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士走向书圣的路是艰难的,也是自然的。王羲之,中国书法史中惟一被称作“书圣”的人,其一生的是是非非无疑能牢牢抓住读者的目光,长啸抒志、东床坦腹、流觞曲水、黄庭换鹅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本书不是一部关于书圣的故事汇编,而是一部由凡入圣的心语录。是根据《晋书》、《世说新语》等所载历史情节铺演而成的。它除细腻的描绘男欢女爱感情外,更注重写王羲之与谢安基于澄清吏治、富国强兵、收复中原之同仁和他们酷爱书法、切磋笔墨而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庭换鹅(王羲之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孙玉坤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名士走向书圣的路是艰难的,也是自然的。王羲之,中国书法史中惟一被称作“书圣”的人,其一生的是是非非无疑能牢牢抓住读者的目光,长啸抒志、东床坦腹、流觞曲水、黄庭换鹅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本书不是一部关于书圣的故事汇编,而是一部由凡入圣的心语录。是根据《晋书》、《世说新语》等所载历史情节铺演而成的。它除细腻的描绘男欢女爱感情外,更注重写王羲之与谢安基于澄清吏治、富国强兵、收复中原之同仁和他们酷爱书法、切磋笔墨而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 内容推荐 本书从登山长啸抒志写起,叙述了谢安多方撮合使王羲之与才女郗璇喜结良缘。婚后,王羲之在武昌、江苏为官时澄清吏治失败,心灰意冷,自请移任会稽内史(朝廷加右将军)。任内因肃反贪官又遭失败,颇为失意。便常与谢安、孙绰等相聚东山精研书法、讨论玄学、探索人生真谛。并在兰亭作流觞曲水之饮,书写《兰亭集序》等以抒怀。最后叙述朝中权臣醒温欲杀谢安而移晋自立,王羲之闻讯后抱病回建康,力劝谢安辞官返东山聚游。桓温篡晋未成而殁,谢安入掌朝政。指挥淝水之战大捷后,欲请王羲之入朝同辅朝政以实现其收复中原之志。可天不遂人愿,恰在此时王羲之病逝。谢安在收复巴蜀和黄、济以南广大地区后不久亦病逝于广陵。通过这些细节塑造出一个才华出众、笔勇当代、友情纯真、蔑视权贵的王羲之。同时书中也接触到当时名士爱谈玄理的社会风气,和王羲之晚年参加无师道服五不散而致体衰身弱等问题。 目录 引言 1.蒋山北望 2.袒腹王郎 3.名满江南 4.王羲之论贼 5.初涉官场 6.作鸟兽谈 7.江州苦闷多 8.邂逅匡庐山 9.惋君 10.书斋论书 11.逍遥游 12.剖我谈哲 13.风雪尼姑庙 14.肺腑之言 15.王羲之喧宾夺主 16.相遇冶城 17.波凶浪险 18.羲之撰《兰亭集序》 19.祭奠王母 20.乞墨 21.告誓双亲辞官爵 22.雪夜 23.谢安步人仕途 24.崔瑗遗墨 25.抱病去建康 26.恐怖满新亭 27.谢安祭女 28.不与时异 29.举荐良将 30.心系建康 31.喜庆声中噩耗来 32.广陵散 试读章节 4.王羲之论贼 谢安目送送信人消失在门外,收回目光重新看着摊在书案上的请柬。 请柬是会稽王司马昱遣人送来的。他要谢安和王羲之于明日上午到王府一叙。送信人还传王爷口谕:请谢安去约王羲之一同前来。 谢安面对请柬踌躇起来:羲之一定还在生我的气,我若去约他,他肯相从吗?可不约这又是会稽王的嘱托,如何搪塞呢?思之再三,他还是起身去找羲之。 他和羲之的矛盾是三天前丞相王导召见他们时引起的。 自那次在长史王蒙家清谈之后,谢安、王羲之已盛名远播,不少朝野名士或来相访,或来邀请,争相结纳,以提高身价。丞相王导听说后甚是喜欢。他认识谢安。谢安小时他初见到曾说:“此儿神识沉敏,气宇不凡,将来必定成大器!”如今长大果然出落得才华出众了。特别是他听到谢安与自己的从子羲之是好朋友,又一同暴出清名,更受鼓舞。他要羲之邀谢安来府一见,并让羲之陪同。