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在这里流淌(半壁城厢话古今)/上海老城厢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程秉海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城厢地区是上海的发祥地,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和商业街市,积淀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本书是“上海老城厢”丛书之《历史在这里流淌》,这是一部反映上海老城厢地区人文、历史和商业风貌的综合性丛书,全书分“街市风云”、“古邑春秋”、“里巷遗存”、“大路朝天”四个部分,分别对积石街、积善寺、陆家嘴、萨珠弄、沉香阁路、城隍庙等人文景观作了详细的追溯,这对于发掘、保持、传承和弘扬老上海、老城厢地区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上海老城厢地区的园、庙、市为主体,从商、旅、文等不同侧面,系统挖掘、分析、梳理了上海的史脉、文脉、商脉和人脉成果,集中展示了老城厢地区最具民族特色的社会文化、最有历史况味的古旧建筑、最富怀旧情绪的名人逸事、最属经典的老上海风情、最为开放和融合特征的商业文明、最是和谐迷人的社区生存状态,从而向世人展现了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老城厢地区的完整风貌。

目录

阅不尽百年华章·周巍峙

引言 开启尘封的记忆

街市风云

 庙市溯源

 方浜中路话古今

 古韵犹存的豫园老街

 小校场与旧校场路

 障川门与丽水路

 文昌殿与文昌路

 侯家路与珠玉汇市

 福佑门与福佑路

 追寻福佑路古玩一条街

 福民街与“富民街”的故事

 弄堂里的叫卖声

古邑春秋

 上海老城厢

 古代上海县衙门

 城墙与环城圆路

 城墙遗址重现“大千胜境”

 魁星阁与聚奎街

 三牌楼路得名于三座牌楼

 四牌楼路与文庙的渊源

 馆驿街得名于邮驿

 粮厅路确实与粮食有关

 九狮亭与九狮路

 从署前路看近代上海的司法制度

 上海最早的外语学校广方言馆

 发祥于安仁里的敬业中学

 安仁里与苏氏民立中学

 西姚家弄与首家驻沪领事馆

 城隍庙旁的纪念堂

 城隍庙与邑庙难民区

里巷遗存

 淘沙场街与陈化成祠

 广福街源自广福寺

 积石街与积善寺

 从九间楼到光启路

 丹凤楼与丹凤路

 梧桐路与老天主堂

 名门望族留下的地名

 观音阁街与沉香阁路

 从三条小路寻三大名庵

 果育堂街见证老城厢善堂的演变

 豫园地区的会馆公所

 在豫园追溯上海钱业公所的历史

 硝皮弄内的轩辕殿与鲁班殿

 杀猪弄与萨珠弄

 陆家宅牵手陆家嘴

大路朝天

 笑迎黎明

 穿越光荣和梦想的复兴东路

 古城公园为老城厢添绿增辉

 走向通衢的河南南路

 达布街见证老庙换新颜

附录

 老城厢路名地名拾遗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初到豫园商城,给人的感觉是街市众多,纵横交错,让人一时辨不清方位,如入迷宫一般。提起豫园商城里的这些街和路,没有多少人记得住它的大名,然而,它的来历却是耐人追寻的,它们起源于明清之际的豫园,演绎着由园林变商场、由曲径变街市的历史。

当今商界,把大而全的购物中心称为“销品茂”,把大大小小的商圈称为没有围墙的“销品茂”。其实,一百多年前的城隍庙市场,早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销品茂”了。

追溯历史,庙市的兴盛与豫园的衰微有直接联系。豫园之后的西园,最先遭遇破坏的是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吴淞失陷,英兵进入上海城后,就占据在西园和城隍庙里。当时九曲桥下荷花池所种的红莲,被摧残殆尽,其他被破坏的地方当然也不少。到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西园点春堂成为北城指挥部,迨小刀会撤出,清兵入城,园中的香雪堂、莲花厅、得月楼、花神阁等处,无不遭受劫难,变成了瓦砾堆。等到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打到上海,英法军队入城助防,又以西园为兵营,于是园林遭到更大损坏,以致面目全非。

劫后余生的西园,虽经修葺,然大半地盘逐渐蜕变为茶寮酒肆,更有众多摊贩到这里汇集起来,形成庙市。这样推算下来,城隍庙市场始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是有根有据的。王韬的在其《瀛燸杂志》中写道:

