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思考,也基于对儿童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内在文化逻辑的认识。本书在“儿童”这一具有多向度解读的开放性逻辑前提下,引入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策略,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基因以及它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从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来重新考察中国儿童文学,以期发现一种新的维度与学术生长点。
绪论/001
第一节理解大众文化/002
1.关于大众文化的理论/002
2.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文化/005
3.儿童与大众文化/009
第二节理解童年/015
1.对“童年”概念的历史考察/016
2.童年的被塑造性/019
3.童年的资源性/026
4.童年的变异性/036
第三节儿童文学的现代面貌/041
1.《鹅妈妈的故事》和纽伯瑞童书/041
2.教育儿童的文学和《格林童话》/045
3.副文学时代的儿童文学/048
第一章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发生再考察/054
第一节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童年书写/054
1.蒙学中的儿童/054
2.图像中的儿童/057
3.《世说新语》中的童年文化/065
第二节开启“中国式”现代儿童启蒙之路
——《小孩月报》/079
1.传播的困境/080
2.儿童福音小说翻译中的接受与过滤/084
3.从横向移植到纵向延续/090
第三节《点石斋画报》中的童年“浮世绘”/094
1.新旧杂糅世界的目击者/097
2.混乱世界的承受者/100
3.来自神秘世界的造物/103
第二章从理想国出发:中国儿童文学大众化实践/107
第一节从歌谣运动到文学研究会/107
1.周作人的儿歌研究/108
2.刘半农的诗歌实验/113
3.文学研究会成员的小说创作/121
第二节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129
1.何为“黎锦晖现象”?/129
2.同一时空中的交错/131
3.批评的独立与文化的多元/134
第三节都市文化的早期图像记忆
——1935年的三毛漫画/138
1.一个来自中产阶层的儿童/140
2.一种现代的童年观/142
3.一个文学母题的图像叙事/146
第四节“十七年”中国动画电影的表意空间和叙述美学/151
1.假想的动物世界/151
2.假想的儿童世界/154
3.想象的起点与边界/156
4.若隐若现的游戏世界/159
第五节红色种子·双面神·独生子女/164
1.一粒“芽期”漫长的红色种子/164
2.一个降临凡间的双面神/170
3.一个邻家独生子女/178
第三章话语的叛逆:僭越后的道德焦虑与机器图腾/188
第一节在启蒙与狂欢之间游走的僭越/190
第二节僭越与狂欢之中的道德焦虑/195
第三节“永恒男孩”的机器图腾/202
第四章教科书——中国儿童文化产业的试验场/207
第一节从“西学东渐”到本土化的实现/208
第二节从教育的启蒙到儿童文化的塑造/212
第三节从儿童—成人到成人—儿童/216
结语/221
参考文献/224
后记/229
主编小记/231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