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拯救乡土文明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张华侨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向本书读者隆重推介。

乡土文明以什么样的形式的形式存在并释放出耀眼的光亮?其道德火焰靠什么来燃烧并保持强大长久的生命力?徽商为什么能走出人多地少的封闭乡村,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开辟财富之路、强者之路?本书通过具体情景的展示,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内容推荐

本书经由徽州乡村的个案剖析,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历史场景:虽然二千多年以来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是专制帝王及其官僚体制,但实际上在社会基础部起作用的是宗族精英,他们通过不断提供公共产品和道德资源,长期维持乡土中国的秩序,达成相对稳定的社会运转。

目录

第一章 查济立功名光照千秋/001

书香门第传来登科的美名/001

务必鞠躬尽瘁为百姓分忧/003

荣耀被破损的苍凉包围/006

直到现在还感到很痛心/010

未能像祖辈创造奇迹/O11

第二章 上庄何时理解胡适/013

积极为家乡筹资办学/013

百年以后依然要启蒙/014

连累家族人遭受批斗/017

村民说胡适没有带来利益/020

耻辱影响到三代人的成长/022

没有英雄的民族很可悲/024

第三章 余川百年精英开先河/026

以商兴家不忘为民利国/026

美雨欧风吹来新文化/029

创业守业毁业多少悲欢/031

几代人的成果付之东流/033

第四章 宅坦秉承忠义凝聚宗族/036

抛弃家产拿着族谱逃难/036

前仆后继热心捐资办学/038

修宗谱传伦理而怀仁爱/039

鼓足干劲生产换来的是饥饿/041

灭资兴无取代家学渊源/043

伤痛过后看到复兴的光亮/045

第五章  旺川遥望漂泊者归来/047

团结族人共同防卫/047

国难当头振臂疾呼/050

在凄凉中离开人世/051

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054

随时有可能发生倒塌/056

苦守家业七十年/057

第六章 龙川徽州第一家/060

意外发现胡宗宪故居/060

岁月流逝人生如梦/062

功勋卓著忠魂绕白云/064

耗费巨资修复尚书府/066

第七章 棠樾慈孝天下无双里/069

乐善好施传孝道/069

官商结合的典型代表/072

发誓要和牌坊共存亡/075

文物为何强行转让/076

留给鲍家的是满腔悲愤/078

第八章 雄村登上权力顶峰/080

苦读圣贤书的丰碑/080

青铜大钟卖给了废品站/082

四世一品留下的惋惜/083

三朝元老后人的结局/085

豪门宅院的光辉已经消失/087

第九章 许村飘散的大宅世家/090

残留的遗产让人悲叹/090

世恩堂还能支撑多久/092

许家走出四位留学博士/094

独守尊严将家产收回/095

主人远去如繁华春梦/097

第十章  白杨人杰地灵千古盛/099

虔诚的信仰世代传/099

再也听不到古寺的钟声/100

希圣希贤作一流人物/102

以二百两银请名人题写招牌/103

还是退回到小农耕种/104

第十一章  昌溪英雄忠烈天地长/108

朱元璋赐封的第一世家/108

英雄忠烈山河壮/109

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111

油漆大王的家抄了七次/113

结束200年闪烁的光彩/115

第十二章 北岸以仁义为友/117

“大夫第”不断输送官员/117

泥巴至今没有清除/119

山村走出两位军机大臣/120

渔樵耕读传承忠孝/122

汪来旺保住500年石雕/123

第十三章 潭渡目送黄宾虹远去/125

最后只剩下残留的门楼/125

潭渡桥送走远去的身影/126

可叹名画化为厚厚的纸浆/128

个人的力量无法抗拒强权/129

陶行知的梦想没有实现/131

师山书院变为蔬菜市场/132

和义堂走出多少读书人/133

第十四章 江村走出两淮大盐商/135

文明在拆毁中永远消失/135

大盐商的豪宅化为灰烬/136

凄美的故事随人去楼空/138

传播知识的阶层遭劳改/141

随着岁月的流逝模糊/143

第十五章 唐模没有了却的心愿/144

冒险阻止红卫兵砸毁石刻/144

