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高层人物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金汕//陈义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士榘是20年代参加革命的,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些让一代中国人肃然起敬、充满着史诗般传奇色彩的事件,他都参加了,而且干得有声有色。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人物,也都对他的工作做出过很好的评价。为了民族的独立和昌盛,忘我而英勇地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尤其指挥战争的才华很受同辈战友的赞赏。

内容推荐

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他是三个常委之一。毛泽东笑着说:“陈士榘,你做了县太爷了,你也是个山在工哩”。

邓小平说:“陈士榘,你的名声很响呀,打仗打得好,我们都晓得了!等打败了蒋介石,我再好好犒你!”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工程兵司令非陈士榘莫属!

“文革”中,他初林彪秘密召见,他巧妙应对……

他岌岌可危时,毛泽东说:“要说山头,陈士榘和我是一个山头的,都是井冈山的”。

戒备森林严的军医大院,发生了枪杀他的好友高级将领谭甫仁的惊天大案。得知详情后,他悲痛地说……

中国原子弹爆炸震惊世界,毛泽东对他和张爱萍说:“你们一个做窝,一个下蛋!”“都立了大功”。

目录

感念万千上笔端——代《前言》

父亲似乎是为打仗来到世间的

1.出生在军营里,孩提时起就渴望成为一名军人

2.李白的诗篇描绘过的,父亲引以为自豪的故乡

3.没给父亲留下任何好感的人生第一个落脚点

返回家乡闹暴动

4.组织农会,斗争恶霸,迈出人生决定性的一步

5.父亲的叔叔陈雨苍告诉父亲:“湖南有个毛委员,他一直从事农民运动,是个奇才。”

6.南昌起义提前爆发,父亲错过了参加起义的机会,这是他一生的遗憾

7.父亲有幸遇到一位好上司,他多次感慨:卢德铭22岁就是团长,后来又是秋收起义总指挥!

参加“秋收起义”

8.首次见到毛泽东,父亲后来回忆起来总感到有见到天外来客的感觉

9.听毛泽东讲“我们也可以当‘山大王’”

10.卢德铭团长牺牲令父亲悲伤不已,连毛委员都脱帽流泪

亲身经历“三湾改编”

11.毛泽东痛下决心,对部队实行整编

12.毛委员主张发展工农骨干入党.父亲被列入第一批入党的党员

13.父亲回忆:毛泽东给了士兵监督长官的权力

14.父亲回忆到,怀疑一切、误伤同志的极左思潮也在那时滋生了

参与创建井冈山地区的红色政权

15.毛泽东说:陈士榘做了县太爷,也成了山大王哩

16.“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在这里生根

17.父亲说,蒋介石禁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等革命书籍

他犯了个大错误就是没有禁《水浒传》等书

18.父亲说,错误路线杀掉袁文才、王佐真是天大的悲剧

19.1987年何长工逝世的时候,父亲悲伤地想起井

冈山的何长工,说何长工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20.父亲亲眼见证了井冈山“朱毛会师”并亲自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

21.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一个红军连长仿照《空城计》的唱腔,搞了一个《空山记》,毛泽东大为赞赏。可惜的是这个连长后来被当成AB团枪毙了

被毛泽东枪下留人的陈伯钧上将

22.陈伯钧的枪走火。误杀了一名红军干部

23.陈伯钧感恩毛泽东。坚决不跟张国焘走

24.留下珍贵战争日记的高级将领

赫赫战功的谭甫仁将军,却死在亡命徒的枪下

25.父亲发现,一个俘虏兵唱起了国际歌

26.谭甫仁指挥的炮声成为毛泽东笔下的千古绝唱

27.父亲的好友,战功赫赫但又非常俭朴的谭甫仁中将

28.毛泽东让谭甫仁做“云南王”

29.在戒备森严的军区大院,发生了枪杀高级将领的惊天大案

30.父亲说:谭甫仁死于错误的“文化大革命”

跟随毛主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31.目睹红军的几起几落.父亲更加崇敬毛泽东

32.朱德向父亲下达了在赤水河上架桥的命令,这是父亲最早承担的工程兵任务

33.毛泽东表扬父亲:陈士榘也知道跟敌人搞名堂哩!

