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弟弟,我的责任
弗雷德·阿尔杰和戴维·阿尔杰是兄弟。然而,在许多人眼中,除了血缘,两个人几乎再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弗雷德是老师,比他小9岁的戴维是学生。弗雷德沉默寡言,而戴维则活泼开朗,能言善辩。
弗雷德对流行无动于衷,戴维却是追赶时尚的典范。弗雷德天生就是在董事会出谋划策的材料,而戴维则适合媒体等抛头露面的场合。
弗雷德经营着弗雷德·阿尔杰管理公司,这是华尔街上一家首屈一指的资产管理公司。由于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显赫成就,虽然他个头不高,但他的地位却举足轻重,完全弥补了身材矮小的缺憾。
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弗雷德·阿尔杰的工作方式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弗雷德年仅30岁时,就享有“大胆冒险的金融家”的美誉,他的胆识是以耐心细致的市场研究为基础的。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十几年来他都是炙手可热的理财高手。1965年,他的证券股权基金收益率达到惊人的77.8%,当年,这样的业绩几乎可以说是闻所未闻。
弗雷德的部分方法就是要与众不同,而且他把手下一大批经理都训练得如此。
弗雷德对市场和经济鲜明独到的见解,吸引了许多机构投资者纷纷加盟。弗雷德·阿尔杰管理公司也成了所谓一站式的“金融店”,因为他们自行处理一切事务,从研究到代理交易,再到销售和赎买基金股票等。戴维不遗余力地帮助他的哥哥。1971年,也就是他从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毕业后的第三年,他正式加盟弗雷德的公司。
与弗雷德一样,戴维也因研究而享誉业界,弗雷德·阿尔杰管理公司也因对股票和经济门类的全面技术分析和基础的可行性研究而名震金融领域。
不依赖传统的华尔街研究手段,这一点让阿尔杰在行业竞争中遥遥领先。弗雷德率先拉起了抛弃华尔街报告的大旗并加以实践,戴维则把这—理念发扬光大,并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了他自己的金融理论。
戴维和哥哥一样,也具有不漏过任何一个偶发因素的职业素质,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也具有弗雷德那鬼才般的市场敏感。戴维能够把握宏观图景,能事先预测哪些股票和经济门类会在经济中—枝独秀。
出于同样的敏锐直觉,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人还根本不知道宝丽莱是什么,也不明白它将如何在那个买空卖空的年代中独领风骚时,弗雷德就已未卜先知,积极向人们推荐。
戴维也像他的哥哥那样热衷于技术股,对技术股在20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即将引发的经济热潮独具慧眼。戴维接受了一支默默无闻的封闭式基金——斯派克特,最后他把这支基金炒成了一支常规的免收发行费的明星基金。这支基金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为成功的一支多元化基金。
20世纪90年代,戴维的事业再续辉煌。他高人一筹的理财技巧、对市场时机的准确把握以及他对技术转化财富潜力的深邃洞察,使他成为90年代最为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
例如,戴维是第一个用计算机模型来预测各种趋势的人,从收入增长到利润率、现金流和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等,无所不包。
戴维还喜欢让他的基金经理们解释自己对某一支股票的看法,以及为什么看好。他总是连珠炮似地向分析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已成了他的工作方式。公司员工明白,在他手下工作必须全力以赴,严阵以待,不敢有丝毫懈怠,许多人因此感到紧张。然而,正是这一点使弗雷德·阿尔杰公司立于不败之地。
早在分析家们搞清楚“雅虎”、“美国在线”和“亚马逊网上书店”是什么类型的公司之前,戴维就敏锐地感觉到,这几家公司将在行业中独占鳌头。而在互联网公司遭遇寒冷冬天、处于艰难时世时,戴维又适时减持股份,顺利脱身。对于变幻莫测、潮起潮落的股市,戴维见解独到、眼力超群,他既能吃进那些股价即将狂飙的股票,也能在股票即将套牢前果断抛售,在股市愁云惨淡时,戴维早已赚得钵溢盆满。
