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灵的焦灼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奥)斯台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就在你心中最感动的地方,茨威格,一位绝对令你无法平静的人。他有一种力量,逼使你面对自己的内心。在他生前,他已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作家”。这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尽管先我们而去了,但我们还活着,我们的还将时时产生震荡……

内容推荐

本书是茨威格在一九三八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相比他的中短篇,《爱与同情》的情节并不复杂:少尉霍夫米勒偶然认识贵族女子艾迪特。艾迪特是一个下肢瘫痪的姑娘,霍夫米勒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小说着重于心理层面分析,细腻剖析着“同情”在外界作用及内心意志的互搏下,呈现出来往往是失去控制的两面性。

目录

导言

心灵的焦灼

关于《心灵的焦灼》

试读章节

“施与人者,天必与之”,格言集上的这句箴言,每个作家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以下述的含义予以证实:“讲了很多故事的人,必有人讲故事给他听。”通常人们总以为,在诗人的头脑里,想象力运转奔驰,一刻不停,诗人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库存里不断地杜撰出形形色色的事件和故事。这种想法,其实是最错误不过的了。事实上,只要诗人观察和谛听的本领日益增长,接连不断地总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事件需要他去复述,那他根本.不必杜撰,只消把这些向他涌来的人和事予以再现就行了。经常试图解释别人命运的人,定会有许多人向他叙述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里发生的事情也是从头到尾几乎原封不动由别人以书中复述的形式说给我听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最近到维也纳去,这一次因为事务庞杂,弄得我疲惫不堪。晚上我到市郊的一家饭馆去吃饭,满心以为,这家饭馆早已不是时髦酒家,问津者想必寥寥无几。可是我刚踏进门去.就懊恼地意识到我估计错误。在近门的第一张桌子旁边就有个熟人站起身来,用各种手势表现出他真诚的快乐。当然,我并没有报以同样的热忱。他邀请我在他身边坐下。如果说这位热心的先生是个令人不快或者招人讨厌的人物,那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只不过是死乞白赖硬要结交朋友的那种人。他们像孩子集邮那样孜孜不倦地积攒朋友,因而对他们收集的朋友当中的每一种样品都怀有特殊的骄傲。这个心地善良的怪人是个知识渊博、办事干练的档案管理员,这个职务反倒成了他操的副业。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则仅仅限于这样一种微小的满足:碰到报纸上偶尔出现的每一个人名,他都能怀着虚荣心,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口气补上一句:“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或者“啊,昨天我还跟他见过面呢,”或者“我的朋友A君对我说,而我的朋友B君认为,”就这样一口气顺着字母表把他的朋友挨个介绍。在他的朋友们发表的新戏初次公演的时候,他总是忠实可靠地鼓掌喝彩,第二天早上准给每一个女演员打电话表示祝贺。他绝不忘记每一个朋友的生日,报上发表的使人不悦的评论他总瞒着不让朋友知道,而赞扬的评论他便出于好心关注一一寄给朋友。所以说,他不是一个令人不快的人物,他是真心诚意地对人热心。要是你偶尔求他帮个小忙,或者能让他把朋友熟人当作纪念物收藏起来的珍藏馆增添一件新的珍品,他就会感到无比幸福。