从井冈山走出的军事天才与他阴暗的晚年——父亲眼中的林彪

34.长征路上,林彪关了父亲一个月禁闭

35.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对我说过,林彪是历史无法抹煞的军事天才

36.父亲说,朱德、陈毅曾经救过林彪一命

37.林彪出事,父亲最心疼和关心的是毛主席

38.父亲说过,林彪不是一贯整人。林彪曾经救过父亲

39.“文革”中,副统帅曾经神秘地接见过父亲

毛泽东让父亲做设营司令

40.毛主席说:陈士榘这小鬼还真是能想办法

41.父亲的直接上司是毛泽东的胞弟毛泽民

42.父亲一生都庆幸:幸好自己的错误没有导致中国历史的改写

进人不怕轰炸的红军大学学习

43.父亲说,不要看不起我上的红军大学,有几个老师都是世界级的

44.父亲眼中的凯丰老师

45.父亲回忆李德:我们的不少教科书对李德的评价不够厚道

在抗战中经受考验

46.参加平型关战役

47.父亲抓到了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个日军俘虏兵

48.在延安住院期间,江青带来毛泽东的亲笔信

49.父亲听毛泽东说,平型关这样的战役不宜再打

50.父亲成为林彪麾下的重要战将

51.父亲说,我们军队还是有“山头”的

52.罗荣桓促成了我父母的婚姻

53.向刘少奇汇报山东抗日工作

抗战胜利后到北平军调部当处长

54.受命担任军调部参谋长.接触到各界高层人物

55.到重庆向周恩来汇报。在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下,终于镶上掉了16年的牙

56.与叶挺聊天成了日后证明叶挺不是叛徒的重要证据

57.父亲策反军调部国民党代表裴治镕上校

从北平回到山东解放区

158.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交通、后勤、经济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59.陈毅夸奖父亲:毛主席、中央军委派你来当参谋长是很有眼光的

60.对两支野战军各自为战的忧虑

61.向陈毅建议发起宿北战役

62.陈毅司令员称赞父亲指挥有方。所有的仗都打得干净漂亮

63.与粟裕关于战役思想的争议

64.陈毅、粟裕很欣赏父亲制定的鲁南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方案

65.替换粟裕指挥第二阶段鲁南战役

66.莱芜战役的决策内幕

67.开着吉普追部队

68.王耀武痛心地说:“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叫共军抓,3天也抓不完呀”

69.独自指挥泰安战役,摸索城市攻坚战打法

70.孟良崮战役的发起和决策过程

71.指挥外线兵团转战鲁西南

72.攻克洛阳

73.开封攻坚战

74.解放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在淮海战役中充分展示军事指挥才干一围歼黄百韬兵团

75.为了更好地指挥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父亲开着吉普车在战场上飞奔

76.邓小平政委让父亲指挥对黄维兵团的歼灭战

77.率第八兵团突破长江天堑

78.攻占“三浦”进南京,将红旗插上总统府

担任南京警备区司令员和南京军事学院教育长

79.邓小平对父亲说:“前委决定南京的警备司令就由你来担任!”

80.父亲的同事——女中豪杰、地下党负责人陈修良

81.在南京军事学院作教育长

82.父亲评说他的老上级刘伯承元帅

毛泽东说:工程兵司令非陈士榘莫属!

83.毛泽东看上了父亲的家族都有工兵管带的历史

84.父亲带兵架起郑州黄河大桥,主席、总理、彭总一致称赞

85.父亲感到任务太紧,彭德怀毫无商量余地地说:“我不管,这是中央政治局的意思!”

