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仲琳(约1567~1620),亦作陈仲琳,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朝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他生活于隆庆、万历年间,生平事迹不详。
《封神演义》揭露了商纣王暴虐无道,赞美了以周文王为理想的,“仁君”、姜子牙为辅佐的能臣。演义以纣王进香,题诗渎神,于是女娲命三妖惑纣助周为楔子,历叙纣王、妲己荒淫暴虐恶行,及姜子牙晚年知遇,西伯侯脱祸归周,武王起兵反商诸事,中心内容是描写商周之战的曲折过程,其间神怪迭出,各有匡助。助周者为阐教,有道、释两家,助纣者有截教。双方各逞法术,互有死伤,截教终败。其后纣王自焚,武王克商,而以姜子牙祭坛封神,周武王分封列国告终。《封神演义》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以荒诞的幻想来塑造人物、展现故事、安排细节。
许仲琳编著的《封神演义》又称《封神传》、《商周列国传》、《武王伐纣外史》,二十卷一百回。大约成书于明隆庆、万历间。这部被鲁迅分类为“神魔小说”的作品,是据我国历史上有关“周革商命”的传说为中心线索演绎而成。有人称之为“历史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中的故事轮廓基本上是以先它问世的《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但其篇幅要比前者宏大得多。它以周武灭商的史实为经,以神魔相斗为纬,“助周者为阐教即道释,助殷者为截教。截教不知所谓……其战各逞道术,互有死伤,而截教终败。于是以纣王自焚,周武入殷,子牙归国封神,武王分封列国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书中通过对商周战争起因及武王伐纣过程的描写,鞭笞了商纣王等的淫乱暴虐,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了明末的社会现实,肯定了周武王“吊民伐罪”的正义之举。它以神话的形式,还反映了几千年来人民对于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第二回 赏州侯苏护反商
诗曰:
丞相金銮直谏君,忠肝义胆孰能群?早知侯伯来朝觐,空费倾葵纸上文。
话说纣王听奏大喜,即时还宫。一宵经过。
次日早朝,聚两班文武,朝贺毕。纣王便问当驾官:“即传朕旨意,颁行四镇诸侯,与朕每一镇地方拣选良家美女百名,不论富贵贫贱,只以容貌端庄,性情和婉,礼度闲淑,举止大方,以充后宫役使。”天子传旨未毕,只见左班中一人应声出奏,俯伏言曰:“老臣商容启奏陛下:君有道则万民乐业,不令而从。况陛下后宫美女不啻千人,嫔御而上,又有后妃。今劈空欲选美女,恐民失望。臣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此时水旱频仍,乃事女色,实为陛下不取也。故尧舜与民偕乐,以仁德化天下,不事于戈,不行杀伐,景星耀天,甘露下降,凤凰止于庭,芝草生于野;民丰物阜,行人让路,犬无吠声,夜雨昼晴,稻生双穗:此乃有道兴隆之象也。今陛下若取近时之乐,则目眩邪色,耳听淫声,沉湎酒色,游于苑圃,猎于山林:此乃无道败亡之象也。老臣待罪首相,位列朝纲,侍君三世,不得不启陛下。臣愿陛下进贤退不肖,修行仁义,通达道德,则和气贯于天下,自然民富财丰,天下太平,四海雍熙,与百姓共享无穷之福。况今北海干戈未息,正宜修其德,爱其民,惜其财费,重其政令,虽尧舜不过如是,又何必区区选侍,然后为乐哉!臣愚,不识忌讳,望祈容纳。”纣王沉思良久:“卿言甚善,朕即免行。”言罢,群臣退朝,圣驾还宫。不题。
不意纣王八年,夏四月,天下四大诸侯率领八百镇朝觐于商。那四镇诸侯,乃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天下诸侯,俱进朝歌。此时太师闻仲不在都城,纣王宠用费仲、尤浑。各诸侯俱知二人把持朝政,擅权作威,少不得先以礼贿之,以结其心。正所谓“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内中有位诸侯,乃冀州侯,姓苏名护。此人生得性如烈火,刚方正直,那里知道奔竞夤缘?平昔见稍有不公不法之事,便执法处分,不少假借,故此与二人俱未曾送有礼物。也是合当有事,那日二人查天下诸侯俱送有礼物,独苏护并无礼单,心中大怒,怀恨于心。不题。
其日,元旦吉辰,天子早朝,设聚两班文武,众官拜贺毕。黄门官启奏:“陛下,今年乃朝贺之年,天下诸侯皆在午门外朝贺,听候圣旨发落。”纣王问首相商容,容曰:“陛下只可宣四镇首领面君,采问民风土俗,淳庞浇兢,国治邦安;其余诸侯俱在午门外朝贺。”天子闻言大悦:“卿言极善。”随命黄门官传旨:“宣四镇诸侯见驾,其余午门外朝贺。”