但是,没有必要对这位“百有份”朋友作进一步的描写(趋炎附势之辈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维也纳入通常用“百有份”这个轻松的讽刺字眼来概括他们当中那些心地善良的清客类型),因为谁都熟悉他们,大家全都知道,你要是态度不粗暴,是无法抵御他们来亲近你的那些举动的。这些举动本身无害,而且动人。所以我无可奈何地在他身旁坐下,天南海北地瞎聊了一刻钟。这时有位绅士走进饭店。他身材颀长,脸色红润,而且年轻,可是两鬓斑白,十分刺眼,看上去非常引入注目。他走起路来,腰板挺直,一望而知他当过军人。我邻座的朋友以他典型的巴结劲跳起身来忙着招呼。那位先生对他这热乎劲的回答,与其说是彬彬有礼,毋宁说是满不在乎。侍者急忙快步赶来,那位新来的客人还没点菜,我这位“百有份”朋友已经挪近我的身边,在我耳边轻声说道:“您知道他是谁吗?”我早已深知他这种收藏家的骄傲,他收藏中每一件稍微有趣一点的样品都要拿出来炫耀一番。惟恐他长篇大论地解释个没完,所以我只是冷淡地说了句:“不知道,”表示兴趣不大,一面继续切我的巧克力蛋糕。可是我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有使得这位攀高枝拉关系的能手更加兴奋。他小心翼翼地用手遮着嘴,轻声轻气地对我说:“这位就是陆军总监部的霍夫米勒啊,您知道吧,他在打仗的时候荣获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勋章。”这个事实似乎并未像他预期的那样使我深受震动,于是他便以一种爱国主义的读本中弥漫着的热忱开始向我详细叙述,骑兵上尉霍夫米勒在战争中建立了什么样的赫赫战功:起先在骑兵中作战,后来在彼阿维河上侦察飞行的时候,独自击落三架飞机,最后在机枪连里,他占领并且坚守一段阵地达三天之久。所有这一切经他一讲,又平添许多花絮,我在这里都略而不提。讲述过程中他一再表示无比惊讶:我对这位杰出人物竟然一无所知,要知道卡尔皇帝曾经亲自把奥地利军队中最稀罕的勋章授予他,以资褒奖。

我不由自主地受他诱惑,举目向邻桌望去,以便隔着两米远的距离观察一下这位一度盖上历史印记的英雄人物。可是我从那里碰上了一道严峻愠怒的目光,似乎想说:那个家伙向您胡诌了什么关于我的事情了吗?我脸上没什么可看的i与此同时,这位先生作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友好的动作,把椅子往旁边一挪,断然地把脊背朝向我们。我有些不好意思,收回我的目光,从此不再瞅他,哪怕只是出于好奇也决不去瞟一眼那张桌子的桌布。不久我就向我那位善良的饶舌朋友告辞,可是在我跨出门去的时候,就已经看见,他马上换了个座位,坐到他的主人公那里去了,大概是以同样的热心向那位介绍我.就像他向我介绍那位一样。

这就是全部经过。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如是而已。这种萍水相逢的匆匆一面照理我一定会很快忘记,可是无巧不成书,第二天,我就在一个小型的晚会上面对面地碰上了这位不久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先生。不过这次他穿着晚礼服,这就比他穿那身更像运动服的家常便服更加引入注目.更加风度潇洒。我们两个都竭力掩盖脸上的微笑,大凡在一群人当中有两个人共同保守一个秘密,他们脸上就会露出这种诡秘的微笑。他也一眼认出了我,就像我认出他一样,很可能我们两个都同样想起了昨天那位企图给我们拉上关系,可惜遭到失败的朋友,并且为之忍俊不禁。我们起先都避免互相交谈,事实上要交谈也不可能,因为我们身边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讨论。P3-6

序言

一九二三年八月六日,高尔基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后,写信给罗曼·罗兰,打听这篇小说的作者身份。倘若这位茨威格便是《罗曼·罗兰传》的作者,“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这篇东西好极了,它深深地打动了我。”高尔基想把这篇小说收进柏林一家俄罗斯出版社的“爱情丛书”里,征求茨威格的同意。同年八月二十八日,罗曼·罗兰回信给高尔基:“斯台芬·茨威格,——就是您提到的出色短篇的作者,您的要求我将转告,他会感到十分高兴。”

这位受到高尔基和罗曼·罗兰热烈称赞的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对中国读者来说也并不陌生。茨威格自己也知道他的作品已经译成中文。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里回忆他在一九三一年庆祝五十岁生日时,这样写道:“海岛出版社为了庆祝我五十岁寿辰,特地印了一份用各种文字发表的我的著作的书目汇编,它本身就成了一本书;各种文字应有尽有,既有保加利亚文,芬兰文,葡萄牙文,也有亚美尼亚文,中文,以及摩诃刺陀文。”

