爷子,您的奖状呢?”他这才想起应当有个奖状,回答我说:“噢,忘到北京了。”他记不住成功以后的荣誉,但是他永远忘不了奋斗。此时,他的斗志和信心感染了我,我相信这老头儿又会投入一个大战役,就趁热说:“爸,您把我带上吧!” “好哇!”转而严肃起来:“那,你可要背上水壶,背上干粮袋,跟老父到沙漠里去受苦!” 认识论和方法 我知道家父的知识结构,是许多“三角形”的堆积。他的知识结构的底盘,是“文、史、哲大三角”。这个底盘无声无息地慢悠悠地转悠了五十年。2003年4月下旬,一天,他对我说:“给你讲一堂哲学课,我说,你记。”我打开笔记本,心中暗想:“这老爷子讲起哲学来是什么味道呀?”下面,我把我当时的记录抄出来,请大家看看: “认识对象向认识者要求什么?这是今天讲的题目。 20世纪初,欧洲哲学界冒出一个学派,叫‘经验批判主义’,代表人物是马赫,阿万那留斯。马赫认为,事物存在与否,取决于人的认识是否跟它‘原则同格’,就是说,是否跟它大体同构。实际上,事物存在与否,跟人无关,跟人的认识无关,跟人的认识是否与它‘同格’也无关。事物自存自在,对人的意识没有任何依赖性。马赫这个学说很荒唐,但是很有影响力,连列宁的好友波格唐诺夫都被俘虏过去。列宁站在唯物论的立场上,带着强烈的蔑视和愤恨批判了这个学说,写了著名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跟波格唐诺夫也断绝来往。列宁在意大利夏普里岛疗养期间,高尔基用忧郁的眼神看着他,告诉他波格唐诺夫想念他,并且已经知错。列宁的回答是:‘我们下棋吧!’ 在哲学上,主张物本体还是心本体,是不可调和的原则性对立。但是今天,我在列宁的批判遗留下来的马赫学说的废墟上,看到一个残片在发光,那就是‘原则同格’这个概念。我想把它改装到唯物主义认识论上试试看。我认为,一个人要认识对象的客观构成,他自己必须事先有一个由实践经验和刻苦学习预设的知识构成,这个知识构成与认识对象的客观构成必须‘原则同格’,否则对象的客观构成对这个人来说,确实就等于不存在。《庄子》里有句话:‘夏虫不可以语冰’。野兔对蝈蝈讲述冰天雪地,蝈蝈会认为野兔是‘胡说八道’;鼹鼠向大雁讲述松树根皮的美味,大雁会认为鼹鼠在进行‘无耻的欺骗’。小学、中学、大学。为什么要进行分科分系的教育?就是为了从几个最必要的方面对儿童和青年进行知识预设,为他们将来认识和征服各种自然对象和社会对象准备知识构成,换句话说,就是为将来要认识、要征服的各种对象,准备各种‘原则同格’。道理再明白不过,基本粒子和夸克,对于没学过原子物理学的人是不存在的。钞票上的病菌,对于没有细菌学知识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才会拿手指蘸着吐沫数钞票。 岩画有它的外在形式和它的内容,有它的现象和本质。平常人们会说,要透过形式看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当然是很对的;但是内容也好,本质也好,只对那些在知识构成上跟它们‘原则同格’的人显现。岩画里的文字,几千年在那里摆着,对于没有古文字知识的人,等于不存在。几千年里,年年都有牧羊人看到它们,可是一代代牧羊人全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东西,只把它们叫‘花石头’。这说明,认识的对象,对于认识者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向他的知识构成要求‘原则同格’。我们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们同时主张认识的辩证法,承认对象的客观构成要求认识者、研究者必须有预设的知识构成,并且要求这种知识构成跟对象的客观构成‘原则同格’,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大体同一。P18-20 序言 2001年秋我甫至宁夏,便读了高嵩先生的《回回族源考论》,领略了他治史的功夫;是年10月末,我应邀参加了由《中国作家》编辑部和银川市委宣传部为高先生长篇历史小说《马嵬驿》召开的研讨会,记得张贤亮先生在开幕式上说:“高嵩用他的生命写了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同时通过这部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他自己。”崔道怡先生在讨论中指出“高嵩的文笔常常深及感情的髓腔。”