戴维以其数十年的成功经验,辅佐其哥哥,从而使弗雷德·阿尔杰公司成了金融界的“神话”。他魅力无穷、能说会道,也让他成了深受欢迎的电视评论专家。
戴维常常在我的节目中担任嘉宾,他还是很多其他电视财经节目的座上客。我喜欢他观点明晰,而观众则十分欣赏他的选股经验之谈。
戴维的哥哥弗雷德不怎么爱抛头露面,他事必躬亲,这对企业服务客户能深受好评是至关重要的。弗雷德有时更像是个救火队长,不时应对公司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他深信,公司如果将所有的业务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一旦危机来临,必将使公司受到严重的威胁。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审核安全计划时,弗雷德一定要在总部以外设立一个办公地点,所有经营地点的数据资料都留有备份,其中包括每位股东的记录、每一基金的净资产、已支付的每份红利和配送情况。公司对上述数据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认真的保存,如任何一个办公点发生意外,其他地方的资料都可供轻松调阅。
他们对全球局势的判断,也像对市场的把握一样眼光独到。在1993年世贸爆炸案之前的几年,弗雷德就在公开场合预言了恐怖分子对纽约发动袭击的可能性。当时,有人觉得他的话是危言耸听。而事发之后,几乎再没有人这样说了。
弗雷德·阿尔杰管理公司的主要运营机构设在原世贸中心,但公司大部分的支持部门则位于哈得逊河对岸的泽西城,在那里可以鸟瞰整个世贸中心。公司的另一个办事处位于纽约以西约四十公里的新泽西州莫里斯顿市。最初,这里仅是公司的一个电话直销经营点,在1993年世贸爆炸案后,该办事处的地位与日俱增。
弗雷德和自己的弟弟在一起共事24年之久,看到弟弟带领公司更上一层楼,他十分自豪,1995年,他毫不犹豫地把执掌公司的大权交到了戴维手中。
而弗雷德则从公司部分隐退,闲居于瑞士的日内瓦。他仅保留了阿尔杰基金的董事长和最大股东的位置,并在公司急需时伸出援手,但公司的日常管理完全交给了戴维。
戴维在弗雷德赋闲后也不辱使命,在此后的6年中,公司经营有方,业绩良好。到2001年,戴维的公司掌管了约160亿美元的资产,同时继续保持着公司传奇式的服务质量和投资回报率。
业界巨擘德意志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高达7000亿美元的资产,就连纽约市中心的另一家公司国际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也有440亿美元,可是,在阿尔杰兄弟看来,质量和收益远比规模的大小来得重要。
戴维和弗雷德为公司的稳步发展和成功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他们顺利地度过了2001年夏天,迎来了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9月11日。
这一天,弗雷德和妻子正打算结束休假,锁上在纽约的东汉普敦临时租住的房间时,他们突然听到消息,一架飞机撞人世贸中心北楼的95层。
夫妇俩惊恐万分,因为弗雷德的公司正在北楼的第93层,据报道,北侧的大楼浓烟滚滚,显然是大楼着火了!
就像官方后来意识到的那样,单是飞机爆炸就能释放出巨大的热量。想想看,成千上万加仑的航空燃料泄漏出来,并迅速燃烧。
弗雷德·阿尔杰管理公司有55名工作人员,包括戴维。弗雷德几乎可以肯定,在事发当天的那个时刻,戴维一定在办公室。可是他和妻子无法知道,在星期二上午的那段时间,办公室里到底有多少名工作人员。他们惊骇万分,似乎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
P52-55
决定写书是一回事,写书的同时保证工作和家庭不受干扰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在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都很幸运,因为在我的周围,有如此多的人为我提供支持和帮助。是他们自始至终提供我所需的帮助,我才能够集中精力完成这本书,以飨读者。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谢妻子玛丽。当年,她陪伴我度过了好几次漫长难熬的大病,现在,她又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写作过程。我还要感谢女儿塔拉,她和妈妈一起度过了陪伴我的日子!