园中茗肆十余所,莲子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饮者杂遝……茶寮而外,设肆鬻物者又百余家,隙地虽多,绝无一卉一木,堪以怡情,园林幽趣,荡然无矣。

及至民国初期,整个邑庙已分为园、庙、市三部分,其中庙市则主要是由豫园蜕变而来的。最能说明这一变迁的,则是原来的园景变成了路名:

豫园路(现称豫园老路)——是商城内最长的一条路。从小世界右侧的入口起头,一直弯曲绕回到原处,呈环状。

豫园新路——在小世界左侧,与原粮厅路相连接。

凝晖路——是旧时凝晖阁所在地,故名。

三林路——是旧时三林书院所在地,故名。

粮厅路——是旧时钱粮公所所在地,故名。

船肪路——傍依船舫的一条路,现船舫已看不出原样了。

九狮路——位于九狮亭旁,故名。

文吕路——是通向文昌殿的一条路。

百翎路——因花鸟市场而得名。

香雪路——原在环龙桥北、香雪堂(今豫园玉华堂)前,旧时四美轩茶楼的所在地。

殿前路——是城隍庙大殿前左右两侧的一条横路。

殿右路——是城隍庙大殿右侧的一条小径,通文昌路。

邑庙路——是城隍庙大殿两边的小径。

豫园别径——是从百翎路通出去的一条短径,通旧校场路。

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上海城隍庙》一书,作者火云明对当时庙市作了详细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昔日庙市的风光。

上海城隍庙的庙市,就好象是一个大规模的联合商场,许多商铺和摊贩都集中在这里,夹杂着茶寮、点心铺子和娱乐场所,可谓五光十色,无所不有。

路的两旁开设着各式各样的店铺,有百货店、骨牌店、照相馆、画像馆、点心铺、象牙店、玩具店、賤扇店、篆刻店、花鸟店、文具店等。其他,如成佛铺、镶牙铺、乐器铺、皮件铺、早相馆等也是应有尽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淞沪抗战之前,香雪路一带本集中潮着许多珠宝店、古玩铺和旧书店,战后香雪路畔全成瓦砾堆,那些铺子便不复存在了。  至于地摊,可以说在庙内所有的路仁都密布着。从庙门口进来,就可以看到许多摊基,栉比鳞次地摆着,尤其是金山神主大殿前的广庭中和荷花池北岸萃秀堂门前的广场上,都是用木板搭起了设摊的棚架,分两边整齐地排列着。庙内摊子上出售的货品,最多的如玻璃、搪瓷和钢精的器皿、袜子及小儿衫裤、香烛元宝、华洋杂货等。其他如卖皮革品的、卖钮扣的、卖画片玩具的、卖花草盆景金鱼的也都有。更多的是卖桂花橄榄、五香豆、鱿鱼、鸡什、春卷之类的零食摊,也有年代久远的梨膏糖摊。此外,桂花厅前有出售金钱龟、蝌蚪和蟋蟀的摊贩。星相摊则集合在环龙桥畔。从前在环龙桥堍的固定地方(即东辕门内),当年有卖蛇胆的、卖箫笛的、卖海漠石的人,现在已经没有了。

茶寮在庙里特别多,在宣统年问曾多至十余家。湖心亭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品茗处。此外,还有春风得意楼、里园、群玉楼、乐圃阆等数家。茶楼里往往有说书,庙里的群玉楼和春风得意楼都有说书。香雪路的四美轩也以说书著名。春风得意楼后面的柴行厅,是素负盛名的书场,据说上海的说书人,只要在柴行厅登台说过,在书坛上就算有了相当地位,听众也刮目相看了。

整个城隍庙,不但是香客所必刊,也可以说是上海人唯一的通俗娱乐场所。书场本是高尚娱乐之一,此外还有里园三楼的弹子房,夏季的斗黄雀,秋季的斗蟋蟀。到了年节,卖扯铃和地黄牛的店家,便有老板或店伙到店面前来扯铃给你看,表演种种有趣的技艺。还有年年举行的兰花会和菊花会,也向来称为盛事的。再说通俗的玩艺儿,如卖西洋镜的,在民国以来一直摆在萃秀堂前的场地上。又如山东人杂耍,以及走江湖卖拳头之流也是常来的。但是具有规模的游乐场所,当推抗战前的小世界。

