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素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子善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子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在知识界有着相当的知名度。张爱玲、董桥等一批作家都是他挖掘出来介绍给读者的。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和海内外许多文化名人、作家和学者来往密切,在交往过程中,他有意识地做了一些记录,将这些人集体推向前台,于是有了这本《素描》。在这本书中,他记录了这些人:巴金、夏衍、施蛰存、周而复、余光中、夏志清、王蒙、陈村、苏童……个个大名鼎鼎。全书共分为两卷,上卷《怀念篇》记录的都是已经去世的文学家,下卷《交游篇》写的是如今依然健在的作家学者。

内容推荐

素描,本是一个美术名词,按《辞海》的解释,有两层意义,一是“绘画的一种。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形象,水平较高的素描画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二是“绘画术语。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二者既有区别,又互有联系。这本小书之所以取名“素描”,正是从这二层意义,尤其是从前者引申而来的。换言之,是对笔者所认识的若干位中国文坛学界的前辈和同代人的“素描”。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对已经作古的前辈和友朋的怀念,其中忆林淡秋、薛绥之、郁天民先生等篇是七、八十年代的旧作,以前编集时漏收的。下编是对健在的海内外前辈和同代人的绘描。笔者与当代文学界接触其实不多,二00三年岁末,《上海电视》的年青编辑约笔者撰写当代作家“素描”,而且指定要在大众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海内外当代作家,着实使笔者为难,硬着头皮写了五、六篇就无以为继了。其中写台港家的篇什经过修改补充交西安《美文》重刊,同时又新写了数篇。“附录”三篇所谈的周瘦鹃、陆小曼、陈逸飞三位,笔者不可能认识或有可能却未能识荆,但又都与笔者有些间接的关联,故也一并收入,录以备考。

目录

自序

怀念篇

 四见文学巨匠——追忆巴老

 我与夏公的交往——兼忆李一氓老

 鲁迅称楼适夷为“适兄”

 施蛰存先生侧记

 与施老的最后一面

 施先生的“西窗”与《老古董俱乐部》

 最长寿的新文学作家 

 怀念林淡秋

 梦家的梦

 辛笛老为《手掌集》初版本题词

 他记录了《上海的早晨》

 无言先生 

 琐忆薛绥之先生 

 一位普通的郁达夫研究者——纪念郁达夫长子天民

 永远怀抱理想——忆台湾出版“小巨人”沈登恩兄

交游录

 被人遗忘的女诗人徐芳

 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我所见到的夏志清先生 

 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

 张爱玲称赞的散文家

 余光中识小

 烟雨平生一刘公

 庄信正素描 

 “昆曲迷”白先勇

 香港文学守护使

 张香华“猫眼看人”

 “香港第一健笔”

 快人快语的蔡澜

 “记忆”应该有“脚註”——关于董桥《记忆的脚註》

 放“野火”的龙应台

 建构“张爱玲学”的人

 神秘的李碧华

 “另类”的迈克

 发掘藏书票风景的“书痴”

 王蒙爱猫 

 陈村点滴

 苏童的笑

 可爱的小宝

 一个“张迷”的上海地图

 “中国最受争议”作家 

 港岛会友记略 

附录

 周瘦鹃的紫罗兰情结

 被误解的陆小曼

 陈逸飞走了

试读章节

怀念林淡秋

听到林淡秋先生逝世的噩耗,我不胜悲痛。作为一个青年文学研究者,我有幸两次面聆林老的亲切指教,那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第一次见到林老是在五年前的阳春三月,当时我正和另两位同事为注释鲁迅书信到杭州调查访问。在那之前,我已读过林老的短篇小说集《散荒》(一九五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书中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反动者的憎恨,以及冷峻、简洁的艺术风格,深深打动了我。因此当我们听说林老就住在杭州大学教工宿舍时,真是喜出望外,但又听说他还没有“解放”,不知能不能去拜访。

于是,我们试请杭大同行代为接洽,谁知林老一口答应,欢迎我们去。那天下午,林老和蔼可亲,和我们侃侃而谈。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左联”后期的革命活动,特别对两个口号论争,从产生论争的政治背景、具体经过到历史根源,都一一作了解答,还坦率地谈了他自己当时的思想和后来的认识。两个口号论争的问题,在十年浩劫中被“四人帮”搞得混乱不堪,林老以当事人之一的身份回忆提供的许多情况,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同时,林老认为只有重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才有可能注好鲁迅著作。并且提醒我们,许多老同志年事已高,必须抓紧时间抢救史料,把鲁迅著作中牵涉到的人和事搞清楚。林老建设我们访问住在他隔壁的孙席珍先生,访问许钦文、黄源、陈学昭等前辈和当时还戴着“反党分子”帽子的陈企霞先生,并再三表示自己与鲁迅没有直接接触过,有些问题无法解答,有些问题因时隔多年,也可能记错了,而这些老同志都与鲁迅有过交往,应好好向他们请教。