感谢我的父母帕特和凯·卡维托,他们教我懂得,生命的意义远高于金钱。做一个好人胜过做一件好事。现在,他们都已经过世,但是,我没有一天不感谢他们对我的教诲。
让人惊讶的是,我在写作期间,仍能照常制作每天和每周的节目。不过在这期间,肩负重任的不止是我一个人,远远不止。我要感谢格雷沙姆·斯特里格尔,她保持了“你的世界’’的最高收视率,我还要感谢加里·施赖尔,他每周完成好几档重要节目,也保证了领先的收视率。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知道怎样合理地安排人手。
这是一支多么棒的队伍啊!数一数你心目中的电视明星:从戴维‘阿斯曼和布伦达·巴特纳到特里·基南、达甘·麦克威尔和斯图尔特·瓦尼。我们的商业新闻为什么收视率最高,这就是原因所在。他们是我们的一切。
我还要感谢同事珍妮弗·阿尔索德、梅雷迪思·比斯利、霍利·塞雷利、阿曼达·格什沃维奇、威廉·格雷格森、约翰·休伯、苏珊娜·雅布尔、希尔达·拉珀拉、艾莉森·莫尔、谢里尔·莫里茨、辛西娅·纽黛尔、米歇尔·努涅斯、帕姆·里特、贾森·罗森伯格、萨姆·塞耶、蒂亚·蒂利亚基、拉辈尔·尤里布和安德鲁·怀特。
当然,每天同优秀的人们一起并肩作战是十分美好的,更加美好的是还有人纵观全局,给大家指引方向。在此我要感谢“福克斯新闻”的舵手罗杰·艾利斯。甚至在当初门庭冷落的情况下仍然和我们并肩作战。更要感谢罗伯特·默多克,有了他的鼎力支持,这一切才成为可能。还有我的朋友贝思·艾利斯,不管是我遇到艰难险阻还是一帆风顺,她总是站在我的身边!
我很清楚,假如没有那几位杰出的医生帮助我活了下来,我不可能写出书中那些与病魔搏斗和在逆境中发奋图强的英雄们的故事。所以我要感谢詹姆斯·萨尔威茨和理查德·尼森布拉特医生。而且,我格外要感谢索德·萨迪格医生。萨迪格医生始终鼓励我鼓起生活的勇气。在此我表示诚挚的感激。
当然,写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你可以想到一个创意,可是,你必须遇到精明而具有远见的出版者,才能把握宏观图景。我的出版商朱迪思·里甘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她甚至做得更好。我要感谢里甘,她指点我在写作时要突出主题,并且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要感谢里甘的好帮手卡尔弗特·摩根。他是我遇到过的最优秀的专业编辑,他总是心平气和,而且能让别人也平静下来。我还要特别感谢另一位了不起、独具慧眼的编辑保罗·麦卡锡,他帮我整理思路,把一连串庞杂的想法连贯起来,形成一本内容流畅的书。优秀的图书编辑还要做更多工作,保罗都做到了。他把我的工作看作自己的任务,帮我审阅了初稿,又把初稿的前后两部分融合统一起来,并使之有所升华。最后,使这本书既体现了个人的风格,也体现了我作为电视主持人的风格。在我的初稿相当粗糙的情况下,保罗就敏锐地看到了定稿的风格,并据此对它进行了编辑和修改。接下来,我还要感谢始终不离左右的秘书安妮塔·加莱,在她的帮助下,我才能一边专注于工作,一边专注于写书。我还要感谢鲍勃·巴尼特,他视我的事业如他的事业,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扮演着舵手的角色。他是我的律师,更是我的益友。
感谢我的妹妹阿琳·克劳特和弟弟罗恩·卡维托,谢谢你们总是在我的生活陷入低谷的时候关心我。愿本书能带给每个人以希望。虽然我曾经失去过希望。
献给玛丽,你始终陪伴在我身边
献给塔拉,你是我们的好女儿
报道华尔街及商业新闻多年,我发现,衡量金钱方面的成功所使用的工具,在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时,是完全不适用的。当诸事顺利、春风得意时。并没有什么不朽和伟大可言,但如果逆境中也能应对自如,转败为胜,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本书不会教你如何赚钱。因为书里并没有炒股要诀,也没有炙手可热的投资良机,更没有深邃的投资前景分析。总之,这本书不是讲述大亨们如何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也不是谈论企业如何收购兼并,精英们如何出奇制胜。在这里,你找不到所需要的管理秘诀,也没有所谓的“升职十步制胜法”,权力,金钱,这里统统都没有,因为这本书讲的不是这些。
从事商业报道这一行,我已经干了近二十年,对财富和成功我不抱任何成见。不过现在,我已经学会了从另—个角度看待。虽然我也很羡慕那些商界奇才,钦佩他们一路走来能够名利双收。但是,另一种人却更能打动我。他们努力奋斗,战胜了巨大的逆境,最终才取得他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对我来说,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好文章,他们的奋斗历程才是最精彩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当我们诸事顺利、春风得意时,并没有什么不朽和伟大可言,因为更重要的,还要看我们在逆境中能否从容不迫。
