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7年创作《上海屋檐下》开始,夏衍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变: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将当时的时代特征反映到剧中人物的身上”。这正是从“席勒化”到“莎士比亚化”的根本转变。但在刻画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怎样刻画人物性格这些方面,夏衍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又有着明确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屋檐下/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夏衍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1937年创作《上海屋檐下》开始,夏衍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变: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将当时的时代特征反映到剧中人物的身上”。这正是从“席勒化”到“莎士比亚化”的根本转变。但在刻画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怎样刻画人物性格这些方面,夏衍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又有着明确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内容推荐 创作于1937年的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代表作。1939年1月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 这是一部写市民生活的戏剧。剧情是:职员林志成在好友匡复被捕后,替他照料妻子杨彩玉和女儿葆珍,并在匡复多年杳无音信的情况下与彩玉同居。匡复出狱,三人陷入尴尬……匡复振作精神,鼓励林、杨二人勇敢地活下去,自己出走。 目录 一、自序 二、上海屋檐下 1、第一幕 2、第二幕 3、第三幕 四、后记 五、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 六、补录 七、芳草天涯 1、第一幕 2、第二幕 3、第三幕 4、第四幕 试读章节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上海的政治空气很紧张,中国革命犯了几次路线性的错误,上海的地下党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在文化上也展开了“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这种剧烈的斗争整整继续了近十年,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是白色恐怖最凶残的两年,也是我们斗争最困难的两年。我们这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缺乏经验,要革命,但是不懂得策略和战术,赤膊上阵,牺牲很大。到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上海的左翼文化工作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坏,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之后,我们才模糊地认识了性急病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才引起了对当时的“左”倾路线的怀疑和不满。“西安事变”前后,由于抗日的群众运动勃兴,进步力量重新抬起头来,戏剧运动又开始活跃,急迫地需要有一点教育意义而又能在当时的环境下演出的剧本,这个戏,就是在这一段很艰难的时候写下来的。 剧本里我写了“黄梅天气”,这就表示了雷雨快要到来的意思。用天气来暗示政治气氛,这也是当时惯用的一种“曲笔”。全国人民要求联合抗日,大变动快要到了,可是在知识分子中,特别是一些在战斗中受了一些挫折的人,心理上还有不少迷惘、彷徨和消极的情绪,对此,一方面要批评这种小资产阶级的脆弱和动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鼓励他们舐干身上的血迹,重新投入战斗。写这个戏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抗日战争的局面似乎已经定了,但是,抗日的统一战线能否形成。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政局在动荡,人心在浮动,——惊喜和忧煎,纠结在人们的心底,我在剧本中写的阴晴不定,就是这种政治气候的反映。 在写作上还有这样一个问题。 有个外国戏,名字叫《巴黎屋檐下》,是出喜剧。我对喜剧有兴趣(《都会的一角》就是写的喜剧),《上海屋檐下》最初也想写成喜剧,但后来却写成悲喜剧了。抗日战争快要到来了,不应该写得太灰暗,所以这里我也用了隐喻的笔法。在剧本里借用赵振宇的话,说天是不会永远下雨的,恼人的黄梅天气总是要过去的,一阵大雷大雨,晴朗的太阳终于要出来的。 我在戏里并没有写够得上叫“英雄人物”的角色。几个主要人物身上都有缺点,也都带有阶级的烙印,可能,葆珍、阿牛几个小孩身上的旧东西少一些,他们的希望大一些。他们历史负担少,包袱小,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所以我在最后的一首歌里面,写下了下面这几句话: 碰钉子,我不怕! 钉子越碰胆越大! 写这个戏的目的,除了给当时的“业余实验剧团”以一个上演剧本之外,只不过是想反映一下上海这个畸形的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一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出一个即将来临的伟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一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而已。 P81-82 序言 在校完了自己写的东西,而拿起笔来写一点“自序”之类的时候,往常总感觉到一点轻微的喜意,但是现在,我只是一种“感慨无量”的心情。 开始写这剧本,是在今年的初春,但是三月间生了一场病,四月初为着我们的成长而苦难了一生的母亲死了。这时期,又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所遭遇的一个最严重的时代,微力的我,也被情势逼着,处身在一个忙迫倥偬的环境里面,写下了“第一幕”这三个字之后,几个月来,简直没有连续地写作三小时的时间,而流光如水,正月间和“业余实验剧团”预约了交稿的时期早已经过了。当陈鲤庭、赵慧深两位不惮烦地向我索稿的时候,几次三番地想请求他们把已经排印在上演节目单上的我的剧目抽掉,但是在他们那种热心的鼓励督促之下,终于每天三百字五百字地写下去了。 写这个戏是在闷人的黄梅时节,写这个戏是在一种霉天一般的透不过气来的环境里面;因为这是一个预定了要在租界的卡尔登戏院上演的剧本,客观上先受了一重严格的限制。而自己,对于年来剧作界风靡着的所谓“情节戏”、“服装戏”,又深深地怀抱着不满和反感,加上《赛金花》而后,我在写作上有了一种痛切的反省,我要改变那种“戏作”的态度,而更沉潜地学习更写实的方法。到现在我可以很坦率地说,也许这很对不住督促和期待着我的“业实”的朋友。我写作的时候,完全地不顾虑到这剧本的商业上的成功,不管好坏,我自私地只希望它能够成为我写作方法一步前进的一个起点;才能和环境限制我只写了这样一个剧本,但是我这一点希望到此刻还没有改变。 剧本在七月下旬脱稿,没有充分和朋友们讨论和修改的时间,匆促地就被业实剧团拿去付油印了。他们派定了近于奢侈的演员人选,赵丹先生的匡复,赵慧深先生的彩玉,陶金先生的志成,王为一先生的赵振宇,章曼苹先生的赵师母,叶露茜先生的施小宝,再把演出的责任托付了擅长这一类戏剧演出的史东山先生,这近乎完璧的人选鼓动我对于剧本上演的兴致。我们在八月一日读剧本,三日开始排戏,预定八月十五日上演。可是,在八月十三日这一天,全面抗战的炮声响了! 这个戏的不能上演,在我感到的决不是失望,而只是兴奋和喜悦。抗战的喜炮应该送葬掉一切旧的感情、旧的故事、旧的剧本,而催生出许多更兴奋、更激动、更有助于我们民族解放的作品。我毫不留恋地把它忘掉,也不希望今后再有剧团上演这个剧本。我在戏中所写的那种忧郁的天气,忧郁的感情,狭隘的感情摩擦,人事纠纷,早该被抗敌救亡的洪流冲洗净了。只要时间容许,我今后一定要从这种写实的基点出发,再写一些视野大一点的剧本。 单行本预定八月中旬出版,可是今日看完校样,已经是十月过半了。在抗战开始之后,排好了铅字在架子上搁了六十多天,庐芳兄还是要将这剧本出版,那么就让这些发了霉的铅字印在纸上和读者相见吧。 谢谢热心地替我作了一个足以使剧本沾光的主题歌《勇敢的小娃娃》的施谊兄,和督促我写成这个剧本的“业实”的朋友。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八日炮声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