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福晋凭什么葬入了皇帝陵?西太后为什么能进入东陵,而孝庄皇后却被拒之门外?神道不相接真的与断子绝孙有关系吗?……中国最后的皇亲国戚、王孙贵族、后宫嫔妃,都在历史的尘埃中灰飞烟灭,他们显赫一时的荣华富贵都被埋葬在那些极尽奢华却阴寒彻骨的地宫里,连同那些明争暗斗,刀光剑影的宫廷旧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清皇陵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徐广源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小的福晋凭什么葬入了皇帝陵?西太后为什么能进入东陵,而孝庄皇后却被拒之门外?神道不相接真的与断子绝孙有关系吗?……中国最后的皇亲国戚、王孙贵族、后宫嫔妃,都在历史的尘埃中灰飞烟灭,他们显赫一时的荣华富贵都被埋葬在那些极尽奢华却阴寒彻骨的地宫里,连同那些明争暗斗,刀光剑影的宫廷旧事。 内容推荐 本书对清东陵和清西陵分别进行了介绍。书中介绍了陵寝的选址、营建、规制、内葬人物、掌故,以正史和清官档案为依据,并结合实际现场调查;同时对野史、民间传说也予以介绍。特别是对社会上和影视剧中的不正确的说法进行了匡正。 目录 前言 清东陵 第一章 顺治皇帝的孝陵 关内第一陵 孝陵的“之最”和“唯一” 选陵址:一枚扳指定陵基的传说 传说:拆明陵,建清陵 风水最佳数孝陵 运石料:并非泼水冻冰 洋人参与了孝陵营建 大红门外:清东陵第一景观 更衣、如厕之所——具服殿 立碑传说:鲁班爷显圣 雷击孝陵大碑楼 “十八对”及其传说 会发声的石桥 二郎神保佑清皇陵 15岁生皇帝的女人 宠妃死后的哀叹 入关后的第一次谒陵大典 神话和传说保护了孝陵 第二章 孝惠皇后的孝东陵 清朝的第一座皇后陵 21岁守寡的皇后 怀孕的皇后被赶回了娘家 姑侄四女嫁顺治 自杀殉死的皇妃 汉女能当清朝皇帝的小老婆 怎么福晋也葬入了孝东陵 格格是小姐还是皇帝的小妾 第三章 康熙皇帝的景陵 传说:龙王三太子让给的陵址 因皇后死才建景陵 康熙改革:火化变土葬 揭秘:孙子给爷爷补建石像生 雍正帝刺指定陵名 亲写碑匾表孝心 皇后入葬不关门 只当了一天皇后的佟氏 传闻:雍正帝的生母是撞死的 皇贵妃葬入了皇帝陵 双碑并峙显功德 景陵与火“有缘” 康熙棺中喷神火 九龙玉杯今在何方 窦尔敦盗的御马有了下落 至今康熙大帝的遗骨仍泡在泥水中 第四章 景陵皇贵妃园寝 双妃传奇 妃园寝中数第一 第五章 景陵妃园寝 关内第一座妃园寝 后妃最多数康熙 四对姐妹嫁一夫 皇家也有“童养媳” 雍正帝最恼恨的妃子 传闻:惠妃曾有婚外情 皇子葬入了妃园寝 园寝内有一个空地宮 第六章 乾隆皇帝的裕陵 乾隆帝说:不能冷落了爷爷 乾隆帝亲点陵穴的故事 乾隆有钱:陵制超越祖陵 石雕宝库,地下佛堂 金刚菩萨把门,佛经咒语护身 生前请求赐谥号的皇后 153年的女尸面带微笑 与乾隆帝婚前偷情的女人 地宫里葬入了一个朝鲜女人 乾隆帝居然长了36颗牙 男女五人殓一棺 地宫金券歪斜之谜 嘉庆帝为何不遵父旨建大碑楼 第七章 裕陵妃园寝 为宠妃改建妃园寝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 香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香妃仍有许多谜 比皇帝小47岁的妃于 和砷的亲家母一惇妃 葬入石池内的妃子 第八章 咸丰皇帝的定陵 国难当头不忘建陵 建陵没钱,用旧料 规制之争 定陵规制承前启后 咸丰帝哀挽林则徐 死后历经三朝才入葬的皇后 第九章 慈安,慈禧的定东陵 吉地只能选在这里 小叔子为嫂子建陵 为何慈安陵比慈禧陵多花了39万两白银 西太后为什么葬在了东边 慈禧陵的重修 慈禧陵葬宝知多少 慈禧用了皇帝的谥号 第十章 定陵妃园寝 差点成了皇后陵 慈禧恩待丽妃 咸丰帝可能有“四春娘娘” 历经五朝的皇贵妃 第十一章 同治皇帝的惠陵 为同治定陵址,慈禧以情不以理 神道不相接与断子绝孙有关系吗 惠陵为什么不设石像生 吴可读自杀表忠心 被剖腹撸肠的皇后 第十二章 惠陵妃园寝 营建背后的故事 侄女皇后姑母妃 妃子跟皇太后斗气 第十三章 孝庄皇后的昭西陵 为何把孝庄皇后关在了门外 停灵37年 曾孙给曾祖母建陵 第十四章 清东陵的陪葬墓 顺治帝为儿子写墓志 神力王园寝 两立两废的皇太子园寝 十四王允■不想葬东陵 八仙陵 苏麻喇姑葬在了清东陵 抚养过顺治、康熙父子的保姆 清西陵 第十五章 雍正皇帝的泰陵 阴宅分东西:传说雍正怕皇父报复 