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家伦理思想与藏族传统社会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余仕麟//刘俊哲//李元光//魏新春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著作。该书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和严谨缜密的逻辑,阐述和论证了汉藏两个民族血脉相通的文化交流以及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儒学及其伦理思想对藏族地区和藏民族的浸润和影响是极为广泛的事实。不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天然联系及其文化渗透影响的原理,而且具有说服力地论述了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进行影响的可能性,论证了儒家伦理思想。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新作。全书通过对汉藏优良传统伦理思想的挖掘和弘扬,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伦理思想的理论宝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都有助于推动当前以德治国方略在藏族地区的实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这部著作从伦理道德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视角审视了汉民族与藏民族的交往关系史,进一步证明藏民族同汉民族以及整个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悠久的历史中因长期交往、融合而形成的政治及思想文化的亲缘关系,这对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主义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藏族传统社会接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前提与基础

 第一节 藏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天然联系

一、地域因素

二、人种因素

三、语言因素

四、民族形成因素

 第二节 藏族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性

一、藏族文化的形成

二、藏族文化的兼容并包性

三、形成藏族文化兼容并包特性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中原汉族儒家伦理普世性倾向及其与藏族伦理

思想的相互融通

一、儒家伦理普世性倾向

二、古代藏族普世伦理与儒家普世伦理的异同

第二章 古代藏汉民族的迁徙杂居与儒家伦理思想在藏族

地区的传播

 第一节 藏族在历史上的人口东南迁徙同汉族的交融

一、民族迁徙的动因

二、唐代之前藏族先民的东南迁徙同汉族的交融

三、唐代之后藏族先民的东南迁徙同汉族的交融

 第二节 汉族西迁同藏族的交融

一、汉族向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迁徙的

基本历史路线

二、唐朝时期汉族同藏族的交融

三、宋代西夏境内汉族同藏族的交融

四、元代以后汉族同藏族的交融

 第三节 汉藏迁徙杂居促进儒家伦理思想在藏区的

传播

一、儒家伦理思想通过藏族内迁在藏民族中的传播

二、儒家伦理思想通过汉族西迁在藏民族中的传播

三、进入藏区的汉族也直接受到藏族伦理思想的

影响

第三章 汉藏高层政治交往与儒家伦理

 第一节 汉藏驿道及驿站的建设与儒家伦理思想的

传播

一、汉藏驿道和驿站的建设及其发展

二、汉藏道路的畅通对传播儒家伦理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汉藏高层交往中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一、唐朝时期的汉藏高层交往与儒家伦理

二、宋朝时期的汉藏高层交往与儒家伦理

三、元朝时期的汉藏高层交往与儒家伦理

四、明朝时期的汉藏高层交往与儒家伦理

五、清朝时期的汉藏高层交往与儒家伦理

 第三节 清代驻藏大臣在传播儒家伦理思想方面的

作用

一、驻藏大臣的设立

二、驻藏大臣的职能

三、驻藏大臣在传播儒家文化及其伦理思想方面的

作用

第四章 汉藏和亲促进儒家伦理思想在藏区的传播

 第一节 汉族王朝历来重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亲

一、和亲的起源及其作用

二、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亲

 第二节 汉藏联姻

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二、金城公主出嫁吐蕃

三、汉藏民族之间的其他联姻现象

 第三节 汉藏联姻在传播儒家伦理思想方面的意义

一、通过联姻将儒家伦理思想带入藏族地区

二、为儒家伦理思想在藏区的传播和存在奠定了

一定的社会基础

三、将儒家的家庭伦理观直接植入到汉藏联姻

家庭之中

四、儒家家庭伦理观对藏族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汉藏经济交流与儒家伦理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第一节 汉藏在历史上的经济交往情况