……五年光阴弹指而过,想不到高嵩先生和他的爱女高原合著的书稿《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倏焉飘至我的案头。翻思在宁夏时,高先生喜欢谈小学,曾提出“《切韵》的标准音点在哪里?”与我讨论,对音韵学兴趣之浓烈使我心中暗惊。后来才知道他早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上到三四年级时曾苦修过语言学专门化。1960年来宁以后,教书20年,搞文学20年,年年都要读一点音韵学论著。他那么快就和素昧平生的我交上朋友,实在是“良有以也”。我将他们父女的书稿一气读完,不禁为之震骇。 震撼之一: 由于甲骨文、金文以前古文字资料的空白,汉字萌芽问题,初级阶段汉字问题,至今仍是个谜。因此,寻找比较系统的初级汉字,一直是语言文字学者耿耿于怀的大事。我曾假设汉字成熟于夏之中叶,甲骨文以前的系统文字多用于竹简、木简之类,因易腐朽而未传世,可惜未能得到证实。 高嵩先生花费四年心血为文字学界初步解开了这个谜,现在好了。高先生给他自己自1991至2003年12年岩画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打了零分,判定岩画中的拟人像是远古华人祭祀活动中的神主,是称名赞颂文字的物象化组合图案。仅这一角度就非常新颖。 高先生的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学、音韵学和文献学三结合的方法。例如: 《夏三祖》:岩画中有车箱、车轮、车辕和辕前横木,旁边又刻了三只燕子。横木两端各有小圈,加辕条为“■”,高读作“干”;其中一侧小圈又增饰为“■”,高将“8”读作“玄”,乃判定“干”“玄”远古同音相谐,为“轩”字音码;而象形的燕字谐辕字,干燕或玄燕即文献中的轩辕。 《相》:岩画似为反“臣”,加上“■”,高破为“目”字加一枝一叶之“半木”,会“相”字。反“臣”为目,木又作“半木”即“■”,在文字上均有依据。 《履癸》:岩画似为一只履(靴),正反两只脚印(止)。两“止”为“步”,会一举足之“跬”。“鬼(圆形田字)”加木符“■”会“槐”,与“跬”字均为“癸”字音码。这不是文献上的履癸吗? 好了,例子举多了,本书的精彩就可能先让我的序言说完了,还是请读者到正文中去享受吧。 高先生父女这一著作问世,从先民文字运用上还使我们看到,不是彼时语音还不很精确,就是使用的标准还比较宽缓,这是难得见到的珍贵音韵材料。高嵩先生将彼时称作“大谐声时代”,是很确切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说的假借字、音转字,实际上就是表音字,往往不能判定孰为本字,孰为假借;至于音转,也许只是后代的事。 现在,二高著作问世,今后若再谈到古文字、古音韵,要回避贺兰山岩画,恐怕已不可能;而今后再谈到贺兰山岩画,要回避“文字”、“音韵”二词,同样也不可能。 另外,诸如高先生将“上帝”解释为“远古华族古帝谱系中的始帝”,论断初级阶段的汉字并不是表义文字,这些高明的判断,对我们正确认识史前与先秦中华文化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 破释贺兰山岩画决不能像猜谜一样“靠碰”。贺兰山岩画是一个符号矩阵系统,对于它,可以用高级密码系统来比拟。对它每一个符号的解释,都必须遵循该系统固有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我们认为,高先生的以上研究,既经得起学科的检验,也经得起岩画系统本身的检验,并且,还经得起历史和文献的检验。当然,也毋庸讳言,本书面世后,将会在广大读者中长期接受实证与逻辑两个侧面的严格检验,甚至可能会等来某些人的全盘否定。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有句名言:“正确的≠没人反对的”。世事纷繁,学术自不例外。真理这条长河,总会在颠连的群山中逶迤向前,为自己找到归海之路。 文字学和音韵学,能熟练地掌握其中一种已不容易。高先生对贺兰山岩画文字进行的古文字和古音韵方面的论证,至少使我们这些搞音韵、文字的人一时还找不出什么明显的错误和依据来纠正甚至推翻其中的一两个结论,反而感到先生于此两科都是行家里手。 二高对贺兰山岩画的研究,为我们古音韵古文字工作者提供了珍贵的古音韵、古文字的素材和理论,今后古音韵、古文字研究,可能要经常引用到它。这是我们很多专业语言文字工作者一生也很难取得的成就。 