当时离打倒“四人帮”仅半年,还是乍暧乍寒的时节,而我们在林老家中却如坐春风,林老谆谆的教导,殷殷的鼓励,使我愈发感到自己从事的工作责任重大,时间紧迫。而今,注释《鲁迅全集》的工作虽然已顺利结束,林老那些语重心长的话,仍不时在我耳边回响。

前年四月下旬,我随同许杰等先生到杭州参加浙江文学学会成立会,在开幕式前,再一次见到了林老。与上次见面已相隔整整三年,没想到林老还认识我,同我热情握手,关切地询问我们注释工作的进度。我那时正在研究左联的最后一个机关刊物《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想到林老是“左联”后期三名执委之一,我在谈话中就把一份《每周文学》目录呈交林老,向他请教。林老高兴地边翻看目录,边回忆说:《每周文学》是左联为适应“《新生》事件”发生后的新形势,委派周立波和王淑明去办的,得到了鲁迅的支持,徐懋庸、何家槐也经常关心该刊。《每周文学》出版时间虽不长,在当时文坛斗争中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我提到林老也曾在该刊上发表过文章,他却谦虚地表示:这些东西都很幼稚,不值得提了。经我催问,他才证实除了署名林淡秋的文章外,还在该刊上用过林彬的笔名。临别时,我请林老在百忙中再抽空看看目录,回忆该刊上一些署名文章是谁的笔名。林老考虑了一下,同意了。他最后还对我说:今天没时间多谈了,以后如有问题,可写信给我。

回沪后过了一段时间,杭大的同行转告我说,林老由于体弱事多,更由于时隔多年,虽经一再回忆,仍难以记起一些老同志的笔名,因此向我致歉,请我谅解。我这才明白林老当初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我的请求的原因。林老对回忆文坛往事,态度是认真的慎重的,尤其是对别人的笔名这种问题,如无确切把握,不愿随便推测,以免贻误后学。但为了不使我失望,尽可能的做了回忆,在实在无法确认的情况下才托人转告我。这种对访问者负责、对后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严肃态度,使我深受感动。我领误到我们搞学术研究,不正迫切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吗?

我原以为今后还有机会接受林老的教诲,谁知那次分别竟成了永诀。我痛惜失去了一位良师,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辈。林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关心后学的长者风范,永远值得我怀念,永远给我以启示和鞭策。

(原载一九八二年七月《随笔》第二十二期) 

附记

现在的读者,哪怕是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恐怕都会对林淡秋先生感到陌生。不过,如果提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行一时的两部译制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相信会有很多人知道。这两部电影文学剧本的译者不是别人,正是林老。林老不但是小说家、编辑家,同时也是颇有成就的欧洲和前苏联文学翻译家。

对林老的人品和文品,王元化先生的《记林淡秋》(收入二00六年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人物·书话·纪事》)有恰切的评价,他称林老是“一位尊敬的友人,一位在我青少年时代引导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兄长,一位平易近人,率直、热情、质朴的革命者”。  

据元化先生回忆,林老生前对他说过,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现代优秀小说家柔石引导林老走上文学道路的。众所周知,柔石终生服膺的引路人是鲁迅,而林老又是引导元化先生“走上文学道路的兄长”,从鲁迅到柔石到林淡秋到王元化,中国新文学的左翼之路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的。

二00六年二月十二日补记

P49-52

序言

素描,本是一个美术名词,按《辞海》的解释,有两层意义,一是“绘画的一种。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形象,水平较高的素描画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二是“绘画术语。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二者既有区别,又互有联系。这本小书之所以取名“素描”,正是从这二层意义,尤其是从前者引申而来的。换言之,是对我所认识的若干位中国文坛学界的前辈和同代人的“素描”。

我不止一次地对我的学生说过,我很幸运,走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道路之始,恰逢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因缘际会,我与许许多多现代作家和学者建立了友谊,或曾亲炙风采,或曾通信请益,尽管交往有深有浅,看法有同有异,但他(她)们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在,年长一点的,大部分已隐入历史;年轻一点的,仍活跃在中外文坛上。我的“素描”,只记下了我所感受到的他们的音容笑貌,我所体会到的他们的道德文章的某些侧面。而且,只能是某些侧面,绝不是全面评价,深入阐述,这是文学史家的论题,我则只有“素描”而已。