视为最珍爱的收藏品/146

千年经文被卷得无影无踪/147

没有分享收益却承受损失/149

百世不朽的梦破灭了/150

第十六章 呈坎名门望族留江南/153

文星照耀世家出英才/153

读书知理映照科举路/155

以善德教子看《春秋》《左传》/157

芳名忠孝传家遭摧毁/159

留洋的青年终结私塾教育/161

罗亨桐为何富不过三代/163

结束了悲壮的商业旅程/165

古书名画抄走当柴烧/168

罕见的明朝建筑遭拆毁/170

贫困和麻木导致破落/172

得不到免费的公共资源/174

第十七章 西溪南光照百里/177

曾祖母慷慨捐出多年积蓄/177

精致的花园变成了废墟/179

将土改没收的宅院买回来/181

第十八章 洪坑进士释放光亮/182

荣誉照耀洪家后人/182

显赫的官厅建起了猪栏/185

完成平民角色的转变/186

心中的创伤向谁诉说/187

再次站起来的强大动力/188

第十九章 灵山古宅的悲愤/190

天尊阁楼看着马车缓慢行走/190

将银两挑回家藏在地窖里/191

谁想拆除就跟谁拼命/194

捍卫文明不容侵犯/195

门楼的野草在风中摇晃/196

古宅的悲愤难以驱散/197

“奉天诰命”以三千元出卖/199

第二十章 宏村为了权利的抗争/201

代总理的故居摆放着农具/201

有了钱才为老屋感到自豪/202

维权的起诉遭不予受理/203

正当的生存权受到限制/206

保护古民居有什么用/208

第二十一章 西递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210

经商做官的完美结合/210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212

以商助学最终回归乡土/214

收获的并不是喜悦/216

第二十二章 屏山以毁灭换来光荣/218

名誉当成旧思想砸烂/218

不可能再现昔日的成就/220

一夜之间变为无产者/221

难以承担对富裕的期盼/223

雕楼幸运躲过铲除的劫难/225

第二十三章 南屏保留祖辈的遗产/227

借助权力掌握盐业经营/227

积累的财产只剩下几张床/228

残墙断壁荒弃在杂草中/230

文盲分到八大家的书房/232

第二十四章 石亭文明在拆毁中消失/234

凝聚几代人的精神信仰/234

精美的雕刻换回生活费/236

厚重的大门好久没有打开/238

培筠园留下的是萧条/240

第二十五章 万里相思终归故乡/241

没有消失的四世同堂/241

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243

孤独地守着冷清的大堂/245

走出了留学麻省的博士/247

  104岁的苏雪林回到家/248

告别繁荣的时代/250

第二十六章 拯救正在毁灭的文明/252

利润没有用于扩大产业/252

执著修书院以文登科/255

家族荣誉支撑乡村繁荣/258

遭到前所未有的毁灭/260

后记/263

试读章节

如果说祖辈修建的水西书院、济阳私塾、风池书屋,为查济培养了大批进入官场与经商的精英人才,那么查济村先辈制定的严格村规、家训,又保障了这个乡村在宗族礼义的制约下,不断地去创造它的文明。

从查济保护古建筑协会编写的《查济史话》来看,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查天铎联合其他族人,制定了家规10条、家训14条,如家规第一条规定:

一戒忤逆:凡我族人有不孝父母肆行忤逆者,乃不逆不变法所当诛,若触犯祖辈与叔伯及兄长,初犯责杖二十,再犯责四十杖,概不宽贷。

二戒凶横:凡我族人有恃强生事、好行打降者,乃凶暴之流,即早不惩必成巨祸,初犯责二十,再犯责四十。

三戒赌博:凡我族人有不务正业以赌博为事者,无论长幼罚酒三席,初犯责二十,再犯责三十。

四戒酗酒:凡我族人有贪杯好饮,不知樽节致生事招惹者,初犯严加劝勉,令对先祖立戒,再犯重责。

五戒盗窃:凡我族人有爱人财物行偷窃败坏家门者,初犯责二十,再犯凭户长、房长公议送死。

六戒强葬:凡我族人有希图在公祖坟处强行添葬,户长率族人立即掘起另罚。强葬者祭坟,随在公祖坟前重责四十,断不宽宥。

七戒伐荫:凡我族人有在祖坟山荫林砍伐树木者,此与不孝同罪,砍枝桠者责二十,伐整株者责四十,祭坟封山,柴树存公。

八戒淫邪:凡我族人有贪女色肆行邪恶者,犯天地鬼神之怒,宿娼者罚酒一席,与人妻妾和奸责二十,若坏人闺门,败人名节及强奸者,事分轻重责惩。

九戒事讼:凡我族人有好为事讼,出入公庭者,乃健讼之徒,若与本族构讼,户长房长分别责惩。

十戒轻佻:凡我族人有轻不自重者,户长房长始加劝戒,如不痛改前非,重责不贷,如幼小之子加责父兄,务立足重手恭,谨言慎行,为克家之子耳。

家训第一条规定:

一尊君上:凡我族人有登科第列仕者,务宜鞠躬尽瘁、取义成仁、出其心智,为国家报效、为百姓分忧,庶功名事业可以光青史而耀家族,为士为农者,亦宜念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时存忠敬而不忘也。

二敬祖先:凡我族人于祖宗座前每逢朔望焚香肃拜,而春秋两祭尤宜祭祀丰洁,俾子孙咸知报功崇德,不忘发祥所自也。

三孝父母:凡我族人宜念乾父坤母,生我劬劳。贫则菽水家欢,富则旨甘备养随尽孝养志怡颜,庶无遗恨终天矣。

四隆师长:凡我族人欲读书上达宜于师长分上,情礼兼隆以资其教益,而一切有学问有道德及年长于己者,亦当加以亲敬,均不可傲慢斯文,如此自受益无穷也。

对于如何交友,家训第八条规定:凡我族人宜知交友全以诚实为先,必择品端学邃者朝夕相亲,以资历其观摩之益。若滥交匪僻,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可不慎如始也。

至于节约过生活,家训第九条规定要尚勤俭,凡我族人以勤俭两字应奉为至宝,勤则事不难成,俭则财贸足,始则费精神,劳筋骨,终则享安逸乐盈余。从东家道有成就不由此致之矣。

在家族和睦上,家训第十条规定,凡我族人宜念分支派行皆一脉所延,自五服内外以及远族俱宜相爱相敬,笃一本之谊,平居则同安乐,患难则共维持,不可互生隙骨肉相残,也不可视若途人不相关切,则亲亲之道,庶几无忝尔。

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家训第十一条规定,凡我族人期于克振家声,宜从诗书上苦心着力,不惟读书人不可限量,云鹏程万里,风翩九霄,上为祖宗争光,下为子孙垂裕,岂独一身荣显已哉。

为了促进后人树立孝心,家训第十二条规定,凡我族人于妇女中有克俭节孝者,此为秉天地正气,必宜上请建坊永垂不朽,至需弗浩繁富者易为,贫则每多湮没户族公议,乐助俾得邀旌荣,以为合族之盛事也。

除了制定严格的家规和家训来规范家族人的言谈举止以外,查济村先辈还以家法来指导村民如何为人处世,如“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和乡党以息事讼,重农桑以足衣食,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尚节俭以惜民财,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宗正学,讲法律以微愚顺,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防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显然,在那个以帝王主导社会、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法官来判断是非的时代,查济立下的家规和家训,力求以最有效、最节省成本的方式将村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乡村得到化解,以保障家族不因矛盾激化而分崩离散。

也正是在这种家法指导下形成讲孝道与忠义的价值观,使查济村一些家族将地分给下一代时,还留出一部分土地无偿交给祠堂,或将地出租获得的收入捐献一部分给祠堂,下一代为了讲孝心颂一扬祖辈的功德,又联合出资修建新的小祠堂,而小祠堂服从大祠堂,大祠堂服从宗祠堂,孝心的力量就推动了祠堂愈来愈多地被生产。兴旺时查济村大祠堂有6个、小祠堂多达108个、宅院大约有万栋,号称10万人。

由于祠堂来自村民、商人或官员捐资修建,那么它又必须给宗族人以回报才能聚集家族人的情感。这种回报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祠堂对保障查济村人获得教育通向官场之路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退休教师查克定说,学生从四岁就开始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完成了经学教育后到村子办的义学读书,也就是免费接受教育,有时从朝廷告老还乡的官员,对学生的作文查看发现了优秀的学生时,便让这个学生到查济村的大祠堂由单独聘请的教师给他上课。

学生读3年的费用由祠堂支付,每月还发给学生一定的补助,并有仆人给学生提供生活等服务。3年的祠堂苦读结束后,学生参加秀才考试,如果考中了就离开祠堂到村子修建的书院攻读,学生平时不能随便出去,只是到了春节才回家。

