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奋斗改变命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周光荣//海飞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即使已经时隔20多年,在百度上输入“潘晓讨论”,依然可以搜索到7000多个页面,这足以证明当年那场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的著名讨论,其中有着某种超越时空的东西。本书为您解密“潘晓讨论”始末,追踪热点人物今昔。26年后再回顾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初恋。

内容推荐

即使已经时隔20多年,在百度上输入“潘晓讨论”,依然可以搜索到7000多个页面,这足以证明当年那场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的著名讨论,其中有着某种超越时空的东西。

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发了一篇署名为“潘晓”的长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20多年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因为他们的人生从小就一帆风顺,许多人稍微遇到点挫折就容易变成一个“愤青”。这是两代人青春的不同,不同的青春会有不同的迷茫和问题,我们今天关注“愤青”,就如同20多年前关注“潘晓”。我们这个时代有“愤青”,但更应该关注另一个词“奋青”。与其做一个愤怒的青年,不如做一个奋斗的青年、奋发的青年。本书想要阐释的,便是:奋斗,改变命运!

目录

序:奋斗是一种习惯

第一章 历史

“潘晓讨论”始末/彭明榜

“为自我”又岂能“为别人”/侯爵良

人生既搏“命”又斗不过“命”/顾礼俭

来自生活的思考/安文

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赵林

让我们用血肉来拥抱世界/周晓东

“自我”离不开社会/刘英

“时势”与“搏命”/郑明

第二章 思想

行行重行行

——新时期30年青年影像和精神的一次素描/夏烈

怎样从“愤青”到“奋青”

——“人生的路是否越走越窄?”座谈会实录

第三章 历程

把握命运从奋斗开始/周晓东

笑着哭着唱着骂着走过来/黄晓菊

人生的路越走越甜/吴晓华

建康我们健康祖国/宗晖

第四章 访谈

周晓东:做愤青不如做奋青/李纯

刘墉:愤世嫉俗不能改变社会/优游

李开复: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优游

第五章 创造

胡敏:人生就是一次次突围/游侠儿

李莹:像经营工作一样经营生活/李纯

周海江:“父亲的儿子”是上天给我的额外考验/优游

刘克亚:他教美国人战胜自卑/优游

黄蒙拉:为什么是黄蒙拉/李纯

袁莎:第二十一根琴弦是孤独的/游侠儿

刘岩:那六分钟,我用一生的热爱去表达/李纯

唐骏:数度华丽转身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李纯

你的梦想,奋斗能够听得见/李纯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20年来神思梦萦地翻腾于我脑际的问题。诚如潘晓同志所说的,“青年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也来谈谈我的想法。

1949年我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我前半生的命运似乎也从出生那一刻起基本确定了。由于我在新社会所受的教育,我打心眼里拥护和感谢土改运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我感到,土改不仅解放了受封建压迫的农民,也解放了我——否则,我将成为一个可厌可憎的戴瓜皮帽的地主少爷。可是,我受不了无端的歧视。一声“小地主”,我恨不能钻到地底下去。但在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中,我又是个“王”,我摔跤抵得上两个人,课外还做小老师。1963年小学毕业统考,我的成绩是学区第一名,可结果进的是民办初中。不知是什么缘故,从第二学期起,我又当了校少先队大队长、班学习委员和墙报小编辑。1964年下半年,社教工作队进驻我校,发现我校“阶级阵线不清”,接连三次改选班干部,最后还是采用强制手段把我的“官衔”全撤了。1965年初中毕业,尽管我七门功课都在95分以上,升学考试又考得相当容易,我还是不能进高中,只能在生产队劳动。1968年以后,我曾两次外流江西,修过马路,撑过竹排,搞过林业……1973年以后学成了木工,就一直在浙赣两省城乡流动着做木工。