羲之早就欲向王导陈说振举刑纲,澄清吏治,廓清朝政,劝课农桑,富国强兵,收复中原,可觉得自己是晚辈,不好启齿,而且即使陈说了从父也可能以为是稚子之言,引不起重视。如今从父要接见谢安,何不借此机会让谢安陈说,自己在一旁帮言,这或许能引起从父的关注。从父身为丞相,若能按照我们的意思行动起来,经过三五年的施行,就可以使朝政清明,粮秣充足,兵强马壮,收复中原了。他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谢安后,谢安点头称是,可当他们见到王导后,谢安只顺着王导的话语闲聊了一会儿老、庄之学,对澄清吏治、富国强兵之语只字未提,羲之作了几次暗示,并一再插言引牵,谢安皆一笑置之,不予理睬。羲之气得鼻翼鼓动,二目圆睁,怒视谢安。接见后他们告辞出来,谢安想向羲之解释,可羲之吼了一声,扭头走了。谢安连唤几声,他鼻息不吭,也不相送,硬着脖子只顾走自己的。谢安没趣,悻悻地回去了。 谢安走着考虑着怎么能让羲之消气,与自己一同前去见司马昱。不觉来到王府门前,正值一相识的人守门,便不让通报自去,到院里见一书童从羲之书房中走出,问时羲之正在书房,就让书童自去自己直往屋里走进。 这书房不大,只有两间,两边靠墙摆着两个大书架,井然有序地放着各种书籍,中间有一书案,案上有笔墨纸砚,案下有几个坐凳。羲之此时正伏胸于案上两肘支起,双手捧腮,眼闭口抿,昏昏欲睡。 谢安盯他一眼,见案上纸张墨迹未干,料他是听到自己与书童说话,故意装睡。嗨,他还在生自己的气呢,便自坐下来,笑一笑敲一下书案,放声说道:“好一个不识时务的王逸少!” 羲之一惊,睁开眼睛坐起身说道:“何时来了个数典忘祖的谢安石!” 见他也故作惊人之语,谢安忙质问道:“谢安怎么忘祖了?” “你不想恢复中原,重返故里,再修祖茔,祭奠祖宗,怎么不是忘祖?”羲之义正词严地答道。 “我什么时候不愿恢复中原,返乡祭祖了?” “在我丞相从父面前,你装聋作痴,只字不提澄清吏治,富国强兵,收复中原,这不是忘祖又是什么?”羲之生气地质问道。 “我说你是不识时务的王逸少,看来一点不错,你……” 羲之接过话来恼怒地质问:“我怎么不识时务?” “你啊,唉,我的逸少兄!”谢安长吁一口气说:“你一心收复中原,其心可嘉,可太不通时务了,如今赵、燕称雄于北,实力正强,我朝兵弱将寡,只能采取守势,待国富兵强之时,才能收复失地,不然不是空说空喊吗,又有何用?至于……” 羲之截住他的话说:“我并没有说马上就用兵赵、燕啊,我是让你向我丞相从父陈言,要他振举刑纲,澄清吏治,劝课农桑,富国强兵,经营数年后收复中原。” “此议倒是不错,只是如今主弱臣强,政出多门,难以施行。”谢安分析说:“恕我直言,自王敦之乱后,你丞相从父已不能独掌朝政,如今是皇戚庾亮与王丞相共同辅政。你该听说过庾亮曾一度欲起兵废掉你丞相从父,只是你岳父郗鉴太尉不同意,加之你丞相从父宽仁大度,正确对待,庾亮之谋才没有得逞。可见朝中执政者多歧见,不统一。我知道你丞相从父是矢志要恢复中原的。初渡时文武大臣相邀集于新亭,见山河之异,相视对泣,唯你丞相从父鼓舞众人同心同德克复神州,收复失地。可后来由于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始终未能如愿,如今你丞相从父已经是垂垂暮年,我再向他提出此议,岂不使他有割心之痛!我又怎能去伤害一个垂暮老人的心呢?我以为澄清吏治,收复失地之重任,应由我辈承担。我辈要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以期完成上辈未竞之大业。” 王羲之听了这番话,一下子解除了对谢安的成见。他觉得谢安对时势的看法高出自己一筹,完全正确。他承认自从王敦起兵反晋被平之后,虽从父王导仍任丞相,执掌朝政,但王家威势逐渐下降,如今再让从父王导去澄清吏治,收复失地,实乃刺痛其心。他抬眼觑了觑谢安,提起茶壶倒了一碗茶送到谢安面前说:“羲之不敏,错怪安石兄了,望见谅!” 谢安见羲之解除了对自己的误会,很高兴。说道:“你我情同兄弟,何须如此过谦!”端起茶碗喝了两口,又道:“逸少兄,接到会稽王司马昱的请柬了吗?