在书院读了几年后,学生到省城参加乡试以谋求举人的位置,中举人以后如果不做官还回到书院苦读,直到参加3年一次的京城考试获取前36名,才打开通向官位的大门,而参加考试过程中的所有费用都由祠堂来支付。

如果落选也就意味着十多年的苦读如浮云一样飘逝,漫长的苦读与毫无创新意义的《四书》《五经》学习,不仅阻碍了学生将智力资源投入到科学的探索中,也使他们终其一生在为做官奔波,但如果考中当了官就可能使整个家族得到无限的荣耀。

查克定说,祠堂获得的这些收益除了维持村子的公共建设以外,还设置义仓、义学、义葬,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苦读人科第,在发生灾荒时对灾民提供救济,并对查济村周围死亡后无人安葬的尸骨清理埋葬,而那些给祠堂捐献并带动乡村兴旺的先人得到的荣誉是,去世后其牌位被列于祠堂中供后代敬仰。

掌握祠堂最高权力的是族长,他通过积善行德在村民心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而担任,他在村子里起着协调家族矛盾、维持乡村传统道德、稳定社会的作用。而这种由传统道德释放出的权威与孕育的文化,在查济村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始终将官员、商人或村民,紧紧地聚集在宗族这个团体中。  经商和当官群体的不断扩大,不仅提高了查济村的声誉,而且他们在光宗耀祖观念的支配下,将银子源源不断地捐献到家乡修建宅院、祠堂、道路、桥梁、书院等公益事业中。如创建于1923年的查济小学就是在济阳私塾的基础上建造的,它是在民国的军阀混战时期最早为查济培养迈向现代文明人才的新式学校。这种取得功名后回报家乡的传统观念,使查济的公共建设不断有新的资源支撑,这是维持一个古老乡村能够不断创造文明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小农社会信息交流的严重短缺和封闭,使帝王的权力只能延伸到县级却不能渗透到乡村,这使族长成为了依托祠堂这个公共机构,扮演维护乡村社会道德与稳定、增加村民资源供给的角色,这样祠堂成了小农经济时代村民自治机构的象征。

P3-6

序言

呈现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生活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展现在圣经贤传中,同时也深蕴于民众生活的巨流间,这雅俗两层面又是关联、互动的,所谓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则非文化全貌。因而,关注民族文化的草根性、考察乡土社会的实际样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价值并不亚于对圣经贤传的研习。我们手头的这本《拯救乡土文明》,便是一部开掘文化草根性的作品,是张华侨君深入徽州乡镇,对其风土人情、家族兴衰、重大事件作细致调查后,为我们提供的乡土生活的真实画卷。

《拯救乡土文明》经由徽州乡村的个案剖析,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历史场景:虽然二千多年以来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是专制帝王及其官僚体制,但实际上在社会基础部起作用的是宗族精英,他们通过不断提供公共产品和道德资源,长期维持乡土中国的秩序,达成相对稳定的社会运转。

那么,乡土文明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并释放出耀眼的光亮?其道德火焰靠什么来燃烧并保持强大长久的生命力?徽商为什么能走出人多地少的封闭乡村,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开辟财富之路、强者之路?本书通过具体情景的展示,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徽商将家族地位和荣誉看得至高无上,在完成一定的资本积累回到家乡后,不惜巨资修祠堂、牌坊、族谱、道路,并救济有困难的族人,同时制定一些约束族人行为的准则,以凝聚家族并维持乡村繁荣。那些读书步入官场的土人,无论赢得何种高位,还是要告老还乡,办学以提高族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将家族的兴旺和昌盛,看成无可旁贷的职责。而乡土的习俗是,让积德行善有贡献的人被后代永远铭记,使礼义廉耻之类价值观成为激发族众的精神支柱。

徽商并不迷恋虚幻的理想和苍白的道德说教,他们不仅创造财富、跻身社会上层,而且通过教育进入知识阶层,并由此带动许多乡村的勃兴,显示了民间精英的力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帝王的权力只能达到县一级,难以给乡镇提供教育、卫生、治安、道路等公共资源。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王朝崩溃后,而一个宗族却仍然能在乡村点燃传承文明的火焰。