我爱读书,爱得要命。买不起煤油,晚上就拾松明点着看。上小学时读了中国古代小说,一心向往打抱不平的侠客。初中时代,开始读现代小说,读鲁迅、高尔基、巴金、艾芜等人的作品。《青春之歌》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给我以极其深刻的影响。保尔、觉慧、“牛虻”……一个个人物在我脑子里复活了。我遗憾自己没有赶上那样的时代。我还记得那时的《中国青年》杂志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啊!太形象了。多少次,我看着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又仰头望望盘旋于苍穹的雄鹰,我的心啊,也飞上了碧澄的蓝天!书把我带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宇宙,眼前的天地太狭小了,我决心投入到社会中去,把社会当作我的大学。踏人社会后,我发现现实生活并不像粉红色的理想那么美好。十年浩劫中,我目睹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有些难以想象的野蛮行为,我一回忆起来就牙齿咬得发痛。这使我深感中国迫切需要实行改革和发展经济。我自己的生活历程,也是坎坷曲折的。1970年可能是我生活中最艰难的岁月。污浊的政治空气,贫困窘迫的生活,加上失恋的痛苦,逼得我要发疯。经过多方奔走,我找到了一个到外地拉手拉车搞副业的门路。我设法搞到一辆手拉车,默默地做好外出的准备。可是,在修车架子时,一斧子砍伤了脚。我狂喊一声,猛地把斧子丢到半空中。血浸湿了鞋子,在地上流了一滩。我暴怒地拒绝了要给我包扎的人们……那一次我躺在床上不知想了多少!我是极少流泪的,可那次泪水把枕头浸湿了。

但是,挫折和打击并没有使我失掉人生的信念。我不相信谁能扼杀得了真理,冒充得了太阳。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相信人民。我经常告诫自己:要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要始终恪守“做个健康人”的信条。在十年浩劫的动乱日子里,我敦促自己“洁身自好”,保持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努力学习,努力劳动,用自己的手给人民一点切实的利益。我要求自己,不白拿一分工分,不用一分不义之财。那时,我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劳动成果而自豪。

我很同情潘晓同志的心情,但却不大同意她对人生的理解。我想诚恳地问问潘晓同志:你爱从事的工作吗?你尝到过创造的乐趣吗?当你感到劳动无意义的时候,生活就像是“奴役”;而当劳动使你感到愉快的时候,生活就是一种享受。拿我来说,几乎是干一行爱一行。1969~1970年我在电站工地当民工,我的一把八磅锤在三个公社打出了名。我能准确地打各种“倒吊”、“斜插”和“平抬”炮眼。抡起锤时心里涌上来的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情,是难以言喻的。我喜欢铁锤几乎人了迷,在没有人看到的寝室里,我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抡上一阵。当电站建成后,看着盈盈清水逶迤于悬崖峭壁,高矗的电站机声轰响,高压线柱把银线拉向四面八方……我的心啊简直陶醉了一这里有我几百斤汗水呀!我也同样喜爱木工的劳动。看着一堆堆木料在我手中变成一件件结实美观的家具,看着“东家”——普通的工人、干部、服务员、知识分子——满意的笑脸,我就像喝了蜜糖水。我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严格:下错一根料,我会后悔半天;做错一点活,我会吃不下饭……

我希望潘晓同志有机会的话到外面去走走,去看看南京长江大桥:那巨大的钢筋铁骨,巍然贯通大江南北,何等雄伟!何等气魄!也去看看上海:纵横百里,建筑群星罗棋布,烟囱如林,车辆如梭……再去看看杭州:那风光绮丽的西子湖畔,桃红柳绿,芳草茵茵,亭榭楼阁,精美绝伦……人民,就是这样地在创造着这个世界!

有时候我想,且不去说现代科技的奇妙产物,就说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我们享受着这一切,可要问问自己是否受之无愧。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债务人苟安地活几十年然后老死,还是用自己的双手也给这个世界增添财富和光彩,加倍偿还社会给予我们享用的一切?

P36-38

序言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潘晓”这个名字也许显得十分陌生,他们不知道,在2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位和他们一样风华正茂的青年“潘晓”,以一封抒发了郁积已久的苦闷的信件,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长时间的大讨论。一个因在现实中不断碰壁最终绝望的“潘晓”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在那个总是隐忍为先的年代,人们在诧异中也突然触及了自己身上的伤疤。各种失落的情绪被巨大的刺痛惊醒了,他们再也无法继续沉默下去,他们需要诉说,需要得到解答,需要重新去定位自己的人生。他们开始怀疑,人生是否真的遵循人们所说的只要有付出即可得到回报的定律。

回首26年,当我们再次打开这封泛黄的信,阅读信件时双手的颤动一如从前,无以名状的痛楚令人陷入反思,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激情四射,也是这般不怕天不怕地,可现实生活中一次比一次艰难的考验,不得不令人发出疑问,理想是否也有死去的可能?在经受无数次的打击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最初时的勇气?而那些义无反顾的热忱与希冀,在接受了现实的残酷真相之后是否还能保留下来?这一个个的问题缭绕上我们的心头,正如26年前困扰了潘晓使她失望迷惘一样。