86.父亲坐飞机转遍了塔里木上空.决定选罗布泊作为导弹试验基地

87.父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戈壁滩修建原子弹靶场

88.已经作了十年高官的父亲依然像战争年代那样能吃大苦耐大劳

89.毛主席对父亲和张爱萍说:“你们一个做窝,一个下蛋!”“你们都立了大功。”

十年“文革”的尴尬经历

90.父亲对“文革”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也只有无条件地服从

91.父亲“文革”前就听说两个主席有过公开争论。父亲在北平军调处认识了王光美,跟刘少奇认识更早。父亲虽然尊重刘少奇.也不得不批判他

92.王光美从刘少奇追悼会来宾名单中划掉了几个人,将父亲的名字填上了

93.父亲在“文革”具体工作中还是注意了政策

94.父亲给下面部队发加急电报:要求严格掌握好部队,绝对不准向群众开枪

95.说话一向随便的母亲聊起延安江青追毛主席的轶事,结果被投进监狱,随后我也被警察逮捕

96.林彪事件后,父亲得知老上级陈毅病重,马上去医院探望,看到老首长憔悴的样子,父亲很伤感

97.陈毅元帅告诫父亲:“各个野战军、各个山头的都要用。”

98.北京饭店——高级干部们相遇不敢说话的地方

99.父亲解放战争中几次受到邓小平表扬,“文革”前父亲就感到邓小平有领袖气质,但是父亲也不得不批邓

往事真的如烟

100.退休后的父亲面对世态炎:京仍然能够自得其乐

101.杨得志上将称父亲是“领导”。朱镕基市长在上海看望父亲,父亲说“他是个大才,将来一定有更重要的工作让他干。”

让当代人难以置信的高级将领的日常生活

102.父亲和陈赓大将、李克农上将到饭店吃饭。竟然都没有带钱。那个年代,高级将领也不能动用一块钱公款吃饭

103.因孩子多,父亲虽为五级干部,家里也要节衣缩食。按现在的标准看,也就是维持温饱

104.“如果不从严治党,陈希同这样的人会把我们党搞垮,人民群众也会抛弃我们。”——父亲最后一个生日的感言

105.三哥陈人俊的经历折射了我们兄弟吃苦耐劳、热心助人、对人缺少戒备的性格

轰轰烈烈归于平平淡淡

106.从三哥的遭遇说开去

107.父亲的子女及第三代虽然平凡、平淡,但内心都很充实

108.父亲和母亲扯不清理还乱的恩恩怨怨

109.父亲后来的奇异婚姻

试读章节

1.出生在军营里。孩提时起就渴望成为一名军人

父亲陈士榘是湖北省荆门县人,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波浪滔滔的汉江和漳水环绕着这个物产丰富的小县。荆门县在唐代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商埠了,县城里很繁华,所产的稻谷通过水路陆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湖北各地。

元代以后,荆门县被朝廷升格为州,县吏成了州吏,附近十几个县城和上百个集镇都归荆门州管辖。荆门州水路陆路发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穿官靴戴官帽的朝廷命官随处可见,很长一段时间里荆州成了湖北中部最重要的经济和行政中心。

元朝末年,这里诞生了一个闻名遐迩的红巾军首领陈友谅。听父亲讲,我们还是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后裔呢。父亲说,陈友谅当年在荆门(当时称沔阳)一带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为人正直,济贫行善,虽官至县吏,却从不依仗权势欺压弱民。由于他不会阿谀奉承,且对官府的黑暗多有不满之辞,因而常常受到朝廷统治者的排挤,甚至被迫辞官还乡。

元朝末年,湖北罗田人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后,陈友谅不顾身家性命的安危,毅然投身到红巾军行列中,举起了造反的义旗。

由于作战英勇,能言善辩,加上过人的指挥协调才能,陈友谅深得红巾军将士的爱戴,他被徐寿辉授予元帅之职,统领数万大军。后红巾军发生内讧,一个和徐寿辉同时起事,职位在陈友谅之上的红巾军将领欲杀死最高统帅徐寿辉,自己坐天下。陈友谅坚决不允,并冒着生命危险携少量士兵与叛军展开激战,最终将叛军首领杀死。

当时,陈友谅苦口婆心地劝说叛军士兵一定不能内讧,只有聚集在徐寿辉的义旗下,队伍才能壮大,也才能将造反进行到底。叛军士兵被陈友谅的言辞举止感动,纷纷投到陈友谅的麾下,要其带着他们高举红巾军的旗帜与朝廷决一死战。

陈友谅不负众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打得官军落花流水,连克江西、福建等上百座县城。并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建立了红巾军的军事和行政中心,以隆重的仪式将红巾军开山鼻祖徐寿辉迎送到九江,至此,红巾军有了可靠而固定的都城,可以号召四方,更好地与官军作战。