徽商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本和拥有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秦汉以来轻视商业、以做官为本位的价值观。当然,小农经济及其与之匹配的礼教的强固,也制约着徽商,其资本运作在本乡本土上只能围绕着小农经济旋转。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景象:生存环境恶劣刺激人们向外寻求出路,徽商没有把目光限定在几亩薄田,自青少年时代就怀着梦想走出家乡,到杭州、上海、南京、苏州、扬州、芜湖、汉口等地开设店铺,为着获取利润,在商品流通、提高生产效率和配置资源方面用心用力,为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平等的契约交易打开了大门。这是徽商的“出走”,出走使他们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徽商又不是“一去不复返”的黄鹤,与“出走”相先后,他们还在“返回”,将其在外部世界创造的财富、积累的知识回赠故土。他们源源不断地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园林等等文明成果带回家乡,让封闭的徽州山野乡村,日渐洋溢着先进文化的气息。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徽州方为中国哺育了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批文化英才。起于乡土、发展于通都大邑的徽商,在那个时代已经为乡村承担起输送先进文化、培植文化英才的责任,这对当下的启示是深刻的。

徽商之所以在乡村具有感召力,是凭借他们的良知向村民提供了公共资源并维持乡村道德,而在村民心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但现在的村长和乡镇官员因不能给村民提供公共资源,而难以和他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契约关系。

《拯救乡土文明》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摆脱了习常的以王朝更换为中心分析中国社会演变的故套,而以跨朝代的乡村家族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以及兴衰沉浮,可以帮助我们具体入微地认识中国社会变化的真相和人们生存的状态。作者出生于乡村,又在多年记者工作中深入乡村,这种出身背景和职业经历,让他对乡土文化怀有深切的感受。

本书向我们呈现:乡土文化的兴起、传延,在那个特殊年代,乡土文化遗产如何遭到摧毁,以及今日使其复兴的可能。这些记录有助于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草根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唤起社会各界起来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系,而拥有强健根系的文化,才能健旺、发达。

2007年8月16日于林木葱郁的武昌珞珈山

作者为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家

后记

我如何寻找乡土文明

我于2003年9月12日至2004年4月,沿黄河流域行程1.5万多公里的调查结束后,和中国财经大学的教师王健,合作完成了《中国黄河调查》的书稿,稿子交到出版社后,我开始思考下一步应该做哪些方面的研究。2004年10月26日,我从北京坐火车到上海停留了一个多月,于12月6日从上海到南京办事。

经过几天的考虑,12月8日晚我从南京坐火车赶到苏州,准备对中国古乡村和古镇的文明成果进行探索,因为二干多年以来,中国乡村到底留下了什么样的文明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它对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观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这些文明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毁?这些问题的探索至今还是一个空白,而我更愿意深入到乡村作第一线调查。

带着这些疑问,我踏上了寻找乡土文明的旅程。12月11日我先去了苏州的周庄,接着到达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桐乡的乌镇,这些古镇经历一千多年创造的文明成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激发了我要探索这些文明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12月21日我从乌镇坐长途汽车到达湖州,从湖州转坐长途汽车去安徽宣城泾县,准备对徽州古乡村留下的文化遗产作调查。12月22日我去泾县宣纸发源地丁桥镇,了解当地宣纸的生产情况。经过泾县文化局一位人士的介绍,得知厚岸乡查济村是一个古老的乡村。

于是12月23日我从泾县坐汽车赶到查济村,在退休教师查克定的热心介绍下,我参观了村子的大祠堂、古老的宅院等,从而揭开了我对徽州文明的认识。12月25日,我离开查济村经太平县、旌德县坐汽车赶到了绩溪。12月26日我到上庄村,参观了胡适的故居。接着我沿着徽州文明的发源地绩溪、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等作了调查。

观察了徽商留下的文化遗产,并和一些大家族的后人进行交谈后,我不由得对他们祖辈创造的文明成果产生了敬仰。为了与其他地区乡村创造的文明作比较,2005年1月5日,我从婺源坐汽车到景德镇对瓷器的发展作了调查。1月8日,我到和江西上饶接攘的浙江二十都古镇作了观察。1月10日,我离开二十都镇经上饶去南昌。1月12日经江西宁冈到湖南炎陵县、湘潭、怀化、凤凰。然后经长沙、岳阳于1月18日到达武汉。