一、历史上的汉藏经济:差异、需求与互补

二、宋代之前的汉藏贸易

三、元明清时期的汉藏经济交往

 第二节 汉藏经济交往促进儒家伦理思想对藏区的

浸润和影响

一、汉藏经济交往是汉藏文化交往的载体

二、经济交往中汉藏民族的频繁接触和联系为儒家

伦理思想的浸润提供了条件

第六章 古代藏族教育中的儒家伦理

 第一节 吐蕃时期的藏族教育与儒家伦理

一、唐朝“益崇儒术”的文教政策及其对入唐吐蕃

弟子的影响

二、唐朝的官学与吐蕃贵族子弟的儒学教育

三、敦煌文献关于吐蕃教育中的儒学思想

 第二节 宋代藏区蕃学教育与儒家伦理

一、宋代藏区蕃学与尊孔崇儒

二、宋代藏区蕃学的教学内容:《孝经》、《论语》

 第三节 元代官学与儒家伦理

一、藏族贵族子弟入中央官学

二、元代藏区地方官学中的儒学教育

 第四节 明代藏区教育与儒家伦理

一、明代中央官学与儒学教育

二、藏区卫学中的儒学内容:《四书》、《五经》

三、学术交流是强化儒家伦理思想在藏区影响的

重要途径

 第五节 清代藏区教育与儒家伦理

一、清代藏区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二、清政府在藏区兴办的学校与“人伦道德”教育

三、驻藏大臣与儒学教育

第七章 儒学典籍及其反映儒家伦理思想的汉族著作在

藏族地区的传播

 第一节 儒家经典在藏区的传播

一、唐代时《毛诗》、《左传》、《尚书》等典籍传入

藏区

二、宋、元时期儒家著作在藏区的传播相对减少

三、明代以后儒学著作再次较大规模向藏区输入

四、敦煌发现的汉藏文儒家典籍

 第二节 反映儒家伦理思想的汉族文学作品在藏区的

传播

一、藏族民间艺人与“甲钟”

二、反映儒家伦理思想的汉族文学作品在藏区的

传播情况

 第三节 儒家伦理与藏文经典

一、儒家伦理与《礼仪问答写卷》

二、儒家伦理与《萨迦格言》

第八章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在汉藏佛教交流中的体现

 第一节 汉传佛教在吐蕃的传播

一、佛教在藏区的传入

二、汉传佛教在藏区的传播和影响

 第二节 儒家伦理对汉传佛教伦理的影响

一、儒家伦理对天台、华严的影响

二、儒家心性观对禅宗伦理的影响

三、儒家伦理对入藏传教高僧的影响

 第三节 禅宗所含儒家伦理思想对藏传佛教各派的

影响

一、汉地禅宗所含儒家伦理思想对藏传佛教形成的

影响

二、汉地禅宗所含儒家伦理思想对藏区各教派的

影响例证

三、几位著名高僧在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第四节禅宗及其所含儒家伦理思想在藏区的境遇

一、汉印佛教的冲突

二、儒学化的汉地禅宗未能在藏区扎根的原因

第九章 汉藏交往过程中藏民族对儒家伦理思想的体认

 第一节 藏民族对儒家君臣伦理的体认

一、儒家的社会等级观与君臣伦理思想

二、藏族的崇君忠君思想

三、儒家君臣伦理思想对藏民族的影响

 第二节 藏民族对儒家礼仪伦理的体认

一、儒家的“礼”及“礼仪”思想

二、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时的礼仪要求及其对吐蕃

社会的影响

三、藏族使者及贵族弟子在中原地区接受儒家

礼仪教化的情况

四、中央王朝君臣礼仪规范的要求对藏族高层的

影响

五、藏族礼仪规范中的儒家伦理思想

 第三节 藏民族对儒家服饰伦理的体认

一、关于服饰伦理

二、藏族服饰及其伦理意蕴

三、儒家服饰伦理思想对藏族服饰伦理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汉藏高层交往中对儒家血缘宗法伦理思想的

