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世门风(历史变革中的沈陶家族)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沈宁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美籍华裔作家沈宁,以老祖母的一本族谱为线索,追忆了沈、陶两个家族的千年史,通过描绘历史变革中历代家族领袖人物的事绩以及命运,来表彰中国人文传统,张扬人类自由精神和书生意气,同时,补充了很多现代史人物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内容推荐

沈宁拥有一个特殊的家族背景,“左派旗帜”沈钧儒是他的伯父,“将介石文胆”陶希圣是他的外祖父。在这部书中,他追忆了沈、陶两个家族的千年史,描绘了历史变革中历代家族领袖人物的事绩以及命运,对现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沈曾植、沈钧儒、陶希圣、褚辅成、王蘧常、陈遵妫、万耀奎、万耀煌、于右任、范长江等都有描写。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言

沈氏家族之父

远古沈国的兴亡

沈姓之由来

对秦始皇说不

拒受汉光武帝封侯

可怜南宋小王朝

师桥沈族之源起

抗日避倭走他乡

沈族分支定居嘉兴

百代门风五世功名

晚清最后一个大儒

光绪年的学台大人

唐臣恩怨遗恨千年

大韩总统的救命恩人

妇女革命先驱

名门之后岁月艰难

大清帝国县太爷的苦日子

辛亥小兵做省长

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

一状告倒北京市长

北伐军中校做教授

满清进士热心民主

弄石之人心本温存

经师人师宗师

缺后半句的不幸

海归海不归

附录1- 我的寻根之旅:浙江嘉兴

附录2- 我的寻根之旅:湖北黄冈

师桥沈氏本支世系图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后记

特别感谢

试读章节

历史上所称的周文王、周武王等等,其实都是他们本人死后,子孙给予他们的尊称。姬昌或者他的儿子姬发活着的时候,做周国之王,并不自称为周文王或者周武王,也没有别人如此称呼他们。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周国臣子称后来的周文王为西伯。

中国三千余年的历史记录,一直如此延续。各朝皇帝的种种称呼,比如汉武帝或者唐太宗,都只是其子孙后代按照自周而延用的昭穆制度,给予先帝的谥号或者庙号,以表彰颂扬先帝的丰功伟绩。中间到秦始皇,认为给皇帝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予以废止。他给自己起了个始皇帝的称呼,他的儿子继位就叫二世。或许秦始皇自知一生专制残暴,得罪于天下人,很怕死后儿孙臣民给他送个暴君谥号,所以干脆不准后人给自己送谥号,免得灵魂永世不得安宁。可偏偏秦朝短命,不足十三年而终,秦始皇的命令没来得及成为制度。汉王一登基,马上恢复周朝确立的谥法制度,所以刘邦得到汉高祖的英名。

历代皇帝活着的时候,许多人虽然对治国安邦并不大关心,却对死后的谥号和庙号,十分在乎,因为那是后代对自己的总结,好了留芳千古,糟了遗臭万年。可按照周代先祖定下的制度,皇帝们权力再大,也不能于生前给自己规定谥号或庙号,那是做皇帝特有的无奈。

皇帝登基,不能自称高祖或太宗,顶多只能给自己定个年号。而且这年号,也是到汉武帝才开始时兴起来的。汉高祖刘邦就没有自己的年号,他的儿子汉惠帝刘盈也没有自己的年号。汉高后吕雉篡位,还是没有自己的年号。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只把自己统治的年代分为前元、中元和后元,不算是年号。汉代以前的秦,也没有皇帝年号。再往前推,战国时期,春秋时代,东周或者西周,都没有年号的记录。

周原地处后人所说的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族自尧王时起,原本以农为业,得定居于如此一片沃土,当然是最合适不过。在古公亶父、季历、西伯昌三王的领导下,他们开荒种地,建房筑屋,生息繁衍,发展壮大。富足起来后,周人便修建城郭宫室,设置官吏,规定制度,逐渐形成一国。附近许多小部落,见到周族如此强盛,也都纷纷或加入或依附,寻求保护或发展,如此一来,周国就更加强大。

商纣王登基,残暴荒淫,穷兵黩武,国势日弱,所以格外害怕西部周族的壮大,便设计捉拿周文王,囚禁于美里,现今河南汤阴县西北地区。但天下暴君都一样,只懂得使用暴力来镇压人民,却永远不能理解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心是绝对囚禁不了的。就是在牢中的岁月,周文王认认真真思索,更加深对殷商的仇恨,立下推翻商纣王改朝换代的决心,并且细致地做了计划。

周文王是个有雄心,也有谋略的领袖,出狱之后,他小心谨慎,对殷商朝廷表现得十分恭敬,而且表面上整日耽于酒肉游乐,可实际上一直在默默地发展周族的力量,而且广募贤人策士,辅佐王政,准备伐纣的大业。其中最成功者,是请到姜太公做他的军师。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成语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说的是周文王有一次外出打猎,在渭水一条支流,看见一个老人,须发斑白,看去足有七十岁,坐在岸边钓鱼,嘴里不停叨念:上钩呀,快上钩呀,愿者快上钩呀。可他的鱼钩离水三尺,而且只是一根针,并没有钩,上面也没有鱼饵。那怎么可能钓鱼呢?文王奇怪,就同老人攀谈起来,马上发现这老人目光远大,学问渊博,雄才大略,便邀请他随车入朝,做自己的国师,后升为国相。这个钓鱼老翁,本名叫姜尚,因为文王称他太公望,表示记得自己父亲季历生前渴望找到如此大贤,而自己终于找到了。后人舍去那个望字,只称他姜太公。