到达武昌后,我对古乡村作的调查进行了整理。1月26日晚我从武昌坐火车到广西桂林,经龙胜县、三江到达贵州的丛江。再经榕江、凯里到达镇远。原计划是对镇远的古乡村作调查,但观察后改变了主意,于1月29日晚从镇远坐火车去贵阳,再经贵阳转火车去昆明。

1月30日晚我从昆明坐长途汽车去丽江,在丽江走访了一些以经商起家的大家族后人,发现他们的宅院和文化遗产,远远不能和徼州相比。由此,2月2目,我从丽江坐长途汽车去四川攀枝花,再坐火车到达成都。

2日4日我在成都黄龙溪镇,没有看到明清时代留下的古民居,带着失望的心情我又从成都坐长途汽车到广安,参观了邓小平的故居,然后坐长途汽车赶到重庆。原计划在这些地区调查一些古乡村,但后来发现这里的古镇没有什么文化遗产。

于是2月5日,我从重庆坐火车到达浙江金华,再转汽车到温州的永嘉县,对当地的芙蓉村、苍坡村作了调查。2月8日我在芙蓉村找到村支书李建新了解古村的保护情况时,正是除夕夜,他向我介绍完村子古建筑等情况后,邀请我在他家吃年夜饭,这给我在劳累奔波中处于疲惫的心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

尽管这是春节,乡村不断传来鞭炮声,天气也异常寒冷,但我想起那些曾经进入中国布道的传教士,在语言交流存在着障碍、交通不便、生活极度困苦,而且在不要报酬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为中国人能接受教育而修建学校。在这种宗教精神的激励下,我怀着探索中国乡村文明的强烈愿望,不顾旅途的疲劳于2月10日,由温州坐长途汽车,经奉化、余姚到达嘉兴。在嘉兴住了一晚后,第二天我转车去江苏吴江的木渎镇、同里镇。

在进行了长途旅行的观察和对比后,我发现徽州古乡村留下的文化遗产最精美,是其他乡村不能相比的。我决定集中精力对徽州的古乡村作深入的调查。于是2005年2月14日,我第二次经湖州坐长途汽车去安徽宣城。

冒着阴冷的细雨,我踏着那些光滑的青石板路,走访了徽州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家族,看过一座又一座铭刻了徽商荣耀的祠堂和牌坊,我在心中不断地发出疑问,这些古老乡村的精英,是如何从小农耕种中走出深山的包围?他们靠什么打开商业的大门?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如何根据地理环境修建了气势宏大的宅院?

自从踏进了徽州古老的乡村后,我就对他们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感到深深的惊叹,因为这些精美高大的宅院、祠堂、牌坊、书院、碑文、水口边的古树等,虽然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吹打,但它们依然耸立在乡村,村民至今还在享受祖辈留下的文明成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古老的徽州乡村都是一座精美、丰富的博物馆,因为他们经历了宋、元、明、清至民国五个时代,在这一千多年漫长的岁月里,商人和文化精英阶层留下的宅院、祠堂、书院、雕刻、家谱、古书、字画、契据、牌匾等,构成了他们将文化和生产力相融合、将道德信仰和社会变革相融合、将家族的伦理和商业契约意识相融合的美好愿望。

在调查中,我听到那些曾经显赫的家族后人,讲述他们的祖辈从少年时代就出外经商,将资本带回家乡修建了精美的大宅院,留下了大量的字画和古书。后来在土改、破四旧及“文革”中,遭受抄家的打击变成了无产者,我既为他们祖辈创造的奇迹感到震撼,又为他们财产权得不到保护,甚至不得不将几代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毁灭而感到莫大的悲愤。

从他们充满沉重而又自豪的回忆中,我感受到他们家族几十代人走过了经商读书、开创家业的辉煌而悲壮的旅程。虽然这些徽商的后人,因土改和“文革”的冲击,导致接受教育程度低并以小农耕种为生,但家族积淀的深厚文化,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优良的品格。

但不可否认的是,徽商留下的文化遗产,在后人手里不但没有得到保护,反而将包含了文化价值的古老宅院、祠堂拆毁。尤其是伴随徽州乡村旅游的开发,让徽商留下的文化遗产变成了利益集团谋取利润的工具,而生活在这些古村的村民,不但不能分享收益,反而要承受开发旅游带来的损失,甚至他们正当的生存权利也受到这些利益集团的限制,这是徽商后代又一次面临的悲哀。