这次,我们再次找出了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来自当年在《中国青年》杂志社上由潘晓来信引发的讨论稿,为的不是单纯地缅怀逝去的历史,而是为了通过与历史的一次交接来重新引发对生活的思考,我们的历史给了我们什么?仅仅是事件的记录?不,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发现了自己,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我们还想看到,将来的自己。生活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前进着,在时光中交错出火花,现在,我们就要抓住那火花。

于是,26年之后,我们再次拥有了一次思想的对话,在杭州一家幽静的书吧里,当年的热血青年们和现今的热血青年们坐在了一起,互相倾诉自己对自身、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在年轻人的激昂又带着些许忧伤的眼神中,我们才发现,潘晓她原来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未曾离去,她跟着我们一起哀叹着青春的伤痛,都曾对理想那耀眼的光芒注视太久,以至于灼伤了自己。

那么,我们是否该继续等待?还是放弃?放手总是容易的,让自己归于平凡的生活中去,忘记那些太过沉重的包袱。日常琐碎的日子谁都能过,只要你甘心。只是甘心太难了,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低头?在某一个午后重新读到这封信,恐怕我们的记忆又会难以平静。难道我们也像潘晓那样一直绝望无助下去?不!绝对不!我们不能这样交出了青春,我们的青春未死,理想未死,只要人生的路还未走完,谁都没有权利让我们归复到庸常无为的生活当中去!

终究,现实有多么残酷,也不如自己放弃了自己残酷。

所以,在结束杭州的这次短暂的谈话之后,在掩上潘晓那封沉重的信之后,我们重新上路。是的,只要路在,我们就可以随时出发,不管这路是窄的,还是宽的,总之是我们要感谢的,而不是抱怨和失望的。只要路在,我们就没有绝望的理由,看看那些不放弃的人们吧:求学期间被美国的教授侮辱与鄙视的刘克亚,通过奋斗最后去给美国人做个人发展的培训;年仅6岁的小袁莎,尽管要晕车,还是坚持每个周末边呕吐着边求学,通过奋斗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古筝演奏者;在江西做木工活的周晓东,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终于成为身价过亿的董事长;还有一次次突围英语培训界的领军人物胡敏;舍弃家族有利条件而坚持自己奋斗最终取得成功的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以一生的奋斗交换六分钟璀璨绽放的舞蹈演员刘岩……他们也许从事着完全不同领域的工作,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但他们身上却有一种同样的精神——奋斗。

在每一次遇到困境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迎面而上;在每一次连希望都看不到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坚持前行。奋斗是他们的习惯,是信仰的另一种形式,而不是单纯地属于年轻的激情。年轻的激情会消逝,但习惯却会跟随人的一生,最终成就初始的梦想。

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正在奋斗的人们,也许他们的成绩很渺小,并没有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他们同那些成功的企业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们一样,只要一个人具有拼搏奋斗的精神,那么他就值得赞颂。也许,我们的奋斗只是为了完成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美好心愿,而这个世界也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奋斗,我们的心愿才会变得如此美好。

有时候,我们会怀疑,怀疑美好舒宁的那一刻是否存在;有时候,我们会疑虑,疑虑自己这样努力辛苦是否真的值得;有时候,我们就会像现在这样,因为前方的路分叉太多而分不清方向。可是我们要记得,只要我们的脚下还有路,我们便要走下去,最糟糕的莫过于因为过虑失望而停止了脚步,永远停留在那个分叉路口。

奋斗是我们的习惯,睁开眼我们便会记得体内的热血正在酝酿一天的精神,每一分钟都很重要,我们要把这股力量引出来指导前方的路。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编者

2007年2月

后记

编成这本书之后,时光已从2005年跨到了2007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的思索从没有间断,来到我们身边的曾经的“潘晓”们,也继续着自己的路一直前行,默默奋斗,或者激昂拼搏。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为着自己人生之路在埋头苦干的人们,跟着我们一起体味路途中的艰辛。可不管怎么样,正像书中的人们那样,只要心中的那一份理想还在,我们的奋斗就不会停止。在此,我们要感谢朱晓倩、吴晓华等在我们追寻当年的“潘晓”过程中所提供的大力帮助;也要感谢彭明榜先生、李纯女士为我们提供采访稿,将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们的成功之路展现给大家;以及来自《中国青年》杂志社当年的宝贵历史资料,让这积淀了20多年的记忆再次引发对人生新的思考。希望这种新的思考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示。相信只要心怀梦想,加上一生不懈的奋斗,每个人的梦想终能实现!

编者

2007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