消除了殷商纣王的疑心,又得到姜太公这样人材的辅佐,周文王便按照自己的雄心壮志,运筹帷幄。数十年间,攻城略地,扩大疆土,壮扩实力,最后占据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但他终于没有能够完成灭亡商王的壮志,便含恨死去。

周文王的长子姬发继承王位,就是几千年后仍大名鼎鼎的周武王。周武王牢记父王遗嘱,终于在文王死后第四年,发动对商纣王的讨伐。

中国有编年文字详细记录的历史,从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开始,已是周厉王在位,武王之后第十代子孙。所以武王伐纣的准确年代,现在还没有找到具体确定的文字记录。但根据中国史家对商周断代的研究判断,武王伐纣那场大战,发生于公元前一。四六年一月二十一日。

武王率军自孟津出发,朝东行进,先过出陕必经之路潼关,又过自古兵家大忌淆涵险道,都没有遇到伏兵或其它阻碍。过黄河时,不仅未遇阻力,沿岸部族甚至出人出力相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周武王领军,一路所向披靡,很快就到达牧野。沿途各部落小国,饱受纣王压迫,恨之入骨,纷纷加入武王部队,支持伐纣壮举。牧野离殷纣王都城朝野只有七十里路,武王军队不能再前进,必须在这里正式向商王发出挑战。

那天傍晚,武王召集全军和所有友邻部落,当众誓师。星光之下,火把遍地,烽烟四起,旌旗招展,人声鼎沸。三百战车隆隆作响,四万官兵刀枪出鞘。

身后一面主帅大旗冲天飘舞,武王立于中军战车,头盔高耸,两缕兽尾在耳边飘动。身着铠甲,片片金铜在火光中闪烁。他腰挂一把尺长护身利剑,手执丈八长矛,雄纠纠,气昂昂,对三军将士们说:

现在殷纣王昏庸至极,不祭祀祖先,不治理国家,连自己的手足兄弟和叔父长辈的话都不听,反倒四处收罗坏人和罪犯,让他们做官,鱼肉百姓。今天我奉上天的旨意,来处罚殷纣王。希望全军官兵,奋勇杀敌。作战勇猛者,自有重奖。临阵逃脱者,格杀勿论。

武王誓言,铿锵有力,摇日颤云。三军将士随之狂呼,旌旗挥舞,震天动地。

出发!好个周武王,长矛一指,令下如山。立时间,战车滚滚,刀枪铮鸣,伐纣大军,在弥天的征尘烟雾里,冲向殷纣王的都城。那时正值子夜时分,据载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用现代天文学语言讲,就是说木星居中,正在子午线,而二十八宿中的几星在侧。天时地利人和,武王伐纣,必夺无疑。P11-13

序言

家谱或称族谱或宗谱始于宋代,为记一姓世系及其代表人物事绩的谱籍,不时修辑,以示后裔,是一种重要的史籍。沈宁这本《百世门风》,虽有些地方采用家谱的格式,但不是传统的家谱,也不是纯粹沈氏的家谱,而是根据沈氏家谱及沈氏近亲数种家谱合编,用以表彰以沈氏为主之各家历代重要人物之事绩。但本书的宗旨恐不止于此。我想同等重要的是作者借历代沈氏及其近亲之建树,来阐明珍惜家庭传统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沈宁认为,表现在“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中国人文传统精神“只能来自家族历史的深层积累,代代承传的家教传统,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如果“没有深远的家族传统,缺乏强固的文化根基,就如浮萍飘叶,东风强了跟东风,西风烈了随西风”。他的看法在当今社会是具有很大的启发性的。因之,《百世门风》除了为沈家后世讲解沈氏祖宗的丰功伟绩和书香世家的家庭传统外,也是一部醒世良言。

这本书还有另外一种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一般对中国历史不十分熟悉的青年人。比如说,书中对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通过沈氏祖宗的事迹都有简要的叙述,其他如清朝的科举制度和职官衔名、戊戌变法、民国初年的中国政治环境、北洋军阀时代等都有相当详尽的说明。同时,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影响的一些政治和军事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张勋、于右任、张季鸾、褚辅成、沈钧儒、陶希圣、万耀煌等也有扼要的介绍。所以,这本书也有它的参考价值的。

书的内容显示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他除熟读了沈氏、陶氏、褚氏及万氏的家谱外,还参考了大批有关的资料和他自己访问的口述记录。沈氏浙江绍兴的老家,陶氏湖北黄冈的老家他也曾亲自走访,以存叙述的真实性。这种治学的态度是值得青年入学习的。作者尊先贤往圣的精神以及他对文化复兴的呼吁,也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二○○五年十月于美国加州门罗公园