城隍庙的庙市,有时很能表现一种季节的情调。如在除夕的晚上,庙里到处可以看到写卖春联的,卖岁朝清贡物品的。新年的庙里,熙熙攘攘的香客之外,多的是卖玩具、扯铃和花灯之类的东西。立夏节,庙里的酒酿圆子是有名的。立夏前后,照例还有内园等处的赏花会秋初便有许多卖蟋蟀的摊子和卖金铃子的担子。九十月里还常有菊花会的举行。这许多都能使人意觉到季节的情趣。

然而邑庙市容的繁盛,不仅因为有这许多商铺摊贩,有这许多香客游人,同时也是因为其中设有许多同业团体,原来,豫园这一大片地方,荒废之后便分归许多同业集团管理或收买去,于是就有许多公所或公会在那里树立了基础,而各业的商贾也就常来会聚,更有各帮商人都来把庙里的茶馆和点心铺作为他们会晤、应酬、谈交易、探商情的场所,因此庙市更见得繁荣。

上海老城隍庙大门前的老街,原是方浜路的中段。1999年初,原南市区政府出资加以整治,修复后命名为“上海老街”,并于1999年6月18日开市迎客,再现了上海古邑昔日的街市风情,得到了上海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的认可与好评,并被正式评定为“上海十大休闲街”之一。

形似“方浜”的水道

方浜原来是一条直通黄河江的河浜,在老城厢的发展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明代嘉靖年间,上海为抵御倭寇袭扰而筑城之后,上海城内仍河道纵横,河水与浦江之水潮汐相迪。城墙外的方浜上筑有水门一座,战时可开可关,平时船只自由出入,人们可乘木船巾浦江进入方浜,过城墙,在城隍庙大门前登岸。然后“白相城隍庙”,可入庙进香,可购物,可小吃。横贯北半城的方浜,曾一直是上海城内的一条交通要道。那么,方浜何故称“方浜”呢?说来有据。

当年上海县城的主要河道有:肇嘉浜、方浜、薛家浜等5条,他们都是黄浦江的支流。在这些支流中,方浜的取名比较特别。《同治上海县志》讲,方浜“一支从香花桥北流,名侯家浜,北折而东,过北香花桥、安仁桥,至福佑桥而至”,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方浜的名称来历。原来,方浜沿今方浜路向西,一支流到西城墙下,一支在今侯家路处向北,又在福佑路处向东,这条河流形成一个方块,所以破叫作“方浜”。P1-9

序言

阅不尽百年华章

中国文联名誉主席 周巍崎

盛世修志,著书立说,是中国的传统。而由一个企业对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如此系统的编修,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当一套装祯精美、文图并茂的《上海老城厢》丛书(付印本)齐刷刷地摆在我面前时,我不由得为之击节赞叹。

该丛书编委会之所以请我作序,是因为我在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曾居住上海,城隍庙是我最熟悉、最喜欢也是最常去的地方。那里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有游客们挤来挤去饶有趣味的九曲桥,有价廉物美、丰富多样的上海小吃,有时还可看到戏曲、曲艺的街头演唱,真是大众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新中国成立后,我仍喜欢去城隍庙走走,更爱游览豫园。这些地方成了我与亲友同游或接待海外归客的绝妙场所。

2004年10月我游览豫园旅游区时,又结下了一段情缘。那次访问,那景致如画的豫园、古意盎然又富有兴盛气氛的城隍庙和改建一新的豫园商城给了我新的观感,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应陪同我的商城领导的要求,欣然命笔,作如下题词:“上海日新月异,精华还在这里。”

现今重温这句题词,考虑可能不周,却是真实写照,真情流露。这是因为,探寻上海历史文脉,可远溯松江,上追华亭,但与近代上海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当推老城厢,而老城厢中又当推豫园地区。因为上海自1291年批准建县以来,这里成为县治所在地。元、明、清三代,以城隍庙、豫园为中心的这片古邑,是上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墙、城门、衙署、邑庙、会所、校场、馆驿、书院,中国古老县城通常所有的东西,这里基本都齐全了。其历史文化的积淀如此之丰厚,对上海人的影响如此之深远,令王安忆在《寻找上海》一书中感叹道:“这样的地方与现实联系得过于紧密,它的性格融合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里面,它对于我们太过真实了,因此,所有理沦性质的概念都显得虚无了。”