体认

一、儒家的血缘宗法伦理思想

二、藏族传统社会中的血缘宗法伦理思想

三、儒家血缘宗法伦理思想对藏民族的影响

第十章 儒家“大一统”思想对藏民族的浸润和影响

 第一节 汉族“大一统”思想与藏民族“倾心向内”的

爱国意识

一、儒家“大一统”思想

二、在儒家“大一统”思想观照下的藏民族“倾心

向内”的爱国意识

 第二节 藏民族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体认

一、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

二、藏民族心目中的儒家理想人格

三、藏民族在与汉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抗击

外敌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人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国古代文化有着三大文化系统: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氐羌民族文化系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青莲岗文化和濮越文化系统;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和胡民文化系统。

仰韶文化系统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包括仰韶文化和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山文化,以及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发展和分化出来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仰韶文化是由汉族的祖先,包括先后迁居中原地区融合为华夏(汉族的前身)的氐羌民族共同创造的。可见,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汉族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仰韶文化是一种以彩陶为特征的农业经济文化,主要包括彩陶艺术和种植粟米。青莲岗文化系统分布区域主要在今山东、辽东半岛、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贵州、云南东半部、四川东部等广大地区。先秦时期,这一地区分布着的濮越民族系统(包括百越系统和百濮系统),青莲岗文化系统就是濮越系统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突出特征是水稻种植和雕塑艺术。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和民族学材料来看,在广袤的北方草原上居住着一个被称为“胡”的古代民族系统。“胡”是对居住在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泛称,其中匈奴是我国北方“胡”中的最大一支。胡民族系统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和青海等地区。北方细石器文化是北方胡民族系统所创造的,它是一种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

藏族文化是以藏南谷地的土著文化为基础,同时吸收和融合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游牧和狩猎文化,以及中原地区的原始仰韶文化而形成的。由此可见,藏族文化毫无疑问的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就是一个吸收和融合中华大地上三大民族系统的文化成分的过程。藏族吸收和融合三大民族系统的文化是随着吐蕃的势力扩张和对其他民族的征服逐渐实现的。其势力扩张到哪里,其文化吸收和融合就在哪里开始。自公元前4世纪以来,西藏高原存在象雄、雅隆、苏毗三大部落联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由于西藏最早的文明中心在西藏西部和北部地区的象雄。形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雅隆河谷的吐蕃的祖先部落是雅隆悉野部(简称雅隆部落)。由于雅隆部落联盟处于西藏高原范围内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的雅隆河谷地带,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军事实力较强,最后在公元7世纪征服了象雄和苏毗部落联盟,雅隆部落赞普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西藏高原的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西藏的文明中心也转移到了以雅隆部落为中心的雅隆河谷地带。至此,属于氐羌民族的苏毗和羊同逐渐被藏族同化和融合,为藏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同时其文化也被藏族吸收和融合,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起源于象雄的苯教逐渐成为吐蕃王朝治国之教(后来藏传佛教取代了苯教而成为统一的藏民族所共同信仰的宗教),对羊同的象雄文(包括梵文)经过汲取和改造创造了藏文,等等。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之后,西藏的藏族成为了以后藏族发展的基础。吐蕃王朝建立之后,以西藏为大本营,开始了向东部扩张。到公元8世纪初,征服了今青海一带的吐谷浑,横断山脉地区的党项、白兰各羌为首的众多部落和部族,使其成为吐蕃的属部。这些部落和部族的原来的属地,包括从甘青到横断山区的川西高原及滇西北地区并入吐蕃疆域。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军队攻陷唐朝的西北数十州,于763年攻入长安。从长安退出后,吐蕃南下联合南诏军队,攻破唐离(今四川西昌)、松(四川松潘)、维(四川理县东)、保(四川马尔康)等州。。783年,唐朝被迫同吐蕃举行“清水会盟”,重新划定边界,唐朝丧失了西北的大片领土,正式承认吐蕃对河陇地区的占领。吐蕃的东部版图大体包括了青海全部、甘肃大部、陕西西部、川西高原及滇西北高原的广大地区。即使在842年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到13世纪初叶近400百年的历史时期,西藏文明仍然保持着向东发展的趋势,只不过这不是以一个统一的政权的武力扩张的方式进行(因为这一时期吐蕃本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是采取了区域性、民间性、文化和种族的自然渗透的方式进行。其具体表现为:大量吐蕃部落在原吐蕃东部地域上逐渐扩散、巩固和发展,先后形成若干割据政权,并与中原政权发生较为密切的政治联系;处于东部地域的吐蕃部落及其割据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发生了以茶马贸易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经济联系;藏传佛教向东部地区广泛传播和渗透,从而使西藏东部外围地区,即青、甘、川高原及滇西北在内的整个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种族和文化上均逐渐与西藏本土趋于一致,也使上述地区最终形成了以藏民族为主体的西藏文明圈。