后记

国的历史不能轻视,家的谱牒更为重要。

家或扩称家族,是一个具体、准确、稳定的概念,是我们每个人的祖父母、父母、伯叔姑姨、兄弟姐妹、儿女和孙辈,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家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生活,也给予我们血统。人什么都可以选择,包括选择国籍,但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人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却无法否定出生于那个宣布背叛的家庭。人就算能够抽换自己全身的血液,也无法更改自己的DNA。家族血缘,千年万年改变不了,皇帝或阎王爷都没办法强迫。

人的体形、容貌、智商、思维、性格、感情、品行、学识,如果不是全部由家庭所赋予,至少绝大部分来自于血缘和家族。国对于一个人本质的形成,即使如果有什么影响的话,其影响也微乎其微。中国古圣贤人们,很懂得这个道理,文章中总是家重于国,所以有各种门第的观念,门当户对的理论,以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俗语。

中国远古时候,家与国是两个独立的词,就像英文家与国是绝对无关的两个字。后来专制政权建立,并且传世数千年,中国皇帝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将家与国两个独立概念关联起来,并且将国置于家之先,误导民心。那是一个错误,如果非要把家与国相联,也应该是家国才对,家先于国,而不能是国先于家。

国之安危和兴亡,本身并非终极目标,民穷而国富乃无稽之谈,也无可能。中国历史有过证明,再强盛的王朝也不过三百年,原因何在?国的保卫和建设,根本目的在于所有百姓之家得到安全和幸福,民富之国,方可长久。观念模糊,本末倒置,源流颠覆,就会迷失在一种宏伟的幻觉之中,激情但是昏沉。

到了美国,发现美国人真可怜。他们实在太没有历史传统。说起家族史,溯及五代以上,就到欧洲去了。他们为保护一个上百年的破房子,舍得多花几百万美元转着圈绕道修马路。华盛顿两百年前一篇讲话,被当做宝贝,存放国家博物馆,安装保安系统,只怕遭损。

我也感觉,中国人真可悲。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却不懂得珍惜。我们拆除上千年的国都城墙,眼皮不眨。国内小学开始学英语,而流传两千年的四书五经,近年大学中文系都没几个学生读全。中国知识精英,怕连四书五经书名都说不出,对毁灭古籍当然熟视无睹。

美国历史短暂,但美国人热衷于寻根,渴望清楚自己家族的历史。他们要知道自己出身于何种家族,他们要知道自己的血统,他们要弄明白自己是谁。中华民族几乎个个家族都渊远流长,但我们好像只知有国而不知有家。我们不知道自己来自怎样的家族,不知道自己祖先是些什么样的人,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的血统,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丧失自我意识,就只能让高高在上者替我们定位。他们说我们是谁,我们就是谁。他们说什么,我们听什么。他们驱赶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去,好像一大群任人摆布的羊。我们没有判断的能力,也没有判断的标准。

我不愿意做一只羊,我想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和判断,所以我必须知道自己的血统,知道自己源自何种家族文化,知道自己是谁。我开始收集自己的家族谱牒,坚持不懈。每当我读到一点新的家谱数据,就更清楚地懂得,我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愿意建造什么样的家庭,我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儿女,我真切渴望生活于什么样的国度。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远离故乡。但我有了收获,理出父母两系祖先许多线索,也了解到祖辈父辈的许多丰功伟绩,文化传统。人生一世,最大成就无外宋代名士张载总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一介布衣,做不到为天地立心,想为生民请命也做不到,更无可能为万世开太平。倾尽全力,所可能做的只一件:为往圣继绝学。家族谱牒,往圣之学,再不知续,就真成绝学,后继无入。

我的父辈,还有不少健在,成就很高,对我影响很大,出于尊敬,暂不写于此书。也为保持我思想独立,并尊重家族亲属各自看法,稿成之后,没有给任何亲属读过,包括我自己的父亲,一直坚持到付印成书。书中每一长辈之史料收集,得到各位亲属帮助,但写作时对资料的取舍和分析,仅属于我个人,不代表任一亲属之见解,也绝非替已故长辈立言。这需要强调,希望能够被我的亲属和读者理解。

也由于同一原因,此书写作的整个过程,没有经过任何专门史家的甄阅指教。写序的前辈,两位前辈,都是一校时才送清样去过目。何兹全教授是我外公的得意门生,我尊他为师舅,是中国史学界泰斗级学者,已经九十五岁,很久不再做这种应酬。隔洋电话试探,何师舅竟痛快答应,使我又感动又荣幸。吴文津教授,是家父大学同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退休馆长,受到陆台港三地学界极大尊重。我打电话请他为此书写序,他刚好回国了,是家父同他在北京吃饭时,代我问的,吴叔叔一口答应,让我感激不尽。

中美两位学界前辈大师为本书写序,只替我点晴而已。全书所有文字,自然由我一人全部负责。我自知个人学养有限,书中难免许多遗漏和错误,敬请中国文史哲等各界先辈与同仁谅解,并恳请惠赐指正,我在这里先致礼道谢。

沈宁 谨识

公元二○○四年二月十五日于美国洛基山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