奇特的三座石牌坊 泰陵石像生也是补建的 雍正帝提前为自己准备随葬珠宝 阴宅也有领头的 雍正帝死因四说 大义灭亲的皇贵妃 挖掘雍正陵地宫 第十六章 孝圣皇后的泰东陵 孝圣的私心:阴宅独门独院 泰东陵既标准又有独创 乾隆帝生母之谜 第十七章 泰陵妃园寝 西陵第一妃园寝 活了96岁的妃子 第十八章 嘉庆皇帝的吕陵 阴宅分东西,该入哪宅 嘉庆说:我的陵要照爷爷的陵、父亲的陵建 建昌陵地宫,到裕陵地宮取样 和珅为嘉庆帝的昌陵出过力 缺楠木:拆了北京东直门城楼 建昌陵:杀了两个贪官 石像生作假,官员商人受罚 道光帝钻进了嘉庆陵地宫 皇父赐的吉地断不敢更易 唯一生过皇帝的皇后 第十九章 孝和皇后的昌西陵 道光帝不为孝和皇后建陵之谜 尽大孝:孙子给奶奶建陵 神奇的昌西陵 当皇后时间最长的皇后 第二十章 昌陵妃园寝 规制最低的妃园寝 嘉庆帝也有一个庄妃 两次工程伤亡事故 第二十一章 道光皇帝的慕陵 道光帝想建“清南陵”,大臣反对 道光帝做梦:皇后挨了淹 阴宅也可以搬家 又节俭又浪费的道光陵 施妙计:道光帝默定陵名 改陵制:道光帝后悔了 葬过三次的皇后 第二十二章 孝静皇后的慕东陵 慕东陵最早建在清东陵 妃子墓变成了皇后陵 只当了9天皇太后 被吓死的皇妃 不知去向的珍妃 第二十三章 光绪皇帝的崇陵 相度陵址是天机不可泄露吗 金龙峪:风水好,土质差 民国总理为光绪建陵 “崇陵雪水能募钱” 盗匪外行,金井珍宝得保全 第二十四章 崇陵妃园寝 珍妃的死因之谜 瑾妃的结局 为什么说夜盗的不是珍妃墓 第二十五章 宣统皇帝的墓地 宣统皇帝选过万年吉地 溥仪魂归何方 溥仪小传及轶事 第二十六章 清西陵的陪葬墓 规模最大的王爷园寝 奇特的端亲王园寝 唯一的阿哥园寝 规制崇宏的果郡王园寝 令人费解的公主园寝 第二十七章 东陵和西陵的行宫及庙宇 行宫 庙宇 第二十八章 东陵和西陵的管理机构及保卫机构 皇陵的最高长官 内务府 礼部 工部 八旗 绿营 第二十九章 祭祀礼仪 最简单的祭祀——层谒礼 清明节,皇家也扫墓 大祭礼 小祭礼 祭品样色 第三十章 清东西陵的被盜和新生 清东陵的被盗 清西陵的被盗 陵寝的保护及地宫的开放 清东西陵双双荣登《世界遗产名录》 试读章节 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筹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一日确定陵名为孝陵。孝陵始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主体工程于康熙三年(1664年)完工,其前导部分的石牌坊、大碑楼、石像生、桥梁等在以后的多年中逐步完成。孝陵内葬了顺治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陵自营建以来,至今已有340多年,一直迷雾重重、传闻不断,充满了神秘色彩。孝陵至今尚未被盗掘,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关内第一陵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帝,顺治元年(1 644年)是清朝开始入主中原之年。按理说,顺治皇帝的孝陵(以下所称孝陵皆指顺治皇帝的孝陵)应该是清朝的第一陵才对,为什么说孝陵只是关内第一陵呢?因为在关外还有清朝的3座皇帝陵,即永陵、福陵和昭陵,称“盛京三陵”,也称关外三陵、清初三陵。 永陵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埋葬着清朝皇帝的4位远祖孟特穆、福满、觉昌安和塔克世。他们4人生前都未当过皇帝,是顺治皇帝追尊他们为皇帝的。福陵位于沈阳市的东郊。福陵内安葬着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和他的妻妾们。努尔哈赤被他的子孙追尊为太祖。昭陵位于沈阳市的北郊,地宫里埋葬着清王朝的创立者清太宗皇太极和他的皇后。这三座皇帝陵都比顺治的孝陵建得早,又都建在关外。顺治元年明朝被推翻,建立了大一统的大清帝国,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 入关以后的清朝各帝为什么不将陵寝仍建在王朝的发祥地——东北的盛京(沈阳)附近,却要建在关内的河北境内?这与我国历朝历代都将皇陵建在国都附近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皇陵的安全和祭祀的方便。 