这本书中记录的是人们在人生和事业生涯中的种种失败和辉煌,记录的是那些经历了无数不幸和痛苦,却依然奋斗不息的人,记录的是那些成功、失败、再成功的顽强的生命。当然,也记录了那些跌倒了就没能再爬起来的人。成功抑或是失败在这里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不断奋斗的精神。他们的故事验证了一些人即使在炼狱下也不会失去尊严和勇气。
在奋斗中,他们到底获得了多少物质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路走来,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内心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内心的充实仿佛警钟一样,在心头滴答作响,它时刻提醒我们:人生苦短……要勇敢地去面对和珍惜。
所有这些与命运抗争的人中,有的已经声名大噪,有的仍默默无闻。但所有这些人都无一例外地以他们对生命的热情、执著和专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教我懂得了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我身患多发性硬化症(MS)已经6年有余。这种病目前还无法根治,短期内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这种病很奇怪,几乎让人无法捉摸,它损害到神经系统,使受到损害的神经纤维失去原本裹在外面的髓鞘的保护,就如同剥去了绝缘外皮的电线,带电的部分直接裸露在外。对于这种病,人们惟一能够确信无疑的就是它的不可预见性。多发性硬化症最典型的症状为麻木、刺痛、疲乏和视力模糊(短暂的视力丧失、视野缺失以及眼球疼痛)。这些症状在我身上反复发作,时而严重,时而缓和。但是,无论轻重都让人觉得无比恐怖,而且永远无法摆脱。
我还得过“癌症”。尽管已经有16年没有复发,但绝不是说没有复发的可能,它随时都有可能复发——这是所有从癌症中侥幸“逃生”的人永远的梦魇。
这两种病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对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看法。患过大病的人,经历过厄运的人,他们都了解我说的这种改变。那种掰着指头数自己还能活几天,那种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和焦虑,会逼着你改变过去的某些想法,令你重新审视人生,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但即便是我患了癌症,并且侥幸逃生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的人生价值还是以事业而不是生活来衡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不是称职的父亲或者丈夫,至少,我希望自己还算称职。我只是越来越深地陷入对工作的追求,而不能自拔。对于那时的我,金钱和地位远比工作获得的满意和工作本身的意义重要。我更愿意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而不是陪伴家人。所以坦率地讲,这么多年来,我都是个混蛋,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蛋:我念念不忘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去珍惜已经拥有的生活。
电视这一行竞争非常激烈,谁都想比别人强,但要胜人一筹,就必须拿得出更好的节目。所以,那时我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工作。我不惜花更多的时间,看更多的调查,翻阅更多的报纸、杂志、书籍、报道,跟更多的当事人见面,比同事们更玩儿命地挖掘新闻素材,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为了能更占有优势。
的确,在这个竞争残酷的行当里,我越来越成功。然而,越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就越变本加厉地疯狂工作。
于是,终于这一天来临了,我发现自己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最初我觉得无比愤怒和痛苦,十年前我已经经历过一场癌症的考验,为什么?为什么上帝还要惩罚我?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到底干了什么要摊上这种倒霉事?又病了,而且这次还是治愈无望的顽症?我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呀?