震憾之二: 自20世纪初史学上“疑古派”出现后,尽管被80多年考古发现证明它“有所过之”,但人们依然对史前史存有疑义。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悠久,必须由中国学者给世界作出证明。我们要找的商以前历史,竟也比较系统地隐藏在贺兰山岩画中——又是高嵩先生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初步找到了比较系统的原始证据: “华不注时代华族古帝谱系” “夏十八位帝后名单” “不周山即贺兰山” “后稷‘西周之国’在宁夏” “‘华不注’符号遍布全世界” 光是看这些命题,已令人感到震撼。高先生在他爱女高原参与下搞出的这些课题,无疑是对中华民族史前史的研究与证明作出的杰出贡献。 社会科学研究,并不需要动辄采用大兵团作战,它更多的是需要像具备高嵩先生这样水平的有心人,多少年默默无闻地苦心孤诣地投入,有时甚至还要几代、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认为,没花国家一分钱课题费的高嵩先生和高原所得的结论,似乎比某些集团作战更见成效。 震撼之三: 关于古埃及圣书文字,一直是世界古文字史上的难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破译。而高嵩先生的论证是:古埃及圣书文字与远古华族的“华不注文字”根脉全同,是共工后裔带过去的。闻此,不仅我侪感到惊骇,恐怕全世界都要惊骇。我相信,假定高先生的论证全都不对,人们也会讨论,他何以会像初中学生做几何题一样,根据互不矛盾的定理,得出互不矛盾的答案?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二高先生的岩画研究,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论”的借鉴。由于他们的《说“巫变”》及《关于岩画研究的认识论、方法和体系》已“把金针度与人”,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在宁夏时便已知道,高嵩先生治学不喜欢“天马行空”,而喜欢“长年蠕动”。他写《马嵬驿》,连他的好友张贤亮也说“不知道”,由此可窥一斑。再者,高嵩先生强调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要和研究对象“原则同格”,否则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结构,对于任何“白纸”(洛克用语)或任何空葫芦似的头脑,都等于不存在。我认为,这是他学术思想哲学化的一种显示。 本序不拟再对本书任何具体结论作出评价,而仅仅对其论证提出以上四点主要看法。老实讲,本书的突如其来,使它很难碰上一个体大思精的评价体系对它作出缜密的评判。我个人只能说,在我所知道的对贺兰山岩画的论著中,二高先生的结论是最贴切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当然,也是很精彩的。毋庸置疑,这部自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将会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而持久的争辩和研讨。我想,这大概是二高先生所期待的吧。 重视文化珍宝,还应该重视为这些珍宝作出巨大贡献从而本身就是宝贝的人。对于二高先生,应当破格为他们制定一些特殊政策,让他们的学术传之久远,否则百年之后,我们在文化上可能会平添一片沙漠。 从年龄上说,高嵩先生算是我的老师。学生为老师的著作撰序,是不正常的事,但此事高先生已叮嘱多年,显然是以为我的专业理应使我成为他的知音,便不管正常不正常,拉拉杂杂写了以上这些,也不管高先生满意不满意。 2007年1月15日~19日 于漳州白鹭园 后记 我1991年在《贺兰山岩画例诂(一)》中,首次提到贺兰山岩画中的“周文字”问题(见《91国际岩画学研讨会论文集》)。但而后12年中,我仍未摆脱以“没有文字”为基础观念的“原始文化学”或“史前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我在讨论岩画时,充其量是将一些自以为“理所当然”的猜测性分析和猜测性论断做得“严谨”一些,“高明”一些。然而,全都错了。