清朝入关以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迁都北京。保卫京师的军队最多、最精锐,将皇陵建在保卫力量最强大的京城附近,自然最为安全。皇帝是要经常拜谒祖陵的,为了祭陵的方便,免去长途跋涉之苦,减少往返时间,将皇陵建在京城附近,就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的了。 努尔哈赤虽然创立了后金政权,皇太极创建了清王朝,但毕竟当时经济上不强大,文化上相对落后,因而所建的陵寝自然也就比较简陋。清王入关后,清朝皇帝看到了气势恢弘、规模庞大的明十三陵,于是摒弃了关外三陵的规制,效仿明十三陵建制,营建自己的陵寝。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是清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帝陵。 孝陵是哪一年建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十五日。另一种说法是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建陵有多种说法,有筹建、破土、动工。筹建是做各种准备,比如准备建筑材料、组成工程处、征募工匠、绘制图纸、勘估钱粮、任命承修大臣等。破土,简单地说就是破土皮。在过去,非常重视破土。要由钦天监选择吉期,举行一定的礼仪,表示已开始施工。有时破土后就施工,有时因天气严寒或准备工作未做好而不能施工,所以破土后不立即施工。动工,就是真正的施工,开始营建。动工日期也需要由钦天监选择吉期。按一般习惯说法,陵寝的始建都是指正式动工。人们在著书立说时所说的始建都是指动工日期,筹建时间可长可短。破土后可以数日后动工,也可以几个月后动工,还可以第二年再动工。所以将筹建和破土作为陵寝始建日期,都不能准确地表明施工的速度和营建时间的长短。只有以真正动工的日期为准,才能反映出一个工程的工期长短,才可以将这个陵的工程与那个陵的工程进行比较。不用说皇陵这么大的工程,就是老百姓盖一间棚子,还需要准备一段时间,何况皇陵。前面提到的顺治十八年一说,实际上说的是筹建日期,并非动工日期。顺治皇帝死后,营建陵寝一事必然要提到日程上来,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孝陵破上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底,准确日期尚待考证。孝陵破土时,当时清廷派了许多大臣前往参加典礼。正式动工是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十五日。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 也许有人会问:顺治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在康熙二年六月初六就入葬地宫了,这期间还赶上了一个冬季,即使冬季不停工,也只有三个多月时间,巨大的地宫能够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建成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当时顺治帝和他的两个皇后都是火化的,入葬的只是3个骨灰坛子,不是巨大的棺椁,所以地宫有可能不会很大。规模小了,自然省事,工期短;孝陵地宫所用的石料很可能是就近取用的,这样也能缩短工期。沈阳的福陵和昭陵初建时没有地宫,孝陵地宫建成后,于当年的九月开始营建福陵和昭陵地宮,同年的十二月建成,也只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孝陵工程与后来的皇帝陵相比,许多地方显得简易粗糙,如马槽沟又浅又窄,建筑的基座低矮,该用干摆砌法(一种高级的砌墙方法)的用丝缝或糙砖灰砌,许多地方用了旧料;该用青白石的地方用的是豆渣石,等等。以此推想,孝陵地宫不会规模很大,也不会非常讲究。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的分析和推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孝陵的“之最”和“唯一” 顺治帝的孝陵由于是清朝仿明代陵制营建的第一座陵,又由于顺治帝的特殊身份,所以与清代其他皇帝陵相比,有许多的“之最”和“唯一”,主要有: 孝陵是清朝在关内建的第一座陵,建得最早。 