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精)/经典宝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乔衍琯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文史通义》是清代乾嘉时期一部开风气的巨著。章学诚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原著主要内容是讨论史学、辞章、整理图书文献的方法,以及如何撰写成功的地方史。乔衍琯编撰的《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这部改写本采用灵活的体例,就某一章节,以一两篇原著为主,叙述其大意,而参照有关的篇章,加以补充,从而管窥《文史通义》这部史学巨著的精髓。
作者简介
乔衍琯,1929年生,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毕业。先后服务于台南高工、中央图书馆特藏组,任教于政治大学中文系,著有《陈振孙学记》《宋代书目考》《古籍整理自选集》等,编有《书目丛编》。
目录
【导读】史笔文心两生花
第一章 穷困的一生
第一节 章学诚的生平
第二节 贫困交迫
第二章 论经说史
第一节 六经皆史
第二节 群经大义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
第四节 史料和著作
第五节 慎辨天人之际
第三章 文学
第一节 文、文辞、文学
第二节 文辞是天下的公器
第三节 文辞的作者和真伪
第四节 援引和改易前人文字
第五节 文辞和志识
第六节 对各家文辞的评论
第七节 诸子衰微而文集兴起
第八节 论抒情文学
第九节 如何学做古文
第十节 怎样的古文才算好
第四章 怎样写好地方史
第一节 方志是地方史
第二节 设立专门机构
第三节 修方志的十种方法
第四节 方志的结构
第五节 方志的范例
第六节 前人所修方志的批评
第七节 结语
第五章 搜集资料的方法
第一节 采辑亡佚的史料
第二节 经部中的史料
第三节 子部中的史料
第四节 文集中的史料
第五节 史部中数量特多的资料
第六节 史料中的序论题跋
第七节 余论
第六章 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一节 互著
第二节 别裁
第三节 索引
第四节 编目法
第五节 余论
第七章 章学诚的影响
第一节 章学诚所受的影响
第二节 章学诚对后代的影响
第八章 后人对章学诚的批评
第一节 张尔田
第二节 钱穆
第三节 李慈铭
第四节 余嘉锡
附录 原典精选
易教上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学上
原学中
浙东学术
辨似
史释
天喻
序言
史笔文心两生花
乔衍琯
章学诚是清乾嘉间的学者,他一生穷困交迫,
靠教学和帮地方官编方志过生活,而能力学不倦,
终于有成,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便是《文史通义》,
实际上还应该包括《校雠通义》和《方志略例》。
主要的内容在讨论史学、辞章、整理图书文献的方
法以及怎样撰写成功的地方史。
因为本书所讨论的多是学术方面的原理和方法
,很难把它用通俗的文字作浅近的介绍。譬如他主
要的学说——“六经皆史”,总要能对六经和历史
都有相当的认识,才能领悟到他所说的真谛。
所以笔者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就是虽是重要
的学说,可是不容易了解,也就是前人所说的“非
初学所急”的部分,介绍从简;而比较容易接受的
部分,或是可以用于读书为学的方法,做比较多的
介绍。
写的方式,既不是选几篇代表性的作品,加以
注释、语译,也不是综合性的叙述,而是采折中的
方式:就是某一章节,以一两篇的原著为主,叙述
其大意,而参照有关的篇章,加以补充。章氏距今
已两百多年,这两百多年间,受西方文化冲击,学
术研究的方法、取材、观念,都有了相当变化,笔
者也略加补充和批评。希望读者能透过这本书,进
而读章氏的原著。
章氏立说,多很深入,笔者希望能用浅出的方
式,加以介绍。能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还请博雅之
士指教。