……

生,并不是由于“宵小作祟,恶人暗算,厄运使然”,往往是“外界的影响如何激起主人公心里汹涌的波涛,内心的潮涨潮落如何左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行动的进退”,主要是由于心灵的危机。我也谈到,茨威格小说中浓郁的抒情性也是使中国读者为之倾倒的重要因素。

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我在德国拜罗埃特大学讲学,开设茨威格研究专题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茨威格的作品和他笔下的人物。在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人公时,课堂上发生激烈的争论,有几个信奉女权主义的女生,对这位陌生女人大肆攻击,当然也免不了猛烈批评茨威格,另外一派女生则竭力捍卫茨威格。这样激烈的课堂讨论对我也是个难忘的经历。我高兴的是,我这个来自中国的教授把茨威格介绍给了德国学生,使她们为他而激愤,为他而喜悦,为他而感动,没有人对他无动于衷。也许我在讲授时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也许她们想知道,茨威格的什么魅力竟使这位中国教授这样激情满怀地翻译和介绍他的作品,使为数众多的中国读者为他着迷。

一九九三年回国后,我发现读者对茨威格的热情有增无已,而且不仅对他的小说感兴趣,也对他的传记作品发生兴趣。我于是着手翻译茨威格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让广大读者看看八十年前茨威格如何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这个著名变色龙的故事为其政坛上的徒子徒孙勾画脸谱。

在我和两位德国同行共同主编的德文版中国日耳曼学年刊《文学之路》的第二卷(二○○一卷)里,同时发表两篇论文,其中之一出自斯图加特大学教授霍尔斯特·托美之手。在德国大学里,研究茨威格的博士、硕士论文数量正在增加,茨威格已经越来越为德国学术界所关注。茨威格的读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多。作为茨威格的读者、译者和研究者我深感欣慰。我深信,这位优秀的维也纳大师不仅会以他杰出的作品感动中国读者,还会以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赢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尊敬和热爱。

张玉书

二○○六年三月三日于蓝旗营

后记

关于《心灵的焦灼》

法西斯上台后,由于茨威格是犹太血统,他的著作竞被斥为毒品,列为禁书,遭到焚毁。他在一九三八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也就不大为读者所熟悉。

为了纪念茨威格逝世四十周年,我在一九八一年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赶译这部长篇小说,介绍给读者。翌年,一九八二年,正好是这位著名作家逝世四十周年,《心灵的焦灼》的中译本面世,受到读者欢迎。二十多年来,这部长篇小说再版多次,二○○一年,台湾志文出版社也印行了这个译本的繁体字版,从此海峡两岸的茨威格读者都得以欣赏这部长篇小说。今年,此书收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茨威格作品集以飨读者,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奥地利杰出小说家一百二十五周年诞辰。