在藏族文化的形成问题上,不能不讲到藏族宗教的形成。藏族的宗教主要是苯教和佛教。苯教是象雄的宗教,在象雄被吐蕃征服之后,苯教就成为藏族的原始宗教,它在藏族的奴隶制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曾一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被历代赞普用来规范属民,成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苯教已经不能作为赞普王朝维持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于是吐蕃赞普便抛弃了曾一统天下的苯教,选择了外来的一种宗教——佛教。起初,佛苯二教严重对立,经过反复较量,最后佛教战胜了苯教,并且经过藏族佛教僧侣,特别是佛教高僧们的努力,丰富和发展了佛教,最终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后来,藏传佛教不仅逐渐成为藏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宗教,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成为古代藏民族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藏传佛教的创立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并不是苯教的消亡,恰恰相反,它们长期共存,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藏传佛教知识内涵丰富,学理高深,体系庞大,流域宽广,集宗教、哲学、伦理、逻辑学、法律、建筑艺术、绘画、音乐、舞蹈、文学、医学等为一体。可以说,藏传佛教是藏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藏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有别于宗教文化的世俗文化,包括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世俗道德、礼仪风范、消费方式等等。在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关系上,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且世俗文化要受到宗教文化的严重制约。但是,无论是藏族的宗教文化还是世俗文化,上层贵族文化和下层大众文化都汲取和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

P28-31

序言

藏民族是中国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藏族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并以此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在藏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其伦理思想亦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宗教文化的特点,藏民族的伦理思想具有许多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学术界对整个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极少,对藏族伦理思想的研究也几乎是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先后有了一些相关的著作出版,这些著作推动了对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开端。

在这个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开创阶段中,国内学者研究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著述,大都较多地关注和描述各少数民族传统伦理观念、道德习俗以及现实存在的伦理道德状况,对形成各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则较少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或研究。我们迄今仍然没有见到对藏族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述的著作,只是在对藏族的民俗进行各方面的描述和记录的资料和文章中看到对藏族伦理思想的零散的介绍。由于研究基础的薄弱,学术界对一直在中国古代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当然包括伦理思想)对古代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影响的研究也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对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影响研究则几乎是无人涉及。

汉藏两个民族都是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源远流长。藏族文化与作为汉民族在传统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之间也一直存在着这种长久而广泛的交流与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对藏汉两个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的余仕麟教授等学者选取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这一独特的视角,从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文化、教育、生活以及宗教和典籍的交流传播等方面,就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其实,选择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不仅需要有厚实的儒学和藏学研究的基础,更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吃苦精神。为什么呢?我是做藏族史研究的,我很清楚在汉藏史籍中涉及汉藏文化交往关系的史料并不系统完整,而涉及伦理问题的相互影响的直接史料则几乎没有进行过发掘和整理,不仅如此,藏文史料中记述历史事件的时间大多不明,对历史事件本身的记载还被赋予极为浓烈的宗教色彩,而且后世的藏文史料在反映过去的史实时,夹杂着很多宗教色彩的渲染或作者的主观判断,难辨真伪。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探讨藏汉民族之间的伦理思想的相互影响过程,其课题研究中的艰难和甘苦我是能够体会的。