话说四镇诸侯整齐朝服,轻摇玉佩,进午门,行过九龙桥,至丹墀,山呼朝拜毕,俯伏。王慰劳曰:“卿等与朕宣猷赞化,抚绥黎庶,镇摄荒服,威远宁迩,多有勤劳,皆卿等之功耳。朕心喜悦。”东伯侯奏曰:“臣等荷蒙圣恩,官居总镇。臣等自叨执掌,日夜兢兢,常恐不克负荷,有辜圣心;纵有犬马微劳,不过臣子分内事,倘不足报涓埃于万一耳。又何劳圣心垂念?臣等不胜感激!”天子龙颜大喜,命首相商容、亚相比干于显庆殿治宴相待。四臣叩头谢恩,离丹墀,前至显庆殿,相序筵宴。不题。
天子退朝至便殿,宣费仲、尤浑二人问曰:“前卿奏朕,欲令天下四镇大诸侯进美女,朕欲颁旨,又被商容谏止。今四镇诸侯在此,明早召入,当面颁行,俟四人回国,以便拣选进献,且免使臣往返。二卿意下如何?”费仲俯伏奏曰:“首相谏止采选美女,陛下当日容纳,即行停旨,此美德也。臣下共知,众庶共闻,天下景仰。今一旦复行,陛下不足以是取信于臣民,窃以为不可。臣近访得冀州侯苏护有一女,艳色天姿,幽闲贞静,若选进宫帏,随侍左右,堪任使役。况选一人之女,又不惊扰天下百姓,自不动人耳目。”纣王听言,不觉大悦:“卿言极善。”即命随侍官传旨:“宣苏护。”使命来至馆驿传旨:“宣冀州侯苏护,商议国政。”苏护即随使命至龙德殿,朝见礼毕,俯伏听命。王曰:“朕闻卿有一女,德性幽闲,举止中度;朕欲选侍后宫。卿为国戚,食其天禄,受其显位,永镇冀州,坐享安康,名扬四海,天下莫不欣羡。卿意下如何?”苏护听言,正色而奏曰:“陛下宫中,上有后妃,下至嫔御,不啻数千;妖冶妩媚,何不足以悦王之耳目?乃听左右谄谀之言,陷陛下于不义。况臣女蒲柳陋质,素不谙礼度,德容俱无足取;乞陛下留心邦本,连斩此进谗言之小人,使天下后世知陛下正心修身,纳言听谏,非好色之君,岂不美哉!”纣王大笑曰:“卿言甚不谙大体。自古及今,谁不愿女作门楣?况女为后妃,贵敌天下,卿为皇亲国戚,赫奕显荣,孰过于此?卿毋迷惑,当自裁审。”苏护闻言,不觉厉声言曰:“臣闻人君修德勤政,则万民悦服,四海景从,天禄永终。昔日有夏失政,荒淫酒色,惟我祖宗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克宽克仁,方能割正有夏,彰信兆民,邦乃其昌,永保天命。今陛下不取法祖宗,而效彼夏王,是取败之道也。况人君爱色,必颠覆社稷;卿大夫爱色,必绝灭宗庙;士庶人爱色,必戕贼其身。且君为臣之表率,君不向道,臣下将化之,而朋比作奸,天下事尚忍言哉!臣恐商家六百余年基业,必自陛下紊乱之矣!”纣王听苏护言,勃然大怒曰:“君命召,不俟驾;君赐死,不敢违。况选汝一女为后妃乎!敢以颠言忤朕,面斥朕躬,以亡国之君匹朕,大不敬,孰过于此!着随侍官拿出午门,送法司勘问正法。”左右随将苏护拿下。转出费仲、尤浑二人上殿俯伏奏曰:“苏护忤旨,本该勘问。但陛下因选侍其女,以致得罪,使天下闻之,道陛下轻贤重色,阻塞言路。不若赦之归国,彼感皇上不杀之恩,自然将此女进贡宫帏,以侍皇上。庶百姓知陛下宽仁大度,纳谏如流,而保护有功之臣。是一举两得之意。愿陛下准臣施行。”纣王闻言,天颜稍霁:“依卿所奏,即降赦旨,令彼还国,不得久羁朝歌。”
话说圣旨一下,迅如烽火,即催逼苏护出城,不容停止。那苏护辞朝回至驿亭,众家将接见慰问:“圣上召将军进朝,有何商议?”苏护大怒,骂曰:“无道昏君,不思量祖宗德业,宠信谗臣谄媚之言,欲选吾女进宫为妃。此必是费仲、尤浑以酒色迷惑君心,欲专朝政。我听旨不觉直言谏诤,昏君道我忤旨,拿送法司。二贼子又奏昏君,赦我归国,谅我感昏君不杀之恩,必将送吾女送进朝歌,以遂二贼奸计。我想闻太师远征,二贼弄权,眼见昏君必荒淫酒色,紊乱朝政,天下荒荒,黎民倒悬;可怜成汤社稷化为乌有。我自思:若不将此女进官,昏君必兴问罪之师;若要送此女进宫,以后昏君失德,使天下人耻笑我不智。诸将必有良策教我?”诸将闻言,齐曰:“吾闻‘君不正则臣投外国’。今主上轻贤重色,眼见昏乱,不若反出朝歌,自守一国,上可以保宗社,下可以保一家。”此时苏护正在盛怒之下,一闻此言,不觉性起,竟不思维,便曰:“大丈夫不可做不明白事!”叫左右:“取文房四宝来,题诗在午门墙上,表我永不朝商之意。”诗曰:“君坏臣纲,有败五常。冀州苏护,永不朝商。”苏护题了诗,领家将径出朝歌,奔本国而去。
P6-8
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反映了世道人心,凝聚了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吟唱。它于千般风情、万种精妙之中,高扬着真、善、美主旋律,或铁板铜琶,或小桥流水,令我们不灭希望之火理想之梦,薪火相传、血脉相承。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其传世价值,持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人类文化遗产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熠熠生辉。