我在徽州最后去的一个乡村,是太平县永丰乡岭下村苏雪林的故乡。这位民国时期的才女在一个多世纪里,目睹了中国从清朝灭亡经历的各种苦难,在岭下村我找到了苏雪林的侄子苏经检,他向我介绍了这个家族的兴起和取得的荣耀。最后参观了苏雪林当年学习的书院和她安息的坟墓后,我在蒙蒙的细雨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在青山绿水中的村子。

由于我这次到徽州乡村调查徽商创造的文明,是个人自费去探索,在向一些村民了解他们家族兴衰等情况时,有些村民怀疑我的动机。因为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徽州文明成果的认识,徽商留下的精美雕刻成了古董商谋求利益的工具,甚至有人将村民家门楼、大厅上的雕刻偷走,这引起了村民对陌生人的警觉,而村民的误解有时让我感到愤怒。

但有些村民对我探索乡村文明给予了支持,如2005年2月15日,我到达胡适的故乡上庄村调查时,有幸结识村民胡强胜。我向他说明自己研究徽州文明的愿望后,他同意我在他家住宿吃饭,在他家住的8天时间内,他还热情地介绍上庄村那些读书经商,有影响的大家族让我去调查。这对我在上庄村了解村民对胡适的看法,以及这个古老乡村的现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帮助和支持。

在冒着冬天飘飞的雪花、春天绵绵的细雨、夏天炎炎的烈日来回奔波了5个多月后,我在徽州走访了50多个乡村,即将离开徽州时,我仍然感到有些徽商家族创业的经历还没有完全揭开,还有他们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遭到摧毁。我有一种不愿离去的感觉,因为当地出版的书称徽州有5000个乡村。

2005年5月22日我离开徽州,5月24日我从合肥坐火车回到北京,到友人夏鸿家将行李放下后,我开始租房子住。经过2个多月的写作完成这部书稿,但因到《公益时报》就职忙于采访,将稿子放了一段时间。

这一放半年多过去了。2005年12月12日至2006年1月28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我终于完成了寻找乡土文明的旅程。而这又是一个冬天,此时我又听到了春节即将来临的鞭炮声,我不禁感叹时光在我寻找文明的旅程中又过去了一年。

为拍照片,2006年8月10日我坐车到达浙江临安昌化镇,再转车到安徽的歙县、绩溪。8月11日上午,到绩溪县龙JII村参观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的故居,我找到了村民胡美利的家,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他,他带我参观了胡家宗祠、牌坊等。下午我去大王庙村、仁里村参观古民居、祠堂,小学退休教师程扶铭送我一本《仁里思诚小学100周年》的书。接着我坐仁里村村民程宗杜的摩托车,到胡里村参观清朝大富豪胡雪岩的故居、祠堂等。

8月12日,上午从我绩溪坐汽车赶到歙县,去许村、棠樾村、雄村、唐模村、呈坎村、潜口村,在这些村子我拍了他们祖辈留下的民居、祠堂、牌坊、街道等古建筑的图片。

8月14日,到黄山市找到从档案局退休的胡云,他是绩溪上庄村胡适家乡的人,经他的介绍我到原黄山市的市长、市委书记胡云龙家,他向我介绍了当年为何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徽州,改为黄山市的原因。接着我去黟县南屏村拍了一些图片。

8月16日,经黄山坐汽车到达徽州婺源县,我找到县文化局办公室的主任洪玄发,在他的热情支持下,我对沱川乡的理坑村,清华镇的洪村、长滩村,古坦乡的黄村,思口镇的思溪村、延村、西冲村、漳村,中云镇的坑头村,镇头镇的游山村作调查并看了一些宗谱。

婺源古村和其他地方乡村不同的是,他们的古村几乎都有一条小河从村前流过,并且四周被青山包围,看起来比较宁静优雅,如同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我要特别感谢以下对我从事研究乡村文明给予支持并接受我访谈的人:

泾县查济村的查克定、赵来喜、查从发、王兆兰、王国桢。

绩溪县的程波:上庄村的胡强胜、胡从、胡毓凯、胡承哲、胡思继、胡亚中;余川村的汪本铨、汪自雷、汪家鑫、汪家篇;宅坦村的胡维平、胡根兴、胡子康、胡匡甲;瑞川村的柯家骅;旺川村的曹尚荣、曹健、曹凤书、曹诚照、曹天稀、曹福源;石家村的石磐安。