即或这样,作者还是为读者交上了这部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著作。著作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和严谨缜密的逻辑,阐述和论证了汉藏两个民族血脉相通的文化交流以及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儒学及其伦理思想对藏族地区和藏民族的浸润和影响是极为广泛的事实。不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天然联系及其文化渗透影响的原理,而且具有说服力地论述了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进行影响的可能性,论证了儒家伦理思想。之所以能够为藏民族所接受,之所以能够在藏族地区传播的原因,即是儒家伦理的普世性倾向所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儒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主张符合藏民族需要的结果;是儒家文化本身的亲和力倾向对藏民族产生的强大吸引力的结果;是中央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凭借统治权力,利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向藏民族进行灌输和深透儒家思想文化的结果;是藏民族在其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向中原文化靠拢的结果;是汉族民众在与藏族民众长期的民间交往过程中,促使儒家文化及其伦理思想直接在民间产生影响的结果。应当说,这些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尽管该著作主要以研究和反映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影响为其使命,但是,其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汉藏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这部著作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历史上汉藏思想文化交往的情况。

由于国内学术界对汉藏伦理思想的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著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我国伦理学界和民族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缺憾,为进一步拓宽国内在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的新视野、新领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书中对藏汉文化的“天然联系”、儒家伦理本身所具有的“普世性”以及藏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特性等的阐述,尤其凸显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创新价值,因此,余仕麟教授等学者的这部著作对藏族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学术探索。

不仅如此,这部著作的现实意义也是非常突出的。全书通过对汉藏优良传统伦理思想的挖掘和弘扬,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伦理思想的理论宝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都有助于推动当前以德治国方略在藏族地区的实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这部著作从伦理道德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视角审视了汉民族与藏民族的交往关系史,进一步证明藏民族同汉民族以及整个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悠久的历史中因长期交往、融合而形成的政治及思想文化的亲缘关系,这对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主义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余仕麟教授主持完成的《儒家伦理思想与藏族传统社会》是其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影响研究》的最终成果,这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新作即将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藏学研究的同行,对这部著作的出版感到非常高兴,写下以上这些感想,对作者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旧庆美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专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影响研究》的最终成果。本课题由西南民族大学余仕麟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有西南民族大学刘俊哲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李元光教授(博士)、西南民族大学魏新春副教授。

汉藏两个民族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汉藏民族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之前,汉藏民族之间就有了往来。在松赞干布时期,汉藏之间的官方交往开始频繁起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无疑是搭建汉藏上层之间这种频繁交往的重要的桥梁之一。从那时起,开始了汉藏民族同生死、共患难的历史命运。在元朝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之后,汉藏民族的命运更是与国家利益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汉藏民族在长期的联系与交往过程中,都十分注意从对方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有力地推动了汉藏两个民族的共同进步,推动了汉藏两个民族的融合。

在藏学研究领域,汉藏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在民族高等院校中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我们,对汉藏民族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的关系亦十分关注。前几年,在我们为现在已经出版的《藏族道德》和《四川藏族价值观研究》两本书的研究和写作作资料准备时,我们发现,学术界尽管对汉族与藏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对作为思想文化交流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的伦理思想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却比较薄弱。虽然在王尧教授、丹珠昂奔教授等一些专家学者的著作中在这方面有过一些涉及,但从总体上讲,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缺乏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有系统的研究了,这激发了我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兴趣。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开始将汉藏伦理思想的相互影响的问题纳入研究视野。我们认为,在历史上,汉族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与藏族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在其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肯定对彼此都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当时汉族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儒家伦理思想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对藏民族的影响应该是相当大的。当然,作为学术研究,我们不能预设前提。而首先要解决儒家伦理思想是否在藏族地区产生过影响?如果有,儒家伦理思想又是怎么样慢慢地渗透到藏族社会中并被藏民族所接受的?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才可能寻找到汉藏伦理思想的相互交流、影响的程度以及最终意义。我们相信,对诸如这些问题的解答将会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提出了《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影响研究》的课题申请。我们认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审视汉藏思想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更有利于全面审视汉藏舅甥关系牢固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亲缘关系。