孝陵从最前面的石牌坊到最后的宝顶,建筑序列长达12华里,在清陵中最长。 孝陵石像生有18对,从南到北长870米,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序列最长。 孝陵地宫里的3位墓主人都是火化的,地宫里是3个骨灰坛子,这在关内清代皇帝陵中是唯一的。孝陵的所有桥梁的石栏杆,敲打时都能发出钟磬般的声音,这在清陵中是唯一的。明十三陵中的许多陵,宝城马道快到宝顶后面的拐弯处逐渐升高,到宝顶的正后面最高。由于孝陵是仿明陵建的第一座陵,所以孝陵也具有这个特点,这在清陵中是唯一的。 孝陵虽然是仿明陵建的,但也带有关外三陵的一些特点。孝陵的朱砂碑、神道碑以及明楼、大殿、宫门斗匾上的满、蒙、汉三种文字,满文都明显大于蒙、汉两种文字,意在突出满人的统治地位。这与关外的福陵、昭陵是一样的,但在关内诸陵中是唯一的。 明朝皇帝是汉人,所以明陵的所有碑匾上的文字都是汉字。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大碑楼内的功德碑就是一统。顺治帝的孝陵是仿明陵建的,虽然功德碑的碑文用了满、汉两种文字,却立的仍是一统碑。关内清陵共建了5座大碑楼,其他4座都是双碑并立,只有孝陵大碑楼是一统碑。这在关内清陵大碑楼中是唯一的。 孝陵隆恩殿周围的石栏杆,栏板长短不一。殿前五座台阶两侧的栏板还都是由两块拼接的。显然这些石栏杆不是建孝陵时新雕刻的,用的是其他建筑的旧栏杆。建陵用旧料,这在清陵中并不新鲜,但大殿周围的石栏杆用旧料,孝陵还是唯一的。更有甚者,关内其他皇帝陵大殿的石栏杆都是龙凤柱头,龙凤相间排列。而孝陵却特殊,除了5个台阶的上口两侧的柱头是龙外,其余都是凤,而且姿态各异。这在清陵中更是唯一的。P1-8 序言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生前住阳宅,死后灵魂住阴宅。所谓阳宅,对于平民来说就是自己的家宅,对于皇家来说就是皇宫。所谓阴宅,对于平民来说就是坟墓;对于帝王来说就是陵寝。 清朝皇帝和以往历代封建帝王一样,凭借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与伦比的财富,在生前营建了规模宏大、气派豪华的皇宫,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明清时期的紫禁城,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为了死后能够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前的享乐,同时也是为了推崇皇权、荫及子孙,皇帝们营建了规模庞大、堪比皇宫的阴宅——陵寝。 在中国的殷周时期,人死入葬后地面上是没有坟头的,也不栽种树木,称之为“不封不树”。那个时期,即使是贵为帝王也是如此。地面上的坟头,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真正将帝王的坟墓称之为“陵”,则是在战国中期即公元前335年左右。 在中国的陵寝史上,先后有三个辉煌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是秦汉时期。这一时期陵寝的特点是封土高大,呈覆斗状,圹室宽大豪华。秦始皇陵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政权更替、社会秩序混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帝王陵寝多被挖掘,致使许多帝王实行薄葬,陵寝规模也较小,这一时期是陵寝的衰退时期。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在唐朝。这一时期陵寝的特点是因山为陵,以自然山丘为封土,在山腰开凿墓室。这一时期的代表陵寝是唐太宗的昭陵。唐朝十八陵横跨关中六县,绵延300里,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雄浑气势。到了五代十国时物,各国割据,唐朝时期的统一局面被打破,战争连年,民生凋敝。统治者们忙于战争,无暇顾及陵寝,也没有足够的财力营建规模巨大的陵寝。到了两宋时期,社会秩序虽然出现了相对稳定,经济也有所恢复,但国力始终不强,又不时受到北方入侵者的威胁,战争也时有发生。加之宋朝实行皇帝死后建陵,七个月入葬的制度,这就决定了宋朝陵寝的规模不会很大,元朝则实行深埋,地表不留任何痕迹的做法。