歙县的左和平、仇乃桐、胡武林、洪振秋;渔梁镇的姚清;雄村的曹大伟、曹永清、曹云、曹印川、曹颂泉、曹铁民、曹日佳、曹润宜;棠樾村的鲍树民、鲍任之、李凤鸣;昌溪村的吴观焰、吴崇武、叶青、周叙坤、周礼基;北岸村的吴铁君、吴太和、吴观志、吴寄熊、吴根生;大阜村的潘五中、潘生虎;显村的吴几京:白杨村的吴绳祖、吴正芳、吴观淦、吴乐真、吴东来;瞻琪村的汪来旺、汪宜楷;藩村的许本钰、鲍美新、鲍立标、鲍德茂;江村的江小专、江世刚、江祝寿、江建成、叶佩琴;富村的吴宝钩、汪志厚、汪寿康、吴大兴;潭渡村的黄柏龙、黄长坤、黄耀光、徐大德、毕业中;黄潭园村的吕世豪;郑村的汪应勋、汪次盛;许村的许大钊、许立荣、许庚明、许乐平、许淑瑾、许世休、许定波、许正平。  徽州的汪庆誉;唐模村的叶锦玉、许海生、许土曙;槐塘村的邱增局;潜口村的汪大道、方善德;呈坎村的罗会定、罗来汉、罗来平、罗来林、罗会灿、罗振远、罗贤才、罗会铮、罗允刚、罗树年、罗时锦、罗汉堡、程雪琪、沈家诚、金观顺;上杨杆村的吴永仁;灵山村的佘长月、方圣贤、方善书、方品凡、孙飞来:西溪南村的吴尚志、吴稀奇、吴志鸿、姚裕田、郑汝成;洪坑村的洪锡林、洪南平、洪世怡、洪吉惠;蜀源村的鲍宽迪、鲍爱花;辣塘村的黄梧桐。

黟县的汪治农:宏村的汪庆平、汪同福、汪经三、汪荣光:西递村的胡晖生、胡炳钧、胡逢太、胡万年、江庆林;屏山村的王光临、舒建华、舒秉铮、舒五四、舒松钰、舒世荣;卢村的卢宝贵、卢耀飞;南屏村的朱来平、李邦勋、叶建安、叶芳钧、叶芳愉、叶润盈、叶立群、谢六五;关麓村的汪耀莆、汪景恒、汪国强;碧东村的汪长发、张建荣;石亭村的邵守祜、邵晓云、黄新才、李永明、李钟茂。

休宁县文物局的汪涛;月潭村的朱言钰、朱光明;万安镇的杜延年。

祁门县历溪村的王国鑫、王树德、王必成、王学源、王英模。

婺源思溪村的俞健、俞协、俞友勤:延村的金铁先、金桂熊。

太平县岭下村的苏经检、苏思明、汪家平等。

苏州周庄的庄春地、浙江乌镇的张啸宁、江西景德镇的涂雨亭、湖南凤凰县的滕建庚、陈雨田、熊翠荷:云南丽江杨树春等。

以上这些给我支持的人士只是其中一部分,当然还有其他人士对我的研究提供了帮助,我向这些创造了乡村辉煌文明的家族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以下对我研究提供了资料的人士:泾县查济村的查从发提供《查济村史话》。

绩溪县余川村的汪本铨提供《余川村志》、宅坦村的胡维平提供《龙井春秋》村志、旺川村的曹尚荣提供《旺川古今》、瑞川村的柯家骅提供《胡适与故乡》、绩溪县政法委的方静提供《走近徽文化》。

歙县棠樾村的鲍树民提供《坊林集》、白杨村的吴正芳提供《白杨源志》、歙县退休教师叶青提供《昌溪村概况》、歙县党校的仇乃桐提供《徽州呈坎》、歙县的洪振秋提供《徽州古园林》、歙县地方志的胡武林提供《徽州茶经》、潜口村的汪大道提供《潜口村志》、徽州书法家汪庆誉提供《徽州区英才录》。

黟县中学退休教师舒松钰提供《古黟钩沉录》、安徽省建设厅退休工程师罗来平提供《徽州文化古村呈坎》等。

2005年12月6日于北京

2006年1月28日除夕夜修改于北京育新花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