医生平静地告诉我,我的反应很正常,被确诊患上这种病后,种种的愤怒、不解、怨恨和挣扎都是很自然的。但是我的反应之所以比一般人更糟,是因为我是靠电视谋生,我每天都得在电视上露面。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刻的感受,医生们最终使我不得不相信,我的事业和生活都会因为这个病而受至极大的影响。我的那些观众会看到什么?我一天天地被疾病打垮?在这场战争中,我最终会伤痕累累,无招架之力。一切都将改变,我的节目,我那份曾经以为很有前途的事业。要知道,就在不久前,我才在福克斯新闻频道创建了自己的经济栏目。尽管竞争非常激烈,我还是干得相当不错,而且已经干到了第二个年头。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太大了,我的脑子好像每天都在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运行,一是战胜疾病;二是想方设法不受疾病的影响继续工作。
我自怨自艾,有时候显得过于自怜。一段时间里,我只想着自己,觉得自己是这世上惟一承受煎熬的人,是惟一一个遭受生命沉重打击的人。
然后,不知不觉中,我竟然从这种晦暗的气氛中走了出来。
我不再一天到晚只考虑自己,而开始更加经常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了解别人是怎样战胜磨难和苦痛,怎样在十字路口抉择,怎样面对挑战和考验。
于是,当我不再只关注自己,开始环顾四周时,我发现许多人承受了比我更为沉重的打击。还是那个世界,还是那个生活,但我却发现有那么多人都在承受着痛苦,甚至是一些在人们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人。
我开始研究这些人,观察他们,为他们喝彩:
企业家乔恩·亨茨曼和帕特里克·伯恩,以及最优秀的经理人哈里·皮尔斯,他们都经历过癌症的考验,他们成功地打败了病魔,并把与癌症斗争作为一生的事业。他们尽力帮助身患癌症的人,使之不必经受他们三个曾经历过的那种炼狱般的折磨。亨茨曼两次身患癌症,两次抗癌成功,他母亲去世时就在他的怀里,老夫人也是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阿伦·福伊尔斯坦。米尔顿·科尔,以及杰克一苏雷·艾弗迪西亚这对父子兵,他们都是企业顶尖人物,企业也都是如日中天,他们本可借着丰厚回报的保险无忧无虑地过自己的幸福生活,但他们没有选择这样的生活。他们没有选择利用自己在银行里的大笔存款让自己活得更滋润,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这些钱帮助那些失业的员工度日。
还有那位腼腆的董事会主席——保罗·奥法利先生,一生受尽羞辱和嘲讽,被人们当作傻瓜,认为他绝不会有出息,可是他却创建了一家世界上最受瞩目、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还有吉姆·兰格文先生,虽然四肢瘫痪,最终却成为了美国的参议员。
杰拉尔丁·费拉罗女士,美国第一住女副总统候选人,为了与一种邪恶的、几乎不为人知的癌症做斗争,她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理查德·布兰森、罗杰·艾利斯和赫布·凯莱赫,他们都是受人尊敬的CEO,他们创建了世界上最有新意、最受欢迎的消费品牌,他们以独特的幽默感,以及令墨守成规者瞠目结舌的方式,对事业的挑战做出了回应。
弗雷德·阿尔杰,本来已经半退休,却需要重新掌管他的华尔街金融管理公司,因为公司的上一任领导——他的弟弟——不幸在“9·11”事件中罹难。
米歇尔·威尔逊,杰出的加拿大资深银行家和政坛元老,儿子自杀后。他怀着一位父亲的歉疚之心,发动了一场国际性的教育运动。
米歇尔·沃尔什是一家巨型企业里具有传奇色彩的CEO。他慎重地挑选了迭纳·米德作为接班人,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进步很快,属于可塑之材。沃尔什计划将自己毕生的经验都传授给他,并且认定自己退休后。他能成为下一任训练有素的CEO。谁成想,他们亲密的师徒关系以及那个总裁的位置竟然突然发生了改变,让人措手不及——因为沃尔什在他50岁的时候被诊断患了脑癌,而且是晚期。
还有那位总是笑眯眯的沃利·阿莫斯先生,这位企业家不仅失去了对自己公司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甚至最后连使用自己名字的权利都没有。
正是这些人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人使我决心写这本书,我要让他们的故事为大家所知,因为他们的故事意义非凡,对我是如此,对读者也会是—样。他们用亲身经历教育了我,让我明白,苦难也可以成为生活中积极的因素。
那些人中有人向我讲述f也仃_]的故事,还有人选择让自己的经历活生生地摆在那儿,因为这已足以说明一切。
虽然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同华尔街及商业打交道。可是我发现,当我们去衡量更深层次的成功时,那些通常用来衡量经济上成功的工具根本派不上用场。
人们是否觉得幸福无法用算式计算,人们对工作是否满足也无从衡量。你无法根据一家企业员工工作时是否充实,或者其客户们是否觉着受到了公正、合理的待遇而去购买他们的股票。但是对于这些看似无形的东西也应该有衡量的标准和尺度。
商界是—个被金钱和权力主宰的世界。但无论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生活着的商界以外的世界,都需要有一套标准来评价人们对生活的真诚、热情和荣誉,并使这些标准在人们中达到共识。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本书就是为这项事业而做的一些努力。