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我抛弃了旧的方法和旧的观点,才有了这部著作所代表的新方法和新体系。我和我女高原的这部著作证明,中华民族确实有过时间漫长的大同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期,即大约从7000多年前算起,也就是从帝颛顼进行“绝地天通”、建立人自身的历代族群领袖崇拜(即古帝崇拜)的宗教体系算起,华族儿女就本着帝尧“协和万方”的伟大精神与全人类通好。他们带着先进的农业文明、手工业文明和最早的文字文明等等,向世界各地播散,无山不可越,无水不可涉,无远不可至。在那以后3000多年中,共工崛起之地的不周山(今贺兰山),具有华族祭祀文明中心、文字文明中心和各种先进文化中心的圣山的崇高地位。通过我们父女对贺兰山祭祀文字和记事文字的研究,远古华族先民遗留在世界各地的祭祀文字的旧痕,和国内80多年“史前”考古成果中的远古华族文字信息,都可以说开始有了正确解读的钥匙。而今而后,再套用原始文化学、史前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旧谱,拿所谓“没有文字”的旧说概括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特征,大概是不合时宜了。因为那是昨天的鸡叫,已经跟不上今天的日出了。我想,我们好像没有必要用昨天的鸡叫迎接今天的黎明。 贺兰山岩画,在远古是地位至尊至崇的不周山圣书。它是用经过巫变造型的文字形式通过敬祖和纪事的神圣功用保存在岩壁和砾石上的华族古史。它的制作时间,从大约7000年前到大约3700年前夏朝灭亡。它所记载的古史内容,是从轩辕到禹的“三皇五帝”的完整谱系。它的风格是带着神性的庄严和郑重。这种风格远胜后世伪史编造者的瞎话,如所谓“禅让说”之类。它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约是商周以前的7000多年,就是说,贺兰山岩画,是保存了商周以前7000多年华族古史内容的独一无二的宝典!从古代文化史上看,有宗教就有“变”。敦煌壁画是佛教的经变,欧洲教堂壁画和雕塑是旧约和新约的经变。此所谓变,就是宗教经文变相,是古代宗教经典内容联结民众世俗经验和精神兴味的艺术形式。在艺术远未独立的古代,宗教变相是艺术的襁褓。艺术从生产工具的工艺化和审美化中萌芽,却是在象形文字宗教变相的襁褓中长大。贺兰山岩画告诉我们,在远古的不周山,以古帝称名赞颂为内容的祭祀文字的巫变,是用物象化方式联结族群、反映世俗生活的艺术形式。在那里,艺术,一方面是宗教祭祀语的仆从,一方面是照射族群生活经验和精神兴味的魔镜。 我们保住了四库全书,这是值得庆幸的事。但是,我们能否像保护四库全书一样保护好贺兰山岩画,却是一个须要倾尽全民族的忠心和孝心才能完满回答的问题。祖宗留下来的这部“散页的”宝典,它伟大的文化价值,怎么估算都不过分。窃以为应当立即动手,用城墙把大麦地岩画群逶迤曲折地围成一个整体,建立大麦地岩画城,由政府调派警力加以守护。对贺兰口等岩画点,保护措施也应更加强化。在那些地方,我们要像设立边防哨所一样设立警哨。有此前提,才能谈研究,才能谈景点建设,才能禁绝人为的损坏和丢失。贺兰山岩画,穿越几千年风雨来到我们面前,历史交付给我们的责任只是四个字:好接好送。好接,就是保护好,研究好,宣传好;好送,就是把它原原本本囫囫囵囵送向以后的几千年。我们未来的子孙,有权从我们手里原封不动地接走这部伟大的宝典,再原封不动地传向他们的未来。历史没有让这部文化宝典毁于秦火,历史也不会容许它毁于我们。这里,我和我的女儿高原向国力日盛的祖国呼吁,用严峻的立法保护这部刻在石头上的文化宝典,让它成为我国强大文化力的一个象征! 最后,我感谢宁夏岩画界友人许成、卫忠、周兴华、乔华诸君为我们这个课题提供的图书和资料方面的援助,感谢日本友人加藤孝之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日本岩画资料,感谢功力强劲的音韵学家周祖庠先生为本书撰写的序言和他花费苦心为本书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1991年春,我在拙著《回回族源考论》跋语中有一句肺腑之言:“学术孤寒,友情是它的太阳。”此时,我望着窗外艳阳下的残雪,心头跃动的仍是这句话。 2007年3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