因此说,五代十国至元朝是陵寝的收缩时期。在经过了400年的低潮之后到了明清时期,陵寝制度出现了第三个辉煌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以前的陵寝制度做了重大改革,主要有以下4点: 一、将封土即坟丘由覆斗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 二、陵院由方形、坟丘居中,改为前后多进院落,封土居于最后一院的格局。坟丘改称宝顶。 三、取消寝宫,扩大献殿。取消宫人留宿以昼夜服侍墓主人的制度。 四、依山建陵,坐北朝南。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从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 清朝入关以后,摒弃了关外的陵制,仿照明陵,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在关内相继于河北的遵化和易县营建了规模宏大、制度更臻完备的两大皇家陵园即清东陵和清西陵。无论是明十三陵,还是清东陵、清西陵,与以往历朝皇陵相比,最大的区别和特点是,众多的陵寝都建在一个统一的区域内,有共用的石牌坊、共用的陵园总大门、共用的陵园围墙;首陵居于陵山的主峰之下,处于全陵园最尊贵的位置;首陵神道尽管弯弯曲曲,但总是曲不离直,最后通到陵园总大门——大红门,从而成为整个陵园的中轴线;各非首陵的神道又分别与首陵神道相接,形成一个枝状的神道网。这些特点是以往历朝皇家陵园所不具备的。特别是清东陵和清西陵又有明十三陵所不具的特点,即将同一朝的皇帝陵、皇后陵和妃园寝建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以皇帝陵为主,皇后陵和妃园寝为辅,尊卑、隶属关系分明。 帝王的阴宅就是皇陵。清朝是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因而清朝的皇陵就成了中国皇家的最后阴宅。 清朝入关后的10个皇帝都葬在了关内的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保护最完整的中国帝王陵园,都建在河北省境内,一个在北京东面,另一个在北京西面,距北京都只有130公里左右,坐汽车两三个小时便可以到达。清东陵和清西陵早在1961年就已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两陵又荣登《世界遗产名录》。然而这两个国宝级的文化遗产,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却茫然不知。对于这些人来说,凡一提陵园,言必称十三陵,似乎中国的封建帝王都埋在了十三陵。我经常进京,无论到商店买东西还是住宿,几乎每次开发票时别人问我的单位名称,我说清东陵时,他们十有八九都表示不知道这个地方。我问他们知道康熙、乾隆、慈禧吗?他们都毫不迟疑地说当然知道。我说这些人都葬在清东陵了。他们都认为这些人都葬在十三陵了。 我在清东陵工作了30年,一直从事清陵的研究工作。曾亲身参加过裕陵地宫、慈禧陵地宫、容妃(香妃)地宫、纯惠皇贵妃地宫的清理,探视过诚嫔地宫、果郡王地宫、保圣夫人地宫、果亲王允礼的地宫;亲手整理过慈禧的遗体对清东陵和清西陵进行过多年的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从1977年开始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清官档案,一直到现在。 本书对清东陵和清西陵分别进行了介绍。书中介绍了陵寝的选址、营建、规制、内葬人物、掌故,以正史和清官档案为依据,并结合实际现场调查,同时对野史、民间传说也予以介绍。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和影视剧中不正确的说法进行了匡正。对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共有的内容,如机构、行宫、庙宇、祭祀、礼仪、保护、加入世界遗产等则统一进行了介绍。限于笔者的水平,书中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徐广源 2007年5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