我所记录的这些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通常的意义上,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们敢于直面巨大的困境——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失败了,但他们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就像诗人约翰·德雷顿曾写下的诗句:“永无停止,每一刻都在开始,每一刻都在战斗”。不仅如此,他们还倾其一生做善事,帮助他人。
正是从他们的故事中,我获得了启迪和教益,明白了什么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明确了我的抱负和价值观。
我虽然是个病人,但恰恰是我的病纠正了我病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明白自己以前是个蠢蛋,一味追求成为大人物,却忽略实实在在地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一个只会用银行存款的多少评价他人,而不关注他人内心里那些可敬和伟大品质的蠢蛋。
疾病也让我了解到更多的做人道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会告诉别人我很庆幸自己得过癌症,并且现在患有多样性硬化症。
我明白自己跟以前大不相同了。虽然以前拥有健康的体魄,但现在我从疾病中得到的要远远大于失去的。我想我变得更好了,更加懂得感激,更富有同情心。
我已经赋予自己的生活、工作更深刻的意义。我相信,每天我在福克{嘶闻频道主持的“你的世界“之所以成功,原因很简单,你从档目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它虽然是一档商业类节目,却绝没有数字分析、走势分析之类。它是将数字背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呈现给观众,让人们领略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那一个个戏剧人生。
“你的世界”这档节目重在谈人,以及一个个成就了那些可贵品质的人生经历。它已经成为有线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一档商业新闻节目。
每一天,我的病痛都会反复提醒我,生命的脆弱。人的一生那么短暂,却又那么美丽,再纠缠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是多么不值得。
同时,我的英雄们也在以他们的行动向我展示着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榜样,他们的故事使我明白,将人生过得绚丽多彩、富有意义并不仅仅是一种梦想,我们可以做到。我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很少考虑自己的困难,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自己还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更多的是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他人。他们时时刻刻提醒大家,“伟大”这一品质的确存在。
他们也曾经历恐惧,就如同我们所感受到的一样,但他们最终战胜了恐惧。他们是人类希望和梦想的化身。尽管人生道路上难免风风雨雨,但经历了种种艰难的人才更清楚,无论遇到怎样的考验,我们绝对可以战胜困难,精彩地走完人生之路。
我希望读者在读完这些故事后,能够像我一样受到启发和鼓励,被这些面对苦难永不退却、勇往直前的生命打动。
人生中“倒霉蛋”很多。那些被认为是“幸运儿”的人并非从未经历苦难,而是他们将痛苦和失败,看作是促使自己永不停歇,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的源泉。
本书所记录的既有那些经历成功、失败、再成功的顽强生命,也有那些跌倒后再没爬起来的人。成功抑或失败在此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不断奋斗的精神。他们的故事验证了一些人即使在困境中也不会失去尊严和勇气,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他们也会用最大的勇气和恒心坚持到底。
当我们诸事顺利、春风得意时,并没什么不朽和伟大可言,但如果逆境中也能从容不迫,转败为胜,那才是真的英雄。
尼尔·卡夫托为福克斯新闻频道著名主播,全美最具影响力的财经记者。在他患上癌症后几年,厄运再次降临,他又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经历生命的考验后,卡夫托开始记录商业世界中那些与困境、艰辛顽强抗争的人物故事。
卡夫托在书中所描述的均是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挫折、苦难的人物,有的身染沉疴,有的蒙受天灾人祸。尽管他们身处逆境,饱受风雨,但仍坚持不懈,并最终获得成功。他们拯救了自我,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比普通人生活得更好。
总而言之,这些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是奉献给人性精神的最高礼物,也是帮助读者战胜艰难的强大利器。
本书感人至深、真挚无邪、富于哲理,它又一次向世人证实:衡量真正财富的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我们心灵的仁慈、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