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奚椿年先生在《书趣》、《中国书源流》之后的又一新作。本书和《书趣》一样,都是由一篇篇短文构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文笔通俗流畅。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是:书史留踪、书的收藏、书的著述、书的阅读、书人书事及书遭厄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香小品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奚椿年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奚椿年先生在《书趣》、《中国书源流》之后的又一新作。本书和《书趣》一样,都是由一篇篇短文构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文笔通俗流畅。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是:书史留踪、书的收藏、书的著述、书的阅读、书人书事及书遭厄运。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藏书家、治书史,娴于典故。一生手不释卷,颇有呆气,也曾火烧裤子而不觉。本书是奚椿年先生在《书趣》、《中国书源流》之后的又一新作。本书每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书来写的,力求切合实际,用中外古今,特别是古代书界的一些具体事例说话,有一定的知识含量,行文浅显明白,注意情趣。从城市到农村,从小学到大学,不管哪个阶层,哪种职业,哪种身份的人,如认识到书于人有益的话,都可以翻翻本书。 目录 书史留踪 早期书的产生与宗教活动结伴而行 传说中的几部书 木简和版牍 一个好游历的皇帝刻的石头书 古时石头与书的关系 古代曾用过哪几种原料书写? “经书”名称种种 经书的传注和义疏 荒诞的纬书 为何同一种书有多种异名? 令人眼花缭乱的雕版印刷的名称 古时的侵权与盗版 一个道士发现的稀世之宝——敦煌遗书 书的收藏 连皇帝也看上眼的私人藏书 杨以增与“海源阁” 自称藏宋版二百种的陆心源与“酣宋楼” “甲东南”的丁氏藏书 古代藏书家的四种心理 带有血缘关系的藏书家 不愿为官的藏书家 藏书家购书之“难” 书的著述 说“作” “捉刀” 花十几年、几十年时间与人见面的书 著书人的勇气和毅力 “梦笔生花”与“痴人说梦” 异趣纷呈的写作习惯 江郎才尽 用词不当 “枇杷”与“琵琶” 一字之错 精炼与噜苏 炼字炼句 摹拟 袭句 从怪句“形天舞千崴”说起 “习焉不察”的“变形字” 错译 人情序 把书稿贴之于壁进行修改 有“起死回生”之妙的“名人效应” “出书”与“出名” 名著也有错 书的阅读 芸香草与“书香人家” 读书就是读文字 嗜书如命的人 不可靠的“天资” 诵书 薛谭学讴 一夜就读完《红楼梦》的“跳读” 不断变换花样的读书角度 比较读书法 由“饭”字想到冷僻字 读音特殊的字 读书与“考证” 无中生有的比附 死错了人 读不懂的文字和书 读书就是学习生活游泳术 丢官、受冤的读书人 以书结缘 对读者的“考察” 怕书多读不了的人 圣人门前难为言 朽呆子 不认错和当堂认错的读书人 书犹药也 书人书事 书与说客苏秦的事业 被诬为“妖变”的王充的书评专著——《论衡》 抄书奇女子吴彩鸾 一对藏书、读书、著书的年轻夫妇:赵明诚和李清照 陆游和他用诗的形式写的“读后感” 李贽与他生前要“藏”死后要“焚”的书 《康熙字典》引出的王锡侯《字贯》冤案 奇人曹雪芹及其奇书《红楼梦》之七“多” 蒲松龄与鬼狐成群的(《聊斋志异》 书遭厄运 书灾 书因人废 妄人摧残典籍 书非其用 偷书 “礼品书”和用书行贿 试读章节 传说中的几部书 在中华大地上,有多种书的传说,这些书的“产生”远在甲骨文之前。最早的,要算是“河图洛书”,出现的时间据传在“三皇”之前或与“三皇”同时,神话色彩很浓。据《尚书》载:《河图》是龙马从水面上驮来的,有九篇,为八卦;《洛书》则由洛水中一只乌龟背负而至,有六篇,为“九畴”,皆“赤文绿字,以授轩辕”,或是伏羲。这说法光怪陆离,书则从来没有人见过。可是自古就有人把“河图洛书”看作是中华文化的起源或代表性的文化成果,今河南孟津有“龙马负图寺”,传说即“河出图”的地方。又河南洛宁县西长水村,有“洛出书处”古碑,传说是神龟负《洛书》而出的地方。事实是否如此,那就没人敢肯定了。 除了“河图洛书”外,又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据孔安国《尚书序》说,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坟”(墙)指“大道”,“五典”即“五常”,《书·泰誓下》孔颖达疏:“五常即五典。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八索”,孔颖达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九丘”,同上:“九州之志,谓之九丘。”贾逵则说:《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帅之戒。这些解释,哪--些是正确或错误的,我们倒不必追究,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书同样未有人看到。《左传·昭公十二下》云“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那是想象出来的,为无稽之谈,历代诸家都不信。如《汉书.艺文志》就无著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虽列有《古三坟书》一卷,但该书提要指明“盖伪书也”;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进一步指出“《三坟》不经见,则春秋倚相所尝读,固可疑矣”。这些学者的看法,至今没有一个人翻过案。可见该书之存在确实是人多怀疑的。 《三坟》、《五典》、《八素》、《九丘》之后,世上又盛传《连山》、《归藏》。传说《归藏》为黄帝作;也有人说成书于夏或商。大多是猜测。还有人说这二书汉的兰台和太卜分别藏过,《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亦为占卜之书。