我来约逸少兄明天一同前去。” “接到了,”羲之答道,脸上掠过一丝轻蔑的表情,“我以为司马昱不过是皇家的纨绔子弟,虽有清议之名,未必有其实,我们应保持清名,不必去结交这种人。” “听我内兄刘悛说司马昱好读书,善玄言,我们不妨一去观其虚实。”谢安劝道。“再者他是今皇叔父,同皇帝见面易,说话随便,我们可以让他劝谏皇帝振举刑纲,澄清吏治,劝课农桑,富国强兵,以备将来收复失地。用他来影响皇帝成为一个有为之君。” “他能按照我们的意图办吗?”羲之怀疑地说。 “我们去试试嘛,”谢安坚持说,“他不按照我们的意图办,我们也少不了什么。我觉得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应该鼓动一切人和我们同志、同行,同志、同行者越多,我们就越好办。” 羲之点点头说:“那好,咱们明天就去。” 会稽王司马昱字道万,乃晋元帝少子,现年二十四岁,如今在朝为抚军将军,领秘书监。他清虚寡欲,爱结交朝野名士,听说谢安、王羲之被名士们赞扬备至,早欲往访与之一会。怎奈近来身体不爽,不能前去。如今病刚痊愈,即让人去送了请柬,请他们来自家王府聚谈。他知道谢安二人今天要来,早起便让人打扫了客厅,准备好茶水,令人在府第门外迎接,随时向他回报。 上午巳时一刻时分,谢安、羲之来到,听到回报后,司马昱亲到二门外相迎。谢安见他瘦高身材,清癯脸膛儿,头系玄色绢幕,身穿边缘饰彩深衣,显得很随便的样子,笑了笑说道:“安等有何功德?敢劳王爷屈尊迎?!” “二位名重才高,昱敢不恭迎!”司马昱咧开泛白的嘴唇谦恭地说。 来到客厅坐下,侍女倒上了茶,就有一仆役来向司马昱跪请道:“盗米贼已关了两天,饿了两天,请问王爷如何发落?” 一直沉默不语的王羲之,对这仆役的话颇感兴趣。他转动了一下黑溜溜的眼珠子,不待司马昱发言,就抢先说道:“他盗了多少米?” “一斗,”仆役答道,“但他刚出门就被我们捉住了。” “为什么不放掉他?可以放掉嘛。”羲之专断地说。 “放掉,太宽纵了,他要再来偷呢?”仆役望着司马昱说。他等着王爷示下。 “那就再放掉。”羲之见仆役不以己言为意,有些生气了,生硬地说。 “好吧,放掉!”司马昱有些勉强地说。碍于羲之的面子他只好如此了。 仆役答应一声出门走了。 羲之意犹未尽,瞟了司马昱一眼,唤着他的字说:“道万兄,身为王爷却纵大盗而拘小贼,这未免太不公平了!” 谢安素知他们王家子弟以其丞相王导有翼戴先皇建立东晋之大功,常恃高贵门阀,小视他人,甚至皇亲国戚。今见他当面批评会稽王,觉得令会稽王太难堪,而且又是新来做客。正欲说几句转圜的话,尚未开口,司马昱就解嘲地大笑道:“人言逸少兄性直,快人快语,果然。昱愿洗耳恭听逸少兄高论。逸少兄以昱纵大盗而拘小贼必有其说,愿闻其详。” 羲之端起茶碗喝了两口,说:“若说大盗,当今天下有三:一是赵、燕等异族巨盗窃去了北部中国和我等祖宗故里;二是我朝上下有不少官吏贪污受贿,窃去了国家财富,民脂民膏;三是奸商劣贾哄抬物价,投机暴利,窃取了民众的血汗之财。道万兄身为皇亲,又是亲王,不向圣上陈说利害,劝谏圣上澄清吏治,为国敛财,以求富国强兵,收复失地,惩治误国害民之大盗,却去捉盗了区区斗粮的小寇,这不是纵大盗而拘小贼又是什么?” P39-42 序言 一条烟罩雾绕的小河。 一座残阳照耀下孤寂的坟墓。王羲之静静地长眠着,默默地、一幕幕地做着人世间未做完的梦。墓前,惋君娴熟地拨动着琴弦。时疾时徐,忽强忽弱地弹奏着安魂曲。哀婉的琴音丝丝缕缕地浸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眼睛潮湿鼻尖发酸心头抖颤。 河畔,谢安凝视着汩汩东去的流水。噢,人生也是如这长河一样,不论是雷雨交加还是风和日丽,总是或湍急或舒缓不舍昼夜地流去,流去。只是在人生的长河中,被世事变迁、自然交替激起无数情感和理性的波澜。它有懊恼,有失落,有遗憾,有迷惘,有争执,有误解,有隔阂,有困惑,有惆怅,有悲苦;亦有重逢的欢乐,温馨的慰藉,无私的奉献,希望的追求,沉迷的觉醒,平安的喜悦…… 暮色苍茫,天地朦胧,河面上显得安谧而恬静。蓦地,羲之出现在小河上,缓缓地走来,挽住谢安的手,伴随着哀婉的琴音,一步一步地走进那逝去的如烟如梦的幻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