《心灵的焦灼》情节并不复杂。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艾迪特是个下肢瘫痪的残疾姑娘。霍夫米勒对她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小说便围绕这同情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这同情带来的后果展开情节、发展冲突、刻画人物。作者借小说中人物康多尔大夫之口说出了他自己对于同情的基本观点: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这段话作为小说的题解,放在全书的前面,可以看作是理解全书的钥匙。作者指出,同情别人并不像霍夫米勒所设想的那样轻而易举。真正表示同情必须有尽责任、作牺牲的思想准备。因为接受同情者并非木偶,只会消极地接受别人给予的同情而没有自己的内心活动。书中的艾迪特之所以接受霍夫米勒的同情,是因为她觉得这同情之中含有爱情。她自己爱上了霍夫米勒,她认为霍夫米勒也一定是出于爱情才这样始终如一地向她表示同情。霍夫米勒原来以为自己是出于侠义之心、高尚动机去同情弱者,所以心安理得。等他一旦发现艾迪特倾心于他,不觉惊慌失措,因为他并无进一步发展两人关系的思想准备。倘若在正常的情况下,和一个身有残疾的姑娘结婚也无不可,更何况艾迪特娇美秀丽、楚楚动人,霍夫米勒对她也并不是毫不动心。再说封·开克斯法尔伐是个百万富翁,富甲一方,有财有势,这门婚事也不无诱人之处。可是不巧的是,霍夫米勒打听到,这位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其实是个暴发户,并非真正出身世家望族。他原本是个农家子弟,出身贫贱,做过小伙计,当过经纪人,放过高利贷,通过不甚光彩的手段发家致富,虽然后来改名换姓,甚至取得贵族称号,但是这段不体面的历史和卑微的出身依然像个阴影似的笼罩在他头上。尤其严重的是,他还是犹太血统,这就更加为人所不齿。作者把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奥匈帝国。在这个行将崩溃的庞大帝国里,封建的门第观念,潜在的排犹势力十分强大,难以抵挡。而军官阶层,尤其是骑兵军官,却被视为社会的精华、帝国的支柱,地位优越,盛气凌人,成为人们艳羡和尊敬的对象。他们自己也目空一切,自以为高人一等。于是在艾迪特和霍夫米勒之间便出现了一条奇怪的简直难以逾越的门第悬殊的鸿沟。在艾迪特家里,一些年轻人无拘无束,感情交融,互相爱慕,这是个与世隔绝、自成天地、具有牧歌情调的理想世界;而在霍夫米勒的军营里,在他团队的伙伴中间,却是个讲门第、论出身的现实世界。在这里,一位名叫巴林凯的退职军官流落他乡,落魄潦倒,最后和一位富孀结婚,却被人斥为“卖身”,军官阶层的傲慢偏激可见一斑。霍夫米勒周旋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也就分裂成两个自我,在内心深处争斗不已,诚如歌德在《浮士德》里说的:“两个灵魂,唉,寓于我的胸中。”火。倘若它们不是蛰伏很深,蔓延很广,希特勒怎能一声令下就使全国的犹太人惨遭灾难,被送进集中营、关进炼人炉,六百万生灵化为飞灰烟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德国人都赞成这样的暴、行,心甘情愿地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然而面对政治的高压,排犹的狂热,人们大多慑于声威,迫于形势,装聋作哑,委曲求全,默默地容忍了这些令人发指的暴行。要在战争叫嚣中反战,在排犹主义的狂热声浪中呼吁捍卫人道主义,均须有过人的勇气,大无畏的精神。效法卡珊德拉,预言众人热衷的壮举乃是疯狂、终将幻灭,比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不知需要多少倍的胆识。

……

茨威格在《心灵的焦灼》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被视为勇士的怯懦者的形象作为众人的鉴戒。然而他在这里发出的反战的呼声终未被众人听见。第二年便爆发战争,这一次战争更为惨烈,屠杀更为残暴,人们似乎丧失了理智。茨威格自己早已预见到法西斯就是战争,法西斯势必迫害犹太人和进步人士,所以在一九三四年便去国离家,流亡英国,并且取得英国国籍,后来定居巴西。但是对不幸的人充满同情的茨威格绝不会因为个人得到安全便心安理得。他在故乡的亲友被送进集中营,他如此依恋、如此热爱的“昨日的世界”已在冲天战火之中沉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无辜的人在狂轰滥炸之下丧生。他感到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在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听到新加坡沦陷的消息之后,便在巴西和他夫人双双服毒自杀,留下了一封凄恻动人的绝命书,祝愿所有的朋友“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他这个“过于性急的人却要先他们而去了”。

这个对普天下不幸的人满怀同情,对人类充满热爱的作家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他的为人值得尊敬,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不是一个战士,没有战斗到旭日东升,没有亲眼看见正义战胜邪恶。但是他的作品中洋溢着的人道主义精神定会鼓舞一代代新的为正义事业而战的斗士以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斗志去战胜邪恶、迎接曙光。

张玉书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蓝旗营

书评(媒体评论)

即便是这个致他死命的世界,也无法损伤他那无比崇高的威望。他在文学上取得的荣誉,一直传到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没有一个作家像斯台芬。茨威格这样闻名遐迩……却会像他这样虚心,这样腼腆,这样谦卑地接受这一荣誉。

托马斯·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