但刘向、刘歆校书兰台,在《七略》中未提及,《汉书‘艺文志》也无记述。所以这说法未必可靠。清时,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虽各收若干残卷,但早被学者认定系后人伪造,而且还流传下一个伪造的故事,是这样的:隋文帝统一天下建立了隋朝后,他打着重视文化的旗号,下诏悬赏求遗书。有一个叫刘炫的人,就及时向当地官府献上《连山易》(即《连山》)等书,官员不究此书从何而来,是假是真也未弄清楚,就给了他一大笔赏钱。可是后来发现,该书是此人为得奖而伪造出来的。但是否即《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提到的那本书,人们就不知道了。 又,与《归藏》、《连山》同时被传的,还有一部书,名《易》。这三书后来合称“三易”。《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周易》即《易》,出自周代,故名。同样讲八卦。这书确实是有的,孔子不仅读过,如说“读《易》韦编三绝”,还进一步作了整理,大约当时书已不完整,所以整理时又作了(《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的“十翼”作补充(“翼”为辅助之意)。今天流传的《易》,就是包括了“十翼”在内的。木简和版牍 在我国北方,不产竹,人们以木为记载文字的材料。一般用柳木、松木或杉木,因为这类木头坚实,纤维又细,肉质丰厚,着墨后文字不易变形。 记载在木上的文字有两种名称,一种叫“方”,如《礼记》“以‘方’书十月……”一种叫“版”,如《周礼》:“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方”和“版”合起来说,就叫“方版”。又,王充《论衡·量知篇》说:“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故“方版(板)”也称“版牍”。《说文解字》:“牍,书版也。” 木也有用来做简的,称木简。解放前和解放后我国新疆南部、甘肃敦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居延海等地方出土的简大部分是木做的,其中在居延海发现的一本东汉永元五年到七年(93~95)的兵器簿,为二百七十多根木简编成。木简的形制与竹简差不多,要说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书总是写在竹简上的居多,每简写一行。而政策法令、皇帝诏命、“传”(出入城关的通行证)以及契约和某些文书(“檄”)则写在版牍上。在版牍上写字每版往往不像竹简那样只写一行,而是数行并写。孔颖达说:“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 还有图画、书信,也写在版犊上,因此在古代“版图”就成了国家的代称,因为国家领土是画出来的;而书信则称为“尺牍”。至于“牍”字前面加一“尺”字,那是因为写信用的版牍往往是一尺见方的缘故。 信和其他文书一样,写成后必须捆扎,以便递送或保存。捆扎时,在最上面加一块版盖住原件,这块版称“检”,其作用颜师古说:“所以禁闭之,使不得辄开露也。”同时又在捆扎处用泥团封住,称“封泥”,并在封泥上加印作为封口的标记,这就像我们现在寄出的信要封口一样。 此外,还有一种牍,与一般的版犊在形式上不一样,起棱,叫“觚”,大多为识字课本。颜师古注《急就篇》说:“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其形式六面或八面,皆书。”可以竖放于桌上。但这是很特殊的,大约只在周代使用过。 木简的使用与竹简的使用相始终。大约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一直到晋才废而不用,因为作为一种书写材料,晋时纸已用得很普遍,它书写的优越性是笨重的竹木简无法比的。P7-11 序言 本书每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书来写的,力求切合实际,用中外古今,特别是古代书界的一些具体事例说话,有一定的知识含量,行文浅显明白,注意情趣。虽然这样写可能会被有些人视为“小儿科”,即很幼稚,但我倒以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读者的文化层次都不会一律的,“高头讲章”固然为读者所需要,“下里巴人”也未尝不是读者特别是有强烈求知欲的青年读者所求。至于从城市到农村,从小学到大学,不管哪个阶层,哪种职业,哪种身份的人,如认识到书于人有益的话,也都可以翻翻本书的。 书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人生道路靠它来引领,如果有人有意无意地贬低或远离它,必将被茫茫的黑夜所吞噬。这是无可怀疑的。但这盏灯不会自燃,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既要“借光”于它,又不要忘了给它加一滴油,以利后来者在它的照耀下继续前进。那么这油是什么呢?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学习和创造。因为只有把学习和创造取得的成绩记录在书里,这盏灯才会永远发出光来,成为“长明灯”。为此我用“学习和创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作为座右铭,并愿与读者共勉。 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工作于编辑出版岗位上,一直与书打交道,因此对书有特殊感情,每天都翻弄着书或书稿,在家休息也总以读书为乐。没有书,不读书,我会感到生命的能量无法释放,心里便长出疙瘩,是很不好受的。这种感觉,从青年时代起,延续到眼前的头童齿豁无法改变。在读书过程中,我又力求尽我的微薄能力写点与学习、读书有关的随笔之类送报刊发表,以起发挥“余热”的作用,为社会作点儿贡献。本书也正是从我在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所写的一些短文及原先手头一部分存稿选编而成。在选用这些文章时,除少数几篇略作修改外,大多数作了删节,以节约篇幅和读者的时间。遗憾的是,我文化底子薄,知识欠缺,写不好,虽有所议论,也是极肤浅的一点体会,错误当然更难免,多请读者指教和帮助。 奚椿年 2005年国庆前夕于北京寓所“不亦说乎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