当然,想借此发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坛史实,提供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线索,这样的野心也是有的。所以,《素描》又不仅仅是“素描”,也还有些考证,有些评说,有些探幽发微,效果如何,自己也没有把握,还要期待读者的检验。

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对已经作古的前辈和友朋的怀念,其中忆林淡秋、薛绥之、郁天民先生等篇是七、八十年代的旧作,以前编集时漏收的。下编是对健在的海内外前辈和同代人的绘描。我与当代文学界接触其实不多,二00三年岁末,《上海电视》的年青编辑约我撰写当代作家“素描”,而且指定要在大众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海内外当代作家,着实使我为难,硬着头皮写了五、六篇就无以为继了。其中写台港作家的篇什经过修改补充交西安《美文》重刊,同时又新写了数篇。“附录”三篇所谈的周瘦鹃、陆小曼、陈逸飞三位,我不可能认识或有可能却未能识荆,但又都与我有些间接的关联,故也一并收入,录以备考。

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生命的记忆》(一九九八年八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初版)中,已有二十多篇怀人忆事文字,记下了我对叶圣陶、刘延陵、郑逸梅、许钦文、赵景深、盛成、胡风、钱锺书、唐碳、李辉英、温梓川等文坛前辈的念想。在学术随笔集《海上书声》(二0O二年五月东南大学出版社初版)中,也有对冰心、赵家璧、冯亦代等前辈的纪念文字。因此,这本小书可以说是《生命的记忆》和《海上书声》的续集,是新的“生命的记忆”。这项我自以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今后仍将继续。我想写还没来得及写的接触过的文坛学界前辈,还有很多位,他们在我的治学生涯中都曾给过我提示,给过我帮助,有的还过从甚密,我向他们中的不少位执弟子礼。他们虽已谢世,我不应也不会忘记他们:

郑伯奇、宗白华、许杰、汪静之、沈从文、郑超麟、陈学昭、李霁野、孙席珍、冯至、罗念生、许幸之、李俊民、吴组缃、卞之琳、韩侍桁、李长之、萧乾、常风、蒯斯曛、任钧、艾青、臧克家、徐诗荃、陈企霞、徐铸成、杨晋豪、钱君句、马国亮、赵铭彝、聂绀弩、萧军、骆宾基、胡考、黄源、柯灵、蒋锡金、陆诒、朱雯、孔罗荪、王西彦、戈宝权、赵清阁、金克木、潘孑农、周黎庵、谭维翰、陶亢德、无名氏、隋树森、张中行、范泉、董乐山、吴奔星、田仲济、林辰、杨霁云、陈瘦竹、王瑶、陈从周、唐振常、高伯雨、魏绍昌、邓云乡、吴德铎、柳门(以上均曾拜访或见面,有几位还有同事之雅)。

顾一樵、周全平、刘思慕、徐迟、常任侠、草明、吴秋山、王余杞、南星、谢兴尧、赵瑞蕻(以上未曾谋面,但均有通信联系)。

这么多闪光的名字,足以组成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一部分了。

为自己的书起个别致的耐人寻味的书名,是每个作者的心愿。记得每次与香港散文家董桥先生见面,我总要问他下一部集子的书名。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反其意而用之,总有“书名是别人的好”之感。这本小书起名“素描”,开始还有些自鸣得意,后来才想起这书名前人早用过了。上个世纪有“钱封面”美称的新文学书刊装帧设计家钱君句先生在1931年就出版过散文集《素描》。好在他老人家宽厚,泉下有知,当不会责怪我袭用了他的书名罢。

我一直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愉快,因此,《素描》仍交该社印行。我深深感谢社长刘传喜先生和责编徐峙立女士为之付出的辛劳。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小书足对我所认识的若干位中国文坛学界的前辈和同代人的“素描”。我的“素描”,只记下了我所感受到的他们的音容笑貌,我所体会到的他们的道德文章的某些侧面。而且,只能是某些侧面,绝不是全面评价,深入阐述,这是文学史家的论题,我则只有“素描”而已。当然,想借此发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坛史实,提供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线索,这样的野心也是有的。

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反其意而用之,总有“书名是别人的好”之感。这本小书起名“素描”,开始还有些自鸣得意,后来才想起这书名前人早用过了。上个世纪有“钱封面”美称的新文学书刊装帧设计家钱君匐先生在1931年就出版过散文集《素描》。好在他老人家宽厚,泉下有知,当不会责怪我袭用了他的书名罢。

——陈子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9: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