2003年年底之前,这个课题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下达后,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立即开展工作。由我提出了课题的总体设想和详细研究提纲,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提纲的要求,先后赴青海、甘肃、北京、四川、西藏等地区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分头进行分课题的研究和撰写相关内容。其问,课题组成员还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再次深入到藏族地区进行补充调研。自此两年的时间里,课题组的全体研究人员除了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外,几乎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人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

回首这两年的时光,我们真可谓历尽辛劳。尽管我们在进行这个课题前,对藏族哲学及其伦理思想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仍然遇到了相当的困难:一是汉藏史籍中虽有不少涉及汉藏交往的记载,但涉及汉藏文化交往关系的史料却非常少,而涉及伦理问题的史实则几乎没有,这一点,在藏文史籍中尤甚;二是藏族的伦理思想大量散见于史诗、传说、神话、宗教典籍及各类文学作品之中,十分零散;三是藏文史料记述历史事件时大多时间不明,历史事件还被赋予了极为浓烈的宗教色彩;四是后世的藏文史料在反映过去的史实时,多将作者的观点(很多是宗教式的渲染或主观判断)插入其中,难辨真伪。

相关史料的极其匮乏和真伪难辨,是我们从事该课题研究时遇到的最大难题,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之学术界极少此类研究成果,我们基本上没有任何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其研究工作之艰辛,在我们的研究经历中也是极为少见的。这使我们在收集、整理和甄别藏族与汉族地区的历史交往材料,收集、整理和甄别藏族史料中的大量散乱而零碎的伦理思想方面,耗费了大量精力。

尽管如此,课题组的成员并没有丧失信心。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正是因为史料缺乏,正是因为没有人系统研究过,正是因为困难,所以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研究人员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艰辛地在汉藏史籍中去遨游,在各族史料中去对比,在这些相当散乱零碎的汉藏历史交往材料和零星的伦理思想材料中去发掘,在学术界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去学习。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分析、提炼、发掘了儒家伦理思想与藏族伦理思想的关系,一点一点地去研究并展示了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从历史到现实的系统影响。通过这两年来的研究工作,我们终于可以将这个凝聚了课题组所有成员心血的研究成果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课题具体分工及完成情况如下:

余仕麟:前言、第三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

刘俊哲:第一章;

李元光:第六章、第八章;

魏新春: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

初稿完成后,由本人对全稿进行了调整、补充和修改。

在本课题的研究和该书的写作过程中,课题组的成员十分注意学习和借鉴我国藏学界前辈、同仁们丰富的和极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王尧教授、陈庆英教授、格勒教授、多识教授、丹珠昂奔教授、石硕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些成果作基础,没有这些成果的引导和启迪,我们将很难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写作。在书末,我们虽然列举了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学习、参考过的文献书目,但是,仍有相当一些给予了我们帮助的学者的著作或成果未能一一列举出。在此,我们特别要对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专家学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本课题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完成的。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的资助,得到了西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各位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研究生郑运平、廖永红等同学参加了本课题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民族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指出的是,德庆央珍、罗焰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积极的帮助,赵朝老师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不仅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心血,而且对行文的润饰更为本书增色不少。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著名藏学家陈庆英教授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作序。

尽管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但是这项研究仍然是初步的,即或在这部专著里,相信仍有不少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其中一些观点亦可能还很不成熟,甚至还可能存在不妥之处。在此,诚望学术界各位前辈、同仁们以及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余仕麟

谨记于西南民族大学  2007年5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