人类书籍阅读的历史就是人类出版的历史。自前人们—部部原创作品先后“落地”开始,相关的阅读与出版活动也开始了。阅读如潮,出版似波;波潮不歇,披沙拣金。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形成及其代代相传相习的历史脉络上,我们看到出版的关键作用与积极意义。
我社身处深圳经济特区,已经沉淀了二十五年的阅读与出版互动的历史;曾经向阅读界提供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如:《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唐宋全词》、《新唐诗三百首》、《新宋词三百首》等。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社组织古籍校勘专家重新整理、校点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一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精选底本、择善而从、认真校勘的原则下,这些作品很快会以汰弃流俗之精神,超越众本之标举,“足本”、“善本”之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仰望星空,万籁俱寂,星辉充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是星空中的一个个星辰。请安静下来,让我们一道静静地走进这片辉光。
海天出版社
2011年4月12日
《封神演义》又称《封神传》、《商周列国传》、《武王伐纣外史》,二十卷一百回。大约成书于明隆庆、万历间。这部被鲁迅分类为“神魔小说”的作品,是据我国历史上有关“周革商命”的传说为中心线索演绎而成。有人称之为“历史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中的故事轮廓基本上是以先它问世的《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但其篇幅要比前者宏大得多。它以周武灭商的史实为经,以神魔相斗为纬,“助周者为阐教即道释,助殷者为截教。截教不知所谓……其战各逞道术,互有死伤,而截教终败。于是以纣王自焚,周武入殷,子牙归国封神,武王分封列国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书中通过对商周战争起因及武王伐纣过程的描写,鞭笞了商纣王等的淫乱暴虐,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了明末的社会现实,肯定了周武王“吊民伐罪”的正义之举。它以神话的形式,还反映了几千年来人民对于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封神演义》中有一些思想与观念,在今天来看也都十分珍贵。例如:书中提出的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君使臣以礼”臣才“事君以忠”,否则可以“弃之而去”,“君不正则臣投外国”等观点。在姜子牙历数纣王十大罪恶中,有“信者人之大本,又为天子号召四方者也,不得以一字增损”,“法者非一己之私,刑者乃持平之用,未有过用之者也”,“天地之生财有数,岂得妄用奢靡,穷财之力,拥为己有,竭民之生”等内容。当武王离别朝歌时,武王宽慰百姓们说:“今朝歌朕已命二叔监守,如朕一般,必不令尔等失所也。尔等当奉公守法,自然安业,又何必朕在此,方能安阜也?”同时,殷殷嘱咐与诫勉留守朝歌的两个弟弟:“民乃国之根本,尔不可轻虐下民,当视之如子。若不能体意,有虐下民,朕自有国法在,必不能为亲者讳也。二弟共勉之!”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这部小说存在着言文夹杂、颠倒重迭、诗词曲赋欠佳的毛糙与不足。然而,写人物的特异本领,神仙间的斗法,想象瑰丽奇特,在人物塑造上有可取之处的。全书共写二百五十余个人物,其中形象较生动者有姜尚、纣王、哪吒、妲己、土行孙、申公豹等近三十个。
《封神演义》现存最早版本为明万历间舒载阳刊本,其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许仲琳其人,有记载说他是南直隶应天府人,嘉靖年间在世,其他不详。除舒本外,尚有聚德堂、书业堂、蔚文堂、经元堂、聚盛堂、善成堂、百宋斋、铸记书局等版本。本次校勘以清刻四雪堂订正本为底本,参照上述诸本进行点校,择善而从,改正了一些错漏衍文;标点分段均不沿袭流行版本。暂署“许仲琳编”。如有不当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教。
如政范文
2011年3月