导语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义。《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就其中某一章节,以一两篇的原著为主,叙述其大意,而参照有关的篇章,加以补充。章氏距今已两百多年,这两百多年间,受西方文化冲击,学术研究的方法、取材、观念,都有了相当变化,笔者也略加补充和批评。
此次出版的为台湾著名学者乔衍琯的讲评本,边引边述边评,文浅意近,是当代读者阅读经典的最佳伴读。
精彩页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教(xiao),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清乾隆三年戊午(1738)生,嘉庆六年辛酉(1801)卒,享年六十四岁。
他的祖父名如璋,字君信,是候补经历。“悖行隐德,望于乡党,尤嗜史学,晚岁闭关却扫,终日不见一人。取司马《通鉴》,往复天道人事,而于‘惠迪从逆吉凶’所以影响之故,津津乎益有味乎其言。”(《外集·刻太上感应篇书后》)
父名镳,字骧衢,也作双渠,号励堂,又号岸旃。乾隆七年壬戌(1742)进士,十六年(1751)做湖北应城知县,到二十一年(1756),因轻判了一个疑狱而被免官,太穷了,不能回家乡,只好留滞应城有十多年,而士民亲附如家人。
学诚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却很贫困。这种情形,可以说终其一生,都未曾改变。然而他却能在逆境中努力奋斗,不计较物质生活的艰难,著了几十种书,创立了许多深受近人推崇的学说,可是在当时,却少有人能赏识他。“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正因为他那远超越常人的胸怀遇不到知音,而发出慨叹。《孟子·告子篇下》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同“增”字)益其所不能。”则得到一个明证。
学诚的祖先,从南宋时起,就住在会稽县俑山南的道墟。到了清乾隆时,道墟的章氏已有一万多人,人口多,土地贫瘠,种稻不够地方上吃的,所以就有种木棉、酿酒、做师爷三种职业。居民大都明锐而疏达,做事业往往有成就。可知他的家乡就不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而他的父亲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只好向别人借阅,随时手笔记录。
五岁时,父亲中了进士,仍然落得在乡间以教授为生。过了十年,父亲才谒选得官湖北省应城县知县。为官很公正廉明,尤其断狱,能够持平不冤枉百姓。母亲则持家勤俭,把一个柜子封锁起来,有剩余的钱就投进去。父亲做了四五年的知县,因为失于轻判疑狱而免官,接任的人在交接时挑剔苛刻,幸而母亲打开柜子拿出千金,用来弥补亏损。因而贫困不堪,没有路费可以回家乡去,只好留在应城,以教学维持生活,这时学诚十九岁。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父亲在应城县去世,闻讣竞穷得不能奔丧,到次年才扶柩附湖北粮船北上。
乾隆三十年(1765),始学文章于朱筠,朱筠一见便觉得先生可以写成千古不朽的文章。可是谈到应付考试的“时文”,朱筠说:“你恐怕与科第无缘,时文对你来说,不能学,而且也不足学。”章氏答道:“我家太穷了,为了奉养年老的双亲,所以不能不希望得到功名,有较好的收入。”从前的文官,待遇多是很优厚的,可是他一直到四十岁才中举人,次年成进士,一辈子都没做成官。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第三次到京师,仍居国子监中,没有知心的朋友。第三次应顺天乡试,沈业富参与阅卷工作,曾把章氏的文章荐给主司,却未录取。沈氏感到很惋惜,于是请章氏到他家教子弟,好让他专心校雠工作,章氏也奋发向学。
乾隆三十一年(1766),仍在国子监,继续跟随朱筠学文章,并寄居在朱筠家。和程晋芳、冯廷丞、蒋秦树等,“为燕谈之会,晏岁风雪中,高斋欢聚,脱落形骇,若不知有人世。”章氏受教于朱筠,很受赏识、提携,对他的影响很大。而久居国子监,贫而无名。欧阳瑾摄任祭酒,拔擢章氏名居第一,所有的六馆之士皆很诧异。欧阳氏却说“是子当求之古人,固非一世之士也”,待他更厚。乾隆三十二年(1767)秋天,修《国子监志》,于是令他专司笔削。这时朱筠被诏撰《顺天府志》,他也参与修撰工作。
P26-2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