该丛书编委会在请我作序时,谈了他们编著《上海老城厢》丛书的目的,就是要把豫园地区最迷人、最怀旧、最经典的东西呈现出来,并通过艺术加工,提升其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更好地为建设卜海现代化大都市服务,编著此书的宗旨已溢于言表,勿须赘述,但我还是禁不住有感而发。

豫园商城对企业文化和海派文化建设之高度重视,令人推崇。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将留存青史,造福后人;

豫园商城与上海历史文化依存度如此之高,商旅丈结合得如此之好,以及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如此之大,是独一无二的;

由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和商业街市共同力,造的申城版《清明上河图》,亦是无法复制的。

我想,这或许就是编著这套丛书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

以“上海老城厢”作为丛书的总冠,不仅对荟萃厂古邑精华的豫园地区来说当之无愧,而且书名及内容都极具文化品味,让人过目难忘。据悉,此套丛书的编著得到了上海市文联原副主席、作家李伦新先生的倾心指导,也了却了他在担任原南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时结下的一段夙愿。上海文汇出版社对编著此书给予高度重视,列为文化精品工程,予以精心打造。在丛书编委会的组织策划下,在各位作者和编务人员的辛勤耕耘及共同努力下,这套丛书终于问世了,这对上海的历史界、文化界、旅游界、商界以及海内外的朋友们,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愿更多的中外游客通过此书能多视角、多方位地了解被誉为“上海最中国的地方”的内涵及风采。愿豫园商城及整个旅游区通过此书架设起又一座通向海内外的友谊之桥、观光之路、文化之旅。

后记

本丛书从策划到完稿,大约用了两年半时间。虽谈不上“十年磨一剑”,但也十易其稿,得之不易;虽算不上“精品工程”,却也自成一体,倾心打造。总之,从编后的角度看,这套丛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当初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豫园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商业旅游资源,更好地为面向21世纪的豫园商业旅游区服务。豫园地区集园、庙、市为一域,融商、旅、文为一体,其别具一格的形态为上海独一无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日益成为上海重要的旅游胜地、购物中心和展示上海城市形象的历史文化长廊。黄浦区已将其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建设“经典黄浦”,打造“精致豫园”,已成为全区的共识。本丛书通过深入挖掘、全面整理和系统编纂,使豫园地区有了一套可资增强凝聚力、提升文化力、扩大影响力的“百科全书”。

丛书之所以取名“上海老城厢”,是源于豫园地区是上海老城厢的发祥地,老城厢的精华大半留在了这块占地约72公顷的土地上。以豫园地区来代表老城厢,是当之无愧的。而哪些东西又最能代表豫园和老城厢呢?本丛书从人到物、从形到神,提炼了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脉,把古今中外的名人和他们的珍闻趣事披露出来;二是商脉,把中华老字号和名特商店的发迹史展示出来;三是文脉,把寄情于匾额楹联的雅文化和白相城隍庙的俗文化描绘出来:四是史脉,把流淌了七百年历史的街巷整理出来,珍藏起来。

丛书的编纂成功,首先要感谢各位编写人员,是他们的卓越努力,才使丛书能够顺利出版。沈嘉禄、王琪森先生和惜珍女士,都是颇多建树的知名作家,他们应邀参与丛书的编写,不辞卒劳、不计名利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挥之不去的老城厢情结也让人感佩。因本丛书是一个文化再造工程,故担纲撰写的作者署名一律为撰稿人方式。在此,谨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编委会还要向支持、关心、指导和帮助丛书顺利编纂的各位领导、友人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中既有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先生、原上海文联党组书记李伦新先生,也有精通上海史的薛理勇等专家学者;既有豫园、城隍庙、沉香阁和市、区档案馆等单位,也有众多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朋友。

当然,本丛书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风格不够统一等。在此,谨表歉意,并期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教,以待改进。

《上海老城厢》丛书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