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是儒家思想千年经典绝学。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全书图文并茂,读来赏心悦目,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论语》是记载孔予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对于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产生过深厚影响。传北宋名相赵普曾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该书在文、史、政等方面对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
掌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一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过后,能经常温习一番,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嘛!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嘛!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恼恨,不也是一位品德高尚、有学问且有修养的君子嘛!”①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②说(yu自):同“悦”。愉快,高兴。③愠(yun):恼怒、怨恨。
二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好冒犯长者的人是极为少有的;不好冒犯长者,而好作乱的人从未有过。君子潜心于根本的事情,根本确立了,道自然也就产生了。孝悌一类的规范,实为仁的根本所在。”①有子:孔子的学生。②弟(ti):同“悌”。弟弟敬爱兄长。③鲜(xian):少。④与:同“欤”,语气词.
三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译文】孔子说:“一个甜言蜜语、貌似和善的人,其仁爱是微乎其微的。”①令色:面色和善。
四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谋事有不尽心之处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信之处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不认真温习的吗?”①曾(zeng)子:孔子的学生。②省(xing):自我反省。
五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须严肃而慎重,讲求信用,节约物资,爱护百姓,让他们在农闲时服劳役。”①道:同“导”。治理。
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子弟们,在家中则应孝顺父母,离开家到外边,则应尊敬兄长;应谨慎从事,讲求诚信.广泛爱戴众人,亲近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如此做了之后,若仍有余力未尽,则去钻研各种文化知识好了。”
七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子夏说:“对妻子,注重她的品德,而非姿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王,能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品格的人,纵然出于谦逊说没有读过什么书,我也必定会说此人是读过书的。”①子夏:孔子的弟子。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②改。”【译文】孔子说:“君子若不稳重,就无威严可言。纵然学习了一些知识,也不会牢固。须将忠信摆在首要位置。不如自己的人,不必与之交朋友。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①无:同“毋”。不要。②惮(dan):怕。
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译文】曾子说:“慎重处理父母的葬礼,以虔诚景仰的心态祭祀祖先。惟此才能使民间的道德风气归于敦厚朴实。”
十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③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请求人告知他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老师凭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逊赢得那些国家的人们的信任,于是他们主动将政事告诉给老师。老师得知别国政事的办法,同别人得知政事的办法有所不同吧。”①②子禽、子贡:皆为孔子的学生。③温 良 恭俭、让: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节制)和谦逊。P1-4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得以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方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明曾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然而传统文明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它潜伏着一个阻抑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个性发扬的病根。自鸦片战争以降,代表现代科学思维的西方文明挟其“坚船利炮”,打破并无真实守卫力量的“闭关锁国”,使在文明古国大地上安榻稳居了数千年、年迈而肢体不便的传统文化,陷入被“拥护”和“打倒”的尴尬境地。此后百余年的政治、经济在矛盾中认可西方文明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以反对“旧礼教”、“旧制度”、“旧传统”为主要内容和表征的文化论争。以至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晚清史》中说,中国近代史从根本上是一场最广义的文化冲突。
台湾学者殷海光总结道,对于传统的态度,就至少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人说,大致可分为三种:传统至上说,传统吃人说,传统可塑说。当然,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文化共同体,传统并不只是儒学一家,世界也不允许再行封闭。综合创新说,也为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关于传统的价值问题,近年已至存亡绝续、转化创新之际,这不只是一个纯理论兴趣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平民族治乱兴衰、和谐发展和高扬自己文化旗帜的问题。
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因其巨大的独创性、传承性与包容性,为当今社会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故此,文化论争虽是近百年来的重要话题,但从近代文化变革看当代新文化建设,仍有可鉴之处。中华文明传承数千载,典籍浩如烟海,精彩纷呈而又鱼龙混杂,选一一本古籍读物容易,选一套能引领现代人精神回归且又能拓展现代人的文化精神空间的国学典籍,则实难矣,稍有不慎,即会陷入维持旧观念、旧伦理、旧习俗的文化复古之谬——它有什么现实作用?它能否推进国家进步?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传统文明是历史文化的结晶,以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去审视传统文明,并试图从中引申出某些解决现代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刻舟求剑”之嫌?客观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无疑能给处在混乱与迷茫中的读者一种向传统靠近的契机,能使国人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某种满足和慰藉。然而,与此同时又如何不误导传统主体文化的自我保持与更新,如何不误导中外文化的比较与融通,是我们一直思考并尤为慎重的。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不能割断传统,现代是与传统进行创造性的对话而开拓出来的。
价值是文化的要素。如何不失固有血脉,又能与时俱进,推动价值系统的自主创新,这是一个需要博识深思、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套图文并茂的《一力古典文丛》从文化的各个结点构筑中华文明的大体轮廓;读者的思想如在结点间攀缘,当能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层面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由感性进入思辨领域触及几千年文明的肌理。向现代读者介绍此套丛书,并不意味着我们倡导文化复古或中立,而是期待有能在学问和思想上打开僵结的一代人来承前启后。如果读者能由这些普及读物对几千年文明有所直观了解,再能由这些结点入乎其里而出乎其表,进行一种有根底的原创,当是文化之幸,民族之幸。
编者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