徐寿辉死后,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汉,年号大义。大义政权的建立,使朝廷极为害怕,但他们已无力剿灭了。但另一支红巾军的队伍,即郭子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却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独占天下,他们调集大军向陈友谅发起猛攻。

陈友谅率众奋起反抗,但终因实力不行,江州被攻下。元朝至正二十三年,两支本是同根生的农民起义军在江西鄱阳湖一带进行决战,杀得天崩地裂血水红。陈友谅的数万兵士虽奋力拼杀,但难抵人数和士气都数倍于己的另一支农民军的进攻,在震天撼地的喊杀声中,陈友谅的许多将士被逼到冰冷的湖中,陈友谅自己则被朱元璋的士兵乱箭穿死,死时只有43岁!

我的父亲常常感慨地说:为什么起义军自相残杀呢?都是农民兄弟,都受官府的欺压,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尽管朱元璋最后也颠覆了元朝的政权,也建立起以起义军为骨干的稳固的国家军队,但如果农民军不自相残杀,是不是国家会更安定一些,国力会少消耗一些?答案是肯定的,至少会少死十几万条性命!老百姓会少一些流离失所,国家的休养生息也会早些日子完成。

但感慨归感慨,后世的人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各为其主的厮杀中去,在刀光剑影中的战场上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给人感慨给人战栗的血腥场面。似乎战争和战场才是解决贫困、饥饿、不平等、为富不仁的最有效的办法,似乎除了战争和战场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办法来解决人世问的苦难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差异与矛盾。P1-2

序言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不必讳言的是,生在像我这样的家庭是很令同一时代的人羡慕的。我出生在解放初,当从有记忆的时候起,便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生活。父亲陈士榘是20年代参加革命的,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些让一代中国人肃然起敬、充满着史诗般传奇色彩的事件,父亲都参加了,而且干得有声有色。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人物,也都对父亲的工作做出过很好的评价。不管我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我是否意识到,我的一家在一段时间内生活在“上流社会”。对于父亲的业绩,我们是爱戴甚至是崇拜的,父亲同许多出生入死的老革命一样,为了民族的独立和昌盛,忘我而英勇地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尤其父亲指挥战争的才华很受同辈战友的赞赏。

但是,作为子女,我们又特别看重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我们特别惋惜父亲没有处理好同母亲的关系,也使我们子女在很长时间内生活在他们“冷战”阴云中。他们在晚年离异,后来几乎不再来往,只是1995年父亲去世,母亲怀着复杂的感情赶到八宝山与他的遗体告别。见到叱咤风云的父亲僵硬地躺在那里,回首曾经与父亲度过的艰难与幸福的岁月,不禁泪如雨下,多少年的恩怨在此刻才突然消逝了。人走上黄泉路,生者对死者也格外宽容。

作为子女,没有资格也无法准确地评价他们的关系,但子女却可以如实地回忆,给后来人一点启示,以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开国上将的不凡与局限。

父亲1927年入党,同年参加秋收起义,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40多年后,正是老干部纷纷被打倒、人人自危的时刻,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军队干部,谈八大军区司令调动,父亲当时是中央军委常委,但也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哪天被打倒。毛主席见到父亲,伸出大手握住父亲的手,说:“陈士榘同志,假如说党内有山头的话,我们还是一个山头哩,都是井冈山的么。”这句话无疑使父亲的处境得到很大改观。即使这样,一心崇尚“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父亲也没敢替关在狱中的母亲说一句话——尽管母亲仅仅因为讲了一些江青在延安的丑闻。

父亲所以一辈子紧跟毛泽东,是他在井冈山时起就感到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实在了不得。父亲记得主席在谈到为什么上井冈山时,从一个人们根本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论证:主席说中国历朝历代都没能把土匪问题解决得了,中国经济落后,交通通讯不发达,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也上山去当“大王”。在场的一些同志想,国民党本来就骂我们是土匪,我们何必“拣”这个骂呢?毛主席笑着说:我们不是打家劫舍的土匪,也不是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我们要消灭的是人吃人的剥削制度。

毛泽东后来还说,“战无常法,要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下,抛掉旧的一套,来个战术思想的大转变。”他还告诉大家:“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朱孔阳绰号),和官兵打了多年交道,总结的‘打圈圈’是个好经验。当然,土匪‘打圈圈’是消极的。我们工农革命军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总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原则。”

……

事情上报到中央军委,林彪作为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没有忙于下结论而是做了调查,最后做了对父亲“狠狠地批评,狠狠地信任、狠狠地使用”的批示,也算没有让父亲蒙受冤屈。即使有这样的感恩之情,父亲还是与林彪保持着距离。

父亲对毛主席无限忠诚,所以,搞“文化大革命”时,毛主席要批判的人,他也一定去批判。为此他也无可避免地犯了政治错误。1977年他受过审查,虽与“四人帮”没有组织上的联系,却也毕竟不同于自始至终身受“文革”残酷迫害的老革命。其实,按照当时党内老干部的思想状况,几乎没有人公开反对“文化大革命”。

父亲与母亲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试图破镜重圆,因为毕竟年事已高,6个孩子也希望保持一个完整的家。但母亲想起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便发泄和絮叨一下,父亲作为军人又有着刚烈的性格,绝不迁就,短暂的聚会终于导致了彻底离异。

父亲离开职务后的日子是很寂寞的,他经常一个人看电视直到最后一个节目结束。我看到那时的父亲心里总有些辛酸,这个经历和指挥过无数次战役的老军人变得像一座百无聊赖的雕像。他本来是那么威武魁伟,指挥千军万马是那样得心应手,他从十几岁参加革命到退下来之前永远有干不完的工作,可是退下来后却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候我们和父亲侃侃,想让他高兴,我对他说:“我想在以后帮您写一本传记。”父亲似乎不大相信地说:“你能写?写出来人家会说你替老子树碑立传,要写就写一个真实的我,如果你非要写,还是等我死了以后吧!”他多次说起过,我打了一辈子仗,政治家算不上,军事家总可以吧。遗憾的是共和国的军事家似乎没有他的份,如果真正比较一下战场的业绩,他应该是完全够格的。这位被毛泽东称为风头出尽的将领,至死感到这对他是不公平的,他是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世界的。

也就是从父亲默许我为他写传记那一天起,他真的和我聊起他的一生的经历,也只有回忆起那风风火火干工作的岁月,他才会忘记烦恼和寂寞。那一段时间使我全方位地了解了他,也让我坚信,有朝一日会把他的人生经历公布于众。

父亲似乎永远是职业军入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他不和我们拉家常,也不问我们干什么。有一次二哥说他没有工作,只能从外地运点小商品回北京卖,小生意干得很有兴趣。父亲对今天商品经济的语言已不懂,只是用他年轻时的术语对二哥做了评价:“跑单帮呢,也好啊。”

父亲感到最高兴的事情是那些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干革命的老人来看望他。有一次中顾委委员、父亲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何长工来,由于当时父亲的问题没有做最后结论,门岗不让进。何长工生气地说:“我是何长工,来看我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陈士榘!”说完就带着警卫进了父亲的小楼。

那时,陈永贵也来,他还为父亲做山西刀削面,两个人聊起天来也很高兴。他们两个,一个在军队,一个管农业,按说没有什么工作关系。他们相识于1969年党的九大,当时他们因同姓陈而坐在一起,并一同当选中央委员,也由此开始了交往。

有一次我听见陈永贵对父亲说:“老首长啊,现在的宴会太贵了,我都舍不得下筷子。”父亲说:“这种宴会我推掉多少个了。”他们的话很有道理,如果他们要是活到现在,会更加瞠目结舌的。不过,陈永贵也许没有意识到,当年全国学大寨、修梯田,几百万人参观大寨,同样是巨大的浪费啊。

父亲上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一直不好,他后来的妻子感到这些年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使父亲还能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父亲到弥留之际,她终于忍不住问父亲:“你一辈子最爱的人是谁?”她希望她的终日陪伴能得到父亲的认可,能留下“是你”的回答。父亲喘息着,用微弱的声音说:“毛泽东。”

父亲真的觉得自己是去另一个世界找毛泽东,又要打游击上井冈,他是带着欣慰和理想乃至一丝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一位将军,一位农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